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2.18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型別。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

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1

一、基本概況

東坪村地處開縣大德鎮東南角,東與寶安村相鄰,南與九嶺村接壤,西與磨樑村相鄰,北與雙龍村相鄰,海拔在600米至1xx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26.831萬元,農業總產值300.69萬元。農民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收入,人均純收入3486元。該村現有鄉道公路35.72公里。現有黨員46人,建黨支部1個、黨總支部1個。

二、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總的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二是人畜飲水困難。三是離鎮中心太遠,路也尚未修好,多數道路晴通雨阻。四是生產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難度大。五是缺少企業支撐,村級集體經濟脆弱。

經調查分析認為,產生上述主要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該村屬一面坡地形,水源貧乏,限量蓄水。二是該村山高坡陡,道路維修任務重,資金欠缺。三是該村產業結構單一,以傳統的糧食、生豬等產業為主,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經營,受市場調節因素影響大,附加值低。四是多數村民接受教育少,文化、專業技術知識欠缺,受傳統觀念影響較重,思想不解放,接受新鮮事物慢,多數外出務工從事重體力活,就業難度大,收入較低,農業產業化程序緩慢。

三、對策與建議

根據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新農村建設方針,現結合該村調研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主要對策:一要解放思想,認真解決黨員、幹部和群眾的思想認識問題。充分利用農閒時間,組織黨員、幹部和群眾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政策法規、市場經濟知識,組織部分骨幹力量外出參觀學習,開闊眼界,轉變思想觀念,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的眼光來帶動全村經濟發展。二要加強學習培訓,增強農民致富本領。及時瞭解就業形勢,掌握市場動態,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民培訓市場需求量大的相關技術,讓全村人民都懂得幾門實用技術知識,讓富餘勞動力能走得出,用得上。三要計劃在未來幾年修建多口飲水池,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四要組織村民籌資投勞,維修完善道路交通設施,確保道路暢通。五要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步伐,帶動全村經濟發展。六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七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全村社會穩定、農民安居樂業。八要抓好村級活動陣地建設,擴建村民活動中心、衛生室。九要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為全村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不斷健全落實黨組織的“三會一課”制度、兩委崗位責任制度、黨員學習培訓制度以及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等,規範村兩委班子的工作,增強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確保全村各項工作開展順利。

建議: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為該村人畜飲水工程、道路工程建設給予專案、資金投入和技術指導。

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2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xx年來,隨著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

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xx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為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XX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專案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xx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幹群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陣列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裝置、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程序。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程序。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專案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XX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薑、核桃種植才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佈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群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程序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專案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小、國中程度文化還佔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群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專案,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群眾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於實施整村推進專案、鄉村道路規劃、國小軟硬體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專案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程序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薑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xx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3

今年,按照縣的安排,本人選派參加了第九批新農村建設工作隊,擔任松鶴村主任助理並駐松鶴村委會。自XX年3月1日開始,駐村以來,通過會議、座談、走訪,實地調研和查閱相關資料等形式,廣泛深入瞭解松鶴村委會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我認為該村委會近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總體來看是比較好的,但從現實及今後要求發展要更快更好,還需作較長時期的艱苦努力。

一、基本情況

松鶴村民委員會地處舊城鎮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6千米,全村土地面積23。8平方公里,有松鶴、樂業、三家三個村小組,耕地面積xx年實現糧食總產1498噸,烤煙150300公斤,蔬菜643040公斤;出欄生豬13552頭、牛382頭,羊1196只,肉類總產量達1230噸,;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079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475元。

近年大規模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松鶴村委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方針,因地制宜,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有力地推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多年來,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從關係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入手,大力發展小城鎮、農田水利、交通、通訊建設及教育、文化等事業,因地制宜,大力引導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低。該村委會屬板橋河水庫灌區,境內沒有像樣的水資源可利用,歷史以來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橋河水庫開閘放水來栽種。

