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相處久還是沒辦法變親密

才智咖 人氣:1.4W

你身邊出現過這樣的人嗎?你想跟他變得親密,可是無論相處多久,你們都還是沒有辦法變成親密的朋友。為何相處久還是沒辦法變親密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無法親近?

根據社會滲透理論指出,關係由不親密走向親密,這種狀態的變化會經過四種階段:

探索期:即點頭之交;

情感試探期:開始告白,針對一般事件(譬如就新聞、八卦等發表個人看法);

情感期:開始談到私事(關於自己的成長經歷、情感遭遇等);

穩定期:關係邁入高原期,可以相互預測情緒。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沒辦法變得親近?

很簡單,因為他們與人的關係會長期停留在情感試探期,沒辦法進入第三個階段——情感期。

親密的感覺從何而來?

歐文·阿特曼指出,自我坦露是衡量關係是否親密的重要標準。

自我坦露是指,個體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情感、想法、觀點的過程,它由兩個維度決定:

廣度:

你們談論話題內容的廣泛性,比如生活、工作、情感等。

深度:

談論話題內容的深度和私密。

你會發現,身邊越是和你親近的朋友,知道你的.祕密也就越多。或許,也可以反過來說吧——正因為你們知道彼此的祕密,所以你們變得更加親密。

如何通過自我坦露促進親密?

想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你要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是“共謀”。

所謂祕密,便是隻有少數幾個人才知道的事情,一件事一旦被所有人知道了,也就不能稱之為祕密了。

當你把祕密告訴對方的時候,對方和你就擁有了某種共謀——跟對方做一件只有你們兩個才理解的事情,外面的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這種關係的特徵,是私密笑話、綽號,以及越來越強的聯絡感。

舉個例子

你跟自己的好友講過,自己的室友吃飯時會吧唧嘴。

某一天,當這位好友看見你的室友吃飯又在吧唧嘴時,你們會相視一笑,而這種無言中的默契,便是因為共謀。

簡而言之,共謀便是“我知道別人不知道的”由此產生的優越感和默契感。

其次,是基於“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即一種行為應該用一種類似的行為來回報。

當你在進行自我坦露時,成為行為的發起方,率先把自己的情感、想法在對方面前展現出來。

一旦對方接收到這個訊號後,出於互惠原理,他也會適當地袒露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此作為迴應。

在這種良性互動下,彼此的關係便會變得更加親密。

自我坦露的風險

但是,不要因為想要和一個人變得親密,就毫無限制地進行自我坦露。

因為,你可能遇到以下情況:

1)對方對你的自我坦露沒有反應。

或許,你會跟對方分享一件比較私密的事情,期待對方能夠有所迴應。

但是對方卻毫無反應,並且拒絕分享自己的事情。

這時,你會感覺自己是個傻逼,掏心掏肺地把該說的說了,不該說的也說了,但是對方卻不當一回事。

2)對方利用你的祕密傷害你。

如果你把祕密給對方說的時候,對方或許不會幫你保密,把它轉述給其他人。

不一會兒,所有人就都知道了你的祕密,而你的真實想法也會遭到誤解——這種傷害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自我坦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僅僅是一方坦露無法使關係變得親密。

人與人之間,其實是個化學反應的過程,而自我坦露不過是催化劑,本身合拍的兩個人能夠迅速產生反應,而不合拍的人,怎麼新增,也沒有反應。

你身邊也有無論如何都走不近的朋友嗎?你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難以接近但渴望親密的人嗎?

我希望,總有一個人能夠讓你放下心來自我坦露,也但願每一段內心獨白,都能被對的人收留。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