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監督局檢查工作報告

才智咖 人氣:1.82W

根據國家認監委和**省質監局的要求,**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從對全市**家獲得管理體系認證的食品生產企業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現將檢查情況報告如下:

食品監督局檢查工作報告

一、檢查組織實施情況

1、高度重視。省局《關於開展食品生產企業認證有效性檢查的通知》下發後,我局高度重視,根據**市的實際情況制定下發了《關於開展食品生產企業認證有效性專項檢查的通知》,在8月24日迅速了召開全域性系統食品生產企業認證有效性檢查工作會,佈置了檢查工作,講解了檢查表,分管局長在專題會對開展有效性檢查提出了具體要求,保證了檢查工作的順利完成。

2、全面檢查。按照**省局的要求,**市只需抽查20家認證的食品生產企業。為了保證檢查工作取得實效,同時也全面摸清成都市取得認證的食品生產企業的,決定對所有取得認證的食品生產企業進行拉網式檢查。**市局認證評審處對其中20家重點企業進行跟蹤檢查,同時指導分局現場檢查工作,保證檢查了工作質量。

3、詳細策劃。**市局對下發的企業名單進行了整理,落實了每個區、市(縣)局質監局檢查的企業名單。在工作佈置會上詳細講解了檢查方法、檢查程式、檢查要點和技巧,以及如何填寫檢查表和問題彙總清單。為指導分局有效開展檢查,統一檢查標準,明確現場重點檢查企業認證證書和標誌合法使用情況、管理體系執行情況、認證食品質量把關情況和認證機構及服務機構規範服務情況。制定了現場檢查需企業配合提供的資料清單,共涉及10方面的資料和證據,要求檢查組必須現場逐項檢視。

4、幫促並進。鑑於區(市)縣局獨立開展認證有效性檢查經驗不足,**市局認證評審處率先在金牛區與區局一起檢查了兩家企業,對檢查企業較多的區(市)縣局優先安排跟蹤檢查,通過示範檢查,指導區(市)縣質監局逐步掌握檢查方法和技巧,確保了檢查質量。同時,隨時瞭解檢查工作的進展情況,對進展較慢的質監局進行督促,保證了檢查工作按時完成。

二、檢查總體情況

本次檢查共安排了154家食品生產企業,4家企業由於搬遷原因,已找不到地址,實際現場檢查的企業共150家,其中市局跟蹤檢查20家,各區(市)縣局共檢查130家。150家企業中,其中取得iso9001和haccp雙認證企業35家,取得qs證的企業150家,取得食品衛生許可證的企業150家。現場共抽查各類檢驗報告490份,累計發現問題193項,其中屬企業的問題180項,認證機構的問題9項,諮詢機構的問題4項。對屬於企業的問題在檢查現場已要求企業在三個月內整改,對到期未整改的企業將啟動執法程式,從嚴檢查。從檢查的結果看,《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精神已深入各食品企業,檢查企業均在明顯位置張貼了國務院釋出的特別規定,部份企業在內部組織了宣傳學習;食品認證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基本建立,在企業內部明確了食品安全質量責任,制定了工藝規程、操作規程和檢驗規程,能按計劃開展內審和管理評審,標準體系和計量體系初步形成,需取食品衛生許可證、qs證的企業和產品均取證,原材料和成品質量把關意識初步建立,質量認證對確保食品安全質量起到了一定的預防和保障作用。但根據目前的形勢和要求,食品認證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需進一步改進,主要存在質量安全意識不強,質量管理體系改進機制不完善,食品質量控制把關不嚴,溯源體系和標準體系不健全,認證標識不規範等問題。同時,檢查反映出認證機構工作質量不高,現場稽核深度不夠,存在認證諮詢一條龍服務等情況,企業對認證、諮詢機構的評價普遍不高。

**市局重點檢查的20戶企業名單和涉及的認證機構及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彙總附後。建議暫停以下5家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食品分司等。

三、檢查中反映出的突出問題

1、認證標識不規範。體系認證企業普遍存在將通行管理體系認證的標識標註在產品本體包裝或提供給消費者的產品小包裝上,容易讓消費者誤認為產品通過認證,存在混淆使用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標誌的行為。重點抽查的20戶企業有19家在產品上小包裝上標識有“本企業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或類似標識。

未制定認證證書和標誌使用管理制度。有使用過期認證證書的現象,有1家企業管理體系證書過期繼續使用,有2家企業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過期繼續使用。對包裝上印刷認證認可標識把關不細,有企業在包裝上印刷認證機構認可資訊,有的認證證書號印刷錯誤。對使用證書和標誌範圍、數量等情況不登記,如使用綠色食品認證標識未登記,造成實際產量與認證核定產品是否一致無法核實。

2、質量控制措施有效性差,成品出廠和原材料入廠質量把關不嚴、不細。沒有結合法定要求、標準規定、產品特點和檢驗能力系統策劃檢驗工作,原材料檢驗和成品檢驗規程不細,檢驗過程控制不規範,驗證要求不明確,檢驗報告差錯多。對執行標準不同的'產品沒有按產品類別細化檢驗規程。法規要求出廠把關的檢驗專案(qs審查細則、產品標準)存在漏檢,對每年至少需做兩次的型式試驗專案未制定檢驗計劃,不能按取證單元提供至少兩份型式試驗報告。沒有按標準或檢驗規程規定的抽樣量和代表批量抽樣檢驗,檢驗樣品留樣不規範,多數企業甚至不留樣,檢驗專案漏檢甚至關鍵引數不檢,檢驗依據出錯、原始記錄不全,未檢的專案或不能檢的專案在報告上有虛假資料,檢驗報告資訊量少、檢驗結論不規範,檢驗報告、原始記錄和驗證資料存檔無規定,檢驗報告稽核把關責任不清、機制不健全。抽查的20戶企業沒有一家企業對出廠檢驗報告統一編號、登記。沒有一家企業嚴格按標準規定的批量抽樣檢驗並逐批出具出廠檢驗報告。