2、經濟總量不大,發展能力不強。該村委會經濟總量不大,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存在收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難的問題。表現得尤突出的是貧富差距極大,相當部分群群眾還比較貧困。

3、種植結構單一,設施農業滯後。該村委會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烤煙及部分蔬菜,除烤煙外,大部分屬傳統生產方式經營,且種植結構單一,設施農業(現代農業)嚴重滯後,土地產出效益不高。

4、產業調整困難,群眾意識不高。鎮、村都積極想方設法,努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但困難極大,阻力不小。如今年全縣大面積推廣種植的萬壽菊生產,在當地特別是三家、樂業村小組,相當部分群眾意識不強,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學種管當回事。

5、第三產業發展慢,品味檔次不高。該村委會商飲服務等第三產業起步較早,但發展較為綬慢,且檔次不高,大多屬粗放式的經營管理,這與其地處交通要道,集貿中心區,人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稱,第三產業收入在總收入的比重不到15%。

三、對策措施及建議

發展農村經濟,壯大農村實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當務之急,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要按照州委提出的建設小康村、文明村、生態村、和諧村“四村”具體目標,應紮實抓好以下工作,切實加快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1、加大幫扶力度,夯實發展基礎。加快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仍需從加強基礎設施,特別是水利設施這一關鍵環節入手,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千方百計爭取支援。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特別是乾旱年景,群眾生活用水卻極為困難,更談不上生產用水。因此,除完善現有水利設施外,還應把重點放在家庭水窖,田間水窖的建設上來,爭取80%以上農戶建有水窖,省效緩解缺水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發展的問題。

2、抓好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培植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挖掘潛力,積極進行產業的培植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除抓好傳統支柱產業烤煙外,應大力發展蔬菜、花卉、藥材、養殖等產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現代農業,走多業並舉的路子,增收致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3、加強科技培訓,實現增產增收。以科技為先導,加大農村適用科技特別是現代農業科技的培訓力度。針對不同產業及各個時節,有針對性邀請相關方面的科技人員對群眾進行科技培訓,提高科技素質,以科技來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實現增產增收,加快發展。

4、做好宣傳引導,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發展,農業發展已到了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要積極做好宣傳引導工作。鼓勵農民承包土地適度流轉於種田大戶、種田能手上,特別象靠臨礦山的村民小組更應如此,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同時,在有條件的地方組建是相應的合作社,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逐步發展壯大農村經濟。

5、提升品味檔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商飲服務等第三產業在當地起步早,隨著小城鎮建設的不斷髮展完善,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車流、物流的增多,第三產業發展在該村委會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應本著鞏固、完善、提高的原則,支援鼓勵當地群眾發展第三產業,使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6、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以黨組織為重點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配齊配強基層組織班子,強化基層組織建設,使之真正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雁,群眾增收致富的帶領者。同時,要按照發展黨員的“十六”方針,把年輕的、積極性高的、責任心強的、追求進步的作為重點培養物件,吸納進黨員幹部隊伍來,為基層組織輸送新鮮血液,培養後備人才。

7、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注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通過“文明村”、“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多建立活動形式,大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久,社會主義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掃除陳規陋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優秀文化,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把該村逐步建成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4

力量,培養一批農民林業發展技術人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三是推動產業發展。堅持企業化經營,產業化發展,通過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強竹筍、花卉苗木、經果、白茶等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培養經紀人隊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將林業發展與發展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

一、基本概況

清方村位於盧湖南部丘陵山區,地形狹長,被全鄉12個行政村(社群)環繞,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併而成,轄19個村民組,943戶,人口3220人。設一個黨總支,下轄二個黨支部,四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總面積19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現有耕地1302。1畝,山林21917。5畝,其中毛竹4549畝,用材林2960畝,經濟林766畝。有國家級和省級環保公益林 1。5萬畝。集體林場一處,總面積1700餘畝。村民收入主要來源以林業和外出務工為主。20xx年度農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實施 “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11。1公里。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外欠債務十餘萬元,是XX縣典型的難點村和貧困村之一。

