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月》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2.02W

看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八月》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八月》觀後感

電影《八月》觀後感1

想看《八月》這部電影,一直沒有機會實現,為此,難免有點耿耿於懷,畢竟,自己每天是在影城混吃混喝的。因為我太想知道,金馬獎最佳影片的光環下,一個羽翼未豐的年輕導演,究竟做了哪些有益努力,讓一部乳臭未乾的處女作,贏得一眾專家評委刮目相看。

再過一週,該片即將下線。還好,今晚終於如願以償。

簡單談談直覺印象吧,因為,這種自然感受太強烈,佔滿了大腦。

電影從工人下崗開始說起,主要講述了1994年夏天國小畢業的少年張小雷,在懵懂間目擊到自己生活環境發生的變化。

小雷爸爸是電影製片廠優秀的電影剪輯師,鐵飯碗被打破,他常常用一句話自我安慰:下崗有什麼可怕,人是憑真本事吃飯的。可他當老師的老婆卻不以為然,認為他盪來盪去不務正業還自命不凡。

直到有一天,他酒後對著房間的空氣絕望地揮拳,內心的不安和不甘才不加掩飾地發洩出來。

為了生存,最終他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他的口頭禪)遠走他鄉,給他從來不屑一顧的同事韓胖子做場工。

影片用黑白色調和大量淺焦鏡頭,以旁觀者為主要視角,通過碎片化的記憶,客觀再現那個年代的陣痛。

那些高唱集體主義思想放光芒和咱們工人有力量的父輩們,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一夜之間,他們和集體失散了,變得一籌莫展、茫然無措,理想,信仰也像被廢棄的車間廠房蒙上灰塵。他們飽經風霜艱苦卓絕的歷史,像影片中那個終日臥病在床的太姥姥,漸漸被時間隱去蹤跡,不再引人注目。

因為,生活不會因為誰的不幸和指責而住手,歷史終歸要前進。

導演有意以一個十二歲孩子有限的眼光看變化的世界,妙就妙在,他只負責拍攝日常瑣碎的事件,其背後的複雜性和價值觀交由觀眾判斷。

電影片末有一行字:獻給我的父輩。

有人說:“《八月》是寫給父輩失意的詩,是生命里長出來的電影。”

金馬獎評委對於《八月》的頒獎詞是:“它不只是一個男孩的成長,更是對人情世故、體制變革以及時代記憶的回眸與反思。”

而於我,在看電影的整個過程中,隱隱作痛的心中,一直閃現兒時那個曾給我們國企子弟帶來很多美好往事的大廠區,如今,頹敗在瓦礫和雜草中,無人問津。

電影《八月》觀後感2

《八月迷情》這部影片,剛開始看的時候並沒有被它吸引…但是,當故事開始轉入正題,也就是August Rush出現的時候劇情的起伏跌宕確實讓我的心緊緊地捉了一把。

從《假如愛有天意》和《八月迷情》 中,我懂得了一些事情,緣分是彼此間心靈的共鳴與碰撞,有些時候無需言語,只要眼神的觸及便會感覺到對方的存在與彼此的愛意。或者此刻我們是陌生人,但是我們有著同樣的信念和追求。在同一條路上我們相遇,然後相愛。那些深刻的愛是從心底發出並使人一生難忘的。不管人生將來的考驗,不管身份的懸殊,更不管年齡的差別,那種緣分,那種愛會讓對方得到最美好的回憶,幾時有些時候結局並不完美。

同樣的,父母與子女之間也有著外人不能通曉的觸感,心靈是相通的,因為血濃於水,這一點我堅信無疑,從《八月迷情》中得到了很好的闡述。

始終堅信一部影片反映的是一種追求,一個人的一生。每一個劇作家都有關於自己的理念追求和精力。能寫出大作品的人必定是心中充滿愛的人,也是擁有飽滿人生的人。我常常帶著疑問去看每一部戲,我希望從戲中的劇情去猜測作者寫這部戲的`原因,他有什麼樣的生活經歷呢?然後,在不知不覺中我會從影片中收穫到另一番關於不同人生的頓悟。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不管是一部電視劇還是一部電影,不管他們敘述的是一個故事還是多個故事,裡面不同的人物就是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享受影片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放鬆,娛樂的過程,更是探討不同人生不同生活的過程。

電影《八月》觀後感3

那個時代,戰火紛飛。

那個時代,硝煙瀰漫。

那個時代,有多少英勇的戰士,明歸於日本人的機槍下;

那個時代,有多少無辜的百姓,葬送在日本人的炸彈下!

