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才智咖 人氣:1.1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1

前段時間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亂作一團感到煩惱,正打算讀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沒想到我們的讀書分享會就分享了這本書。

參加完分享會後,覺得這本書和我所預期的不大一樣。我本以為它會講一些具體方法以便幫助讀者提高工作效率,沒想到它主要是講的一些思維層面上的東西。

目前本書尚未讀完,只能針對書中一些引起我共鳴的話,寫寫讀後筆記。

1、別人對你的評語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與其是說是影像,不如說是投影,反映的是說話者自身的想法和性格弱點。

2、消極被動的人還會受到“社會天氣”的影響。別人以禮相待,他們就笑臉相迎,反之則擺出一副自我守護的姿態。心情的好壞全都取決於他人的言行,任由別人的弱點控制自己。積極主動的人理智勝於衝動,他們能夠慎重思考,選定價值觀並將其作為自己行為的內在動力。但這並不意味著積極主動的人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只不過他們有意無意地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選擇對外界物質、心理與社會刺激的迴應方式。

我,就是一個很受別人評價影響的人。記得未讀書的時候,我是一個很皮的女孩,是一堆孩子中的孩子王。帶著小夥伴們行俠仗義。她們也都很信服喜歡我。那時候真是快樂而無憂無慮。

可是,讀書後發現學習成績好可以得到他人的表揚,便金盆洗手,用功學習。起先,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變化。後來發現自己越來越溫順,也越來越沒有了生命最初的生氣。

有一次上課的過程中,我問學生,你不希望得到表揚嗎?他說“我幹嘛要別人的表揚,我給他們表揚我的權利了嗎?“我心裡暗暗覺得他活得很通透。有些表揚,看似是表揚,其實是一種操縱和綁架。如果你渴望得到他人的表揚,就得按照他們的預期生活。最後,可能就丟了自己。

所以,作為老師,我一直提醒自己,警惕用“表揚“來綁架孩子。無論什麼樣的孩子,本身都是很可愛的孩子。沒必要根據”分數,智力,頑皮程度來區別對待他們。要看到他們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不要用自己現有的價值觀去評判他們。

3、不要受制於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這句話,道理同“人役物,而非役於物”。

我們確實是社交型動物。可能別人的一個冷臉,或者一個漠不關心的眼神都會對我們心情產生影響。可是如果受制於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那麼終其一生,只是一個唯唯諾諾的人,無法真正瀟灑地活。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心智強大起來。讀後感·不是別人對我們的批評和指責我們都得全盤接受,更無需通過吐槽的方式去緩解心中的幽憤。

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就夠了,沒有什麼比成長更重要。我們的工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各種各樣的家長,不要因為學生是否喜歡自己,家長是否認可自己的工作,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要記得自己的初衷是因為自己喜歡這份工作,希望給孩子們帶去幫助。

4、我們的問題可以分為三類:可直接控制的(問題與自身的行為有關),可間接控制的(問題與他人的行為有關)和無法控制的(我們無能為力的問題,例如我們的過去或現實的環境)可直接控制的問題:可以通過培養正確習慣來解決。可間接控制的問題:可以通過改進施加影響的方法來解決,例如採取移情的方式而不是針鋒相對,以身作則而不是口頭遊說。

無法控制的問題:以微笑,真誠和平和來接受現實。這個觀點和張德芬提出的“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很類似,不過更官方一些,也更具體一些。

對於自己的(和自身行為有關)的事,我們一定要對自己負責。可以通過培養良好的習慣來變為更好的人。我希望自己的思維模式能轉化為“以終為始“。記得自己的初衷,一路執著,不要被道路上其它影響。和他人的相處也一樣。話出口之前,要思考一下,這句話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能否對對方產生正面的作用(改掉毒舌的說話習慣)。