二、發展優勢

一是發展提速,歷史機遇好。縣委縣政府提出“四位一體,四區同城”的發展戰略,一些重大專案相繼落地盧村,盧村迎來大發展的歷史機遇。近年來,清方村通過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提出“建設美好家園,為美好鄉村建設夯實基礎”的口號,農村面貌顯著改善,為加快發展凝聚了民心,營造了聲勢,奠定了基礎。

二是黨旗引領,發展勢頭好。深入開展黨旗引領工程,力促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村增收。20xx年以來,新建村組道路一條,維修道路四條,初步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生態效益初步顯現,湧現了以廣德品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生態農林業示範典型。20xx年,與蘆湖竹海情侶灣生態園藝場簽訂租賃協議,盤活了村級集體閒置資產,大力發展油茶、綠化苗木基地,發揮生態林業的典型示範作用。

三是生態優越,發展潛力大。清方村依山臨水,生態良好,20xx年創成省級生態村。市委副祕書長詹長春來村調研時,深有感觸地說,“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轄區畫屏山(垮皮山)已由縣旅遊辦徵用,待開發,畫屏山風光被縣政府站採用為首頁背景,成為廣德宣傳名片之一。

三、存在的困難

一是水源保護壓力大。清方村處於水庫庫尾,地處XX縣水源保護區,保護水源的任務艱鉅,責任重大,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尚未做強,第三產業發展不快,旅遊輻射作用尚未發揮,短期內效益不明顯,良好的生態優勢沒有很好的轉化為發展的優勢,群眾對加快發展的願望十分迫切。

二是傳統林業效益低。傳統的一家一戶粗放式經營,成本高,產出低,群眾林業收入總體偏小;農村人才技術缺乏,外出務工人員多,致富能手帶動農村發展少;林業生產中,毛竹是林農的主要收入來源,群眾對發展經果林,苗木花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受人均山場面積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場風險等制約,林業集約化經營難以推廣;由於生態環境好,植被覆蓋高,荒山面積少,新增林業面積的潛力不大,發展後勁不足。

三是生產基礎條件差。由於清方村部分民居處在淹沒區,盧村水庫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組道路被淹沒,山貨不能下山,生產生活不便,由於資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壞,年年修,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群眾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的願望比較迫切。

四、初步設想

立足清方的實際,提出 “1+2+3”的工作思路。即:唱響一個口號,打造二個基地,實施三個工程。

“一個口號”即“打造生態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號。千方百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成果。

“二個基地”即生態白茶基地和油茶苗木基地。將林業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結合起來,依託廣德品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蘆湖竹海情侶灣生態園藝場,通過跟蹤服務和技術支援,動員社會力量投資生態林業,嘗試和探索建立1—2個高效林業基地,提高林產品的附加值。

“三個工程”即建成一座橋樑,兩條道路,分別是紅廟村民組水毀橋樑重建工程,關塘村民組水庫淹沒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塢裡山場道路建設工程。多方爭取和籌措資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實施三個工程,千方百計地破解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穩步改善群眾生產基礎條件。

五、基層的幾點期望

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扶持,上級的關心和社會的關注。基層對農村發展有以下幾點期望。

一是加強政策扶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對經濟林業發展進行扶持;加強金融機構對接,解決經濟發展貸款難的問題;爭取專案資金扶持,扶持培育林業發展示範基地;整合涉農資金,完善山場道路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激發群眾投資興業的熱情。

二是實施科技驅動。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培養新型農業人才。通過組織外出考察學習,開展技術培訓交流,探索與高校及農業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係,引進智力支援和技術力

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5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伴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環境問題也越發需要得到人們的關注,在20xx年暑期,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老師的要求下,我前往山西省五臺縣溝南鄉羅家巖村進行了為期四周的,以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與環境問題調查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程度以及環境保護程度的調查,得出一份調查實踐報告。

