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之我們仨

才智咖 人氣:2.0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書筆記之我們仨,歡迎大家分享。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1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應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應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剩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文學十大好書評選結果已揭曉:《我們仨》居首位。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日看完了全書,楊降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應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主角,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人過了30歲,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2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讀完最後一句,掩卷,嘆息,繼而陷入縹緲的沉思。樸素的文字下,是一位淡泊的老人歷經滄桑後無聲的探尋,是生命寧靜而無聲息地流逝。

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溫婉的文字中,“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都靜靜道來。漂泊、戰爭、分離、貧窮、動亂,如此紛難的人生裡,一家人互為依靠,在歷史車輪無情而又苦難的傾軋下,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樂觀。他們並不是在寬容苦難,而根本上就是淡漠著苦難,所以他們如此幸福地相守,在楊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裡的幽默和生氣如此自然地躍然紙上,讓人讀來時而顰眉時而微笑時而沉思時而嚮往。

寫求學牛津時,租房做飯,黃昏時兩人總牽著手出去探險等,充滿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記憶;寫生下圓圓後,錢鍾書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裡,盛在碗裡,端給楊絳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麼驚奇”,行文裡又充滿了為人妻的自得和驕傲;而圓圓所印象的“精赤人人”一身打扮叫人想到《圍城》裡的鮑小姐,便又忍俊不禁了。

經了一天繁瑣的工作,在安靜的深夜,捧著《我們仨》讀來,就似一位孺慕的孩子靜靜聆聽著九十多高齡的楊先生輕述人生往事,內心深處的熨貼和舒服簡直無可再提。楊先生的文字,含蓄節制清新溫婉,蘊涵著深邃的人生感悟和人文厚重,小小的細節裡所飽含的愛和關懷,也讓我一再感動至含淚。比起現在某些“作家”動不動就要怎樣的叫喊啊快感啊文字裡充斥赤裸的感官刺激和浮躁的煽情來,《我們仨》就如清涼的泉水在這個夏天給我們以閱讀和感動的快樂。

最後,還想提一提三聯出的這個版本。非常喜歡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第一次拿到時就被打動了。封面是素雅的淺咖啡色,細條直紋,手感極佳,帶點深厚而莊重的時間感,書名是楊絳先生手書的“我們仨”,深咖啡色,整個感覺渾然一體。書裡面還附錄了不少錢鍾書、楊絳和女兒錢媛的相片和手跡。

這是本絕對值得細心閱讀的書,也是本值得收藏的書。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3

這是一本非常熱門的書籍,書友對本書都用盡各種讚美之詞,讀來深受感動。這跟楊絳先生的文字細膩樸實有關,也因為他們仨的家人相處之道讓我們嚮往和羨慕,更是因為他們的故事離我們很近,像是身邊的'老奶奶跟你口述一段往事。

生與死,是一個永遠訴說不完的故事。有生就有死,死而復生,生生不息。人總有離去的那一天,從生到死,短短几十年,家人永遠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仨亦師亦友,亦家人亦朋友,堪稱典範。只要我們仨在一起,我們永遠在一起進步,總能找到生活的樂趣。面對死亡,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用再悲傷的文字去描述都不過份,但在楊先生的文字中,我們看到的分明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樂觀豁達和坦然面對。但這樣的坦然,留給讀者的卻是深深的為你心痛,多希望你能用文字把心中那份常人都能感受的到的痛苦描述出來,讓我們替你一起分擔。

夫妻,父女,母女是家庭關係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不管是哪種關係,要想處理得當,都需要很深的智慧。對於夫妻關係,他們是遇上見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見你之後我沒有想過跟其他人結婚,多浪漫的情話。他們的生活不是沒有摩擦,而是兩個人懂得包容,欣賞對方的優點,共同學習進步,多找生活中的樂趣,自然兩個人相敬如賓。對於父女和母女,他們沒有重男輕女,沒有因為自己是長輩就不高高在上,而是與她朋友般相處。

本書要推薦作為家庭讀本,供家長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成長。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4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麼困難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實在那個年代,他們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為一家人的心始終聯絡在一起,又有著別人欽羨的相處方式,看起來是那麼輕鬆而美好,彷彿一切外在的壓力的災難都不算什麼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聯絡的方式總是書信,中間他們也分離過,時間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總是那麼和諧,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補,外號既貼切又溫馨,我很羨慕他們之間的默契和信任,總有說不完的話,總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實實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吧。事無鉅細他們都互通訊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溝通,試想如今這個時代隨隨便便就能聯絡,卻總是缺少點什麼,遠不如“我們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沒有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

