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18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

《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1

這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關於清明節由來的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故事。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隨臣介子推,在重耳餓得頭昏眼花時,割肉奉君。他護主救國的舉動,感動了晉文公。後來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國君,他不忘此事,想封介子推為官報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絕,為了躲避當官,介子推揹著老母親躲進深山。晉文公想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介子推寧可焚於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圖富貴。晉文公懷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為清明節。介子推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精神,激勵著晉文公執政清明,完成治國安邦的大業,百姓安居樂業,也十分懷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節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為我國的傳統節日。

本課設計時我從問題入手,再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此為抓手,解詞析句,探究問題,深入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知識、能力、情感共同提升。在學習課文時,我主要圍繞三個問題來理解課文:

1、介子推割肉煮湯給重耳吃,他對晉文公的希望是什麼?

2、晉文公做到了嗎?你從哪兒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給晉文公的血書,你是怎樣理解的?重點理解“清明”的意思。(學生可以理解為不做昏君,做個清正、廉明、勤政的國君。)從介子推的割肉豐主,以及寧可被燒死,也不做官,來體會他那種不圖回報,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高風亮節。

整節課雖然看似目標完成得不錯,但我仍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因為總覺得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好像都是在雲裡,霧裡似的。

《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關於清明節由來的傳說,講的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隨臣介子推,在重耳餓得頭昏眼花時,割肉奉君。他護主救國的舉動,感動了晉文公。後來重耳當上了國君,不忘此事,想封他為官報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絕,為避當官,他躲進深山。晉文公想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介子推寧可焚於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精神,激勵著晉文公執政清明,完成治國安邦的大業。日後,晉文公懷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為清明節。百姓安居樂業,也十分懷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節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為我國的傳統節日。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裡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裡,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裡,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新性思維的。本課設計時我從問題入手,再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此為抓手,解詞析句,探究問題,深入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知識、能力、情感共同提升。例如:在學習讀第一段,隨機處理“傳統節日”“感人肺腑”等詞。在指導學生分角色讀好君和臣的對話。重點理解介子推的話“做治國安邦的清明國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內涵。在引導學生聯絡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社會現實,讓學生談出自己對“清明”的理解。學生可以理解為不做昏君,做個清正、廉明、勤政的國君。)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一一回絕”“放聲慟哭”所表達的內容,認識介子推拒絕做官,不圖回報的高風亮節。還有,對重點的句子感悟,也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引導。

雖然看似目標完成得不錯,但我仍有一種“空”的感覺,感覺課文深入的不夠,這可能與學生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少有關,但更多的是我對教材的挖掘還是不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