溝南鄉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城南部,全鄉有行政村34個,在這個暑期,我前往的是溝南鄉的羅家巖村進行的社會實踐,通過對當地村委會進行諮詢以及向村民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當地的近幾年來的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係作出了統計與歸納。其中調查問卷以及媒體發表見本報告附表。

由這次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總體上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姿態,近幾年來一直處於增長的狀態,面對我國甚至世界都日益複雜的經濟形勢,農村作為我國經濟結構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更加具有深刻的意義,各級鄉鎮政府需要在保持相關政策基本穩定時,增強政策調控的靈活性。

於此同時,農村的環境保護雖然一直處於薄弱的環節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發意識到環境保護對於人們生產生活以及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只有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發展綠色經濟,以促進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以及當地政府部門幫助可以看出,近幾年來,農村的經濟一直在發展,但是環境保護問題也日益迫切,開始進入到群眾視野。雖然農村環境保護這一塊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但是這種環保意識的興起,對於以後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調查,我發現農村經濟與環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一)農村經濟雖然發展,但是基礎生活條件並未完全跟上。

在環境退化的前提下,個別村民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由於山西海拔較高,山路較多,有些村民家中沒有水龍頭,吃水成為一個大問題。並且由於環境的退化,人們已無法向以前一樣採集食用雨水等。近年來,資源供應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影響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當地村民雖然有環保意識,但是行動卻跟不上。

雖然當地村民近幾年來由於切身體會以及教育的普及都開始有了環保的觀念,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以及對於經濟增長的渴望,人們在環保的路上實際行動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村莊裡,經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並且裡面有大量白色垃圾,據說,該村還是會保留秸稈焚燒等習慣,這對環境而言是危害很大的。

(三)當地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觀念亟需更新。

部分鄉鎮過多地強調客觀理由,認為無資源、無專案,所以選擇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不科學環保的經濟模式,不能積極主動挖掘發展潛力,創造發展優勢,不但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環境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使當地經濟雪上加霜。

以下,我將提出幾點對於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的幾點

(一)抽出部分經濟用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硬體設施建設上實現突破,從而提高農村環境質量。

通過對農村硬體設施的建設,例如修建路燈來,完善排水防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發展下水系統,合理使用水資源等,這樣不但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條件,還可以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轉變幹群思想觀念,鼓勵村民多與政府交流,將對於農村建設的想法與要求及時與相關部門交流。

人文環境是形成整體環境的基石和根本,軟環境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只有加強人民與政府的聯絡,才能更好的將政府的政策實施好,將人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處理好,實現和諧共贏的生活場景。

(三)增強當地村民環保意識,加大宣傳,同時發動群眾將想法落實到實踐。

通過加大相關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力度,提高群眾知法守法水平,提高村名環保意識。爭取將現在生活中類似於秸稈焚燒,汙水亂排放等不文明行為漸漸消除。改善當地生活環境。

(四)合理規劃農民田地位置,在不影響經濟的情況下退耕還林,保護山林裡的生物多樣性。

在此次調研中,村裡老人都表示,近十幾年來,山林裡的野兔野雞以及其他野生動物越來越少,山林裡由於無人管理,亂砍亂伐現象也時而有之,導致當地生物趨於單一化,我認為這種情景雖然現在對農村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不大,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必定會威脅到人們的生活。而到那時再想到治理,可能就會為時已晚。

(五)完善政府職能,加強政府對於經濟與環境的調控作用,合理把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健全當地的環境管理體系,加強環保執法力度、深度。將環境整治與經濟發展工作緊密結合,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法規與標準體系,在已有的法規基礎上,逐步制定、完善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關的食,農藥、化肥、地膜汙染防治的法規標準等,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援。這樣,才能更有力的提高當地村民的行動力,根本上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六)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堅持誰汙染、誰付費,誰收益、誰負擔,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保證穩定有效的環保資金投入。

