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由來

才智咖 人氣:2.3W

冬至包子夏至面從小就聽說過,聽說也就知道了,卻從來沒有問過為什麼。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由來,希望大家喜歡!

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由來

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由來

冬至包子,也有的地方不吃餃子而吃餛飩。也有人還要喝酒,俗稱餃子酒。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寒風刺骨的日子裡,薄薄的耳朵自然是最最不抗冷的,所以人們在冬至這天喝酒吃餃子。喝酒是為了暖身子,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餃兒”諧音“膠耳”。

冬至傳說之一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入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過去北方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傳說之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四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從這天開始進入三伏,每伏十五天,是全年中最熱的時節。

看電視節目說夏至時節,新麥下,用新麥做麵條吃,有嘗新之說。

還有老者說取長壽之意,我認為這與夏至沒有關係了。

又查了一些資料,大體瞭解了。

夏至食麵,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可用壽慶吃麵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

古書《二十四節氣解》說:“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趙之珩說,我國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夏至食麵,一般指的是麵條。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菜熬面、肉絲麵、油渣面、三鮮面、片兒川、肉絲炒麵、過橋面及夏季的麻油涼拌麵等許多品種。北方則主要是打滷麵和炸醬麵。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延伸閱讀】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有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在古代,夏至人們都會舉行祭祀儀式,祈求蒼天保佑災消年豐;在現代,因為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卻是燒烤模式的開始。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麵條因為熱量低、便於製作成為家庭飲食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不管是南方的陽春麵、幹湯麵、擔擔麵、過橋面……還是北方的打滷麵、臊子面……都是對中國傳統習俗的傳承和對生活的希翼。

做為北方人,夏至,我首選一碗雞絲涼麵,熱面出鍋,過上三四遍涼水,配上雞絲、黃瓜還有自制的滷子,伴著小麥的香氣,有那麼一股小時候在奶奶家大門口,吹著小風吃涼麵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