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暑的文章

才智咖 人氣:4.6K

如果說走近小暑是一種熱情的話,那麼,走進小暑就是一種幸福了。如下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小暑的文章,歡迎閱讀!

關於小暑的文章

  關於小暑的文章【1】

《周書》上說:“小暑之日溫風至,後五日蟋蟀居壁,後五日鷹乃學習。”溫風其實是蒸騰的暑氣,它絲毫吹不動樹上的枝葉。狗也懶得動,趴在樹陰底下,吐著舌頭喘氣。總是把泥土刨得四處飛灑的母雞,也像是呆了一般,木木地站在草垛底下,一動不動。晒得泥鰍一般黑的孩子們,一個接一個,跳到村頭的河裡,再不肯上岸,連頭也用一片荷葉遮著。岸上的小路,被晒成了灰白色,蜿蜒著,朝綠的田野裡伸去。

田野裡的蟋蟀受不了這熱,把家搬到了村子裡的屋簷下面。“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到了晚間,它便不停歇地鳴叫,像是在催促織機上的女主人不要停手,所以人們又叫它“促織”。

天剛放亮,促織不叫了,老鷹立即把小鷹轟了起來。“夏練三伏”,小暑正是學飛的大好時光。老鷹把小鷹帶到懸崖上,突然折斷了小鷹的翅膀,把它扔了下去。小鷹忍著劇痛,拼命拍打著翅膀。終於,它飛了起來。

也有很多小鷹,就這麼活活摔死了。不肯飛,又僥倖沒摔死的,長大了,只能飛到房頂那麼高,像一隻母雞。

“夏日多暖暖,樹木有繁陰。”躺在槐樹底下竹椅上的人,透過樹葉的空隙,看到一隻大鷹漸漸變成了一個小黑點,他絲毫沒在意,剛剛發生了什麼。他搖著芭蕉扇,慢悠悠地吸著手中的.小茶壺,微微眯上了雙眼。遠處叫賣竹蓆、涼粉的小販,懶懶的聲音也越來越遠了。頭頂上,一隻蟬突然大叫了起來,讓人頓時滿心的煩躁。

蟬的嘶鳴,引發了孩子們的注意。他們從屋後的竹園裡,偷偷砍上一竿青竹,再折上一根長長的韌性好的竹枝,把它彎成一個圓,頭尾相接,插在竹竿的一端。然後舉著,四處去尋找蜘蛛網,’讓蛛網一層層地纏在竹枝的圓圈上。等纏得多了,變成厚厚一層,有了足夠的鑽性,就可以去捕蟬了。

蟬渾然不知,還呆在樹上大聲叫呢。奇怪的捕蟬器,突然就從背後粘上了它。任它女口何掙扎,再也無法逃脫。孩子們不4道,蟬在夏日的陽光下只能歌唱一個月,而為了這一個月,它曾在黑暗的地下生活了四年。莊子說:“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就是蟬。

蟬的生命很短,但它也有自己的小歡樂。它的歡樂,甚至成為人們對於夏天最重要的記憶。

蟬捕來後,孩子們用一根線縛住它,讓它飛起來,然而飛不高,只能在半空中兜著圈子。奶奶看到了,會立即走過來,念一聲“阿彌陀佛”,讓孩子們把蟬放掉。她說,小孩子玩鬧可以,不能動殺機。要是由著性子來,。等長大了,可不得了。

奶奶不知道的是,就在這悶熱的暑氣底下,秋天的肅殺之氣正悄然滋生。這冰冷的氣息,只有一些極其敏感的動物才知道。

譬如蟋蟀,譬如蟬,譬如鷹。《詩經》上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不停地搬家,不只是因為怕熱,還因為它對深藏於地下的殺氣特另ij的敏感。有人甚至說它是感殺氣而生。然而小蟲子不會像人那樣,知道收斂心性,它聽任這殺機在身上生長,終於變得好勇鬥狠。

因為好鬥,蟋蟀成了人們的玩物。“知有兒童捉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街頭巷尾,閒漢們拿根草棍,趴在地上,額頭上青筋暴綻,嘴裡嘶嘶有聲。瓦盆裡蟋蟀咬成一團,難解難分‘歷史上有兩個人鬥蟋蟀最有名。一個是唐玄宗。因為他的喜好,宮中的妃殯們把玩蟋蟀變成一種時尚。她們用小金籠提著蟋蟀,晚上放在枕邊聽它吟唱,白天拍手看它搏殺。可是好景不長,“漁陽9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赫赫帝王,最終落得晚年悽悽慘慘。另一個玩蟋蟀的好手是南宋太師賈似道。當他忙於創作歷史上第一部玩蟋蟀專著《促織經》時,蒙古軍已席捲而來。

書成了,他人被殺,國也滅了。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人們在聽到蟋蟀的鳴叫後,常常會為辛勞的織女感傷,哪知道,這其中還有著另外的悲哀與悔恨呢?

 

  關於小暑的文章【2】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TAGS:文章 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