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書籍讀書筆記(精選6篇)

才智咖 人氣:7.42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教育書籍讀書筆記(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教育書籍讀書筆記(精選6篇)

幼兒教育書籍讀書筆記1

上學期幼兒園贈送了我們教師每人一本書,此次贈送的書都是經過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選的專業類書籍。我挑選了一本《給幼兒教師的101條建議——數學教育》。因為之前也讀過此係列的語言教育等叢書感覺不錯,所以就選擇了此書。

本書是由張俊主編,共有7個部分,101條建議。其內容涵蓋了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數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從數學活動設計到操作材料的提供,從領域滲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評價幼兒數學學習與發展……對於書中的一些問題都是我們平時經常碰到但不知如何處理的問題,今天在此書中終於找到了非常完滿的答案,解決了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的現實問題,讀完之後你會感覺哦這件事情原來是這樣啊。書中的編輯都是教育理論的專家同時也是從事多年的幼兒園一線教師。他們的建議給我們的是一種心靈的交融,而不是專業的控制,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我如飢似渴的閱讀著,就像一隻迷路的羔羊終於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書中的部分內容與大家共享。

在新《綱要》中提到數學教育的目標“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對正確理解“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內涵做了全面整體的闡述: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獲得數學經驗;幫助幼兒將數學經驗或概念運用於生活之中。然後又理論結合實際從多方面來闡述培養幼兒的數學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養幼兒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進行簡單的統計;巧用“說明書”學數學等等,從實踐的角度來引領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滲透數學教育。

幼兒教育書籍讀書筆記2

前幾天很榮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請到一本《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的試讀機會,一直以來涵寶都是我一手帶的的,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我想著以我的方式讓給涵寶健康快來的成長環境。讓涵寶的長成開朗,活潑的孩子,事實確實也是如此,但看了這本是後我感覺還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夠的,對孩子的心還是不夠了解。很多時候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寶2歲多的時候,我包餃子的話都是自己和麵,涵寶最喜歡的就是想幫我一起弄,覺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麵粉,到處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寶給我添麻煩,就拒絕她幫我和麵,殊不知我這樣一拒絕多傷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學習的機會給阻止了。好在後來我聽了涵寶的解釋,說:“媽媽,等我會包餃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餃子給你和爸爸吃了”,當時我就感動的不行,說“那你和媽媽一起和麵吧,不過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個過程涵寶很小心的弄著。最後還是一身麵粉。

所以這點,正如書上說的,我們是如何阻礙孩子的,很多家長都會嫌孩子給自己添麻煩而去阻止孩子。結果孩子把父母當成外人,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結果孩子以為周圍處處有危險,膽小怕事,不敢嘗試新鮮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慾和學習的興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結果孩子如溫室裡的花朵,脆弱不堪,經不得一點風吹雨打,父母還會因為所謂的成人間的客套和規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與小夥伴們的交往障礙。

涵爸的教育觀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沒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時看到花草一樣解釋是給涵寶聽,涵寶看爸爸洗澡,看媽媽洗澡。現在都是這樣的,沒什麼,最開始問過,我們都給涵寶說的很清楚,沒有遮遮掩掩的。現在涵寶對大人的身體為什麼不和她一樣,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大人在對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裡的雜念拋掉,不要以為孩子的問題帶著什麼色彩。

其實有時大人總覺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為他們的將來過的更好但大人們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裡所想呢。

這本書的作者說的很多,物質在孩子面前卻是不是很重要,他們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會錯怪孩子,就會不切實際的要求孩子,會把孩子推的很遠,爆發親子戰爭。蹲下來,跟著孩子的視線看世界。大人會發現,孩子和大人對著幹,是因為大人的教育簡單而粗暴。

看了這本書,確實非常不錯,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處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從理解孩子的心裡出發。我們平時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卻沒能做到這樣,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學習,要蹲下來跟著孩子的視線看問題,傾聽孩子的真正想法,才會懂得孩子的心裡。

幼兒教育書籍讀書筆記3

近來開始捧讀《愛的藝術》一書,這是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的一部名作。對於愛情這個亙古永恆的字眼,作者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人的闡釋,令人眼前一亮。

