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7篇)

才智咖 人氣:3.01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思考快與慢》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考快與慢》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7篇)

《思考快與慢》優秀的讀書筆記1

據說所謂科學的方法無外乎合理的定義與區分,比如這本《思考快與慢》,其實就是給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麼思考的。作為一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確有獨到之處——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實證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於為什麼會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應的反應,似乎就是本書試圖要告訴讀者們的。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讓人興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型別,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書中一開始就提到的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是快思考,簡單、迅速、自然、接受、直覺;系統二是慢思考,分析、質疑、評估、反省。絕大多數時間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統一,而它正是人們普遍不理性的基礎。系統二或許可以稱為理性,理性確實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導、監控和影響系統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這種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

如此一來,理性反而顯得稀缺了起來。從書中的內容來看,理性似乎總是相似的,與專業訓練、習慣、專注度等息息相關,而不理性則有各種各樣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響、利害得失的顧慮、環境效應……快與慢的結合中,理性與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儘管覺得用系統一、系統二來進行分類顯得挺唐突,卻也覺得這樣的泛化定義也很不錯,畢竟喜歡草草下結論定答案是系統一的風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說法之前,似乎編號是最好的方法。

區分了快思考與慢思考,下好了定義分析了特點,接下來談的就是各種現實體現。比如啟發與偏見,往往就是外部樣本資訊影響了思考系統的反應。能夠啟發的往往是系統二,形成偏見的通常是系統一,因為系統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資訊,得到了概念和規律之後就把一切丟給了系統一,開始了“不假思索”的運作過程,卻忽略了所獲得的外部樣本資訊是否周全可靠。偏見其實是輕鬆獲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種對自身有限資源進行自我保護的特性。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偏見的存在,至於是對內還是對外的利用,就看各種具體發揮了;比如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不過是因為人有限的精力和記憶力使得我們往往通過建立一個信念和一種思維結構來解釋一切,從過去到未來莫不如此,而這種思維結構又基於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之上。這種思維結構能夠修正完善卻很難推翻重構,因為推翻重構會造成回憶的錯亂。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願意完善自己的思維結構,放寬知識面、多采納外部意見、敢於面對失敗並通過更專業的訓練來獲得更好的效果——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來自思考系統的侷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縮小這種侷限性而已。至於選擇與風險,在乎於關注點和注意力的著力點以及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於延伸的利用更是不勝列舉……

一些理論,加上大量有趣的實際案例分析,構成了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簡單易懂的書籍。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自己瞭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錯覺是自然而然的時候,是不是會把心放得更寬、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許是吧!因為思考了思考是怎麼思考的,才找到了我們每個人的侷限性。發現問題最重要,因為沒明白問題,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過程,可我們慣於追求結果;問題往往不只是判斷,可我們常常喜歡判斷。當我們習慣於簡化一切提煉一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渺小的自己其實也被簡化和提煉了呢?如果有,那就學習一下這本書的理念,時不時通過測量經驗自我來了解自身系統一、二的運作情況,通過補充體驗來避免認知錯覺從而增加過程完善思維模型;時不時思考一下生活,嘗試改變問題、增加開放性,避免忽視過程,小心每個答案……如此或許才能有更多的成長吧!要學會思考,還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麼思考的這個問題。

《思考快與慢》優秀的讀書筆記2

這本書是9月4號買的,現在都兩個月了才看了200多頁,也就看了一半吧。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很高。這本書看起來比較枯燥,大部分是通過心理學實驗來闡述主題。書中概括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類似於直覺,系統2類似於理性。整本書也就圍繞系統1與系統2如何協調工作的。

直覺與理性的分寸我們有時很難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個人不同事對直覺與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們往往會把它們搞混。直覺與理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有時直覺些好點,有時卻需要理性些。在對待我們無法處理的事,直覺或許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維去苦苦搜尋答案,還不如當機立斷給一個答覆。這好比一個國小生做一道大學高數題。對於他來說直覺與理性對這道題的答案都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直覺的給出一個答案,然後用剩下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直覺與理性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學會嘗試。只有嘗試後你的直覺與理性才有發揮的餘地。

人生像是一個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引數太多,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不能求解出這個方程式,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去嘗試,用嘗試後得到的結果來擬合這個方程式的曲線。每一次嘗試的結果都會使這根曲線更加準確。被擬合好的曲線也會指引我們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書也對成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認為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成功是源於運氣和光環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於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說對於工作的決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有時效果是一樣的,之所以我們成功是因為運氣好罷了。如果你之前有過成功,那麼這次的成功就會在光環效應下再次誇大。你的成功會被放大,而你的失敗會被縮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少聽說偉人的失敗,就算偉人失敗了,我們也會找各種藉口說服自己,“那不是失敗,只是失誤罷了”。

