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師的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才智咖 人氣:2.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做最好的老師的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做最好的老師的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做最好的老師的讀書筆記1

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近來拜讀李鎮西老師教育專著《做最好的老師》使我真正全方面瞭解他多年的教育心得及理念。這本書對我的教育意義很大,李老師身上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首先,我十分敬佩李老師高尚的人格。雖然他如今已成大名鼎鼎的教育專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他至今仍戰鬥在教育第一線,一直站在講臺上,一直都和學生保持零距離!由此我想到自已,剛從大學畢業時,我也曾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併為之驕傲自豪地奮鬥了上十二年,可是隨著工作的調動我由大學來到中學,我遇到了從教多年來最大的困惑,教育的物件一下變成了中學生,我原來的那套方法似乎全不靈了,學生不理解我的苦心,通常只需講一遍的問題我要重複很多遍,他們還是會犯同樣的錯,作業也常有拖欠不交現象,課堂紀律也時常是讓人頭痛我一度十分懷念以前的日子,那些學生多勤奮啊,根本不讓我操心欠作業,違反課堂紀律方面的事。現在無論我怎麼努力,那些後進生的成績還是提高不了,我有時累得直嘆氣,很懷疑自已的價值和能力;可是李老師卻把做最好的老師當做自已畢生的追求。可見當老師最重要的還是心態問題,心態調整好了,很多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說到心態問題,我們來看看李鎮西老師是怎麼衡量自已的教學工作,他所謂的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做更好的老師,因為他從不拿自已和那些教育專家比,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這裡,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用心去處理每件事,力爭每天都做得更好,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李鎮西老師認為教育中的愛心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這是我非常欣賞的觀點,一直以來我也堅信自己是個有愛心的老師,讀完這本書,我對教育中的愛心問題也有的新的認識和理解,在書中他談到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這幾年我一直比較困擾猶豫,對那些調皮搗蛋生到底要不要懲罰如今我明白了這其實只是一個教育的必要手段,需要老師用愛心去把握的度的問題了。因為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

讀這本書還有一個最深的感受就是李老師是個很有文化底蘊的人,他淡薄名利,才思敏銳,文字功底十分深厚,這與他堅持每天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每天堅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堅持寫一篇教育日記是分不開的。我恐怕做不到每天讀那麼多書,但有一點我卻深信,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積累,才會不斷取得優秀的教育成績。

做最好的老師的讀書筆記2

三年前,有幸聽了李鎮西老師的一節作文講評課,記憶猶新。課一開始,李老師便這樣說道:"同學們,我們許多人可能覺得自己不會寫作文,其實不然,我看了你們交上來的作文,覺得每一位同學都會寫文章。"接著,李老師挑出每一篇文章中的亮點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分析為什麼這樣寫。那是一篇寫親情的文章,所以學生讀來,說來都特別有感染力。最後,李老師在講完了寫作要旨後,還朗讀了自己的下水作文。那是一堂精彩的課,每位學生都受到了李老師的關注,賞識,他們興致高昂。當時我想,能如此賞識學生,如此平易親切,如此富於激情而又執著的老師,學生能不喜歡他嗎 能不學好他的課嗎

最近,又讀了李老師的教育專著《做最好的老師》,我不由地思考,老師和學生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有益於學生的成長

曾讀過萬瑋老師的《班主任兵法》一書,不禁為他的教育機智而折服。萬老師在書中敘述了將兵法運用於班主任工作和學生管理的成功事例。在實踐方面,作者強調在"愛"的前提下,在充分考慮到學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發展的情況下,老師要擅用謀略,機變的教育智慧和膽略。書中生動曲折的故事,大起大落的情節以及那些不落窠臼,機智靈活地處理問題的方法,讓我們不禁會像孟老夫子一樣,發出"教亦多術矣"的感慨。在理論方面,作者開創性地將兵法的理論與原則運用於教育領域中,探究了兵法與教育之間的關係,並對許多中國古代兵法理論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體演繹和運用上作出了獨特的闡述。