剛開始前面的文章我有點看懵了,總讓我認為是靈魂出竅了,看得也很難過和悲傷,總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續,沒有死別,也不會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這多麼殘酷啊!生活不乏趣味,關鍵是你有沒有發現和創造人生趣味的心,“我們仨”的一生都應該是現代人學習的榜樣,家人本應該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節奏下,也能增添家的樂趣,平凡中的樂趣!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5

最近一段時間,很喜歡看人物傳記型的小說,一本接一本停不下來,也許冥冥中有一種牽引吧,5月下很自然地選了這本《我們仨》。一直很佩服楊絳先生,還記得她在百歲生日時的感言: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們仨》深情地記錄了她和錢鍾書及女兒錢瑗在一起的日子,在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都是日常的枝節,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1997年,錢鍾書和楊絳的愛女阿瑗去世。1998年歲未,錢鍾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書的結束語中有這樣一段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讀到這裡,心就會抽動一下,忍不住潸然。

20xx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她曾借蘭德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如今她真的走了,再不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望先生一路走好,一家團圓!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6

字行間裡充滿著滿滿的暖意,感動和深深的愛意。

在他們這個家裡,錢鍾書就像一個調皮笨拙的孩子,而楊絳始終守護著他的天性,成全了錢鍾書的人生。最好的愛情是彼此成就對方,從此更加完美。

《我們仨》字字句句都透著楊絳的賢惠和才華。讀完不禁感嘆,沒有楊絳,就沒有錢鍾書。

書中所說,每次錢鍾書闖了禍,慌慌張張地去告訴妻子,楊絳都會說“不要緊,我會……”這一小段文字裡,這是什麼?是信任,是安全感。這五個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實,比那些火熱撩人的情話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賢惠,不一定是溫順如小鳥依人,在這裡,賢惠是如高山般雄偉,深海般沉穩的胸懷和無微不至的守護。

這是一種別樣極致的浪漫,是無條件的信任與陪伴,是風雨同舟的成長,是內心無艱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樣,靜得聽不到聲響,卻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們仨》,楊絳用樸素的文字記錄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處處都彰顯出她的偉大付出,字裡行間無時無刻都透露出她的絕世才華。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樣的讚譽只有她配得上。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7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故事內容很簡單: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鍾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於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後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遊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裡去了”的訊息,然後又看著載著鍾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雲海中……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後兩張老倆口相互理髮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鍾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裡,才真正領會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8

文章的開頭就寫我們仨的相聚相失,是老去後的先生寫的,文字裡全是力不從心,有種似夢非醒的感覺,像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回憶我們仨相愛的部分要輕快一點,那時候一家人還在一起,大家自由健康,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離群索居。喜歡他們一起留學的部分,有互相的扶持,在國外的日子顯得不孤單。有了圓圓後兩人的生活變成了仨口之家,錢鍾書曾對楊絳說,“我們再要一個孩子,萬一他比圓圓好,我們豈不是要更疼愛他,豈不是就對不起圓圓”。每次鍾書遇到問題,楊絳都會說,沒事,有我呢。

他就會心安。這種愛一直存在於這個家,從楊絳先生的文字可以看出,她不惜筆墨把普通生活寫得很美很美,但對於疾病、失業、文革中遇到的問題等等困難卻輕描淡寫。喜歡這個書香瀰漫的三口之家,為了避免與人相處的疑慮可以拉起窗簾、相對看書。錢先生可以為了楊絳參與嘗試新鮮事物,楊絳也可以為了錢鍾書放棄專職而在清華兼職。對於女兒,不多說教,以身作則,她最終長得很像他們。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就懂得互相珍惜,所以當我一人懷念我們仨,以前的家變成了旅館,仍可以無憾走向屬於我們的團聚的終點......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9

最終選擇看了實體書,那種書香和質感有點久違了[白眼]

分了好幾段時間來看,可是我竟然也進入了楊絳的萬里長夢中,夢中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與他們一樣,一樣對書籍如飢似渴,一樣對生活充滿樂觀,一樣成為了為教育,為國家奉獻力量的一份子,一樣也擁有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

