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才智咖 人氣:2.53W

對於文科生而言,大學聯考歷史是一門拿分的學科,相關的知識其實並沒有什麼難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瞭解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性質: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內容:是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部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理解分封制基本內容:

內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義務: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等義務。

權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他們的領地,有設定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的獨立性。

2、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瞭解秦朝的建立與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瞭解皇帝制度的創立

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瞭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與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在中央設立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瞭解郡縣制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始於春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郡守、縣令或縣長由朝廷(皇帝)任命。郡縣制的建立,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標誌著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對秦朝影響: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來重要作用。

對後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具有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瞭解漢朝郡國並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國並行制:漢初劉邦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同時實行)。漢武帝時,逐步削弱王國勢力。

行省制度:元朝為改變宋朝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定宣慰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稽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瞭解我國古代主要的監察機構

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級別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唐太宗,依山河形勢,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瞭解明朝廢除丞相、設內閣

廢丞相:1380年,明太祖以“謀危社稷”的罪名,誅殺胡惟庸,同時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他規定,以後不許再立丞相。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設內閣:丞相廢除後,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瞭解清朝設定軍機處

清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全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認識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a、皇權失去了約束和監督,使皇帝決策具有個人的獨斷性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b、絕對的君主專制又使大小官員只能唯上是從,助長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c、必然導致官僚機構得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汙腐化之風盛行。所有這一切,都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專題二 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

1、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瞭解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

鴉片戰爭:1840—1842年,英國為奪取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匈)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瞭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並認識其影響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影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賠償白銀4.5億兩;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最為嚴重);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影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

瞭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黃海海戰、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

三元里抗英鬥爭,鴉片戰爭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鬥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愛國將領:鄧世昌。

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人民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抗殖民統治和爭取寶島迴歸祖國的鬥爭。

3、侵華日軍的罪行

瞭解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攻佔瀋陽。不到半年,侵佔整個東北。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開端。

瞭解南京大屠殺和七三一部隊的罪行

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後,六週之內,殺害中國同胞30萬人以上。

七三一部隊的罪行: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部隊,稱為“七三一部隊”。他們慘無人道地用中國活人作試驗。因受試驗而慘遭殺害的中國人達三千以上。

4、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瞭解淞滬會戰、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戰役、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和百團大戰的'抗戰史實

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戰役: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參戰部隊:八路軍一一五師。

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重大勝利,指揮者:李宗仁。

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指揮者是彭德懷。

瞭解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意義

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國軍民奮起抗戰。

作用: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瞭解抗日戰爭勝利並認識其意義

抗戰的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意義:(從國內來說)是中國人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國際來看)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國運動

瞭解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金田起義: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

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後,太平軍進行了北伐西征和東征,攻破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後,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理解《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它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它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它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

《資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迫於當時形勢,《資政新篇》並未實行。

2、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