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通用8篇)

才智咖 人氣:1.11W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通用8篇)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1

10月18日,我在梨園頻道《看大戲》欄目上,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三孃教子》,不知道是不是魏老師最新改編的版本。看的次數少,就簡單說幾句吧。

首先故事情節簡潔明快,四副條陳梅蘭竹菊,表明薛廣乃書香門第,薛郎出來,點明家庭不甚和睦,大夫人、二夫人依次出現,大夫人撒潑刁蠻,二夫人人云亦云。只有三夫人文靜賢淑。為討生計,薛郎遠走東南,兩年後驚天噩耗,樹倒猢猻散。只有三娘、依哥、薛保相依為命。教育依哥,三娘苦口婆心,怎奈依哥冥頑不化,三娘積勞成疾,依哥猛然良心發現,借錢不果,乞討為母籌錢治病。苦盡甘來,父子皆入仕途,一家人功德圓滿,跳樑小醜成為笑柄。沒有拖泥帶水,語焉不詳。沒有旁逸斜出,橫生枝節。一氣呵成,相當成熟流暢!

其次唱腔設計和舞臺實踐方面,充分發揮魏俊英老師嗓音甜美的優勢結合祥符調特色,將性格化的唱詞和情緒化的板式配合的天衣無縫。很能表現三娘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高興時不喜形於色,惱怒時不面紅耳赤,魏俊英老師還多次長時間運用鼻音吟唱,將教子之艱、受屈之怨表現得內斂而深沉。

不足之處也有一些,其一:號稱是新古典主義豫劇,讓人不知所云,唯見大夫人說幾句周星馳一般的無厘頭語言,“親愛的”、“超前意識”等等,很與古典主義南轅北轍。其二:薛保穿針引線的作用沒有發揮好,角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些牽強。其三:薛家父子的榮歸缺乏必要的暗示和鋪墊,顯得突兀而讓人失去了苦盡甘來的滄桑感。其四:《三孃教子》的名字很好,很有群眾基礎,改為《王春娥》,不但俗氣還生分!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2

《三孃教子》是出傳統骨子老戲,又名《雙官誥》。近些年來上演的《三孃教子》大多是“教子”這一折,很少有人唱全本的《三孃教子》。此次程派演出全本《三孃教子》,遲小秋把程派寓剛於柔、幽咽委婉的特點把握得恰到好處,將優美的程派唱腔展現得淋漓盡致,並將唱腔重新設計,和原來的風格統一貼切。整齣戲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深受廣大觀眾好評。

明代,薛家三兄弟長兄去逝,留寡妻張氏,二弟薛奇有妻劉氏生子倚哥,三弟薛衍妻王春娥為人賢惠忠厚,寬於待人。薛奇出外經商,薛衍進京趕考,張劉二氏為圖家財,假說薛衍趕考途中喪命,逼春娥改嫁,此時得知薛奇經商途中船遇風浪不幸身亡,劉氏驚痛命家人薛保運回靈柩安葬。張劉二氏趁機席捲家財變賣房產,劉氏拋棄親子,先後改嫁,王春娥立志守節,撫養孤兒倚哥,一日倚哥在學中被譏為無母之兒,受氣回家,不聽春娥教訓,春娥怒,以刀斷機布以示決絕,薛保從中勸解,倚哥幡然悔悟,自此三娘含辛茹苦與薛保三人相依為命,苦渡一十三載終將倚哥撫養成才,得中狀元。薛衍歷盡艱辛沙場建功,得任兵部侍郎,並與倚哥叔侄相見,榮歸故里,痛斥張劉二氏春娥以德報怨,曉以是非,贈與銀錢,令其安分度日,至此春娥、薛衍、倚哥、薛保一家歡聚。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3

