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經濟林建設工作總結

才智咖 人氣:2.62W

一、經濟林發展現狀

市經濟林建設工作總結

漳州市地處閩南金三角,是我國最早的沿海對外經濟開放區之一,具有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山地資源。漳州早有“水果之城”的美譽,春有枇杷、夏有桃李、荔枝,秋有柚子,冬有柑桔。如今更有四季龍眼、巴樂、芒果,長年香蕉、菠蘿不斷,可謂得天獨厚,四季飄香。自90年代以來,漳州將林果業確定為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區位、資源、政策等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建立“外向型農業示範區”和“海峽兩岸(漳州)農業合作實驗區”為契機,不斷引進優良果樹新品種,調整優化果樹種植結構,取得明顯成效。全市現有經濟林面積面積371.6萬畝,其中“十五”期間新增面積45.8萬畝。年產量208.9 萬噸,產值達34 億元,出口創匯0.73億美元。經濟林發展已逐步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方向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培育品牌產品。 水果行業實施名牌戰略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近年來,漳州果業發展堅持走“以標準抓質量,以示範促發展,以監督穩市場,以名牌求生存”的路子,不斷採用新技術,引進新品種,改良提升當地水果品質,調整產品結構等措施,取得可喜的成效。目前,已有琯溪密柚、早鍾六號枇杷、阪仔香蕉、天寶香蕉、長泰蘆柑等5個品種成為省級名牌產品,並有43個品種獲市級名牌產品。華安的“坪山柚”與長泰的“文旦柚”歷來被視為柚中珍品,與廣西的“沙田柚”、泰國的“暹邏蜜柚”曾並列世界四大名柚。此外,浮宮楊梅、霞美楊梅經過多年的栽培選育,品質不斷提高,名氣也不斷提升。雲霄縣自1996年開始引種“早鍾六號”枇杷以來,至今已發展優質枇杷6萬多畝,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早熟優質枇杷產業基地”。長泰縣枋洋鎮“狀元蜜桔”是閩南地區一個特色桔子,果品具有特殊的芳香味道,每斤售價20多元,為珍貴貢品。2001年,有三個縣獲國家林業局批准備的“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榮譽稱號即“詔安縣中國青梅之鄉”、“雲霄縣中國枇杷之鄉”、“長泰縣中國蘆柑之鄉”。

2、積極引進臺灣新優品種和先進管理技術。工業濾布近年來,漳州市先後引進臺灣及國外優良水果品種50多個,其中有金煌芒果、四季芭樂、馬來西亞楊桃、火龍果、鳳梨釋迦、洋香瓜、印度棗、黑珍珠蓮霧、聖女西紅柿、美國茂谷柑等,極大地豐富了漳州的水果品種,增強市場競爭力。目前,在漳州種植較成規模的有楊桃、芒果、番石榴、印度棗等,最近國家公佈的准許臺灣進入大陸市場的18種臺灣果品,在我市基本都有引種,這些品種經過多年的栽培檢驗,表現為適應性廣、豐產性好、市場前景佳。據不完全統計,以上四種果樹種植面積已超過4萬畝。在引入臺灣優質水果品種的同時,也引入臺灣先進的管理技術,。如應用生長調節劑進行產期調控技術、環割整枝修剪技術、區域性斷根技術以及生物肥料的應用、果實套袋等。調整優化了漳州水果結構,提高果樹的經營管理水平。

3、擁有一支精幹的果業經營人才隊伍。由於歷史地理的緣故,漳州的水果業代代相傳,現在漳州擁有近10萬人的果業經營隊伍,匯聚科研、種植、加工、運輸和經營的各路人才。漳州應用臺灣的管理技術,把香蕉市場打入日本市場。漳州人還早在80年代初就把蘆柑成功銷進中南海,讓參加會議的全國代表品嚐漳州佳果,從此漳州蘆柑名聞天下。荔枝歷來為日本、韓國人民所鍾愛,以往僅能冷凍出口,近年漳州廠家引進日本保鮮裝置,在中日專家的合作下,成功地將保鮮荔枝打入日本市場,取得良好效益。

4、產品加工、貯藏保鮮和市場流通體系初步建成。平和縣依託大型流通企業“福建錦溪集團”建立了遍佈全國的蜜柚銷售網路。在近幾年水果市場疲軟的情況下,該縣的蜜柚生產始終保持產銷兩旺,價格穩中有升;雲霄縣在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的同時,積極培育加工企業,將枇杷加工成罐頭、果醬、果膏、果凍、果酒、果汁、果酸以及提煉酒精和枇杷露、枇杷葉沖劑等產品,為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潛在空間。

