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小企業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1.36W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中小企業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中小企業調研報告

中國中小企業調研報告1

為貫徹縣黨政聯席會關於手套行業發展問題的有關精神,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我鎮及時組織經貿委人員對全鎮手套生產企業進行調查摸底,摸清了手套生產企業的個數、經營情況、市場情況及發展趨勢。現報告如下:

一、手套生產企業現狀

全鎮手套生產企業可以說只有濟寧三園工貿有限公司一家,其餘均為作坊式加工,不能稱之為企業,為此,只能以這家公司為例進行分析。

濟寧三園工貿有限公司位於疃裡鎮前賈村327國道南側。公司成立於20xx年5月,6月正式投產。公司佔地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現有職工150人,主要生產防滑手套等產品。裝置齊全、配套,固定資產475萬元。通過調查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是:

1、思想不夠解放。在全縣上下“解放思想、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下,特別是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給全縣經濟注入了活力,激發了企業內部潛力。作為三園公貿內部,還存在著發展定位不高、怕擔市場風險的錯誤認識,沒能把握住機遇,導致企業發展不快。

2、產品科技含量底。三園公貿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需要的是技術熟練的年輕工人。但隨著近幾年青島、膠東等地的快速發展,工人報酬高,大部分工人都遠赴外地打工,導致我們當地勞動力市場人員不足,使現有的裝置不能全部正常運轉,影響了企業的高速度發展。

3、缺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現在的私營企業的管理大多還是家族式的粗放管理,企業內高素質、經營理念先進的管理人才較少,加上企業疏於對人才的培訓,導致企業不能形成一支高效的管理人才隊伍,使企業負責人大事小事一肩挑,抽不出較多的時間研究市場、充電學習,管理水平得不到快速提高。

二、下步工作的打算

1、發展思路是:用足用好縣委、縣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促進生產機制的高效運轉,提高產品數量,提升產品質量,擴大市場佔有率,利用自主出口權的優勢,使產品迅速打入國際市場。全力推進外貿出口,擴大出口創匯額,使三園工貿成為疃裡鎮的知名龍頭企業,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

工作目標是:按照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的總體要求,預計年產品數量達到15萬打,產值突破500萬元,實現利稅80萬元,出口創匯突破20萬美元。

2、具體工作措施:

(1)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搶機遇、大發展的意識。縣委、縣政府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視,對企業制定的政策越來越優惠。各級領導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關心,為企業出謀劃策,增強了我們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給我們企業的發展、招商引資提供了一個較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們要牢牢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經濟的大發展,增強壓力感和緊迫感,堅定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2)加大企業投入,增加企業效益,帶動經濟發展。充分利用我縣全力推動招商引資的優勢,與韓國客商積極洽談、合作,投資150萬元新上一條牛仔褲服裝生產線,把企業發展成集手套加工,服裝生產多個品種共存,互助互補的企業集團。

(3)積極推進外貿出口。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企業實現了外貿出口10萬美元,但其餘的多為代理出口。明年,將充分利用已有的自主出口權積極向國外市場進軍,打出產品品牌,使代理出口變為自主出口,增加企業效益。

(4)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向發達地區、縣內的先進企業學習,努力探索先進的管理經驗,建立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培訓提高現有人才,引進科技人才,向管理要質量,向先進機制要產量,向科技、人才要效益。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潛力,激發他們幹事創業的激情。

中國中小企業調研報告2

根據寧波波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戰略目標,利用寧波本地的優勢,不斷推動物聯網和新興技術的發展,企業的電子商務的運用和發展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而當今社會下網際網路的深入和滲透,可謂是中國經濟又一強勁推動力。截止到20xx年6月我國的網民數達到4.2億,而且伴隨著網上交易的改革,可以預見電子商務正以低成本、高效率、覆蓋廣、協調性強等一系列明顯的交易優勢席捲經濟的各個層面。

調查目的:

