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筆記3000字

才智咖 人氣:2.85W

《看見》觀察變化中的時代生活,用影像記錄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畫這個飛速轉型的時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與渴望,期待和觀眾一起,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好的《看見》讀書筆記3000字 ,歡迎大家閱讀!

《看見》讀書筆記3000字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的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為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

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巨集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這本書中,她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她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她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她心腹深處的石垻上漫溢位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一遍沖刷,遙遙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是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她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坦白地說,我並未看過柴靜主持的節目,除了她採訪盧安克那期,網上看的。採訪拍得好,我的注意力都放在盧安克和廣西留守兒童們身上,根本沒留意記者是誰。我認識柴靜,是她的部落格,寫作家野夫那篇。這人寫得好,不是舞文弄墨那種好,很少能找見她用什麼特別出挑或艱澀的詞句;她的好是內容,文字細密,資訊量大,像個電影裡的長鏡頭,從從容容地白描。你以為演完了,才不是,她換個角度喘口氣接著來,又是一個新層次,一些更深的東西。我喜歡讀她的文章,跟我喜歡讀《國家地理》雜誌是一個道理——寫得踏實,文字裡沒有戾氣。

什麼是戾氣?就是不平、不滿、疾呼、暴跳如雷,攻擊式的抗爭。

我不是做新聞的,那些記者的道德操守我關心,可說實話也不是特別關心,尤其中國記者,央視記者。說句不好聽的,這個世道,還能離咋地。可柴靜在《看見》這本書裡講她的採訪故事,講她怎麼一點點理解、探索新聞的價值觀,卻深深吸引了我,不,應該說,是打動了我。她的字是煽情,可情緒激發全在事實陳述之後,起碼水到渠成,沒有強迫感;何況她對自己也夠不客氣的。第一章《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基本就是開篇先給自己一當頭棒喝,坦白自己怎麼從端著文藝的架子到終於“有人味兒了”。但“人味兒”並不夠,她還得擺脫輕慢、偏見、思維定勢,接受真實的複雜無解,在“表演性採訪”與“表演性剋制”中艱苦拿捏。我覺得她不容易,做這些事寫這些字都特別不容易,因為除了她自己真沒人逼她必須成為一種什麼形象,她跟自己較勁是在追求一些別的東西。

什麼東西呢?如果僅僅是成功,是成為一名偉大的記者,那我沒興趣。打倒我心坎上的,是她怎麼一點點認識人,瞭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在認識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第五章《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她寫吸毒的妓  女,寫濫交的同性戀,她說“知道和感覺到,是兩回事。”第六章《沉默在尖叫》,她採訪因家暴而致死丈夫的女囚,總結出“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又寫“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第九章《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柴靜反思她在採訪兩會期間順口用“萬人空巷”這樣的空詞、假詞,坦白思維定勢之深,“光靠自己靠不住”。第十章《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她直面“煽情”,把自己將偏見美化為趣味的姿態心理一一曝光,追問記者的職業要求究竟是迎合大眾的情緒表現,還是客觀的探索,甚至提出了一個更根本的“重建”問題——“一個世界如果只按強弱黑白兩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立方體,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狀存在。”她要新思維的萌芽,她要“讓人‘明白’”。在這一章裡,柴靜原文引用了她部落格上一名讀者最尖銳的批評:

“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我猜想柴靜老師做節目、寫部落格時,常是熱淚盈眶的。得誠實地說,悲情、苦大仇深的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後,都隱藏一條冗長的邏輯鏈,在我們這,這些邏輯鏈絕大多數是同一朝向,正是因為這不能言說又不言而喻的祕密,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準確是這一工種(記者)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歸根結底,她在追求真實,她要“明白”,“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她還要建立真實——真實的從容的自我,不為了煽情而煽情,也不為了剋制而剋制。她要將人還原為人,而不是一個概念或某種符號,以最謙卑的心態去了解、理解,去掉裝飾,關注細節,看見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那個看不見的紐帶。

當然,她依然不完美。第十七章《無能的力量》中,她寫盧安克在採訪之後的故事,他離開了板烈,去了杭州工廠,辭職,又流落越南。文字支吾,沒能真正解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也許盧安克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作為旁觀者的柴靜也只交代了粗略的事實,沒繼續追問。我喜歡她寫盧安克的困惑那一節,那個困惑,讓他從“神”還原為了一個“人”;我不喜歡她推回採訪的結尾,非要去點那個教育的題。但文章中又有一句話狠狠撞擊了我的心:柴靜問盧安克“我怎麼老沒辦法改變我的`弱點?”盧安克回答:“如果那麼容易的話,還要這麼漫長的人生幹什麼呢。”

這個女記者,她還這麼年輕,怎麼就能一點戾氣都沒有呢?她當了十年記者,在這個魔幻現實的國度裡遇見了那麼多醜陋與不平,怎麼能還那麼從容、文藝,那麼“理想主義”?

用柴靜引用同事王開嶺的話來回答:“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採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用柴靜自己的話來回答,“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 “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她寫的都是別人的事,可這書就是怪,讀完會忍不住想要扯到自己身上來,起碼我就特別想也像個記者那樣也問問我自己幹嗎哭。淺顯點,柴靜寫得煽情,那些故事那些細節不是特感人就是特悲慟,讀來動容是人之常情。但我哭得最厲害的又不是那些事本身,是她在第十一章《只求瞭解與認識而已》中講給一個愛折磨動物的小男孩的話。小男孩問她什麼是“潔白”,柴靜這樣回答:“將來有一天你愛上一個人,她也愛上你,從她看你的眼神裡流露出來的,就是真正的潔白。”

呼,這話真煽情。但這話其實又多麼樸素啊,除了“真正的”這個在上下文中必要的定語,連個形容詞都沒有。能說出這話的人,心裡是踏實的。能這麼說話的人,心底是坦然的。純淨。

柴靜這本書讓我想跟高爾泰的《尋找家園》並排到一塊兒,放在書架顯眼的地方,有空就摸摸,翻翻。高老您當年蘭州告別演講上說的那些話有人聽見了,有人在還原“人”,有人在踏踏實實地認識“人”,不急躁,不灰心,像任性卻溫柔的水流。這土地的精神血脈沒斷,我們都看見了。

TAGS: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