《三孃教子》是秦腔大戲《雙官誥》中的一折,儘管本戲現在很少演出,而這一折卻久演不衰。

這真是一折好戲。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素大氣。其明顯的教化作用,也使該戲深入人心。每每演出時,臺上臺下能夠廣泛共鳴,效果極佳。在農村的葬禮中,這也是常演劇目,尤其是那些母親已喪的人,在靈堂前聽著這戲,不由得想起母親的種種艱辛和關愛,不禁悲從中來。不知有多少人,在這齣戲唱起時,心裡在牽掛著,緬懷著母親。

不過,這個戲,用來教育成人則可,如果用來教育兒童,則有可能事與願違。《三孃教子》難以作為家教的樣板,卻可以作為家教的一個借鑑,從中可以看出家教的禁忌。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4

我是在網上突然看到隴西縣秦劇團的戲,由於我們武山和隴西是鄰縣,因此出於好奇便開啟看看。沒料這個演員給我一個莫大的驚喜。原以為除了郭明霞,《三孃教子》就絕後了,誰料在民間有著這麼多真正的秦腔大家。杜曉琴的三娘不同於郭明霞,但一點不亞於郭明霞。

首先,杜的嗓子十分舒展三孃教子觀後感三孃教子觀後感。她絲毫不用假聲,卻非常舒展流暢,不論高度還是寬度,都恰倒好處。她的嗓子非常有磁性,稍帶沙啞但又特別脆。對比之下,郭明霞的嗓子一定程度藉助了美聲唱法。其次,這個演員的做工非常乾淨,一個水袖輕輕過去,流露出一種自然流暢的美。她的每個動作都是自然的,絲毫沒有故弄之做作。相對而言,郭明霞的動作不乾淨的地方多,有的太過了。

《三孃教子》中的三娘這個角色,按說她不應該只是一個簡單的村婦的形象,至少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妻妾。她的丈夫起碼也是秀才級別的。因此,一舉一動上不能把她和在寒窯裡和村婦相處了十八年的王寶氚一樣完全演成一個潑婦式的人物。杜曉琴把王春鵝的性格和心理特徵刻畫得十分到位。而郭明霞的王春鵝和王寶釧之類的人物沒有什麼區別,大概是她就善於演這類人物的緣故。

可能我這樣說會被很多戲迷指責,郭明霞的《三孃教子》一直被當作不可超越的經典,她的弟子也沒有很好的繼承她的藝術精髓,有的是小旦的嗓子,根本就不適合這個角色,有的身段瘦弱沒有舞臺形象而不能成為經典的王春鵝,所以本以為郭明霞之後《三孃教子》就絕後了。誰曾想就在民間,有著這麼一位活三娘。杜曉琴只是一個縣劇團的演員,她沒有郭明霞那麼好的條件,沒有華麗的舞臺讓她展示,沒有耀眼的燈光,也沒有震撼的伴奏。就在幾把板胡的伴奏下,她把王春鵝演義得令人叫絕。

隨後又看了她的《殺廟》。和別人不同的是她的殺廟是做工戲,兩跳一閃,大段的水袖,沒有十分的功力是不行的。她不會象陝西研究員的演員一樣把水袖增到七尺和九尺長,她玩的是真工夫,不靠包裝。從網上了解到,隴西劇團的戲能夠連年佔領天水,寶雞一帶的市場,就是因為有杜曉琴,張衛軍這樣的實力派演員。

看完杜曉琴的戲,我想起了80年代武山縣劇團的王彩霞,那個當地有名的“王大嘴”。那時候我還很小,王彩霞的《竇鵝冤》迷倒了鄰近多少個縣的人。那時候馬友仙來過天水演出,人們不買票去看那些名家的戲,就看王彩霞在土臺子上演竇鵝。原來真正的藝術家永遠無名,他們都在民間默默無聞的唱戲。他們為了生計四處奔波,他們淡薄名利,所以才心中裝的是戲。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職稱評定,不為了評國家級別而鬥得你死我活。他們拿著足夠生活的工資卻唱著人們心悅誠服的戲。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5