半年前,在學校舉行的教育教學工作研討會上,顧建民老師戲稱師生之間是一種貿易關係。商家要把產品推銷給顧客,他必須與顧客搞好關係。而老師要把知識推銷給學生,也要與學生搞好關係。他的談話樸實,幽默而令人思索。

我從事教學工作已經第七年了,這期間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在面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我想,只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看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的收穫極大。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物件,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做最好的老師的讀書筆記3

最近我讀了李鎮西老師所寫的一本書——《做最好的老師》。當然,李鎮西老師所謂的‘做最好的老師,’不是與其他名師相比,而是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你與昨天的你相比——你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你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強調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堅持不懈,我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攏。

顯而易見的,一名好老師就是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上課的哪個環節比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哪個環節怎樣做會顯得更好,效果更突出,學生更樂於接受、吸收呢?反覆的鑽研自己的教案,一遍一遍的思考,尋找一種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面對國小生,我們要時刻懷著一顆童心,不要覺得小孩子沒有什麼思想,在一起嘰嘰歪歪的惹人厭煩。其實,小孩子都有一顆純真的心,也許他說的天馬行空,完全是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或者話語說起來幼稚的讓成年人感覺可笑。但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積極的引導,記住: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小發明家,我們不能遏制他們的思維發展。也許你對那種重金屬搖滾音樂並不太感興趣,但你的學生對此如痴如狂,那麼,你也不妨多少聽聽,這絕不是一味地遷就學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

除了有童心,我們還要有愛心和責任心。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然,對學生的愛,最終還要體現在為學生的未來負責,讓學生學習到相應的技能和知識,讓他們能夠在將來靠自己的實力在社會中立足。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每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會遇到學的特別快的孩子,也會遇到怎麼也學不會的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並不能用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對於差生,我們不能對之置之不理,而是應該積極地去引導他,教育他,而不是給他貼上一個差生的標籤,任由其自生自滅。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不管這個孩子看起來多麼無可救藥,我們要相信,在他的內心是想要做一個好孩子的,也許由於各種因素,他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但我們不能放棄,而是要積極的引導,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我們要和孩子建立感情。不要讓他自己認為他是被孤立的,和學生有了感情,有了信任的基礎,再調皮的學生都願意聽你的話。接下來,我們要對差生降低要求,先給他制定短期能實現的目標,給予他自信心,然後再一步一步的幫助他提升自己。最後,做為一個好老師應該要懂得團結好集體的力量。老師要融入學生之中,鼓勵孩子們相互幫助,不要忽視表揚的力量。

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首先應該努力成為自己專業方面的“專家”,除了有出色的教學藝術,還應有與自己專業相關的一技之長,在保持人格魅力的同時,對學生熱愛科學、不斷進取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同時又應該是一位“思想家”。在做好每一件具體教育工作的同時,還應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同時能不斷關心著、思考著社會發展與學校教育的相互影響。

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還應是一位“心理學家”。真正有效的教育應該是針對學生個性的教育,教育者必須擁有良好的心理學修養,善於走進學生的心靈之中,敏銳地感受學生的心理變化,與他們心心相印。惟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以心靈贏得學生的心靈。

做最好的老師的讀書筆記4

曾經有老師告訴我,一個教師要獲得成功,就必須發自內心認同教師這個行業。熱愛教書,喜愛學生,友愛同事。年輕的我如同一隻蒙著雙眼的雛鷹,四處亂撞,撞傷了,撞疼了,責怪環境不夠優越,自暴自棄。今天的我,得到了認可,得到了幫助,適應了教師這個行業,也慢慢如那位老師說的那樣,認同了自己這個職業。我發自內心想做好,發自內心想發揮自己的價值。這位讓我成長的老師就是李鎮西老師。

這學期,我利用課餘時間拜讀了李鎮西老師《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李老師針對我們青年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修養提出了許多建議。的確,青年老師要有所作為,關鍵還是離不開自身的努力。