雖然我歷史不太好,不太懂其中的一些表達,但是我彷彿身臨其境,那種進退兩難的情景,那種動盪不安的社會,那種不敢亂講話的時代。所有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著,活著。

錢鍾書先生寫的巜圍城》,他把婚姻比作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去。可他和楊絳卻是例外,有一次,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她念給錢鍾書聽,錢當即表示:我和他一樣。

楊絳答:我也一樣。

理想的婚姻應該是什麼樣子?在我有限的見識中,覺得就如他們一般,志趣相投,心性相契,平淡相守,共度一生。

都說人生如夢幻泡影,楊絳卻說: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很感動!很幸福!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10

我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誤把電影《洗澡》和楊絳寫的《洗澡》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之間連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倒是電影《洗澡》給人的感覺有點像《我們仨》,講的都是人與人相依為命的故事。

讀這本書前一定要了解一下楊絳先生的生平,這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中前半部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悲慟與深情。書裡有一段寫楊絳和丈夫錢鍾書回國後有段時間錢不在身邊,楊絳自己帶女兒錢媛,平生膽小怕黑的她因為身邊有這麼一個“小東西”,內心似乎也充滿勇氣。讀至此一下想到我媽在我一兩歲時也有過相同的經歷,她閒下來的時候常會說我小時候的事。我家以前住的地方小,又是職工宿舍,到了半夜經常有喝醉酒胡亂唱歌的人,但因為我的存在,她說她總是特別從容淡定。我常常笑話她,我那麼小,既不能保護她,又怎麼會讓她產生安定感呢,我媽就拿“等你成家就知道了”這個萬能金句來搪塞我。

書中還有一段寫楊絳自己與丈夫飯後散步,他們稱之為“探險”,因為會經常收穫不同的驚喜。也許楊和錢這對夫妻在精神上的默契要遠遠超過中國大部分只為搭夥過日子實則早已名存實亡的夫妻。像我的母親,直到前年才勉強地對我說她這一生沒有正兒八經地愛過誰,只因當時年紀大,周圍人的閒話說得越來越多才決定找個人結婚。

楊絳先生的人生至少是圓滿過的,所以她可以說“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我母親的人生也沒有更多的遺憾,因為她現在常說“至少咱們還都在一起”。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11

閒來讀到楊絳的作品《我們仨》,這是楊絳暮年寫下的她與丈夫、愛女之間溫馨有愛的文字,這是講述親情愛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師的題目,講述一下我現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讓我倍加珍惜。

北京,這個地方說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從東北角的平谷到南邊的大興,需要兩個半小時;可說小,它卻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見,我的摯友就能很快相見。讀書期間對朋友的概念應該還是不甚明朗的,畢業之後,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間的問候也少了許多,才驚覺生命中一兩摯友的重要性。 我自認是一個幸運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可以結交一隻手的數量的摯友,更重要的是她們也互為知己,週末幾個人泡在一起,真真讓我有一種人生大贏家的錯覺。但人生並不會處處是如意,我沒有愛情的眷顧,但友情讓我不孤單;親情不在身邊,但友情常伴!

有時想想,知足常樂,只有對擁有的當下知足,才能保持常樂;只有對現狀保持清醒地審視,才能時刻準備進步。我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對生活知足,對工作清醒審視,希望可以一直這樣,在快樂中去追求工作的進步、在進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12

2號開始讀這本書,雖然不長,到今天才讀完,想是因為害怕在無法聚神的情況下閱讀,輕浮了楊先生的質樸。

說實話,我在楊先生回家之前並不太瞭解“他們仨”這一家人。楊先生離世的時候,微博、朋友圈盡在追憶她和錢老的過往事蹟,而我依然只知道他們是大文豪。

邊讀這本書,邊看其他讀者的評論,溢美之詞皆是肆意揮灑。這一家三口,相親相愛相敬相幫,一路走來彷彿世界上只有他們三人,這樣說倒不是無視他們的社交和對這個社會文化進步的貢獻。楊先生這本書更多的是對三人過往的追思,淡泊名利,從未敢向世人索取過、苛求過。錢老更是“不值得‘忌’的人”,他們的孩子同樣是拖著病體努力發光發熱。