使當地的財政政策逐步向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傾斜。另外,還需根據工業反哺農業有關精神研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渠道融資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程序的要求裡,我們應當積極採取對策,重視把農村環境問題,不能重蹈之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6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xx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為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著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為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為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為1567人。根據XX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為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XX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專案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

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 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 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幹群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

2、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

3、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陣列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

4、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裝置、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程序。

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7

根據市政協年度工作安排,為促進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助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郝德恆同志帶領下,深入XX縣、宣漢、XX區和市本級相關文化單位、企業,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狀況

全市目前文化隊伍共有35913人,其中:文廣系統3787人、社會科學界會員26026人、各級文聯機關及會員6122人;本科以上學歷佔45.6%,副高職稱以上佔2.5%;35歲及以下人員佔17.2%,50歲以上人員佔34.3%;具有一定聲望的專業戲劇編劇、曲藝作者、舞美編導10餘名,民間藝術大師2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人),非物質文化藝術傳人214人、群眾文化藝術工作者462人。在文聯所屬協會會員中,有國家級會員63人,省級會員157人,市級會員1880人,縣級會員4000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3萬餘人,文化產業高階經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數量不詳。

二、問題成因

總體看來,在各級黨政的重視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來雖數量有所增加、質量上有所提升,但與建設“文化強市”對文化人才的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養培訓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養培訓的氛圍不濃,政策支援不夠,沒有設立文化人才建設專項基金。對發展潛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沒有在遴選的基礎上進行重點培養。二是各文化部門、單位由於受經費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對業內人才的培訓幾乎為零,即使有也多數以會代訓,存在層次較低、針對性差等問題,導致文化專業人才的繼續教育流於形式,考核、管理不嚴。其原因是對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在決策層面,存在重設施、輕人才的現象。在管理層面,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

(二)人才結構不合理。從年齡結構看,文化隊伍總體年齡偏大,特別是鄉鎮文化站人員平均年齡在46歲以上。一些學科和專業人才斷層現象比較突出,40歲左右的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佔比達80%以上。從專業結構看,戲劇、舞臺藝術、文化經營管理、網路技術、圖書情報資訊等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大多數文化單位存在編制滿員而專業人員短缺的現象。市藝術團由於缺乏創作、編導、主演、主奏人員,致使難以推出新劇目及精品劇目。市文化館因為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力量薄弱,嚴重製約了對基層文化工作的指導。全市文化產業經營者大多數文化程度偏低,經營理念和手段落後,複合型人才、新型產業人才嚴重缺乏,難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業,原創動漫專案也處於空白狀態。從知識結構看,有的學科和專業人才學歷層次偏低。全市文廣系統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僅佔18.4%。文化人才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體制和編制所限,需要的人才進不來,非專業人員出不去。二是文化專業人才少導致僅有的專業人才工作繁忙、疲於應付,難以進修深造;文化部門、單位只有依靠僅有的專業人員應付工作,難以實現高標準、嚴要求的管理,更無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三)人才分佈不均衡。調查顯示,我市傳統文化人才所佔比例遠多於現代傳媒和文化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數向市本級XX縣級聚集,鄉鎮、村級為數甚少,多數鄉鎮甚至沒有文化專幹從事相關工作,對於開展豐富多彩的基層文化活動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鄉村文化設施落後,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匱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隊伍來源較雜,科班出身少,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比例不高。二是“進人難”。高層次人才引不進來,自己培養的人才又難留住。一些有發展潛力、小有名氣的人才覺得在市上工作發展空間小,沒奔頭而往往選擇離開。三是“大師”少。在全省或全國知名的文化人才較少,大師級文化領軍人物不多,導致達州文化難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國。因編劇、導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師級本地人才缺乏,開展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演展還得到外地僱人。報業、廣播電視缺乏宣傳策劃人才,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中高階人才緊缺,特別是文化建設急需的領軍人物、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新能力強的複合性文化人才嚴重匱乏。主要癥結在於人才培養、使用、引進機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強。我市文化管理人員多數是由行政單位調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較少。特別是大部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主要負責人還沒到位,執法人員到位緩慢。省編辦核定我市執法事業編制100名,目前只到位45人,現有執法隊伍中不具備執法資格的55名工勤人員因各種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響文化市場培育,特別是文化事業發展目標的實現、文化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主要原因在於管理體制不順。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設領導小組,把文化人才建設納入人才建設總體規劃和年度重點工作範圍,對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有關問題定期研究、切實解決。認真落實好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建立健全領導幹部聯絡文化人才建設制度,並把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納入對人才管理部門和文化單位領導班子年度考核內容,形成齊抓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濃厚氛圍和工作機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隊伍。一是在全市開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資源資訊庫,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動態情況。二是加大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力度,配齊配強鄉鎮(街道)文化工作專職人員。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傳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總量增加、結構合理、平衡發展。三是加快文化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儘快完成市、縣綜合執法隊班子配備,及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化綜合執法人員,保證執法工作正常開展;按川編髮〔20xx〕67號檔案第三條規範人員管理之規定,切實安置好全市文化綜合執法機構現有55名工勤人員。

