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出梅是哪一天

才智咖 人氣:3.04W

2017年出梅是哪一天?今年入梅時間是公曆2017年6月8日,農曆五月十四。所以,2017年出梅時間是公曆2017年7月19日,農曆五月廿五。

2017年出梅是哪一天

  2017年出梅是哪一天

入梅時間是公曆2017年6月8日,農曆五月十四。

出梅時間是公曆2017年7月19日,農曆五月廿五。

  2017什麼時候出梅

2017年入梅時間為公曆2017年6月13日,農曆五月初九。出梅時間為公曆2017年7月7日,農曆六月初四。

在氣象上,把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稱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斷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歷時20多天。

但是,對各具體年份來說,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早晚、梅雨的強弱等,存在著很大差異。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顯,有的年份不明顯,甚至產生空梅現象。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具體時間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

“梅雨”之稱來源於我國的一個氣象名詞,古代稱為黃梅雨,通常是指“梅”節令內的降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習慣上取“芒種”節氣為梅節令,此時正值梅熟時節,因此又被叫做“黃梅”。

早在漢代,我國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如宋代賀鑄曾被譽為“賀梅子”,據說他曾在《青玉案》一詞中寫下“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名句,而宋代陳巖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

  梅雨季如何遠離疾病

1、起居避免外溼傷身

儘量少在潮溼的地方。如果條件允許,可使用抽溼機或在牆角放置乾燥劑,保持室內溼度適中;陰雨天氣時注意關閉門窗,等到天晴後及時開啟門窗,保持空氣流通,以祛除溼氣;外出時攜帶雨具以防淋雨;出遊時不要坐在陰冷潮溼的地方。

過度疲勞容易人的陽氣不足,從而導致溼邪乘虛而入。整天待在家裡,也容易導致溼氣滯留人體,建議可以根據天氣情況進行室外散步、體操、打拳等體育鍛鍊,每次鍛鍊都要達到發汗的程度,運動可以振陽,從而提高機體的散熱除溼功能。同時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幫助身體在梅雨季節規律的運轉。

勤換衣服,最好穿寬鬆、質薄的棉衣服,有助於空氣流通,吸收體表水分而使體溫下降。

2、飲食注意健脾化溼

梅雨時節人容易萎靡不振或煩躁不安,而情緒往往會影響脾胃的正常運轉。梅雨天可適當多吃一些健脾化溼的食物。比如扁豆、薏仁、冬瓜、蓮藕等,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適用於暑熱煩渴、水腫、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百合具有清心除煩、寧心安神的作用。蓮藕冷熱食用皆宜,將蓮藕榨打成汁,可加一點蜂蜜調味直接飲用。其他健脾化溼的食物還有:高粱、玉米、水芹、洋蔥、馬齒莧、鯽魚等。

梅雨天氣,不少人沒有胃口,愛吃冷飲、西瓜、涼麵等食物。這裡要提醒大家,涼性食物不宜多吃。明朝御醫龔廷賢所著的《壽世保元》中說:“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意思是指夏季氣溫比較高,但是人體內還是有虛寒的,所以多吃點溫熱的`食物更能以熱治熱,利於解暑。

除了吃利於除溼的食物外,還需要少進食“溼熱”的食物。比如油條,炸雞翅等油炸食品,還有燒雞燒鴨等燒烤類食品,而牛羊肉也是不適宜在梅雨季節吃。

多飲水,但要少飲用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飲料。酒類“駐溼”,這個季節建議不飲酒或少飲酒。

梅雨季節時常會遇到雷陣雨,淋雨後可以通過喝薑湯,紅茶,黃酒來祛除溼寒。也可用艾草燒水,泡茶,祛除溼寒。

3、中醫養生遠離溼邪

中藥化溼:如出現舌苔厚膩、四肢沉重、嗜睡等症狀,可服用健脾化溼藥物,如藿香正氣水、保和丸等,以抵禦溼熱的侵襲。

穴位按摩:每天按揉足三裡、豐隆穴3-5分鐘。足三裡有助健脾胃,豐隆穴有助祛痰溼。

適當的藥浴、汗蒸、艾灸調養祛溼也是梅雨季節很好的養生方法。

舒樂妮懸葫養生隔藥灸,顧名思義,即用現代高科技的方法,把現代的艾灸與現代的中藥二者優勢結合為一體,而形成的現代隔藥灸。舒樂妮懸葫養生隔藥灸溫祛邪氣,溫補氣血,溫養臟腑,作用於人體各個穴位和經絡,具有超強的滲透力,促進機體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將各種致病物質和風寒溼氣排出體外,改善亞健康狀況,提高人體的自淨力、代謝力、吸收力、自愈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