此次我們實地走訪,進行參觀訪問,瞭解了寧波地區一些中小電子商務企業。主要是想發現在世界電子商務發展的洪流下,先今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及相關的優劣、對策。希望我們的調研能給予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的發展一些建議。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實地訪問、採訪調查等

調查過程及結果:

一、我國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現狀與問題

在走訪的幾家中小企業中我們發現電子商務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中還處於不被重視的階段。雖然只是幾臺電腦和幾個工作人員的問題,但是大家對它的期望總是那樣的小,完全的低估了電子商務在企業發展中應有的地位。或者有些中小企業覺得在電子商務這個虛擬平臺投入的資金好像要比正常的投資要虛幻、沒保障的多。他們更願意將更多的錢投在實體經濟中,認為這樣的努力和付出在實體經濟中也是可以得到相等的回饋的,也就無需涉足一個陌生的領域了。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對電於商務尚在持觀望態度,還沒有從傳統的經營觀念向現代化觀念轉變。相比之下,美國有60%的小企業、80%的中型企業。90%以上的大企業已藉助網際網路開展商務活動。

(一)中小企業對開展電子商務認識不足

當前我國大部分國有和集體企業正在進行體制改革,處於陣痛階段,沒有精力和財力開展電子商務;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的私營企業則認為電子商務距離他們很遙遠;多數中小企業尚未認識到電子商務能給他們帶來比大企業更為有利的機遇。部分企業擁有計算機主要應用於文書處理和財務管理,資訊加工和處理手段落後,不增長動態資訊的跟蹤和獲取。

(二)企業間開展電子商務的有用資訊不足

有些企業沒有利用網際網路開展商務活動,主要是認為網際網路能直接為其帶來經濟效益的資訊太少,一般性的資訊太多,再加上查詢資訊比較困難,費用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上網的積極性。另有一部分企業雖然建了站點,但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資訊很少,資訊更新週期漫長,缺少固定訪問者。

(三)開展電子商務的環境條件尚未成熟

我國開展電子商務所需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基礎設施建設、網路安全、信用支付等環境和條件還不完善,與電子商務監管相關的金融監管制度和工商、稅收、海關、商檢等管理法規尚未正式出臺,這使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缺乏安全感。此外,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還面臨著資金、技術、人才匱乏等問題。雖然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制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企業的管理者對網際網路的運作機制缺乏真正的理解,沒有把電子商務作為未來企業的生存之道來對待。

二、我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市場的潛力

中國電子商務的短短几年,但是成就斐然。十二年裡B2B電子商務企業有5320家。電子商務經過12年的發展,在國內已經形成了龐大的使用者規模。各中小企業紛紛進行網上貿易進行開拓市場,而電子商務成未來中小企業進行網上開拓市場的必然選擇。

(一)電子商務使用者規模

根據中國B2B研究中心的調查資料顯示,截止到2009年6月份,國內使用第三電子商務平臺的中小企業的使用者規模已經突破1000萬,中國網購使用者的規模已經突破了一億。

而隨著這類群體的發展和壯大,傳統商業規則和商業秩序正在被重新解構,新的基於網際網路的電子商務商業規則和商業秩序正在構建,基於虛擬平臺的社會經濟體儼然初具雛形。這類觀念靠前、危機意識強烈、創新創業、渠道多樣化的生意人群體,正成為引領我國當前經濟轉型與升級的“弄潮兒”。

(二)電子商務交易規模

隨著電子商務產業的茁壯成長,電子商務的交易規模也屢創新高。據中國B2B研究中心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到3。15萬億元;其中,B2B交易額達到3萬億元,B2C與C2C網購交易額達到了1500億元。無疑,今天電子商務這一網路經濟的主力軍,正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三)第三方電子支付規模