運氣像是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它會跳到你的袋子裡。而我們能做得就是把我們的袋子撐的更大些。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袋子就會被撐的更大,運氣跳進來的機率也就會更大。當然我們也應專注自己的選擇,不要去開“多程序”,“多程序”會用去我們過多的排程消耗,得不償失。

如果天上會掉餡餅的話,那請把你手中那個袋子撐的更大些吧,去收穫成功後的那份感動吧。

我們對成功有著巨大的渴望,可當我們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充滿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時候,我們需要儘快讓心平靜下來。我們需要思考,靜靜的思考。拋開手機和電腦,拿一本書背上小包,帶好乾糧。一直往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靜靜的領會書的韻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覺,感受陽光的溫度,聆聽鳥兒的歌聲,傾聽不遠處溪水的流動。餓了就一邊品嚐帶來的乾糧一邊遙望遠方無盡的地平線。親近大自然,讓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迷茫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在路途中停下,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開始試圖說服自己放棄。我們該怎麼辦。記得年小時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見前方的路,總是左顧右看,總擔心會落水。而奶奶卻一直要擺正我的身子,說道:“別動,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們常常會迷失了東南西北,但我們卻能分清前後左右。在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走的時候,請往前走吧,按著原先的計劃走吧。

在迷茫的時候好好問問自己內心,為什麼你面朝的是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向。請回頭看看那個過去的你和那雙一直在注視你前進的眼睛,它在不時的對你說:“再往前走點就到了!”你現在停下了腳步,跟自己說你要放棄,你還對得起過去的那個你嗎?

《思考快與慢》優秀的讀書筆記3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裡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系統2"必須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可很懶惰,經常不呼叫系統2,而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去判斷結果。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

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

二要通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執行規律。

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直覺。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複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的有效性,取決於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於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資訊裡提取有效資訊;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並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

而放射科醫生就沒法得到他們診斷結果的反饋資訊,所以不能相信其單一的直覺判斷。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複雜緊急,可採用專家的直覺判斷。

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裡,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麼是自我妄想,要麼是利用巧合在說謊。

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麼工作,怎麼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覺。閱讀後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瞭解。還有很多受益,大多變成了腦海裡的模組碎片,寫出來沒有那麼清晰細膩了。呵呵,能記錄這麼點也不錯。真好!

《思考快與慢》優秀的讀書筆記4

“我們往往想要找到一種更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的思考形式,這就是慢思考。與之相反,快思考既包括直覺思維的不同形式,比如專家式和啟發式,也包括感覺和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

全書分為5個部分:通過雙系統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基本原理、啟發式判斷法研究與難以具備統計型思維探索、人腦的侷限、決策制定的性質與理性“經濟人”原則、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區別描述。其中最精彩的莫過於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者指出了理解全書的基礎,後者則重新整理了我們對日常決策過程的看法。

卡尼曼將我們的認知系統分為兩個部分:系統1反應快速、依賴直覺,而系統2則懶惰,工作起來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確。我們每天都在兩個系統間切換。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讓被測者觀察打籃球的視訊,其中,穿不同顏色隊服的運動員不停傳球,被測者的任務是記錄穿某種顏色隊服的人傳球次數。視訊中出現了一個大猩猩,當結束實驗,研究人員詢問被測者是否發現什麼異常,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沒有。為什麼?記錄傳球次數佔用了系統2,發現大猩猩這樣的任務被忽略了。這種認知差異使我們的直覺充滿錯誤,例如,對於複雜而華麗的句子,我們會覺得資訊量豐富、讚歎不已,儘管它們沒有傳遞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簡單說來,如果我們聽從自己的直覺,就常常會因為把隨機事件看作是必然事件而犯錯,就像“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關於大腦的侷限性,作者進行了詳細的劃分,比如光環效應、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得性偏見,前景理論等。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錨定效應”,即人們在回答某些問題時會從一個初始值(錨定值)出發,將數值調整到自己認為正確的範圍後停止。但這種調整往往是不充分的,當你給出錨定值,你就可以影響人們的評估結果。

