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包十年》讀書筆記

才智咖 人氣:1.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揹包十年》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揹包十年》讀書筆記

讀《揹包十年――我的職業是旅行》,即興在書頁空白處記下隨感――兩層含義,隨性地記錄,隨便的感想。愈記愈多,竟然可以充數一篇了。

對這書名先要較較真。除了在旅行社謀職,或因公務私務的政界商界人士,誰會把旅行當作一份工作,一門職業去看待呢?

我還是堅持我的看法,譬如我的職業是廣告,旅行是業餘愛好。也不會把它當作副業,摟草打兔子,企圖賺點外快什麼的。某種意義上說,旅行需要付出很多辛勞,投入的是金錢,產出的是知識,愉悅的知識,夫復何求?假如顛倒過來,業餘時間用於工作謀生,“工作時間”用來旅行,那真應了那句廣告語“不走尋常路”,非徐霞客者,無第二人。

陽朔西街,最多時九千多洋人在此定居,他們大多是旅行者,來到異域的這個中國西南小鎮,發覺不錯,就住下了。他們在這裡,尋找不同的生活,散漫而孤獨,不認識任何人,卻認識自己,這才叫大隱隱於市。

日出,不及日落來得壯美,尤其是現代,工業化的自然環境中。日出,雲霧繚繞,天地混沌,刻意起早,常常失望,看一粒蛋黃而已;要看磅礴萬千的太陽,日落時的機會更多。邂逅落日,天是那樣的澄澈明淨,心滿意足。尼泊爾博卡拉看日出,太期待,反而意興闌珊;在吳哥,兩次邂逅落日,不期而遇,心中升騰起莫名的感動,美得無話可說。

我曾有過露宿街頭的`經歷嗎?回想一下,有過那麼幾次。插隊時露宿在糧站的水泥平臺上,數星星,看起來浪漫,實際很無奈。一次與友去蘇州玩,夜晚,躺在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長椅上,被警察驅趕,轉移至車站廣場的花壇一隅,頭枕書包,捱至凌晨。凍醒,去公共廁所,用水擦把臉,頓時神清氣爽,等待天邊的第一抹曙色。露宿換來的視覺享受啊。任何事,都須付出代價。

作者說,多走多看不算白活,嚴重同意。再加一句,得指標化。上週與表哥電話拜年。他說明年一定不做了,徹底退下,然後去旅行,指標是20個國家。我甚以為然。相約,地中海或加勒比遊,乘遊輪。此法好,合乎我輩年齡之旅遊法。

我倒真有這樣的想法――到阿爾卑斯山放羊。06年夏,從威尼斯到因斯布魯克途中,阿爾卑斯山麓那如茵綠草,分明是天鵝絨織成的地毯啊!剎那湧上心頭的衝動,簡直不可遏止,留下不走了,在這兒放牧!到冬季,大雪封山,就呆在木頭屋子裡,圍爐取暖······童年看過的那部電影《海蒂》,就出現過這樣的場景,應該就在這一帶,或,離此地不到二三百公里的地方。

如要說哪裡更“像”歐洲?至少不是倫敦或巴黎。瑞士的洛伊克巴德小鎮,比倫敦巴黎更符合我對歐洲的定義。儘管我沒去過布魯日,但整體風貌應該相去不遠。這裡的小街小巷,小情小調,這裡的人們似乎也在過一種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

旅行中,你出於無奈――不一定是錢的問題――向素不相識的人伸手討要過東西嗎?我有過。討菸捲,討麵包,討紅酒,等等。但不可憐兮兮地一味低眉求討,人是要有一點尊嚴的。

長途飛行,難安眠,讀書報,聽音樂,打電玩,各人有各人消磨時間的辦法。倘若條件允許,看一部好電影,享受。記得在國泰航機內,從頭至尾完整地看完梅里爾斯特里普和伊斯特伍德主演的那部名片――《廊橋遺夢》。這部電影后來看過多遍,都及不上飛機裡的那個版,小小的,音效還差,卻有味道。

珍惜那種旅途中處處見到陌生臉的感覺。在啟德機場轉機,漫長的九小時,前所未有的無聊襲來,何以安之?沒書讀,只好讀臉,讀各種各樣的臉,讀臉上的表情,陌生,但有趣。陌生的臉,就是陌生的書,一本本翻開,閱讀,掩卷,然後胡思亂想。九小時不知不覺過去,該登機了。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互不相識,寧是有緣?