生命的意義之於他們就是學習、自省、進步、貢獻。經歷的風風雨雨也只是回憶中的驛站。分離聚合過數次,那一脈血緣的思念從未薄稀。

“此生只有死別,再無生離。”錢老的這句話正是他們仨的一生追求;楊先生生怕迷路,卻也還是孜孜以求;錢瑗生前借“我們仨”之名的未完回憶錄。樣樣都是他們對彼此的認真和珍惜。書中倒是弱化了太多的疾苦、迫害和分離,因為他們早已明白“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道理,僅僅是那麼努力的活著,那麼努力的付出著,那麼努力的找尋著歸路。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13

以前讀過這本書的,系統推送,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瞭解楊絳先生源於對錢鍾書先生《圍牆》的喜愛。楊絳先生的文字,讀起來感覺平實,親切,她不張揚,於平實中見真情。

這部作品寫了他們一家三口的日常,以倒敘的時間次序,先是錢先生和楊先生老年時期,一家三口互相關愛,互相扶持,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們對生活,始終是坦然的,樂觀的。文章以夢境的形式展開敘述,有錢先生的下放,錢媛的重病,楊先生對他們的惦念與不捨。即便都很困難,依然,努力保全彼此世界的溫度。在三人世界裡,各自安好又彼此溫暖,直至丈夫和女兒離開,家變成了客棧。

然後,楊先生回憶了他們仨的過去,有奮鬥的艱難,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更有一家人相親相愛的活色生香。特別是書中所附的書信往來,楊媛的畫,處處散打著愛的溫度。如果說我感受到他們幸福生活的祕訣是什麼,那就是真實,讓每個人保留自己原本的樣子,比如錢先生的孩子氣,比如錢媛對父母的稱呼,再比如楊先生對婦女倆的寵愛,還有他們對日常瑣碎生活所用的看似不經意卻充滿智慧的小定義。

其實,這樣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但是,每個人的選擇和生活方式不同,很難想象,除了親情,還有什麼是楊先生一家所在乎的。好像沒有。關鍵是歲月的積累,精神世界的豐富,決定了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14

一場萬里長夢訴盡“我們仨”變成“孤獨的我”。

讀及此書,數次哽咽。

聯想自己,總以為時間還長,我們能相見的次數還多,可是有些人,有些事猝不及防,逃避不過。

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失散的人唯有文字還能證明存在。

現在我們仨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世間美好的事物總不那麼牢固,如彩雲般飄散琉璃般易碎。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然這本書除了給予我感情上的共鳴,也有諸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鍾書曾說:“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

在工作中總很馴良地聽從領導;同事間他能合作,不冒尖,不爭先,肯幫忙,也很有用。

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並不惶惶然。

……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15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的體會是一個老人一段充滿了愛的記憶的片斷,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錢鍾書先生一家在經歷過的歲月中平凡而溫馨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面對生活所有的那種態度,或者說超然,或者說淡然。我覺得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不像其他的類似回憶錄類的文章回過分的追求被敘述者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或者過分的渲染愛情、隱私等滿足他人對名人好奇的慾望,恰恰相反,作者僅僅記錄的是他們的生活中經歷的最為普通、細微的事情,和一切人居家生活裡的種種瑣碎與喜怒哀樂如出一轍。而在對這種我們毫不陌生的生活描述裡,我們又會發現作者的目光和我們又是多麼不一致,在我們熟視無睹的光陰裡,作者筆下的一家卻樂於享用平淡生活給予的熱情,即使在苦難的環境裡,那種力量也讓我們感到幸福似乎始終也未曾拋棄他們而去。

即使這些是楊絳老人在愛女與老伴相繼離世後寫下的代追憶性的文字,期間不免帶上老人對親人的思念,與戎戎獨立於世的感傷,但我始終覺得這些文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愛的力量,是生活的本質。或許在於我的這個年齡還無法更深入的去領悟,但我卻無不羨慕錢楊先生夫婦那種志趣相投,相濡以漠的人生。再轟轟烈烈的生活,到最後無非都要回歸平淡,平淡才是最真實的,能在平淡中產生的趣味才是由心而發的,這是一種隨興所致的熱情。反觀時下大眾,為了高質量生活而刻意追求的“興趣”,只不過是沒有自我的人云亦云的多出的負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