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鹽》讀書筆記

才智咖 人氣:2.71W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很獨特,用“奶、蜜、鹽”三個字分別寄喻了孩子生命成長過程需要的不同“養分”。以“奶”作為開始,也就是從孩子的基本需求談起,強調母親的“在場”。

《奶蜜鹽》讀書筆記

0-3歲是孩子聚集“養分”,建立起安全感的關鍵時期,需要父母的充足陪伴,這樣孩子3歲以後才能更好地克服“分離焦慮”,逐漸走向獨立。作者在這個觀點的比喻特別好,他說“就像一棵樹,根扎得足夠深足夠穩,樹木自然就會長得枝繁葉茂。”3歲前是孩子安全感的“紮根”期,父母應該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我曾經也走過這樣一個誤期:當孩子哭鬧的時候,認為不能“一哭就抱”,也不讓家人抱,總是等他哭久了,哭停了才抱。現在回想起來會覺得自己好愚蠢。作為雙胞胎媽媽,很多時候是力不從心的,我家哥哥比較淘氣,很依賴我,晚上都是我帶他睡,而弟弟比較乖從小自己睡,每次他哭鬧不舒服想要我抱的時候,我幾乎騰不出手,我媽媽說就因為弟弟乖,好哄,反而被“冷落”。當孩子大了些,出門去玩,哥哥在人際交往方面表現得主動、熱情、開朗。弟弟則是被動,相對哥哥稍微羞怯一點。首先是因為他自己從小警惕性高一些,其次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沒有充分的安全感。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能儘可能平衡好陪兩個孩子的時間,及時給予迴應。

書摘:一個人的母子關係如果存在缺憾,它所造成的失衡、欠缺、飢渴無望感,最終會表現在他與他人的關係上。他往往難以建立對他人的信任感、安全感、期待感,也難以確信他人是否真心肯定、鼓勵、支援自己。

母愛缺失所引發的最明顯的後果,就是會造成日後我們越是對親近的人,越處理不好彼此的.關係。在現實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很多人處理不好自己跟孩子的關係,處理不好自己跟伴侶的關係,處理不好自己跟父母的關係,都是源於此。

“每天將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固定下來,最容易讓孩子形成安全感”。我覺得自己這點做得還可以,每天上下班有意識的和孩子打招呼,出門的時候說再見,告訴他們“媽媽要去上班了”,下班回家就說“媽媽下班咯”。切記任何時候都不要偷偷地溜走,也不要因為孩子看見你離開會哭鬧就難分難捨一直告別,要讓孩子感受到你輕鬆地和他們“說再見”,他們會意識到媽媽去上班是很日常的事情,很快就會回來了。

我覺得這樣效果是很好的,現在麥子們1歲5個月,如果我跟他們說“媽媽要上班去咯”,他們就會主動揮手跟我說“拜拜”。差不多的時間還會在路口等我回來。睡覺前要讀繪本,如果讀一半就困了,會自己拍著繪本說“拜拜、拜拜”。每天晚飯後逛的公園,去的路上,經過熟悉的路口,都知道那裡有什麼。等等。

說這麼多還是覺得,應該儘可能將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固定下來,尤其是上班族父母,這樣孩子就不容易患得患失,他不會時刻擔心著你突然離開,或者睡一覺起來你就不見了。

書摘:“一個人如果在童年的時候沒有安全感,常常生活在惶恐之中,也很少得到疼愛,他就會形成一種苦相,並且這種苦相可能會伴隨他一輩子。

“對孩子來說,父母給予孩子的鼓勵越多,孩子就會成長得越好。父母的鼓勵不但會讓他們感到快樂,還會成為他們願意更加努力的一種推動力。”

作者用“蜜”對孩子成長中父母的鼓勵做出了最好的詮釋。我們初為父母,在孩子最初的一年裡,更多的是對他生理方面的關注。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在心理方面的需求逐漸變大。當他蹣跚學步摔倒時,想要你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當他自主進食學習用餐具時,可能弄得“一片狼藉”,你有沒有堅持微笑地鼓勵他、幫助他,還是要求他吃得和成年人一樣好?如果孩子一直處於被肯定、被開啟的狀態,可以激發他主動、樂觀、用於探索等品質。在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當他們想要撕紙、踩水坑時,我總嫌棄弄髒了地板和鞋子,阻擋了他們發現世界的樂趣。

其實,關於父母對孩子成長的“蜜”,我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能夠體會得更深刻。我母親常說,在我三歲以前也是伶牙俐齒活潑開朗的個性,但是自從我父母忙於工作,我常年待在祖母家,我的性格也漸漸變得不那麼活潑。我讀書的這幾年,我父親一直喜歡用激將法,現在回想,那些變相的打擊其實沒有讓我覺得有一點激勵感。相反,給我留下了一些陰影。我喜歡作者說的這句話“醜小鴨並不是生下來就是醜小鴨,而是從來沒有人把它當成天鵝一樣去鼓勵去期待。最後他就會認同自己真的只是一隻醜小鴨了。”在打擊教育下的成功,就算最後成功了,內心也是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在親子關係裡,要堅持以鼓舞為主。

書摘:如果有一天父母發現自己的鼓勵對孩子無效,並不是因為你的鼓勵錯了,而是因為你之前對孩子的鼓勵太少。而對孩子的嘲諷與打擊太多了,也許在孩子最需要你鼓勵的時候,你卻報以冷漠,而遇到父母空然的鼓勵,孩子反而會誤以為是對他的嘲諷,是虛情假意,不能相信旦鼓勵的有效期過了,就難以發生作用了。所以,那些很晚才意識到鼓勵的意義的父母,就需要更有耐心,一直堅持多鼓勵、少打擊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重新對你產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