至於他人的事,要學會擺正自己的心態。不要期待對方因為自己而改變。更不能因為對方的沒有改變而惱怒。不要期望心思不在學習上的學生因為自己而愛上英語。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不去討厭這樣的學生,依然認認真真為他備好每堂課。如果學生因為感受到老師對英語的熱愛而愛上英語最好,如果實在不感興趣,尊重他的選擇。

老天的事,那就充分相信命運,以微笑和真誠來面對人生的每一際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安放更精彩的青春和夢想?養成好習慣,成為一名高效能人士,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負責,這本書將循序漸進地教會我們掌握自己的人生。

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被譽為“影響美國曆史程序的25位人物之一”,其思想成就在領導理論、個人管理等領域久負盛名,不亞於我們熟悉的傑克·韋爾奇、德魯克等大師中的任何一位。

書中主要介紹了七個好習慣,分別是:

1、積極主動:主動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把精力放在影響圈而不是關注圈。

2、以終為始:以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以原則而不是任何具體事物為人生中心。任何事物都要經歷兩次創造,一次是在頭腦中,一次是在實踐中。

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必須先明確目的(即終點)。我們總是先看見終點,然後奔向終點。做每一件事都如此。而漫長的人生,也應當有這樣一座遙遠的燈塔可供眺望,繼而將我們的每一步、每一件事都統納到正確的航向上,安全出行。以終為始說的就是我們應以原則為中心,指導自己規劃人生,並要始終牢記這座“燈塔”的位置,使自己不致偏離航向。

3、要事第一:分清主次與事物的輕重緩急,為最重要的事留出時間;從對人生的意義來看,時間管理矩陣給我們很多啟示:(Ⅱ類)重要不緊急≥(Ⅰ類)重要且緊急≥(Ⅲ類)不重要要但緊急≥(Ⅳ類)不重要也不緊急。

經營家庭,照顧親人,陪伴孩子這些人生最重要的事,卻未必是我們眼前最緊急待辦的事項。這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因為沒有截止日期的催促,常常就被我們一拖再拖,令我們陷入永遠在處理Ⅰ類甚至Ⅲ類那些緊急事務的焦慮狀態。而一旦有了空閒,我們又將時間毫無知覺地投入了Ⅳ類那些打發時間的娛樂或者無關緊要的瑣事裡……

另外,角色管理可以保證這些角色與我們的人生目標方向一致,然後優先完成它們;責任型授權可以讓我們解放自己,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Ⅱ類)重要不緊急的事物。

以上三個習慣可以讓我們從依賴性人格(以“你”為核心)成長為獨立性人格(以“我”為核心),成就個人領域的成功。

4、雙贏思維:建立雙贏關係,達成互信;如果不能建立互信,不合作也是一種雙贏的局面;達成第三選擇(或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雙贏思維不是簡單的1+1>2,需要雙方努力。既要顧及他人利益,以維持合作關係,同時也需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輕易退縮,雙方需要進行真誠的溝通、理智且適度的後退,以達成的確令彼此都滿意的成果。

5、知彼解己:學會傾聽,移情式的聆聽。

先了解清晰的狀況、不要為了迴應而回應,隨便地提出解決方案……這種看似我們在與對方認真談話,但卻並不屬於有效溝通。讀書筆記、有效溝通始於準確的聆聽。另外,感同身受地瞭解對方此番談話的真正目的,並掌握準確清晰的事實,再通過對對方情感的客觀反饋,來實現真實有效的溝通。

6、統合綜效:尊重差異,調動創意。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慧,以及各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同的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穫。此外,溝通的三個階段層次分別是:互相提防→互相尊重→統合綜效。

以上六個習慣可以讓我們從獨立(以“我”為核心)走向互賴人格(以“我們”為核心),幫助我們成就公眾領域的成功。

這其中,有一個情感銀行的概念,父母與子女或者擴大來看人與人之間都可以看看賬戶裡是否有在足夠的存款。要達到互賴,就要懂得投資情感銀行,更多的關心、付出會增加我們的銀行存款;傷害、索取則會掏空我們的銀行。