有這樣一個促銷案例:某超市以九折銷售水果罐頭,有一半時間擺出“每人限購12罐”的告示,這期間買了罐頭的消費者平均購買7罐,而沒有限購的另一半時間,平均每人購買3罐。由此可見,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產生的效益是非常客觀的。事實上,並不僅僅是促銷領域,如果我們瞭解到大腦的侷限並有意識地去避免,對於提高效率和理性決策非常有益。這也是我為什麼堅持讀管理類書籍的原因,前人理論化系統化的經驗總結能夠彌補工作經驗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在職場少犯錯誤有時也是一種優勢。

《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的這本書充滿智慧,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豐富的實驗案例讓複雜的理論通俗易懂。和許多古板嚴肅的經濟學教科書不同,這本書的顯著風格是“飲水機旁的閒談”,讓人感到輕鬆愜意。讀完後,我受益匪淺,開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務,如何脫離光效應和可得性偏差來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如何避免錨定效應導致的非理性消費。我決定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培養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對待每一個決策,而不是僅僅依賴直覺來判斷是非曲直。

《思考快與慢》優秀的讀書筆記5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思考,其實我們在思考的快與慢中,能夠發現很多的問題。該書作者主要是對人們在遇到事情時進行思考的情景提出了框架體系。通過這個框架體系,我們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也能清晰的比較思考系統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反應。系統1和系統2,系統1主要是指人類非受控或者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指的是受人自身控制的或者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在這樣的對比下我們不難理解,用系統1進行思考或者是事情的判斷是非常快速的,而系統2則更加耗時一些。

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腦海裡總是會在第一時間中形成觀點,很多時候我們的觀點一旦形成就很難去改變。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在利用系統1得不到結果,或者是結論並沒有出現時人們就喜歡用系統2進行思考,在系統2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效的針對我們之前的問題進行補充思考。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快速反應就好比是負責思索的第1系統,而系統2只會在慢慢校對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作用。

根據思考的快與慢,我們更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進行思索,並對相關的事情進行有效的銜接。在讀完這本書後,我對系統1和系統2有了一定的瞭解,也有了自己認為思考應該採取的模式。二者相比,系統1是比較快速的,但是在我們長期的記憶中,一些存在於我們記憶中的結論和印象,會造成主觀思想在思考不正確的情況下出現錯誤,而這種錯誤主要是來自於我們腦海中的偏見。系統2雖然是比較慢,但是長期記憶源自於我們對工作記憶的資訊來源,相比之下更加的精準。以此我們可以理解作者的觀點,就是我們的本能並不是外在影響了我們的思維,而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早就潛移默化的形成,我們必須採取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才能夠抑制這些偏見。遇事慢些思考比我們快速的做決定更加穩妥。我們的思考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尋求能夠提升自己的方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想一想自己還可以採取哪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明白了思考的快與慢,我們可以多一種方式進行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的改變和調整會更好的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效。

慢下來慢慢的多元化思考,我們會找到更多事情的解決方法,我們能夠更好的明確自我努力的方向,也能夠在工作中更好的去善思善為努力的做到最佳。

《思考快與慢》優秀的讀書筆記6

成功的快慢其實需要很多因素造成的,你現在已經手握幾個因素了呢?天時、地利還是人和?其實說到底,成功的重要因素還是你自己。此時的你,也許正在為成功的生活而努力著,也為了接下來做的事而思索著,對於成功來說,最重要的你:思考快慢的速度也決定了你對事物的判斷,在隨機應變和深思熟慮這兩種狀態上,哪個你更加遊刃有餘呢?

隨機應變不僅考驗一個人的靈活和適應能力,還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思維敏捷。比如你剛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會擔心安全,住宿和生活環境的問題嗎?

你能否在遇到陌生人的欺瞞時,能快速鑑別這個人的目的?或者說,你來到一個陌生城市可以很快接受它的文化,氣候和環境等,這些你都有體會過吧!你是如何應對的呢?

像之前我們去菲律賓旅遊時,知道海島上的生活條件有別於城市的完善,可島上的居民都不差於城市市民的友好,淳樸而善良。畢竟是旅遊海島地,肯定會有商貿,那自然就有桶裝水賣,就不會對淡水資源的問題產生什麼恐慌。一路前往酒店的路上,有留意酒店附近商鋪,當放好行李後,就組織大家去買日常所需的飲用水。

看吧,隨機應變的能力其實會在面對一些突發狀況和新環境時,能及時作出的判斷,也是一個人的.直覺慣性得來的系統1。而深思熟慮也能在那次海島旅遊中體現出來!因為旅遊地是在東南亞,8個人的自由行旅遊,考慮交通和住宿問題,肯定需要精打細算,是直飛還是去香港轉飛?