調查顯示,國內電子支付市場近兩年增速明顯放緩,但行業發展速度依然較高。這一方面因為隨著中國經濟形勢回暖,消費活躍,網上支付交易額成長空間巨大;另一方面因為網上支付滲透率依然較低,商務電子化、支付線上化大有潛力可挖。

所以,面對這樣欣欣向榮的中國電子商務的市場環境,我們中小企業必然會早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分的一杯羹的。

三、電子商務模式在中小企業的優勢和對策

面對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原本中小企業資本和實力就不足,難以匹敵大企業。況且現今的全球化趨勢使得以資源優勢取勝的經濟策略已經很難獲利。挺進電子商務這個新領域是時代不可阻擋的趨勢。電子商務能夠有效地彌補中小企業的先天不足在工業經濟時代,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相比,明視訊記憶體在著先天不足。電子商務促使中小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幅下降。由於網路資訊科技的使用,生產企業對於客戶的訂單的接收,可以直接通過網路進行。還有,電子商務降低了生產企業的採購成本。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生產企業完全可以運用網路資訊科技,來實現資訊的獲取和快速傳遞,降低了採購過程中,由於資訊必須通過書面形式傳遞而發生的費用。電子商務降低了生產企業的營銷成本。可見電子商務對中小企業來說可是一個改變命運的好的模式呢。

(一)轉變觀念,積極投身電子商務發展大潮

據有關報告統計發現,到2004年底全球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已經達到了2.7萬億美元,而由於亞太地區的經濟高速增長,以及政府對電子商務市場的重視,全球的經濟環境的好轉,全球電子商務市場將迎來高速發展的局面,有關報告預計到2007年全球電子商務總額將會達到8.8萬億美元。

面對如此巨大的商機,面對如此好的機遇,我國的中小企業,要儘快拋棄電子商務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發展電子商務的時機還不成熟等錯誤認識。立即轉變觀念,提高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加快電子商務的發展步伐,儘早在國際市場贏得新的競爭優勢。

(二)打造電子商務環境

真正的電子商務絕對不僅僅是企業前臺的商務電子化,更加重要的是包括後臺在內的整體運作體系的全面資訊化、建立電子商務高效運作所必須的、高效率的、資訊化的管理體系,這有大量的前期工程要做,包括組織體系、業務流程、工作制度、協作環境等等的重組優化,經營理念的根本轉變和網路文化建設等。

(三)著力塑造網路品牌

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品牌的作用已顯得十分突出,品牌知名度的高低和影響力的大小,直接影響進出口商品的檔次與售價。網路品牌的作用是直接指引客戶進入企業的網站,是吸引訪問者注意力的重要武器。因為因特網上的各種商務資訊是“海量”的,無論是商家選擇貿易伙伴還是消費者選擇滿意的商品,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網路品牌來進行選擇的.。因此,著力塑造有影響力的網路品牌是進出口企業成功實施電子商務戰略的關鍵。

(四)重視客戶關係管理,及時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

客戶關係管理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佔據重要地位,因為進出口企業的每一筆業務,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客戶關係基礎之上的。好的客戶關係管理能幫助進出口企業把握市場機會,不僅有助於現有產品的貿易,而且還能夠根據客戶特定的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做,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要,從而贏得客戶的忠誠。

中國中小企業調研報告3

信用擔保機構是促進市全民創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引導和融通民間資金的重要載體,是增強中小企業信用、降低融資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於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緩解市中小企業和個人融資難、擔保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引導、規範、促進擔保機構的發展,筆者最近對市信用擔保體系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市信用擔保體系發展情況及意義

近年來,市擔保機構數量快速增長,信用擔保行業發展迅速。據統計目前市共有20家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實收資本141172萬元,累計擔保戶數2339戶,累計擔保額1102831萬元。其中09年擔保戶數676戶,累計擔保額509713萬元。信用擔保行業發展迅速對促進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推動經濟增長,增強地方財力。市信用擔保公司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通過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除給地方帶來了稅收收入、外匯收入,還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僅20xx年,通過開展擔保業務,受保企業新增銷售額億元,新增利稅億元。