(三)加強培養,提升素質。一是抓緊引進和培養一批善於開拓文化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擴大影響的典型人才,為達州文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二是強化繼續教育培訓。全面推進繼續教育登記制度,加強管理、嚴格考核,將繼續教育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掛鉤。通過對鄉村社群群眾文化人才實行從業資格認證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務能力;通過舉辦各類特色文化節慶活動,讓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擔文化重點工作、重大課題專案,採取下基層採訪、演出、體驗生活和外出參加各類賽事活動等讓中青年文化人才經受鍛鍊、增長才幹;通過與名人合作、跟大師學藝,培養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師。採取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民間文化人才,延續傳統文化專案的傳承。三是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文化人才機制。支援全市文化單位與省內外高等院校、機構建立聯合培養基地,鼓勵四川文理學院、市職業技術學院和中職學校開設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傳統工藝美術等專業,支援學院與文化企業、園區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養基地。四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積極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文化工作者成為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範者。

(四)加大宣傳,營造氛圍。一是創新人才觀念。遵循文化產品創作和文化人才成長規律,珍惜、愛護、用好文化人才,創造寬鬆包容的良好社會環境,增強文化人才集聚效應。二是繼續開展“德藝雙馨”文化名人評選工作,努力培育、包裝在全省具有影響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協調各新聞單位,對文化領域有影響的拔尖人才和優秀作品進行集中宣傳。積極做好中央、省、市各級各類獎項的推薦選拔,對獲獎者進行大力宣傳,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氛圍。加大對重要創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對全市書畫、攝影、戲曲劇本、小說散文、歌詞歌曲、動漫動畫等文化藝術創作進行彙總梳理,對優秀作品通過書畫展、專場彙報演出、作品研討會等形式,大力向社會宣傳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投入機制,確保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經費投入逐年增長。在文化建設資金中設立文化人才培養專項基金,用於人才培養、引進、扶持、激勵等,做到專款專用。二是設立文藝創作政府獎(如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社會科學等門類的政府獎),用於獎勵那些在學術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藝創作上有重大成果、經營管理上實現較高經濟社會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設立民間文化藝術發展保護基金,對優秀民間文化人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對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予以適當獎勵,對一些缺乏市場、瀕臨滅絕的民間文藝專案和藝人進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寬人才專案經費籌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辦法,鼓勵文化企業加大對文化人才開發的投入力度,構建政府、用人單位、社會和個人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六)完善機制,強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在選人上不拘一格大膽選拔,對文化事業單位的缺編,一律面向社會公開選拔人才,提升專業技術人才在文化隊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膽使用,特別是對有實踐經驗和突出成績的中青年業務骨幹加壓加擔,讓專業人員提拔使用有機會、職稱晉升有崗位、幹好事業有奔頭。二是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把文化領域人才引進納入“千名碩博進達州”人才計劃範圍,重點引進文藝名家、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領軍人物,用待遇、事業、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管理機制。引入多元激勵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鼓勵勞動和創造為目的,加大對人才的有效激勵。注重事業激勵。積極為文化人才施展才華、創造業績提供舞臺,讓他們在事業上有奔頭,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勵。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保障機制,讓人才價值在勞動分配中得到充分體現。對特殊專業崗位上的優秀拔尖人才,在現有事業單位薪酬框架基礎上,探索建立優秀文化人才社會化聘任制度,並提供市場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實現“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注重榮譽激勵。通過評獎、授予榮譽稱號等多種方式,激發文化人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榮譽感。注重情感激勵。在政治上引導、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援、職稱上優先、生活上關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達州的溫暖,從而更加自覺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打破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環境下流動。完善流動人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人事代理、資格認證等制度,消除其後顧之憂,使這些人才能夠在相對完備的社會保障條件下有序流動。