這一篇觀後感斷斷續續拖了不少時日了。每次看到這部戲,看到養母帶大養子的艱辛,就會忍不住落淚。心中一時波濤滾滾,卻什麼都寫不出來。那日跟媽媽說起,已經去世的姥姥之類的舊時的女人,目不識丁,竟然懂得很多我們這些讀書人都不懂的道理,就是從戲中學來的。這戲中的學問,大了。

在人物分析中我們已經說到王春娥為什麼教養薛科長大成人並進京科舉: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為了自己老來有靠三孃教子觀後感讀後感。我們現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狀元之後,張、劉二氏來薛家搗亂,討要錢財。彼時,薛科連聲叫“天啊”,哭著站在一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親生母親做出這種喪盡天良的事,對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親孃。一方面,薛科心裡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親孃,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萬一真的鬧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親生母親的死活?薛科一籌莫展。

然後三娘王春娥走了下來,她心疼兒子,做主打賞錢財,送給張、劉二氏回家度日

王春娥為什麼要這麼做?是為了薛科。王春娥此舉,徹底收復了薛科的心。故事到這裡雖然結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與母親王春娥以後的生活。欲擒故縱。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劇吧。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6

《三孃教子》難以作為家教的樣板,卻可以作為家教的一個借鑑,從中可以看出家教的禁忌。

首先,家教應對症下藥,忌藥不投症。那天,薛乙哥從學校回來是因為心裡有事:“薛乙哥在南學我懶把書念,懷兒內抱聖賢轉回家園。在學校眾同學都揭我短,說我是無親孃難解難參。此一去我回家和娘爭辯,誰的是誰的非細問一番。”而三娘並不知道孩子心裡想的什麼,只是讓孩子背書,孩子背不過書,母親開始責怪,從而引發更大的衝突。要教育孩子,必須先了解孩子的心理。

其次,家教應循循善誘,忌怒氣沖天。當薛乙哥背書不過,三娘打字方出口,孩子說了,要打打你親生的。這時,三娘控制不住了:“小奴才一言問住我,結舌閉口王春娥。從今不把子來教,春娥免把心來操。若要此事甘休罷,娃娃呀,從今後咱這日子過不成了。講著講著惡氣翻,那有心情教兒男。任兒成龍飛上天,任兒變虎虎歸山。從今後不把奴才管,成龍變虎任兒玩。”在這裡,三娘越說越氣,竟然說出這樣的負氣的話來。這樣的`教育方法是很危險的。從劇中也可看出,三娘講這些話的結果是,孩子說我也成不了龍上不了天,管它呢,我玩兒去了。怒氣沖天的時候,最好不要教育孩子。

第三,家教要切合實際,忌把孩子與人相比。劇中有這麼的唱詞:“誰知你貪玩耍不把功用,有幾輩古人講兒聽。黃香檀枕把親奉,王祥求魚臥寒冰。商洛兒連把三元中,甘羅十二為宰卿。你奴才將近十歲整,還只顧貪玩不用功。”雖然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象這樣不切實際的相比是不足取的。生活中,常見一些人教訓孩子,喜歡說你看那誰誰誰怎麼樣怎麼樣,而這樣比的結果往往是引起孩子極大的反感。

第四,教育孩子應就事論事,忌陳芝麻爛棗子說個沒完沒了。比如,我為了你如何如何,為了你如何如何,往往使孩子厭煩。

《三孃教子》這折戲本身也印證了這些。三娘打呢,還沒打,打字剛出口,孩子就蹦了;三娘罵呢,孩子不耐煩了;三娘負氣呢,孩子自顧自的玩耍他的了。戲裡教子成功,還在於以情感人。

成功的塑造三娘這一形象的名家不少,且各具風采。王玉琴、張惠俠、郭明霞久負盛名,都有很高的造詣,是演三孃的當之無愧的大家。而蕭若蘭的三娘在唱腔處理上,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確有另一種高明在。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7