出門在外,不怕孤獨,就怕無言。無言即無奈。智商減弱,能力低下,全為的是無法言語。語言的障礙很可怕,好似一堵厚厚的高牆,難以攀越。雞同鴨講,沒法講到一處去,因為不是同類,尚可理解,而人與人是同類啊!假如我是上帝,我要下令,全世界的人必須說一種語言!

應該說60歲已不再年輕,即便心的翅膀還想撲騰。到“70後”,還有10年,10年過後也許我就不走了,所以現在得抓緊,邁步,不要停。

從前家中牆上掛著兩幅大地圖,一幅中國地圖,一幅世界地圖。我在地圖上丈量我的夢。中學各門功課,地理課成績最好。我二伯父就是個地理老師,或許受他影響?一次學校地理知識競賽,我獲第一名,第一名的獎品,是地圖。不是一幅掛圖,而是一本世界地圖集――我擁有的第一本地圖冊。

家中究竟有多少地圖冊?大大小小,厚厚薄薄,各式開本的地圖冊,計有11本,不算少了。其中《中國史稿地圖冊》,最珍惜,是我的寶貝,決不外借。

曾經寫過《出門十不怕》,豪言壯語,而今勇氣不再。年輕時,只想多跑跑,多看看,食宿行條件差點,可以將就。現在則是講究了,最好一人一間房,有熱水澡可洗,有可口的飯食,有便捷的交通。還要有空調,有電視,有網路,要不跟世界就隔斷了。

很感動的是,1937年7月12日,樑思成和林徽因牛車顛簸三天,去到五臺山,終於尋到唐代建造(行內稱唐構)的大佛光寺,欣喜若狂。但他們是與現實世界脫離的。5天前,剛剛爆發七七事變,他們壓根不知,回去的路也不通了。兵荒馬亂之際,有人會來關心一千幾百年前的斗拱螭首嗎?樑林了不起。不似吾儕,少了現代科技賜予的媒體,心不免慌慌。

崗位,假公濟私,跑過不少“碼頭”,經歷不少場面,那不叫旅遊,也沒啥稀奇,因有那張印有單位抬頭的名片,否則,我什麼都不是。

現在旅遊,沒有任何可供利用的“身份”資源,我就是一個揹包客。說揹包客,抬高自己了。圖舒服,怕吃苦,充其量一偽揹包客。

出外旅行,總要回來。倦鳥思歸,不需要理由。浪跡天涯,縱是徐霞客,他也不是終老家鄉的嘛。

到一地,刻意找找迷路的感覺,怪刺激的。迷路後,臉上故作鎮靜,心實欠安,語言不通,無從問起,一個勁地朝前走,朝前走,探尋熟悉標識,盼著峰迴路轉,似有那麼點歷險的意思。一旦尋到目標,柳暗花明,又不滿足起來,希冀再來一次。最好每趟遠行都來一次。一次夠了,多了,吃不消。

我把“不走尋常路”改為“不走準備路”。出門前,“準備”過於充分,就沒了樂趣。心血來潮,興之所至,撞見意外,反覺有趣。

去遠遊,光有決心是不夠的。還得見行動。多次與朋友約了一道去某個地方玩,最後,他們都打退堂鼓,還是我單槍匹馬一個人去了。時間長了,發覺一個人遊,也有一個人遊的好處,別的不說,至少去某個地方,決策過程,一分鐘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