而這個考慮的過程就得對比不同機票價和計算總和結果後,分析判斷後討論方案如何執行,這個過程的思考就慢了,就是系統2。

只有深入思考的問題後,你所做出的判斷才有利於你想要的結果。

為什麼我們會需要說一個人的思維直覺做出的判斷不準確,其實也是取決於人們對某一方向的積累範圍有多廣,積累時長有多長,才能提升系統1初判斷的正確性。

在此之前還沒有這一功力的話,我覺得還是需要對系統2進行長期的刻意訓練。凡事都有個過程的,慣性思維也是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產生的一個思維方式,因此慢思考需要考慮事情的邏輯和發展因素,也能減緩事情發展的負面影響。思考,快與慢,接下來跟大家來探索一下,“學會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對事情的看法和思考的範疇也不同,如何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呢?

《思考快與慢》優秀的讀書筆記7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他是第一位以心理學家的身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每一個人生活在看似應該的表象之下,但千差萬別。當所有人猶太人都認為德國人是魔鬼的時候,也會有這樣一個發了善心,把一個宵禁時候走在大街上的猶太孩子送回家,所以人性是複雜的。

丹尼爾。卡尼曼主要研究非理性的成分。峰終定律—就是說一個人評價這個東西的痛苦程度,最重要的是看他峰值和結束時候的感受,中間的往往被忽略掉,而結尾的時候的痛苦量才是他判斷的一個依據。

我們的大腦有兩套思考體系,系統1和系統2。系統1—簡單直觀的想法,它的執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費腦力完全處於自主的狀態,就像自動駕駛。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系統一遇到阻礙的時候會向系統二求助,當求助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生理性的指標就是瞳孔會放大。人類的大腦非常懶,能不用腦就不用腦,這是所有人的通病,因為用腦真的是會損耗能量。

曝光效應—熟悉的東西更容易被別人相信,如果你希望一個人對你產生感情,如果你希望一個人同意你的看法,最好的辦法就是你經常出現在他面前。看得多了,對你熟悉了,慢慢的產生認知放鬆,就把你當成自己人了。如果你在遇到了談判的時候,對方提了一個數字很高,你其實是沒法控制自己對於錨定的想法,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拍案而起,摔門而出,下次再談,因為你已經被他錨定了,下次我們要想辦法先出我們的錨定。

效應層疊—就是一個並不怎麼嚴重的事,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被炒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熱。真正能夠培訓一個人不斷成長的過程,最重要的手段是表揚,就是你要肯定他做得對的時候,這時候才能讓他表現得越來越好。迴歸均值—人們往往把先後關係理解為因果關係。人類的大腦即是上帝最傑出的創作,又是最糟糕的創作,因為有BUG。未來一定是不可預測的。事前驗屍—當你特別樂觀,特別有信心的去做一件事情之前,最好先用事情驗屍的方法來進行糾偏,減少過度樂觀所帶來的決策錯誤。

你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候,絕對不是簡單的通過算算術就能解決的,你要去了解人們心理當中能夠感受到這個東西的強度。厭惡損失—每個人都不想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心理賬戶—一個東西本身值多少錢不知道,但是它心理賬戶的價值卻不一樣。在我們面對失去的危險時,我們才更容易冒險。當結果是正面的時候,決策制定者更願意選擇確定的事情;當結果是負面的時候,他們更願意拒絕確定的事情,願意賭一把。

我們遠比我們自己想象的要複雜的多,這是一本能夠讓我們更瞭解自己的書,希望大家能夠認知的學習一下。

總結:大腦裡面有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處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毫不費力,但是當它需要用力的時候,它就會求助於系統2,而系統2就需要理性的分析,需要認真的琢磨。因為大腦不喜歡動腦,我們大腦的習性是能不使勁就不使勁,所以我們會犯特別多非理性的錯誤。這裡邊就包括了用啟發性的問題來替代實質性的問題,然後帶來啟發性的偏見,同時產生過度的自信和決策錯誤,因此馬雲才會採用事前驗屍的方法來解決阿里巴巴未來的問題。通過前景理論我們也可以知道選擇與風險。通過這扇窗戶讓我們瞭解到了非理性的世界,讓我們變得更加的清晰,更加明白的認識自己。

樊登老師最後一句說的特別喜歡:聽完這本書我們很有可能還會用非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至少我們知道了自己對在哪裡,錯在了哪裡,這就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