7、不斷更新:身體、智力、社會/情感和精神的不斷螺旋上升的一個過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3

《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指引我們思考我們一生真正的願景是什麼,只有在我們確認了我們人生真正的願景,在或長或短的一生中,縱使前行的路上遇到各種干擾或者困境,在願景的指引下,即使一切不如想象中那麼順利,我們也不會迷失方向,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從現在開始,以你的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發生在何時,都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即由個人最重視的期許或者價值觀來決定這一切。”

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走冤枉路。在開始做任何事之前,我們都需要先認清方向。而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反而感到空虛,發現自己犧牲了很多更加寶貴的東西。若能先確定目標,洞察力就會大大改善。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人生只剩最後一年的時間,一年之後你即將告別這個世界,你希望在蓋棺定論時得到什麼樣的評價?

事物的兩次創造:第一次創造是智力上的創造(MentalCreation),然後付諸實現,即體力上的創造,或者稱之為第二次創造(Second Creation)。我們的人生在付諸實現前,也應該有自己的設計藍圖,或者說人生願景。在整個構築過程中以它為準繩,雖然中途會有修改,做不到盡善盡美,但至少我們構築願景的過程中不至於迷失方向。

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究竟什麼是我在追求的?現在在做的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

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而成,這是一個客觀原則。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劇本的編創者。“有些人自我意識薄弱,不願主動設計自己的生活,結果就讓影響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軌跡屈從於家庭,同事,朋友或者環境的壓力”其實,在自我意識,良知和想象力這些人類的獨特天賦的幫助下,每個人都有機會主動設計自己的人生劇本。

在以終為始的習慣中,有一個重要原則基礎,“自我領導”。領導不同於管理,領導屬於第一次創造,而管理則屬於第二次創造。“領導與管理就好比思想與行為。”“用彼得。德魯克(PeterDruker)和華倫。貝尼斯(WarrenBennies)的話來說:管理是正確的做事,領導則是做正確的事”。每個人都需要成為自己的領導者,樹立自我領導意識,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在價值觀的指引下,制定目標,提高效率,完成任務。

“人類的自我意識是積極處世的基礎,另兩項天賦想象力和良知,則使我們能在生活中發揚積極精神,施行自我領導。”

想象力能讓我們在心裡演練那些尚未釋放的潛能;良知能讓我們遵循自然法則或原則,發揮自己的獨特才智,選擇合適的貢獻方式。想象力,良知和自我意識的結合能幫助我們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在生活中,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同時扮演著多個不同的角色,我們是子女,妻子,丈夫,父母,職員,朋友…,而以終為始則意味著我們需要帶著清晰的方向和價值觀來扮演自己不同的角色,為我們的人生的第一次創造負責,從而使思維定式真正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而思維定式又決定著我們的行為和態度。

你想過編寫自己的個人使命宣言嗎?在以終為始這個習慣中,作者建議我們為自己撰寫一份自己的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學或者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說明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品德),成就什麼樣的事業,以及為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個人使命宣言,可以成為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力量源泉,幫助我們隨機應變,成為我們做出關鍵抉擇的基礎,從而幫助我們避免帶著成見或者偏見來對事態妄加推斷,也不必因循守舊的給各種事務定性分類

作者建議,制定個人宣言必須從影響圈的核心開始。“利用自我意識檢查我們的地圖或思維定式是否符合實際,是否基於正確的原則;讀書筆記。利用良知作為羅盤來審視我們獨特的聰明才智和貢獻手段;利用想象力來制定我們所渴求的人生目標,確定奮鬥的方向和目的。”當我們專注於我們的核心圈時,我們的影響圈就會被擴大。核心圈還會成為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的源泉。