李老師在書中建議青年教師應積極承擔班主任工作,在日常的教育瑣事中學會思考、研究、解決問題,因為往往是這些常被我們嫌棄、忽略的班主任工作,總能為我們從事教育科研提供極為豐富的資源。接觸學生機會多了,越能瞭解學生,牽引學生。其次,青年老師要學會為自己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工作目標。這是我們成長的方向。因為只有確立了奮鬥的目標,才能在工作中體驗到為成功拼搏的快樂。哪怕遇到困難或逆境,也能樹起信心繼續前行。第三,青年老師要樂於請教。人不是天生的智者,是需要在一次次失敗過程中總結經驗,尋找方法。年長的老師或班主任擁有積累多年的豐富經驗,只要青年教師誠心請教,樂於多問,多學,不管形式是交談也好,聽課也罷,哪怕偷學,跟班,也能潛移默化吸取到優秀的教學教育方法。最後,多讀書,多積累,勤於筆耕,更有助於青年教師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那麼看什麼書好?我認為感興趣是最為重要。教育類的書能幫助我們提高業務理論水平,反映青少年學生生活、心理的各類讀物能讓我們更瞭解自己的學生,教育名家的書籍能讓我們少走彎路。但是,我覺得一位優秀的老師還應當多瞭解除教育之外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常言道:“要倒半桶水給學生,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當教師自己先愛上閱讀,才能以廣泛的興趣來感染人,以豐富的知識來培養人。當然,閱讀是我們與作者進行心靈上的交流,而要將這些東西內化成我們自己的知識,青年教師還應多提筆寫作。平時的工作記錄,教育隨筆,教學論文,各種總結,都是我們提升自我理論水平的基本方法。

青年教師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一個成長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細微的感情都需要青年教師自己慢慢去體會,儘管會充斥著非常多的遺憾與酸苦,但那都是成長過程中的必需品。且行且看,生命過程中總有一些美好與遺憾。

做最好的老師的讀書筆記5

與同學聊天,偶爾說起暑期讀書的事,介於她的推薦,我去拜讀了一下著名教育家畢鎮西老師所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

翻開此書,看到序言部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畢老師的那番“最”字論:“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讀到此,不免有些慚愧!每每看到學校在表揚優秀教師時,會想盡職盡責的老師便是如此了!相反對比自己,對比過去幾年來的工作歷程,哪及得上,更別提畢老師所說的“超越自我”,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讀完全書,讓我深切體會到了畢鎮西老師對教育工作的無比赤誠,以及他那顆對學生無比熱愛的教育者的心。桃畢滿天下,這是我對教師最早的認識!以前的想法是你能做個桃畢滿天下的教師已經是相當偉大了!而要讓滿天下的桃畢都能幸福的去度過一生,這又是多麼遠大的志向啊!而畢老師此生的教育追求便是“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

正是源於這個追求,畢老師首先付出的是他的愛。書中,畢老師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和學生相處時,不要老是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同學們還不是大人。所以,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看到這句話,反觀自己,又是在學生犯錯以後,自己老早就開始“批評教育”,甚至是火冒三丈了。哪還會心平氣和地去了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的去思考問題。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同學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同學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悅,才能感知同學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己的心血。當然,畢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對後進生的教育上,畢老師的種種觀念及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無疑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曾經面對班級中的調皮的學生、不愛聽課的學生、搗亂的學生無比的頭疼,一次次的提醒、甚至訓斥都無法長久,偶爾的好將其放大並表揚,但這一方法僅僅只是短暫的。當看完了這本《做最好的老師》之後,我明白了後進生犯錯的“頻繁性”,以及進步過程中的“反覆性”的特點,懂得了對後進生教育的“長期性”和“艱難性”,懂得了對同學們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寬容之心,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而愛和尊重則是成功地對同學們進行教育的前提。如果只是期望一次談心、一次批評、一次電話“告狀”等等就能讓他變好,甚至從此成為一名優秀生,無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簡單了。“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迴圈。讀完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應該要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畢鎮西老師告訴我們:“‘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而畢老師的這些教育理論將成為我們這些教師的指路明燈,把教書育人當做是自己畢生的追求,一次一次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老師的讀書筆記6