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只要讓自己變得足夠有吸引力(或者至少看上去是那樣),我們距離收穫愛情就更近了一步。於是男人們追求更高的權力和更多的財富;女人們則通過精心裝扮和各種人工“打磨”,努力構築一副更美的軀體。依作者所言,我們都在試圖讓自己變得“可愛”,“而大多數人所指的‘可愛’基本上是時髦和性吸引力的混合物”。的確,我們認為一個男人或女人“可愛”,的確很難拋開他(她)的社會屬性來評價。譬如高富帥和白富美們賣個萌可稱之為可愛,矮窮矬們絲賣個萌倒顯得面目可憎了。

另一方面,我們告別了僅憑父母之命、媒妁之約就決定婚姻的時代。自由戀愛帶來的福祉之一,就是我們對潛在的伴侶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如同一首歌唱到的“放手去愛不要逃”一樣,情感專家們也鼓勵年輕人勇敢去追求愛、體驗愛,打怪升級,愈挫愈勇,直到足夠牛掰去幹翻一個大Boss,覓得金龜婿,抱得美人歸。弗洛姆敏銳地指出,時下的婚配,更多關注“愛的物件”,而非“愛的作用”。用更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我們更多考慮如何搞定他(她),而忽視瞭如何去愛他(她)。

在市場經濟思潮席捲的今天,互惠互利的契約成為了維繫社會關係的一條重要紐帶,看上去一切都可以成為被交易的物件。我們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商品,自己的脖頸上也被套上一個無形的價碼籤,走入婚戀市場待價而沽。“績優股”、“潛力股”、“經濟適用男”、“招商銀行”等辭令常被用來比喻男性和女性在婚配上的顯性或隱性價值——原諒我竟使用了這麼多經濟學術語,只因婚配的過程實在是一場雙方價值精確匹配的過程。

弗洛姆認為,成熟的愛應該是一種不損失個人“完滿性”和“個性”前提下的結合,是人類的一種積極力量。我們的日常活動,絕大多數都是目標指向的,其動機通常不會引起我們的關注。以工作為例,我們可能是為了養家餬口,可能是為了填充時間,可能是為了積聚財富,大部分人是被動地從事工作。至於我們無需鞭策和驅使,也自發地在每天完成每一道工序、每一篇文稿、每一個行程之類,很大程度上是長期地被動接受變成了習慣而已。如果有人對此提出異議,那麼去問問身邊的人,有幾個人從事的.職業是其真正喜愛的,或許就會理解一二。

愛則不同,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它的主要特徵是“給予”,而非“接納”。弗洛姆認為“給予是潛能的最高表現”。在給予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體驗到自己的力量、財富。譬如兩性關係,只有雙方都進行給予,才能是一場酣暢漓淋的魚水之歡——如果男性沒有獻出雨露恩澤,如果女性沒有充分開放門戶和盡心配合,這場交融一定是欠缺快感的。而且,女性更多的付出還在後面,孕育胎兒和哺餵嬰兒的階段,不正是展現世上最偉大的母性之愛的美好時光。

於是作者提出這樣一種觀點,或者說建議:發揮愛的藝術,除了堅強信念的支撐,還需要讓自己保持能動性。既然愛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我們必須積極調動起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勤於用眼、勤於動手、勤于思考、勤於感知。這往往和我們的生活態度有所關聯——不會有這樣的人,在愛的方面長袖善舞,而在其他方面毫無建樹。如果一個人在其他的方面不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人,那麼在愛的方面,我們很難指望他(她)會付出積極而有建設性的行動。

愛是兩個人情感之紐帶。無論是戀人,還是親人、同事乃至陌生人,人們結成的一切社會關係,都在倫理觀的框架下執行。我們所公認的最理想的社會關係之一,就是完全遵循公平原則——不僅在市場裡如此,社會生活中亦如是。我們都讚賞“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做法;但對那些捨己為人,做出犧牲而不求回報的做法,通常是敬而遠之的。這說明,像《感動中國》裡宣揚的那些無差別、不設定任何前提的愛,雖然被我們所敬仰,但尚未成為社會大多數人所持有的思想和覺悟——雖然那是更接近愛的本質的狀態。

弗洛姆在書的末尾,略帶悲觀地指出,“在現有的制度下,能愛人的人,是例外;在當今西方社會中,愛是一種邊緣現象”。他所希冀的,是在那種純粹的愛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的伊甸園,人們戰勝了人性中的自私,停止對自身利益的追逐,更加公正無私地對待身邊的每個人——這注定是一段遙遠的征程。