在這個習慣中,作者提出生活中應該以原則為中心,而不是以其他的任何方面為中心(配偶,家庭,金錢,工作,名利,享樂,敵人或朋友,宗教,自我。)“以朋友或敵人為中心的人沒有內在安全感,自我價值變化無常,受制於他人的情緒和行為;人生方向也取決於他人的迴應,時時揣摩如何反擊;他們的智慧受限於以敵人為中心的偏執心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在該章的最後,作者也建議組織也應該為組織設立使命宣言,並提出,設立組織宣言務必要重視員工的參與。“唯有參與,才有認同”“一個真正反映每個成員的共同願景和價值觀的使命宣言,能調動他們的創造力和奉獻精神,使他們不再需要旁人的指導,監督和批評,因為他們已經接受了不變的核心原則,接受了企業為之奮鬥的共同目標”。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4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帶有典型的美國精神的書。書中講的道理通俗易懂,字裡行間都帶著闖勁和拼搏精神。全書中的重點的7個習慣: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習慣五:知彼解己——將心比心交流的原則。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這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它們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一、“積極主動”也就是常說的積極的心態,這種心態是一切成功的前提。積極的人是主動的改變者,他們依據原則作出決定,敢於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消極的人總是輕易說出“我不行”,這種語言完全體現出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結合實際,我們在做後勤支撐工作時,需要積極主動的與各部門、班組保持有效溝通,瞭解他們的需要;對領導佈置的各項工作,我們要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做到“沒事找事”,儘可能及早地完成該項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被動地讓事情來找我們。

二、“以終為始”指人應該要樹立一個始終如一的人生目標和行為準則,才能在紛繁的事務中把握前進的方向。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需要有始有終,一定得有目標和方向。並向目標不斷的努力,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嚴謹、細緻、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這種好的作風,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好的工作習慣才能養成的。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的工作表現和態度,始終如一堅持良好的行業行為準則,“幹一行,愛一行”,按章辦事,踏實工作。

三、“要事第一”也就是把時間分配給重要的事,而不是緊急的事。

不管每天被緊急的事情如何纏得無法脫身,也要抽一點時間來幹自己重要的事情。畢竟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永遠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在安排每天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妥善安排,分清主次,其原則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所以我覺得書中提出的事務分類表非常的好。我們可以按這個表來進行每天的工作安排。列出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這四大類再進行綜合排序。這樣可以做到事事有條理,從而不會忘記最重要的事。這種工作習慣,對於一個管理者或是基層員工同樣重要,工作安排的有輕重緩急,才能夠理出頭緒,做好本職工作。

四、“統合綜效”通俗的說就是既不按照我的方式,也不遵循你的方式,而是通過合作創造出更好的辦法,達到1+1>2的效果。

我們在工作的時候,要時刻注意合作性的原則。團結就是力量,“合作”也就是我們常強調的“團隊精神”。在工作中要相互學習、相互幫忙,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我們的每個同事都有自己的特長,比如老同事工作經驗豐富,年輕同志思維活躍,我們需要發揮大家的長處,一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大家綜合討論進行解決,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

五、“知彼解己”是我們中國人非常的熟悉詞語。

古代兵書《孫子·謀攻》曰: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其實在生活中是沒有或者很少有敵人的,更多的是朋友,同事,“親人”。我們常常把“彼”理解成為自己的對手,忽略了去瞭解我們周圍的環境和同事。靠自以為是的瞭解去判斷事物,去評價工作。這樣的低效率的溝通情況下,集體的效能就不能有效的發揮出來。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當注意常常設身處地的替其他工作崗位的同事,還有我們的“親人”來考慮一下。如果我們大家都學會換位思考,以此來加強團隊戰鬥力和協作精神,關鍵時候就能夠打硬仗,齊心協力,通過每個人的切實努力,把我們郵政做得更好更強。

六、“雙贏思維”通俗的說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可以聽到一些人在集體利益面臨損失的時候沒有“積極主動”,而是說“無所謂”。如果只是簡單的發發牢騷,倒也無可厚非,但要真的這麼想那就是背棄了“雙贏思維”。在一個集體裡面,只有集體好了,個人才能好,每個個人都要盡力去維護集體,最終受益的也還是個人。

反過來也一樣,集體利益受了損失,我們個人也會受到損失。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每個人出色的完成好每天的工作,並且給身邊的人有一個提醒,互相檢查工作的質量,共同討論,一起提高,在整個集體中建立濃厚的“雙贏思維”,我們才能在實際的工作中更“積極主動”,讓郵政不斷的去贏,我們個人也就能不斷的贏!