“最好”不是“good”不是“more”,而是“best”,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和班主任,何為好,何為最好?是能言善辯的口才,抑或是爐火純青的教學技巧,或者是學生每次取得的優異成績,一次次地尋覓答案,也一次次地否定自己。久而久之,這就成了是我內心深處一直的疑問。究竟什麼是“最好”呢?帶著這個疑惑,我翻開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也正是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最好的含義──一個比一個的更好,便會成了最好。而這不正是對“追求”的詮釋嗎?也正是李鎮西老師不急不躁娓娓道來的話家常式的語言讓我明白瞭如何做才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班主任。

一、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師

教育者是否擁有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因此李老師認為童心是師愛的源泉,在教育中,我們應努力使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學會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這樣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還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便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在這本書中,無處不體現李老師的童心和愛學生的痕跡。如李老師和孩子一起玩鬥雞遊戲,一起打水仗、一起包抄手……在一次次的歡聲笑語中,我們理解了李老師的童心,理解了那精彩瞬間中的愛。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有童心嗎?我和學生的關係是親密無間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慾無求嗎?我否定了自己,於是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讓自己用這顆童心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用這顆童心去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用這顆童心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也正是這顆童心,讓學生一次次感動了我。走近了我。因而,童心與童心碰撞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做一位有思想的老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亙古不變的教師職責。但現代教育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師,還必須是一名有思想的老師。書中這樣說到:只有個性才能造就個性,只有思想才能點燃思想。讓沒有思想的教師去培養富有創造性素質的一代新人,無異於緣木求魚。因此,李老師認為,我們教語文的,不能就語文教語文,應該站在教育的高度教語文。站在社會、國家、民族的高度搞教育。仔細想來不無道理,回想從教十幾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嗎?在工作中,就是為教而教,為改而改,在接受各級培訓,聽取專家講座時,也只是習慣性的接受,很少主動去思考。讀完這一章節,我想自己也要像李老師一樣做一位一定有思想的老師,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質,只有有思想的教師才會培養出有思想的學生。

其實做有思想的教師是應該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師的心中,成為一種信念和追求做有思想的教師,除了有思想,還必須要有一定的底氣,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厚實的人文底蘊、創新意識,那也只是一種空想。李鎮西老師將讀書、教書、寫書視為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在《追隨蘇霍姆林斯基》這章中,李老師詳細地敘述了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之路,也深刻地揭示了思想形成的歷程。在《閱讀和寫作,提升教師素質》中,李老師將自己閱讀過的書籍、雜誌分類羅列出來,有古典類、文學類、教育類、人文類、雜誌類,樣樣俱全。李老師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去讀書,其實他早已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而且還伴隨著思考,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獨特的思想。我想自己應該以李老師為榜樣,博覽群書,開闊視野,提高素養,將閱讀作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勤于思考,勤於鑽研,從而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

三、做一位民主型的老師

李老師所認為的民主是這樣的:把受教育權利還給每一個學生,同時把教育過程變成一種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生動活潑、自由地發展。在文中,無論是和學生的生活中,還是課堂上,抑或是班主任管理,都處處體現著李老師所倡導的民主。如三好生的選舉,要求尊重每個學生的選舉權;在為自己的班起個班名時,師生共同出謀劃策,出現“未來班”後,又和學生提出班訓,創作班歌等行動;班級管理從“人治”走向“法治”的轉變,不都在說明李老師的民主嗎?而想想我們現在的一些教育現象,雖有民主蹤跡但也缺少不了老師干涉的痕跡,如選拔優秀,我們會為優秀生大加讚揚,對錶現落後的學生則不屑一顧;在班級管理中,我們人治的行為一次次重新整理著記錄。因此,李老師這本書,不僅僅讓我們明白李老師是怎樣對待自己的教育和學生,同時,也在向我們警示,做一位民主型的老師是何其重要,它將為給學生帶了多大的轉變以及對其一生的影響。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做一名教師,何為最好,正如李老師所言:“生活在學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做一位有追求的教師,就會做得“更好”,再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