人類能自洪荒歲月到達繁榮的今天,以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人類的歷史其實是一部愛的史書,個人、族群、城邦、國家、民族,因愛而團結或分離;因愛而爭鬥或和平;因愛而生長或消亡。回顧歷史,我們能在很多故事中,找到愛在各個社會層面上的、以各種形式表現的事例,我們能看到,那些偏激的愛、狹隘的愛、自私的愛甚至變態的愛,都在上至英雄偉人、下至販夫走卒的身上上演著——但是,如果愛不是一種理性的堅定信念,那麼我們的祖先也許早就滅亡在某一此戰爭中了。我們還在這顆蔚藍星球上繁衍生息,那就是愛存在的最好證據,她還在維繫和供養著我們。

在這個日新月異而又精彩紛呈的時代裡,我們每一天過得忙碌而充實,似乎無暇停下來認真審視自己的內心,到底什麼是我們最根本而真實的需要?如果愛是人類生存問題的唯一理性答案,那麼我們就要相信愛、思考愛、探究愛、發掘愛,去還原和呈現愛的本來面貌,無限接近於愛之真諦。

幼兒教育書籍讀書筆記4

作為一個年輕的新手媽媽,我對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一直是更為關注的。最先,當我還是準媽媽的時候,老公為我訂閱了《孕味》系列雜誌,這大概是我係統的接觸嬰幼兒孕育、餵養和早期智力開發等專業書刊的始元,在漫長的懷胎十月裡伴隨著我與BB一起成長。在此之後,我一直在斷斷續續的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時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貫穿的育兒智慧所打動,每篇短文都值得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顛覆了許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壞掉的教育理念。所以,這本書一直成為我的枕邊書,亦是我所看過的眾多幼兒教育書籍裡面印象最為深刻、最喜歡的一本書。

近來有幸獲得《幼兒園“完整”課程》系列書籍,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有關培養完整兒童的專業課程,帶著對深圳實驗幼兒園的諸多認可、濃厚的興趣和諸多好奇與疑問,我粗略的翻閱了有關片段,由於時間緊促未能全書閱讀深感遺憾。幼兒園完整課程系統總結了深圳實驗幼兒園十多年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其先進的教育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平、努力進取的師資隊伍,使我們的孩子在優化的環境中健康、愉快的成長!

早在20xx年,我的孩子就在實驗幼兒園上了一年的親子班,其間我基本上是全程陪伴孩子上課。因此,對於典雅潔淨的校園環境和親切耐心的老師都倍感熟悉。學校和班裡經常組織多種多樣的戶外活動和教學互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我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科技節,老師和家長紛紛上臺為孩子演示各種科技小發明、小製作,演講科技小故事,和媽媽一起做手工,大人和小孩一起其樂融融。我們還和孩子一起參加了社會實踐,親手種植種子,全程觀察種子從發芽到長出一串串小綠葉的成長過程,並且全程拍照留念。活動不僅激發了孩子的創作思維,還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課堂直觀而生動,比起我們小時候那會的照本宣科趣味極了。家園互動一直是實驗幼兒園的教育特色,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實踐當中,紛紛拿出自己的社會資源,組織和策劃一些有意義的戶外活動,讓家長、學校和孩子一起緊密的融入到學習、成長的大家庭中來。

我十分感謝深圳實驗幼兒園給予我的孩子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將與孩子共同學習、一起成長。我更衷心的祝願實驗幼兒園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科研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幼兒教育書籍讀書筆記5

《幼兒早期教育》雖說是一本雜誌,但其中的內容形式是豐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兒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觸,因為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幼兒教育,對家庭、社會、幼兒園、教育都有很好的認識。一本薄薄的雜誌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誠的“教養筆記”、甜蜜的“教師書房”、良好的“家園互動”等等,每個內容形式都寫的如此深動,尤其是教養筆記,真的能讓人受益非淺,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示。