村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8

實現上述目標,建議在以下五個方面下功夫見實效:

1.強化教育培訓,著力在提高群眾素質、增強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見實效。堅持以培育新型農民為目標,以政策法規、實用技術、勞動技能為主要培訓內容,採取印發資料、召開會議、現代遠端教育、“村村響”、舉辦專題培訓班等方式,加大教育培訓力度,著力提高全村群眾的法律意識、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科技技能和發展創新水平,促進全村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強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重點加強對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計劃生育、婚姻法、繼承法等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增強農民群眾通過法律手段正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維護利益、化解矛盾的觀念,引導農民增強民主意識,激發農民有序參與村民自治的熱情。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推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組織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崇尚勤儉節約,營造健康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紮實開展惠農政策宣傳培訓,重點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及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群眾掌握和運用政策的水平,激發群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進一步融洽黨群幹群關係。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聯絡組織涉農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村社、農戶、田間地頭,採取現身說法、現場指導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農時重點抓好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溫棚養牛、黃改凍配、飼草青貯技術和病蟲草害防治、農業設施應用與管理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努力把種養殖大戶、村社幹部培養成科技明白人、科技示範戶。打造一批農民技術員隊伍,組織開展“一戶一技能”和一幫一結對扶貧,一對一傳幫帶等培訓活動,使全村所有勞動力普遍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面向農村初高中回鄉畢業生和青壯年,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務工技能培訓,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就業技能。

2.強化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在拓寬致富門路、幫助群眾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見實效。農業結構調整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出路所在,只有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堅持把產業調優、產品調特、規模調大、市場調寬,才能把效益調高,讓農民增收致富。根據石塘村現有的土地資源特點和傳統種植習慣,要把畜牧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未來八年通過加快品種改良、加強肉牛養殖基地建設、提升科學養殖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加大專項人才培育、技術服務力度等措施,使牛產業發展得到進一步增強。著力改變獨戶養殖、形不成規模的現狀,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在養牛示範點建設的基礎上,突出抓好以肉牛小區為主體的優質品種基地建設,同時把小區建成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示範基地。肉牛小區實行“五統一分”管理模式,即統一配種、統一出欄、統一青貯、統一防疫、統一飼料配方、分戶飼養,至20xx年全村養牛小區達到4個。強化飼草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開展草粉加工、秸稈青貯等加工轉化工作,研究設計多種型別的飼養模式和飼餵營養配方,按養畜戶的具體情況,提供不同的設計方案,並派專業人員到戶指導,實現科學飼餵,優畜優飼。注重優化品種結構,以本地黃牛為基礎,引進秦川牛、利木辛牛、南德溫牛等國內外優良品種開展雜交,提高後代生產效能。圍繞畜牧業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提高畝產效益,加大良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種植比例,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力爭川地良種玉米全覆蓋,山地牧草和糧食種植比例達到 1:1。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提供致富資訊,拓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渠道,努力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逐步建立起勞動力轉移的長效機制。