(二)擴大就業崗位,緩解社會矛盾。統計調查顯示,市範圍內,社會中企業總數的90%以上是中小企業。與此同時,我市全部勞動力在微型和中小企業中就業的比例在80%左右。由於信用擔保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近年來我市新增的就業崗位,中小企業佔75%以上,有力的降低了社會的就業壓力,對緩解社會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通過擔保貸款的發放還可以鼓勵自主創業,緩解政府就業壓力,截止20xx年底通過信用擔保公司發放小額擔保貸款,解決了市上萬人的就業問題。

(三)促進市中小企業的發展。由於信用擔保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有效促進市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緩解,進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20xx年市工業總產值的60%、銷售收入的70%、利稅的40%、就業機會的75%、以及出口的60%均來自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各項指標比上年都有較大的提高,對市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市擔保體系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市擔保業還處於發展的初始階段,擔保運作規則缺乏,擔保公司管理粗放,擔保機構發展中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業務空置率較高。20xx年末,市已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20家擔保公司中,只有接近半數的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一些擔保公司未開展信用擔保業務。有少數擔保公司註冊後轉移資本金,涉嫌虛假注資。個別擔保公司將資本金和從社會籌集的擔保資金用於房地產等專案投資。

(二)銀保合作不充分。一是缺乏風險比例分擔機制。大多數銀行把貸款風險全部轉嫁給擔保機構,很多擔保機構承擔了100%的信貸風險,一旦貸款發生風險,銀行一般先從擔保公司存在銀行的擔保基金中扣收貸款本息。二是單筆擔保額度太小。部分金融機構核定了擔保公司擔保的單筆貸款限額,如某農村合作銀行規定擔保公司擔保的貸款單筆不得超過20萬元,限制了規模較大、資本充足的擔保公司的健康發展。

(三)超範圍經營現象嚴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屬《擔保法》規定的保證行為,各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均屬非金融機構,一律不得從事財政信用業務和金融業務。由於市金融機構擔保貸款業務增長不快,擔保業務利潤率較低,部分擔保公司轉而經營利潤率較高的融資業務,進入民間借貸領域,加大了中小企業和社會公眾對擔保公司的誤解。

(四)擔保機構管理粗放。市擔保公司一般規模較小,獲取申保企業和個人資訊難度較大,擔保決策依賴性較強,容易出現“行政指令擔保、人情擔保、拍腦袋擔保”現象,加大經營風險。市部分擔保公司擔保費率過高,向客戶收取的綜合費率平均在年%左右,最高的達年%,增加了受保企業融資成本,加大了擔保業務風險。部分擔保公司在採取反擔保措施後,向受保企業和個人收取貸款金額鉅額無利息的風險保證金,加重受保企業和個人的負擔,限制擔保業務發展空間。部分擔保公司不向擔保業監管部門披露經營資訊,資金流量與流向比較隱蔽,業務透明度較低,甚至有擔保公司以未開辦擔保業務為由,故意隱瞞財務資料,逃避監管。

(五)擔保行業風險較大。一是擔保業務集中度較高。個別擔保公司擔保責任餘額超過其註冊資本金的5倍以上,少數擔保公司對單個受保企業、個人提供的擔保等各項責任金總額超過其註冊資本金的10%,風險未得到有效分散。二是自融自貸容易引發社會問題。擔保公司的信用基礎比較薄弱,一旦無法償還所藉資金,或攜款潛逃,勢必引發其它社會案件。

(六)環境制約擔保業發展。一方面,中小企業亟需通過信用擔保,克服信用等級低、抵押物少對融資的影響。另一方面,企業普遍未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整體信用意識淡漠,信用約束機制弱化,信用活動不夠規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用擔保業的發展。

三、當前影響擔保體系發展的因素分析

近年來,市大量社會資本進入新興的擔保業,擠壓了擔保公司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加劇了擔保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導致擔保行業風險加大。

