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發展前景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5.45K

為全面瞭解碧江區第三產業的基本現狀,找準制約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區政協商貿流通組組織政協委員對第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通過摸底調查、實施問卷、走訪座談、實地調研等形式開展工作。委員們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第三產業發展前景調研報告

一、我區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經濟總量保持持續增長,第三產業增比進位快

2012年,全區地方生產總值(gdp)769495萬元,比2011年(下稱同比)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5411萬元,同比增長 8.8%;第二產業增加值284440萬元,同比增長15.5%;第三產業增加值409644萬元,同比增長19.9%,增加值位居全市首位。

(二)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對經濟增長和社會貢獻顯現

2012年,我區第一產業比重由2008年17.7%降至2012年9.8%;第二產業比重由2008年的32.97%增加到2012年的36.96%;第三產業遞幅最大,比重由2008年的49.3%增加到2012年的53.24%。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大產業結構比由2011年的 13.6:36:50.4調整為9.8:37:53.2;三次產業對經濟的拉動分別為:0.8、0.7、10.7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 4.8%、33.3%、61.9%。第三產業總稅收51959萬元(其中地稅收入24751萬元),佔區財政稅收的56.94%,其中批發零售業納地稅 1230萬元,佔地稅收入4.97%;住宿餐飲業納地稅1260萬元,佔地稅收入5.09%;金融業納地稅2017萬元,佔地稅收入8.15%;房地產納地稅13672萬元,佔地稅收入55.23%,是納地稅最大的行業。我區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11萬餘人,佔全區總人口的36.47%,第三產業成為我區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主要力量和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三類產業比重變化,是區委、區政府抓改革,調結構,促發展的結果。

(三)傳統主導產業不衰,新興產業正在崛起。

2006年來,區委、區政府先後實施了“興工富區、強農穩區、旅遊活區、商貿興區、環境立區”和“三化同步、一業振興”戰略,實現我區經濟快速發展。 2012年,我區傳統第三產業已成多層次發展態勢。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生產總值40899萬元,佔gdp的5.3%;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生產總值為58017萬元,佔gdp的7.5%;金融業生產總值為35815萬元,佔gdp的4.7%;房地產業25240萬元,佔gdp的3.3%;文化旅遊業正在興起,產業總量佔gdp的4-5%;其他服務業生產總值217328萬元,佔gdp的28.2%,其中資訊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生產總值為 26645萬元,佔區生產總值的3.5%。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事業等得到發展,新興產業如網購、居民服務、家政等服務業正在快速發展。從我區第三產業發展戰略來看,發展文化旅遊業、商貿業是我區的重頭戲;其次是發展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等。

二、我區第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過渡依賴工業,對第三產業重視不夠

一是過多重視工業,對第三產業關注少,至今我區沒有出臺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二是第三產業投入資金少,扶持力度小;三是區委、區政府沒有成立第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對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形成合力去解決。四是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緩慢,傳統三產比重過高,新興產業比重較小。

(二)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

一是我區各旅遊景點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二是我區公路網普遍存在技術等級低、路況差,農村客運能力不強;運輸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是交通運輸方式為公路和水路,鐵路和航空運輸線路少,運力不足等表現突出;站場建設規劃滯後、佈局不合理;場地狹小、功能缺失;投入較少、發展緩慢,鄉鎮客運站普遍存在等級偏低、設施簡陋、功能單一。

(三)集散功能不完善,產業競爭力不強

一是交通集散和景區景點自身功能不配套,體制機制不完善,旅遊市場發展遲緩。如九龍洞、夢幻錦江景區經營管理為政府主導,分別為市、區管理,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大明邊城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旅遊專案建設推進慢。二是我區物流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功能單一,資訊化程度不高;商貿業缺乏規模專業市場,商業中心區規模形成不大,商業發展的特色聚集效應不明顯,沒有大型購物廣場和商業集聚中心,整體競爭力弱,缺乏輻射帶動力。