3、標準體系不健全。通過檢視標準清單和外來檔案清單、抽查主要標準文字收集情況、標準備案情況反映部份企業標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收集不全,未對收集和執行的標準進行標識,對標準的時效性未實施動態管理,存在使用作廢標準情況,部份企業的企業標準與國家產品標準、衛生標準及qs實施細則要求不協調,存在漏項、引數不同、抽樣規定不一致等現象。

4、食品新增劑管理不規範,存在安全隱患。食品新增劑管理制度規定不細,對使用食品新增劑品種未評審、出入庫登記不細、領用不審批,不是按每批產品配料需要的品種和數量分批領用,而是按整數(公斤)領用,有的企業為逃避檢查對食品新增劑使用代號,有的企業使用的新增劑備案不全或未及時備案,新增劑管理室計量裝置未檢定。

5、食品檢驗能力和手段落後,檢驗資源配備不足。食品企業出廠檢驗工作量大,但多數企業檢驗裝置少、人手少、環境差,如一家年產值3億多元的食品企業化驗人員僅2人;對食品安全影響重大的重金屬、農殘、藥殘、微生物和新增劑等指標普遍不能檢;對產品質量影響重大的主要原料質量特性指標不能檢,如原料油中的轉基因、過氧化值指標等。檢驗人員素質不高,檢驗原始記錄粗,檢驗室管理亂,需檢定的裝置有的已過有效期,需自檢裝置普遍未開展自校。

6、食品質量溯源體系不健全。原料無產地證明,如大米企業中東北米、漢中米等原料產地無法溯源;原材料驗證把關不嚴,未嚴格履行索要每批原材料檢驗報告(出廠、委託或監督等)或相關證照的責任;內部未建立從原料到生產、檢驗、產品、商品之間溯源體系,從採購合同、原料入出庫、生產批量、檢驗記錄及報告和留樣、成品入出庫、銷售臺帳之間的標識未完整建立,關鍵環節缺少記錄證據、缺少臺帳、缺少標識、記錄之間缺少關聯,原始記錄溯源性差、重現性差。

7、生產現場衛生環境措施執行不到位,汙染源、危險源識別不徹底。生產現場衛生環境狀況維護不好,有的企業生產車間內地面和牆面腐蝕嚴重,排水不暢,汙水滿地;衛生措施不到位或有效性差,垃圾桶等汙染源放在生產車間門口,防蠅防鼠措施不力,車間清潔區內有蒼蠅,滅蠅設施壞了未及時維修,紗窗關閉不嚴。生食、熟食未隔離,易發生交叉汙染。裝置清洗不及時,使用後不沖洗。清洗裝置的強鹼等危險源隨意堆放生產現場,無標識、無隔離。有的企業管理人員不能提供健康體檢證,對直接用手接觸食品的操作人員衛生措施規定不細,執行不嚴。

8、不合格品處置較隨意。不合格品處置的記錄不全,需銷燬處理的記錄無法提供。有一家月餅生產企業的處置方法是將不合格的月餅返回前面加工工序,存在廢品再加工成食品的嫌疑。

9、質量管理體系改進機制不健全。有的企業已經評審過多次,但管理體系檔案幾年未作任何修改,體系檔案管理較亂,標識不清,版本不明,生產現場未使用現行有效版本。質量手冊、程式檔案、作業指導書過分簡略,與企業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不相適應。管理評審資料不全,管理評審報告不規範,管理評審流於形式,未提出改進措施。企業內審和認證機構外審有效性不高,稽核專業人員素質不夠,對食品質量影響重大的關鍵環節和特殊過程發現問題少,對食品質量控制有效性稽核不細、深度不夠。

10、認證機構、諮詢機構服務質量不高。認證機構稽核把關不嚴,沒有嚴格按照標準的要求進行評審。企業明視訊記憶體在的問題多次稽核不能發現,沒有要求企業整改。需向企業公開的資料提供少,現場稽核資料存檔不全,不符合項報告未驗證關閉,不符合項報告驗證簽字人員為企業內部人員,體系檔案的編寫人員為評審人員。認證諮詢機構服務質量不高,對企業的培訓和輔導不到位,仍存在認證諮詢一條龍服務現象。

四、認證市場監管工作的建議

1、提高基層監管人員業務水平。加強認證監管人員對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相關知識的培訓工作。特別是加強對評審知識和技巧的培訓。

2、加強資訊溝通,建立全國自願性認證資料庫。對新通過認證、複評審、登出、暫停、撤消的企業資訊及時公開,動態管理,方便地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認證的日常監管。

3、建立評審監督員制度,健全認證監管機制。派遣現場評審監督員,跟蹤評審過程。認證機構評審進場時,通知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派監督員跟蹤評審過程,監督員不參與評審,只評價認證機構的工作質量。

4、加大對認證產品的質量抽查和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檢查。對自願性認證的有效性存在問題的企業和認證機構加大執法力度,對認證產品質量抽查不合格的企業從嚴查處,加大撤消、暫停證書的力度,促進企業改進管理體系。

5、完善認證法規體系。制訂自願性認證管理辦法,規範自願性認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