(一)設立門檻較低,機構數量驟增。目前市擔保行業還沒有統一的准入標準,僅對註冊資本在1億元以上或跨地區開展擔保業務的擔保公司要求有關部門審批。民營擔保公司的設立,適用《公司法》、《中小企業促進法》,由工商部門核發營業執照。

(二)法律法規滯後,監督管理乏力。一是擔保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1995年頒佈了《擔保法》,但是該法只規範擔保行為,而對擔保機構設立與退出完善的規範。尤其是對民營擔保公司的市場準入和退出還沒有統一適用的標準,對擔保監管的標準和程式沒有具體的規定,對擔保機構從業人員也沒有明確的要求,擔保機構運作規則缺乏。二是對擔保公司監管乏力。目前擔保業監管涉及幾個政府職能部門,對擔保公司的監管處於軟弱無力狀態,擔保公司基本上是誰出資誰管理,自行設計制度,業務透明度低。

(三)經營基礎薄弱,業務運作不規範。一是客戶資源質量不高。隨著銀行業務創新力度的日益加大,貸款門檻大幅降低,申請擔保公司擔保的企業和個人信用水平相對較低,擔保公司承擔的信用風險較大。部分擔保公司受利益驅動,往往選擇提高擔保費率、收取風險保證金規避風險;熱衷於大專案和高盈利、高回報的投資專案,逐步轉向利潤率較高的非擔保業務。二是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近年來許多缺乏擔保及相關業務知識和經驗的人員進入擔保行業,擔保工作人員在知識結構、專業結構和業務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部分擔保機構業務運作不規範。據調查發現,市擔保業從業人員中,有3年以上從業經驗的人員、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例不高。

四、引導擔保體系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從中小企業和個人對融資的需求看,發展擔保業對增強地方經濟發展後勁、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應從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緩解中小企業擔保難的實際出發,加強擔保體系建設。

(一)審慎規劃擔保體系建設方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應以緩解中小企業、個人擔保難為核心,實行市場化運作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堅持法制化、市場化、規模化、規範化的發展方向,形成以中小企業、“三農”為主要服務物件,以擔保服務為主業的信用擔保體系。

(二)加強對擔保機構的監督管理。應儘快完善擔保機構法律制度,對擔保機構設立與退出、擔保從業資格、擔保資金來源、擔保資金使用、監管職責、制裁措施等給予具體和明確規定,使各種型別的擔保公司的運作有法可依,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有章可循。各級政府與擔保行業協會應督促各類擔保機構規範業務經營範圍,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嚴禁擔保機構向社會集資、經營或變相經營金融業務,防止部分擔保公司向非法金融組織脫變。健全對擔保機構的信用評級制度,防範擔保風險引發系統性信貸風險,擔保機構信用評級要作為政府政策扶持和監控擔保機構風險的依據。各級政府應督促發生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在履行代償行為時無法足額償付到期債務的擔保機構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清償有關債務,退出擔保市場。

(三)創造良好的擔保體系建設環境。應促使金融機構與擔保機構在平等、自願、公平及等價有償的基礎上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關係,積極為擔保機構提供金融服務。應加快再擔保機構建設,開展再擔保業務分散擔保行業風險,提高擔保公司公信力,擴大整個擔保業的放大倍數。應明確從事擔保的工作人員必須取得擔保從業資格證書。各級政府要開展多層次,多類別的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逐步形成政府引導、社會支援和企業自主相結合的擔保從業人員培訓體系。加快公共信用資訊平臺建設,使公共信用資訊平臺成為擔保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條件,對重大誠信事件進行定期釋出,用資訊化手段對擔保業開展社會監督。大力宣傳、推廣先進的信用管理模式和科學、規範的信用管理制度,制裁企業財務會計資訊虛假和逃廢債務行為,幫助企業和個人提高信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