七、不斷更新。

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他告訴我們,要更新四個方面,那就是身體方面要適當運動助健康;精神方面要盪滌心靈的塵埃;心智方面要不要停止自我教育;社會情感方面要歷練待人處事之道。

這七個習慣合在一起,不管運用在生活、工作還是學習當中,都能讓人達到完美的程度。但相信大多數人無法做到全部,人的性格早就決定了在某些方面會強,而某些方面會弱,形成七個習慣也會有不同的難度,並且不同的人會對這七個習慣有不同的理解和領悟。七個習慣的前三個習慣可以使人從依賴別人到自立,而進一步養成了後四個習慣的人則是最高境界的人。不過,我相信每個讀過它人都能從這本書中受益、從這七個習慣中受益。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5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寫的一本教育型別的書。這本書以作為美國公司員工、政府機關公務員、軍隊官兵裝備書而出名,在美國這本書的影響力僅次於《聖經》”。

我認為這本書可以有它這樣的成功是因為它徹底的改變了讀者對自己思維的理解。

它讓讀者們認真思考: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思想,有這樣的行動?

如柯維博士在書中所說“人們是如此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同”。

為了生計或實現自己的理想願望,現代人每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可是,如果細心觀察一下身邊的人,每個人的工作效能是不同的,效能差異源於習慣的不同。

柯維博士認為習慣是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範疇,即“做什麼”以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願促使“想要做”。

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要通過閱讀觀察來學習總結規律和方法,同時要通過實踐獲得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思維定式,依照意願去做該做的事。

以上的7個習慣,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1、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積極主動不僅僅指行事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2、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以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發生在何時,都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即由個人最重視的期許或價值觀來決定一切。牢記自己的目標或者使命,向著目標堅定不移的努力。

3、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把握重點的管理,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他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

4、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生活即是一個合作的舞臺,不必將他人之得視為自己之失。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鼓勵我們解決問題。

5、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改變心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6、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合作,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慧,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有分歧才有收穫。統合綜效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

7、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鍊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是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在四個基本生活方面,即生理、社會、情感、心智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

“七個習慣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作者相信的是一個人,環境對他的影響是有限的。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中作出的反應是不同的。柯維提倡的就是不能讓環境對我們造成太大的影響,而是鼓勵我們去積極的改變這個環境和調整自己來得到最大的成功和效能,能夠更清楚和正確地看待環境與成功的關係。

除此之外,這本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心品德的重要性。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內心品德的強大,就像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友好要比一個機械化的微笑和優美的著裝更能說服別人。這也就體現出了現在社會的一個問題:重點從對內心的培養轉移到了對外表的注重。這樣的轉移會讓人們更難獲得成功。

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第二點就是人必須以原則為中心才可以高效和成功。原則是指引我們行動的價值觀,是指引著我們的思想,而思想引導著行動。有些原則無法否認地給人們帶來成功和幸福,比如公正、安全、勤勞等等。如果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以這些原則作為標準,那我們就更可能獲得成功和幸福。但是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原則,那麼效率也許就會變低。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了付出才有收穫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正如沒有耕地就沒有收穫似的。如果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價值觀,一個原則,並讓它來指引我們的行動,那麼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因為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捷徑而浪費時間,而是踏踏實實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時我們就會更成功、更高效。因此我自己建立了一些我認為可以幫助我成功的原則,比如勤勞和誠實。如果我要做的事情與這些原則互相矛盾,那我就會立即放棄做那件事來避免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