三、加快發展我區第三產業的建議

(一)轉變發展理念,營造第三產業發展氛圍

一是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第三產業是衡量一個地區生產社會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目前,我區正處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文化旅遊業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要充分認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地位及作用,按照國發2號檔案和《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進一步明確我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思路、目標和任務,把發展三產放到與一產、二產同等戰略位置來抓,實現“調優一產、調強二產、調活三產”目標,推動三產有重點、有步驟的全面協調發展。二是成立區第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區長任組長,區四大班子分管聯絡領導任副組長,區商務、旅遊、交通、住建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並建立長效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商務局,抽調專人辦公,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和指導全區第三產業發展。三是夯實農業基礎,鞏固工業基礎,農業對第三產業發展起到支撐作用,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第三產業發展的速度與質量。要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努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第三產業發展奠定基礎。工業發展為第三產業發展注入資金,使其發展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四是要加強管理,調整佈局。進一步加強巨集觀管理,健全第三產業管理體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著力發展第三產業,確定發展方向,調整佈局和結構。五是抓好規劃,做好二產、三產同時推進。隨著我區工業企業的不斷擴大,二產的發展速度加快,政府應著力抓好三產的整體規劃,做到三產與二產同步推進。

(二)出臺相關政策,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一是我區儘快出臺第三產業發展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2006年原縣級XX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於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意見》,按照不同產業的劃分在稅收減免、徵地、用電、用水、融資等方面制定出臺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在制定第三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和具體實施辦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扶持性政策的導向性作用,適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扶持範圍,積極推進傳統服務業優化升級,重點推動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鼓勵三產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二是加大要素投入。將政府性投資向具有全域性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產業和骨幹專案傾斜,對直接為生產生活服務且投資少、見效快的行業,鼓勵社會投入;設立第三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和專項發展基金。

(三)完善文化旅遊集散功能,推進第三產業持續發展

以文化旅遊業為支柱產業,把我區打造成集生態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為一體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旅遊集散地。一是建設川硐新區旅遊集散中心,形成“旅遊集散、諮詢服務、旅遊展示、旅遊街、手機網”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集餐飲、住宿、娛樂、休閒於一體旅遊服務功能,與相關旅遊企業建立租車、遊覽、住宿、餐館、購物等業務合作關係,打造集遊客交通集散、旅遊資訊諮詢、旅遊接待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旅遊公共服務平臺,積極為遊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推動商旅互動。二是成立碧江區旅遊發展委員會;組建具有法人資格的國投旅遊集團公司、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整合中南門、錦江及其他旅遊資源,採取政企合作開發旅遊產業;制定《碧江區促進文化旅遊發展暫行辦法》、《關於旅行社組團到碧江區旅遊景區門票優惠及獎勵政策》。三是加大推進旅遊專案建設。加快九龍洞風景名勝區、六龍山環形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做好旅遊特色鄉鎮,鄉村旅遊示範點的開發建設。堅持政府主導,以國投公司為主體,民營企業入股的形式,以錦江為核心品牌,重點打造錦江旅遊開發、東山中南門古城旅遊專案,打造旅遊目的地。將夢幻錦江與九龍洞、大明邊城用“一票通”捆綁在一起,打造我區城市旅遊黃金線。四是促進文化與旅遊業的融合。重點扶持一批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較快的企業發展壯大,加大科技含量高,形成企業叢集專案建設,發揮專案帶動作用。抓好民族風情園文化創意品牌和大型品牌會展,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和帶動作用。深度開發我區本土特色的文化產品,使文化產品中注入 “紅色文化”、科教基地”等。

