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讀書隨手筆記

才智咖 人氣:2.31W

讀書筆記

鹽鐵論讀書隨手筆記

在漢代的時候皇室和政府是分開的,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國家的元首,宰相是政府領袖,負政治上的一切實際責任。

大司農是國家財政收入管理機構,是國庫,主要來源是農田賦稅。而少府是管理皇家資產。主要來源是其他類資源,比如礦山森林晒鹽,冶鐵。到了漢武帝時代出了個事情,漢武帝好征伐,不僅花光大司農十幾年的積蓄,還開始動用少府的錢。還希望私人經營鹽鐵商人出資贊助,商人們不肯,漢武帝生氣,就把礦山的所有權收歸國有,改為國有,國家斂財。而且漢武帝掌握了太多原本屬於宰相的權利,導致權利的混亂。歷史上這種有所作為的皇帝其實有雙面性,比如漢武帝,自己有能力,於是自己管理國家,但是他死了之後,接班人並沒有這種能力和號召力,會導致權利混亂。

漢代設定刺史,五品,上屬於御史丞,歸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主要就是輔助這種監察工作。這其實很像現代的中央的工作小組,不算是一個常設機構。(其實我們的政府體制裡面也有常設機構,紀檢部門,但是現在的紀檢部門給人一種只是一個執行機構,真正哪裡敢去紀檢?)這種工作組具有較高的效率。這種檢查小組也不可以成為常設機構,到了唐代刺史成了一箇中央駐地方的常設機構,慢慢的成為實際上的一個行政層級,地方的行政層次由2級變為3層,反而造成了政府辦事效率的'低下與混亂。

談到賦稅啊,其實漢代賦稅包括唐代賦稅並不重,孟子認為 什一而稅,王者之政。漢代是十五稅一,實際上是三十稅一。漢文帝時期,前後歷時十一年全部免收田租。問題在於漢代的土地政策,是自由政策,土地可以買賣可以兼併。一旦遇到經濟匱乏,農民只有賣土地。(根本是漢代的人口稅兵役稅)。耕戶賣掉了土地自己就變成了佃戶。田主對佃戶的租額很高。高到百分之五十。結果是便宜了地主階級。這種迴圈其實在中國古代很常見。曾經的井田制度把土地收歸貴族所有,耕田者依時還受。到了土地自由買賣時代,土地私有,沒錢只好賣掉。政府只管按田收稅。最終貧者無立錐之地。無數的改革變革都與平均土地有關。包括當時的王莽篡權,一上臺就要平分土地,希望以此來建立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但是勢力太小,反對勢力太大。一開就失敗了。 王安石變法 本質上是為政府創造收入,國家沒有錢。所謂青苗法就是把國家力量插入原來自由的民間借貸市場,搶走了原來地主賺的錢。然後頒佈法律說可以用錢來抵兵役,來盤剝農民。其中還有一個改革很有資本主義色彩,“市易法” 在東京設定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限制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這和朱鎔基建立的國家倉庫簡直一模一樣。在外國這叫國家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