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調研報告範文

才智咖 人氣:7.37K

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不時出現“招工難”的現象。與此同時,全國城鎮需要就業的人數居高不下,農村富餘勞動力仍在積累,如何科學分析這種現象?勞動保障部在今年年初組織開展了“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調查”和“企業春季用工需求調查”,並結合全國120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登記的職業供求資訊,對目前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進行了研究分析。

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調研報告範文

一、當前勞動力市場供求基本情況

(一)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基本態勢仍會持續。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從長期看,由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當前和未來二十年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維持在65%以上的較高水平。從“十一五”期間看,城鄉新成長勞動力年均達2000萬人。全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加上需要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和其他人員,每年需要安排就業的達2400萬人。從勞動力的需求看,按照經濟增長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萬個就業崗位,加上補充自然減員,可安排就業1200萬人左右,年度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萬人左右。而在農村,雖然鄉鎮企業和進城務工轉移了2億人,由於土地容納的農業勞動力有限,按1.7億計算,則農村富餘勞動力還有1.2億以上。因此,從總體上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城鄉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基本態勢將長期存在。

(二)農民工轉移就業規模仍有增長,一些企業用工需求旺盛。近年來,隨著城市改善用工環境,加大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力度等措施,農民工外出就業數量持續增長。據國家統計局、農業部農研中心等部門的統計,近年來農民工連續保持在年均5%以上的.增長速度,外出務工人員主要是農村初高中畢業後不能繼續升學的畢業生。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一些企業用工需求旺盛,特別是東部發展較快的民營企業用工需求增長明顯高於農民工增長。據勞動保障部的調查,2003年以來企業春季招用農民工的崗位年淨增率保持在10-15%,2007年被調查企業中有近九成在春節後計劃招用新員工,用工需求比春節前淨增13%。

(三)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從業呈基本穩定態勢。據勞動保障部2007年初組織的調查,農民工在外就業時間增加,為平均每年9.4個月。春節準備回家探親的外地農民工中約80%的人打算節後繼續回原企業工作。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築施工、電子電器、製衣製鞋和住宿餐飲業,這些行業佔農民工總量的一半。農民工的平均工資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2006年超過1000元,增長率超過10%。調查顯示,有81 %的農民工全部拿到了當年工資,有18%的農民工拿到了大部分工資,有1%左右的農民工沒有拿到或只拿到少部分工資。

(四)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區供求矛盾尖銳。從城鎮來看,部分下崗失業人員就業難主要是由於自身素質難以適應新就業崗位的需要;部分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是由於所學專業與企業急需不能對接,以及到基層、民營企業就業的渠道不通暢。同時,在資源枯竭城市、庫區等困難地區,以及一些困難行業、困難企業,則存在著就業崗位減少,失業人員增多的問題。從農村來看,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富餘勞動力仍有存量和增量,存量大部分為中年勞動力,多以農業剩餘勞動時間形式存在;增量主要是農村初高中畢業後不能繼續升學的畢業生,他們將是轉移和輸出的主要來源,也是新生代農民工。但同時,沿海地區近年來隨著企業用工需求的增多,在部分地區出現了農民工供不應求的現象。據勞動保障部的調查, 2006年春季企業用工需求中,基本得到滿足的比重依次為環渤海地區71%、長江三角洲地區66%、中西部地區65%、珠江三角洲地區55%、閩東南地區50%。從企業(行業)看,招不到農民工的主要是一些條件比較艱苦、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較低的企業(行業),以民營企業居多。從用工需求物件看,不能滿足的主要集中於年輕工人(特別是女工)以及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熟練操作工。在調查企業招不到或招不滿農民工的原因中,有30%的企業認為“農民工不少,但符合工作要求的不多”;24%的企業認為“工資偏低”。

綜上所述,“十一五”期間,我國就業供大於求的總量性矛盾繼續存在,其中需求呈穩中有升;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明顯加大,勞動者素質技能不適應問題更加突出;就業難和“招工難”的矛盾在不同地區出現,雖屬區域性現象,但短期內難以消除。

二、對部分地區農民工短缺原因的分析

對部分地區就業難問題,過去已做過許多分析。這裡主要對部分地區“招工難”,特別是農民工短缺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農村勞動力供求結構不平衡是導致企業“招工難”的基礎原因。

一是勞動力市場供求的地區性變化。過去東部沿海地區對勞動力需求量大,城鄉就業收入的差距能夠吸引大量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跨地區外出就業。近年來,隨著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一批加工產業向內地轉移,不少農村勞動者選擇就地就近就業,而不是出外打工。

二是對勞動力年齡和性別的需求與供給出現差距。企業用人需求中,18-34歲年齡組勞動力始終供不應求。勞動保障部2007年初的調查表明,近六成的崗位要求年齡在18—25歲之間,近三成的崗位要求年齡在26—35歲之間。在性別方面,對女性勞動力的需求一直高於男性。而在外出勞動者中,青年勞動力特別是女性的比重呈下降趨勢。

三是企業用工條件要求與農民工自身素質存在差距。勞動保障部2007年初對企業的調查顯示,37%的新增崗位需要初級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近10%的崗位需要達到中級工以上的職業資格。而對農民工的調查則顯示,雖然其中有2/3具有國中文化程度,但近半數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培訓,只接受過15天內簡單培訓的佔25%,接受過正規職業培訓的僅佔13%。

(二)勞動力市場資訊渠道不暢通,加重了結構性失衡。

我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民辦的職業介紹機構主要分佈在城市,資訊的釋出渠道有限,對農民工流動就業服務的針對性、引導性較差。農村勞動力獲得外出就業資訊的主渠道是親朋好友,這些資訊零散且不及時,導致供求難以對接和流動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