(四)抓好規範管理,提高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加強規劃管理,促進我區商貿佈局調整。按照“城內大商場,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場,城外大物流”的總佈局,重點強化對各條特色街規劃、指導、管理,使網點設定趨於合理。一是通過物流協會整合物流資源, 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形成縱向聯絡、橫向溝通的工作網路。二是加快市場升級改造。重點打造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現代特色市場,推動商品市場從商品集散地向物流配送中心發展,加快傳統農貿市場向連鎖生鮮食品超市升級。重點是加快推進蔬菜批發市場、水果批發市場建設,加快汽車產業園、川硐新區五福新城和燈塔工業物流園區建設,打造XX區商業特色街,提升中心區的功能和輻射力。建議延伸大十字至小十字步行街到北門口,增加便水門至五完小步行街,建立休閒特色街,著力改造大十字和小十字購物中心。加大“萬村千鄉”的鄉鎮網點建設,逐步培育多層次的商業結構級次和競爭有序的商品流通市場。積極推進電子商務和新興網購業務。完善商業特色街購物、旅遊、觀光、休閒的綜合服務功能,建立硃砂原始礦石、六龍山竹筍等特色旅遊產品大型批發市場,推進旅遊商品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三是大力發展住宿餐飲。按照“催生一批,培育一批,做強一批”的思路,建設特色飲食休閒娛樂一條街,形成多風味、多品種的餐飲品牌(如碧江“一鍋羊”等),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需求。推動茶樓、酒吧、咖啡館、自助ktv等休閒服務業的發展。四是增強社群服務功能,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發展多項服務功能的社群商業服務中心和連鎖便利店,推動社群服務業的連鎖化、品牌化經營。推動新興計算機、維修業、家政、資訊諮詢等服務業有序發展。

改善供求結構,保障房地產健康有序發展。一是定期與房開企業交流溝通,幫助企業摸透市場趨向,多開發中低價位樓盤。鼓勵房開企業運用兼併重組、聯合經營、股東置換等方式做大做強。按照“武陵之都,仁義之城”的定位,加大市場、商場、商務公寓等商業地產開發建設力度,使房地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二是進一步規範房屋徵收補償安置工作。建議成立市區兩級房屋徵收補償安置辦公室,作為住建部門二級局,負責抓好拆遷工作,承擔具體法律責任。建議以區委區政府名義起草《徵地補償安置實施方案》向市委市政府報告,由市委市政府行文,明確房屋徵收補償安置管理體制和房屋徵收補償安置標準。三是完善住房保障監管制度,確保保障性住房惠及貧困群眾。推動出臺全區住房保障標準制度,切實查處騙購、騙租、家庭收入增加未退保障性住房情況,制止房屋轉租合租。四是建議向市政府請示將市住建局物業管理職能委託區住建局履行。按照《物業法》、《貴州省物業管理條例》有關規定,採取試行招投標方式,選聘符合資質物管公司,助推小區住宅管理向社會化、專業化物業管理轉變。

創新工作思路,建立現代交通運輸體系。一是儘快解決和平鄉等交通瓶頸,為第三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爭取縣鄉道改造補助資金和農村公路建設資金,逐步解決中長期交通發展問題。二是積極與上級交通主管部門爭取相關專案立項審批和完成專案報批評審工作。將城鄉建設與城鎮化程序融入交通運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加強專案儲備,以專案帶動城鎮化發展。以縣道、鄉道建設和危橋改造為重點,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路網結構,提高通達深度、技術標準和網路化水平。三是將農村公路建成路、站、運一體化。加大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公路路網結構和條件,到2016年實現村村通客運。提升和完善現有的鄉鎮客運站功能,加強客貨運站場的建設,促進城鎮內外客貨運儲運。四是加大旅遊公路建設,形成城鄉交通運輸網。堅持“建管養運”並重,提升縣鄉村公路等級。建設繞城公路、環線公路,拉大城鎮框架,促進城鎮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促進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加大第三產業人才培養。通過市職院、區職校、區就業局培訓,構築社會化人才培養體系。二是加強第三產業崗位培訓,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三是制定人才引進計劃,暢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大力引進商貿物流、電子商務、旅遊、資訊科技、文化經營等高階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實行與引進人才配套的激勵政策,妥善解決住房、家屬就業等後顧之憂,為我區第三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