數不清的同胞,魂歸於黃河。當即就有無數孩童無家可歸。五月,八月便是這樣一對孤苦姐妹。當可憐的五月、八月雙親故去,魂歸黃河,五月就帶著小八月投靠了舅舅,誰知不久舅舅也在日本人的槍下,永遠閉上了眼,舅舅一家只得搬走,再沒有人能夠顧及她們姐妹。她們遠赴黃河,尋找爸爸媽媽的聲音。從避難營轉移的無數孤兒,在修女的帶領下徑黃河,他們也在尋找父母的聲音。有多少人魂歸於黃河,又有多少孩子魂系黃河!

這就是那個年代,影片中孤苦伶仃的小姐妹所處的年代。每每看見那孤苦無助的一個個背影,眼淚就不止地滾落,對於我來說,那是一種無法想象的……

當影片落幕,我不止一次地沉思,我和她們比,會怎麼樣。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叛逆的時代;我,口口聲聲喊著:“我要自由,我要自由!”仔細想想,卻總也不明白自由是什麼?難道就是脫離父母的管轄,就像獨立一樣,像賓士的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不是自由,這是悲哀!

我也想過,我為什麼哭喊著說老天不公,給我自由,這樣的話語。僅僅為了母親的不絕於耳的嘮叨和父親總有的幾句斥責,或是少的可憐的零花錢,還是老師日日如山的作業。或許沒有這些,就是自由吧!我想。但如果這樣,那麼這就是個不該擁有自由的年代!想想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戰爭,和那些硝煙中的孩子!所謂的“自由的枷鎖”對他們是多麼難能可貴!想想如果我們沒了自由的枷鎖,會怎麼樣,和他們一樣,流浪,漂移麼……有人說:“那樣不是挺好,自在逍遙?”我想,那是最好的結局,而事實卻沒那麼完美,因為時代的變遷。這是個叛逆的時代,當時,他們或許只會沒落,而我們,卻因為社會的不同,面臨的竟是墮落的危機。那麼,所謂自由,確實是我們不該擁有的。在帶有枷鎖的家裡待著要更好。

回頭想想,這些“自由的枷鎖”到底以為著什麼?想了很久,懂了,這是家,沒有它們,你、我、他便不再完整,沒有它們,我們將比五月八月更可憐。

後記:入夜,望著殘月,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我真的沒有自由麼?想了許久……許久……直到眼片粘上了,再也揭不開……

電影《八月》觀後感4

昨天終於把某人的八月迷情看完了,就在某人在卡拉OK裡腐壞的時候。聽了某人的主意,使勁地拍了幾下,DVD盒果然不負眾望地打開了,哎,省去了偶一番折騰。沒聽某人的話在公司看,不然眼淚汪汪真是太丟人現眼了…

八月迷情,AUGUST RUSH,很煽情的文藝愛情片,故事情節其實比較老套,男主人公是樂隊吉他手加主唱,女主人公是知名小提琴手,倆人偶爾遇到一見鍾情卻因為女主人公父親的阻撓而錯過。更可氣的是她的父親因為害怕名譽受損而謊稱女主人公的孩子在車禍中喪生,其實是被他送掉了。

十一年間在男孩之家裡,小男孩倍受欺凌,卻從來沒有喪失過對父母的信任,他堅信他們一直和他在一起,也堅信他們一定會來找他。最可貴的是小男孩極具音樂天賦,任何聲音在他耳朵裡都是跳動的音符。在長久地等待之後,小男孩決定離開男孩之家到紐約去尋找他的父母,並且相信音樂可以讓他們重聚。

而這時因為失去愛情而喪失了繼續演奏和歌唱動力的男主人公在芝加哥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女主人公也放棄了演奏在舊金山音樂學院當老師,過著表面上平靜的生活。當女主人的父親在病危時告訴女主人公她的孩子還活著,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對孩子的思念令她發瘋似的尋找男孩的下落,同時也激發了她內心深藏的對音樂的熱愛。

男主人公巧遇當初樂隊的隊友,面對朋友們的職責和質問,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行為並最終明白音樂一直是他的夢想,無論發生任何事,哪怕是不好的事情都不該放棄音樂。當男主人公來到紐約演出在街頭巧遇因為種種機緣而可以舉辦個人演奏會卻因為害怕壞事發生不敢去的男孩時,男主人公驚歎男孩的才華,也把自己親身的體驗告訴男孩,要堅持自己的音樂,無論發生任何事。

影片的高潮在公園演奏會上,女主人公和男孩同時受邀演出。()當初男孩只是單純地想讓很多很多人聽到來找到他的父母,但是男孩譜曲並指揮演繹的交響樂狂想曲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人們為之而瘋狂。而這時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終於在音樂聲中重逢,當他們來到男孩身後,男孩回過頭來,他們相視而笑。

從頭至尾,動人的音樂都穿插其中,讓人回味無窮。小男孩眼神中流露出的對音樂的痴迷和他出色的吉他彈奏更是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是一種不需要任何言語而可以直抵人心的語言。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堅持和夢想的故事。只要堅持,夢想就會實現,幸福也終會來臨!少年犯觀後感紅色故事匯觀後感葉問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