“教養筆記”中的一篇文章讓我很感動,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圖書架旁的碎紙片”,講述的是老師在教室的圖書架上擺了很多新的圖書,可是總是發現有書的破壞,為此老師利用了晨間談話對孩子進行了愛護圖書的教育。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為了摺紙飛機玩,於是,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些作業紙好方便孩子們摺紙飛機。可過了幾天,圖書封面還是被撕壞了不少,老師再次找出了原因。原來孩子們有了紙飛機的需要後,看上去老師已經給予支援但是這種支援還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們初步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他們會產生進一步探索的願望,而且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瞭解和更細緻的思考,發現幼兒感興趣的“折飛機”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提供不同質地、不同大小的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援。我們班是早期閱讀實驗班,孩子們在看圖書的環節中有很多點跟這裡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們老師處理的方式卻不一樣,我們有時候由於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這些需求,看了這篇教育筆記後確實讓我們感觸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幼兒教育書籍讀書筆記6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寫給家長的書,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封面的圖片感染了我,孩子和媽媽覺得很溫馨,是我所向往的場景,帶著幸福和期待迫不及待看了這本書。

看完後,我一下子變得手足無措,心裡五味雜陳,真是讓我狠狠的反思和學習了一把!為人母十年了,我一直認為我在很認真負責的養育著我的孩子,對待孩子的教育可謂是嘔心瀝血。從女兒一出生,就想著怎麼養育她,讓她變成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我一直在解著這道題,我能得高分嗎?這是個困擾了我很多年的問題。

直到讀了這一本書,一本讓我遺憾自己看遲了的書、一本慶幸自己沒有錯過的書,正如書中所說: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尚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但這種“幫助”,光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經驗也是不夠的,自以為有了愛和教育經驗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其實並不然,甚至不足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愛是需要技巧的。整本書都貫穿著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生活中家長和孩子該怎麼有效相處這條主線進行展開。

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真真實實的講述著平時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我是一邊看著、一邊回憶著、一邊糾結著,十年來的發生的種種,就像放電影一樣,一幕幕湧上心頭。我對女兒一直高要求、嚴標準,剛上國小時我就要求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卻常常事與願違,當時我就很氣憤,經常批評她,怎麼老是不聽媽媽的話呢?按照我講的去做,有那麼難嗎?當時根本就沒想過用一個能讓孩子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與她交流的時候沒有顧及她的感受和情緒,也沒有及時接受她所傳遞給我的資訊,其實和孩子對話是一門藝術,孩子的資訊裡經常有需要解讀的密碼,我沒有用心去了解她的所想、所感。對她的問題或表述,我沒有敏銳的洞察力。讀了這本書讓我找到了問題所在。

還有一方面,也是讓我特別後悔的,就是對待孩子犯錯誤不太寬容,我始終覺得孩子的任何不良行為,就是存在的問題,必須要第一時間解決掉,還會強制讓她按我的方案執行,看過這本書,我覺得對女兒幼小的心靈那是多麼大的傷害。書中講到,有些規則只能從她的內心慢慢領悟,也可以從家庭和社會吸取的價值觀中慢慢培養和指導,那些整天被告訴該幹什麼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去實踐自己的判斷能力,很少有機會自己作出選擇、培養自己內心的標準,有時候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那些有機會自己作決定的孩子,在成長中,精神上會變得自立,他們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究竟能學到多少我們交給他們的東西,取決於他們內心對我們教導的情感的反應。價值觀不可以直接傳授。孩子只會被那些他們尊敬的人同化,通過模仿他們,孩子們吸收了他們的價值觀,並且成為孩子自己價值觀的一部分。如果時間能倒回的話,我一定不那麼著急,我會給她時間、給她機會,不去懲罰她,讓她那麼恐懼。有些事情是需要時間、有些結果是需要積累、有的時候只要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就行了。

讀過很多書,唯獨這本書讀的讓我很不輕鬆,整個的閱讀過程,感覺就像開批評大會,我在不停的批判自己,書中的一個個章節都跟我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一個個事例撞擊著:平時很認真,為啥考試的時候分數不高呢?數學考好了,怎麼語文分數又下去了呢?考了99分,怎麼沒得100呢?今天的課外書看了嗎?預習複習有沒有認真做?都九點了,你還不去練鋼琴?……我希望現在還為時不晚,孩子剛剛步入人生第一步——國小階段,我會不停的去重溫這本書,補做我拉下的功課,給孩子一個理解尊重的空間;我要承認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我要學會不去評價孩子,不給她定性;不武斷的判定孩子的一生……

這本書解決了我之前的困惑和不當之處,並且給了我答案。在以後的日子裡希望我和女兒能像書中封面圖片的母女一樣溫馨和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以後的路還很長,媽媽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牽著你的手,等著你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