二、存在問題

1、經濟林發展缺乏統一的規劃。前幾年開發山地存在“一哄而上”的現象,缺乏統一規劃,致使種植結構不盡合理。據統計,全市370萬畝經濟林中,水果類面積佔330萬畝,佔89%,以荔枝、龍眼、柚子、柑桔為主,四種果樹佔水果類經濟林面積的89%。而近幾年,在水果市場疲軟以及臺灣水果放開進入大陸的衝擊下,又出現了果樹大面積拋荒甚至被改造種桉樹的情況。經濟林的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2、良種培育工作滯後。由於水果種苗市場比較混亂,良種培良工作跟不上,優良品種果苗供應不足,林農購苗盲目性、隨意性大,苗木良莠不齊,造成大路貨產品多,優質產品少,效益差。

3、經營粗放,重生產輕加工、重種輕管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據瞭解,我市水果鮮食率達90%,僅10%左右的果品進行加工,而且多為粗加工,精加工比例甚少。

4、產業鏈尚未完善。與大規模經濟林生產基地配套的保鮮、濾布貯運、加工、營銷體系尚不健全,產品積壓滯銷現象依然存在。

三、下階段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

基本思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調整優化經濟林產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實施品種改良、龍頭帶動和名牌戰略,大力推進漳州經濟林產業向高、新、優方向邁進。

工作重點:

1、要進一步加快果業的`結構調整。以市場為導向,加大幹果、名特優果品的發展力度。適當壓縮水果種植面積。引導果農對低產低效果園進行嫁接換種或間作混交改造,增加適合果汁類的果品數量和品種。鼓勵果農廢除經營粗放、果品競爭爭力低下的果園,廢園造林。同時,可根據漳州地處閩南金三角以及沿海對外開放地區的地理優勢及觀光旅遊資源,將廢舊果園改造成休閒和觀光結合的觀光果園,集生產、休閒生活和生態觀賞為一體。

2、要加大科技投入,生產安全優質果品。

WTO 一個重要的規則就是市場準入原則,不僅重視產品質量、包裝質量,而且越來越重視安全衛生要求及檢疫要求。因此,為生產安全優質的果品,要建立規範有序的果苗繁育市場,加強外來果品及苗木的檢疫監控。加大果園道路、水利設施建設。加強果園病蟲害的綜合防治,要積極倡導應用生物防治技術,減少果實農藥殘留量。啟動實施“新世紀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在產銷兩個環節實施質量安全控制。儘快解決果品貯藏保鮮問題,提高果品的商品化程度,推行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提高國際競爭力。

3、要加強產銷研究,組建果業資訊系統,預防產銷失衡。面對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加強生產技術、銷售技術和未來銷售市場的研究已成為當務之急。通過建立果品市場狀況預警制度,如建立“產銷預警小組”,對產銷動態進行研究、分析、判斷,以便必要時採取輔導收購、加工或拓寬銷售渠道等產銷調節措施。

4、進一步擴大與臺灣果業的合作。漳州憑藉與臺灣獨特的歷史、地理、人文優勢,擴大與臺灣果界商家的合作前景廣闊。由於臺灣農業結構問題長期無法解決,島內果品生產成本逐年上升,再加上東南亞國家同類水果的低價競爭,使近年臺灣水果在海外市場的佔有率逐年下降,而隨著我國加入WTO,大陸的廣闊市場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因此臺灣果商迫切希望拓展市場,尋找兩岸果業合作機會。漳州可充分利用臺灣果業經營技術開展廣泛的合作,克服以往單純租讓土地的做法,探索合營、合股等更加靈活有效的合作方式,不斷改造提高漳州果品的生產經營水平。

5、要加大對果農的培訓,逐步提高果農素質。果農整體素質不高,表現在專業知識、文化素質以及市場行銷知識欠缺等多個方面。在生產中存在著經營粗放、水果農藥殘留和生長激素濫用等問題。由此勢必造成市場競爭力削弱,難以拓開國際市場。因此,在我國已加入WTO的今天,要以政府相關部門牽頭,以農民協會、果品協會或農民自發的其他組織為載體,加強對廣大果農的培訓教育,實施果農教育“綠色證書”工程,提高專業和文化素質,提高市場競爭意識。並充分拓寬農業科技推廣渠道,廣泛應用現代媒體多樣化的優勢進行傳播,讓果農獲得儘量多的市場資訊和專業技術知識。

6、要加大產業化程序,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加快流通市場建設。面對目前存在的一家一戶分散生產與國際化大市場的矛盾,要進一步樹立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大市場的生產觀念,扶持培育一批帶動力強,輻射力廣,外聯國際市場,內聯基地農戶,農工貿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同時,要轉變市場建設滯後的局面,進一步規範市場的經營模式,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交易原則,切實維護產銷雙方利益,努力提高果品市場的服務管理水平,促進果品順暢流通。

TAGS:經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