遲小秋演出的《三孃教子》是改編的。這個改編本最先是由天津的李經文演出的,上海的李炳淑也採取了這個本子。只是演出效果平平,沒有什麼反響。遲小秋2009年10月3日在長安的演出錄播後,引起巨大反響,後引來網上的一片熱議。如果光演出《教子》一折(現存馬連良、李世濟的錄音),本子沒有改動的需要,但要演出全部的《三孃教子》(又名《雙官誥》),就不得不對其改編。換言之:你要不改有關內容,這戲就不能演。這和演員沒有什麼關係。

網友“大小金鳥”說得好:“三孃教子,是流傳了多年的經典藝術作品,是京劇藝術遺產,我們今天繼承下來了,我們還要傳承給後人。既是遺產,就有其歷史的限定性(或曰侷限性),它反映的是那個時代的歷史,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那個時代的社會關係和人物關係。總之,是我們後人在看那個時代的一個畫卷。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審美觀,三孃教子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審美觀、價值觀。但是,如果每個時代都用自己這個時代的審美觀去修改祖上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那千秋萬代以後,這個遺產就面目全非五花八門了。

同理,我們用今天的審美觀和法律,去修改紅樓夢,不能有趙姨娘,豈不是讓人貽笑大方,遺產是不能修改的,因為它是歷史,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史上的很多東西,同樣有許多不符合今天的價值觀,孔子,孟子,太多了,我們都用今天的觀點去修改?然後再傳給後人?那中國5000年的歷史就沒了!我們傳給後人的只是今天的歷史了。既是歷史,就要原汁原味,我們接過來時是原汁原味,我們傳下去,也要原汁原味。這當中,我們只有傳承的責任,沒有隨心所欲修改的責任。想改歷史,不僅是蠢,更是自不量力,因為歷史是改不動的!”

今天的《玉堂春》從《起解》演起到《會審》止。遲小秋每次演是帶《監會》和《團圓》的,但葉少蘭只演《會審》不演《監會》和《團圓》,我想這是葉盛蘭陪程硯秋先生唱時也不唱《監會》和《團圓》的緣故吧。葉少蘭、朱強、黃文俊三個人配合默契,劇場不時暴發熱烈的掌聲。崇公道的扮演著梅慶羊的表演可圈可點,是一個不錯的丑角。

遲小秋《會審》的唱是以程先生1946年的錄音為藍本,保留了唱腔的精華,有些地方稍作修飾,給人感覺即不離譜也有新意。

梅蘭芳大劇院不讓照相,但今天有人照相也沒有人干涉,我沒有帶單反相機,只用卡片機照了幾張。希望梅蘭芳大劇院今後別再干涉觀眾照相。

京劇三孃教子觀後感8

一本《三孃教子》摺子戲,唱出我清淚兩行,記憶一下回到十幾、二十年前。

那時,爸爸非常喜歡我們陝西文化“秦腔”。在我的記憶中只要有可以看戲,聽戲的機會,爸爸很少錯過。家裡有了電視機以後,也是特別鍾情戲曲,尤其是秦腔。記事以來,媽媽離開了我和姐姐,遠嫁他鄉。姐姐和我對媽媽心裡充滿恨意,每每別人問及媽媽,我總會恨恨的`說:死了。這種回答並不是家中長輩所教,而是因對媽媽沒有任何記憶,才如是說。家中長輩雖說不出媽媽的好,但至少希望在我們成人的一天,可以母女相認,多個人疼愛我們,所以,從不讓我和姐姐說出惡傷媽媽的話。因年齡太小,對“母親”一詞的理解並不深,只是覺得她拋棄了我和姐姐就是我們最大的仇人。爸爸一來怕將來造成我們心理不平衡,用仇視的心理面對社會。二來怕造成將來我和姐姐和媽媽不相認,於是常常用秦腔裡的《三孃教子》來教育我和姐姐。