3.強化政策落實,著力在維護群眾利益、保障社會和諧上下功夫見實效。貫徹落實好惠農惠民政策,確保各項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戶手中,是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方面。紮實開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宣傳,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張貼宣傳標語、會議宣講、面對面交流等多種形式,把政策送到群眾手中,讓農民群眾達到“四個明白”(明白惠民政策的目的意義、明白惠民政策的具體專案、明白自己家庭享受的政策及標準、明白惠民政策收益物件的確定原則和審批程式)。要做到公平公開,民主透明,紮紮實實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真正吃透情況,摸清底子,在執行政策上不漏不偏,客觀公正,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尤其在農村低保、危舊房改造、惠農資金髮放等工作中,要健全評估機制,嚴格評估程式,結合“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通過召開群眾大會、群眾代表會議評議等措施讓群眾自覺參與到資金落實的每一個過程,讓每一筆惠農資金的分配、發放都公開透明,切實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給每一戶群眾。要搶抓機遇,整合資源,主動融入百里鄉的遠景發展規劃,以“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為契機,加大爭取產業發展專案的力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針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落後現狀,要積極爭取專案,招商引資,重點解決吃水、行路、居住等突出問題。

4.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建設新農村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儘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共同的願望,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全面實施農田改土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要求,進一步改善耕地質量,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地力,改善群眾生產條件。分年度完成全村20xx畝山地的整修任務,20xx年在大溝灣和橋溝兩社實施1000畝梯田建設工程,突出解決道路不暢、耕作困難的問題。加大農村生產道路建設力度,達到社社通農用車路,塊塊耕地實現機械化耕作。20xx年配套梯田建設工程,新修大坡(大溝灣—鵲兒山—西山)的生產道路,使大溝灣、橋溝1000畝山地全部實現機械化耕作,降低勞動強度,節約生產成本,為產業發展奠定基礎。加大人飲工程建設力度,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困難,20xx年新列120戶自來水入戶專案,累計達到148戶,解決70%戶的吃水困難問題;對於無條件引自來水入戶的群眾,採取政府投入、個人集資等方式,在自家院子或各社劃定地點打深水井,解決水量不足等問題。對村內現有的3口深水井,投入資金進行改造,固定井沿,硬化井邊地面,修建改造危險井房,保證群眾正常用水。加大農村能源專案建設力度,積極推廣沼氣、太陽灶等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加快普及戶用沼氣,充分利用牛糞等物料,提高沼氣原料的使用率,節約利用現有能源,保護環境,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全面實施“三清五改”,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村莊整體規劃,重點解決村內道路、垃圾處理、人畜混居等突出問題,提高美化、亮化水平,今年新列危房改造戶101戶。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村學教育教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抓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加強村衛生所建設。

5.強化村級班子建設,著力在夯實發展基礎、凝聚發展合力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強黨員幹部的培訓教育,依託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網路、“農家書屋”和村村響工程,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黨員群眾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瞭解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學習掌握產業結構調整和增收致富的技術技能。組織村社幹部赴外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啟迪工作思路,促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能力素質的提升。強化村務公開,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開展村級事務,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小組、村民理財小組的作用,加大監督力度。紮實開展以“黨員群眾商議、鄉鎮黨委審議,黨員群眾測評、鄉鎮黨委考評”為主要內容的“雙議雙評”活動,極大地激發黨員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廣泛開展各類議事決策活動。加強村級陣地建設,搬遷新建村部,加強文化娛樂設施建設,建設村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安放健身器材,開放農家書屋,真正把村級活動場所建成黨員群眾廣泛參與的議事決策中心,實用科技、致富技能的集中培訓中心,先進文化、各種資訊的傳播交流中心,群眾文體娛樂活動中心、村民健康生活的醫療保健中心。積極開展以“致富星、孝愛星、守法星、誠信星、新風星”為主要內容的“和諧五星”創評活動,每年創評“五星戶”8戶以上,樹立先進典型,形成先進帶後進、齊心促和諧、共同求發展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