每次,聽到這個戲曲,爸爸總是非常認真的把我和姐姐叫在電視機前,認認真真的聽戲,看戲,並把每句話解釋給我們聽,甚至事後再自己唱給我和姐姐聽。雖然,年齡太小聽不懂,但有一件事非常的明白,就是媽媽雖離開我們,但仍有賜我們生命之恩,作為子女不能恨,更不能傷害詆譭。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孃教子》並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直到把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方式變成我心裡一段不堪的回憶。

那年,我10歲,姐姐12歲,新媽媽進了家門。爸爸一如既往從不錯過每個秦腔《三孃教子》教育我們的機會,只是思想從感恩媽媽轉變成理解繼母、孝順繼母,得到家和萬事興,相親相愛的效果。小時候,一直以為,當著繼母的面讓我們看《三孃教子》是給繼母看的,並不是我們。後來,繼母的三個兒子都非常的不理解她,常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和自己的媽媽吵成一片,甚至出言不遜,作為他們的繼父,並無法明正言順的教育他們,又不能看著繼母常常被兒子氣的尋死覓活。這部《三孃教子》就成了我們五個孩子的教材。

本以為一切事物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可命運偏偏不成人之美。兩年後,爸爸因家務受傷臥床不起,失去了勞動能力。爸爸本就擔憂繼母不能善待我和姐姐,這下他又無能為力,凡事都順著繼母,我和姐姐就深刻的體會了有了繼母也就有了繼父的感覺。因家務事,繼母的刻薄變本加厲讓我和姐姐忍無可忍,時常發生不愉快事件。這時的爸爸,讓我們記住他的教誨的方式不止是打罵,還有他一如既往的秦腔《三孃教子》。這時的《三孃教子》教育課,都是我們跪著,哭著完成的。長大後才明白,這是爸爸最後的歇斯底里的教育方式,他最想教育的不是我和姐姐,而是繼母,可惜她始終沒有理解爸爸的用心良苦。

隨後繼母也因病癱瘓在床。一時間,一個家庭本就沒有達到齊心合力,此時更是各有所想。繼母的兒子為推責任,不認了自己的母親,把所有責任推臥床不起的爸爸,和幼小的我和姐姐。面對如此不堪一擊的家,爸爸的神經世界摧毀了,患了:精神分裂症。也就是民間說的:精神病。這種病時好時壞,好的時候不影響生活,發作的時候就會出現不認識人或是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就這樣,以後對著電視劇捱打,流著淚看《三孃教子》的事件不斷升級,教育內容不斷的增加,被教育的人也不斷的增多我和姐姐,有時也有繼母的三個兒子。這樣的生活方式堅持了幾年,直到他的病情穩定,得到控制。直到讓這部秦腔《三孃教子》成為我們的陰影。

爸爸的良苦用心並不是人人都領悟,直到去年繼母去世時,她的兒子們依然沒有讓她覺得非常溫暖。我和姐姐只是把被迫的那一聲媽媽變成心甘情願的叫一聲:媽媽。這也許是爸爸《三孃教子》成果,只是想到這些,讓我不由得五味雜陳。

再次回味秦腔《三孃教子》,想起我的親生母親。她在那樣苦難的年代,也經歷了十月懷胎,也為了我的誕生在鬼門關去闖了一回,當初拋棄我的時候,也有過萬般不捨和心如刀割的感覺吧?雖然,至今我們母女依然很遙遠,但我已經逐漸的把恨變成了想念和祝福。如果我的繼母,如同《三孃教子》裡的三娘一樣,我想我們都會很幸福,雖然她沒有像三娘一樣,但我現在同樣愛她,思念她。因為,反省過去。我何嘗沒錯?我們要求繼母給予我們親生母親的愛,我們何曾給過她理解或是當做親生母親?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今天已成人母的我,一遍遍回味秦腔《三孃教子》的教育意義,和爸爸的良苦用心。如此的《三孃教子》我們何曾用心體會,感受過……

不知若干年後,女兒是否和我一樣,回憶《三孃教子》,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