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是如何越來越親密的?

才智咖 人氣:3.26W

許多人都會問我們應該如何去跟這個世界建立最深刻的連線?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和人之間是如何越來越親密的?

人和人之間是如何越來越親密的?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別人都只是天真爛漫的年紀就開始思考人生,那麼可能跟我一樣,有一個問題你應該思考了很久:“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或者說“我來到這個世界上意義到底是什麼?”

當然也許尋找意義本身就是我們活著的意義,但我還是很想要一個比它更能說服自己的答案。

不過我跟你一樣,只是這個不斷流動的生命長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所以我既沒有比你睿智,也沒有比你更懂得,反而多年的經歷讓我漸漸明白:我真的不懂什麼。

可是有一件事情我特別明白:這個世界上,我只能成為一種專家:我生命的專家。沒有人比我更瞭解我,也不可能有人比我陪伴自己的時間還多。於是帶著這樣的信念,我開始在20歲出頭的年紀,去傾聽我之間從來沒有傾聽過的內心的聲音(inner voice)。

然後我聽到一個聲音告訴我:去跟這個世界建立最深刻的連線,並讓它給你生命力。

後來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裡,我參加了一個曼陀羅繪畫小組。指導老師帶領著我們畫“自己的生命logo”。說起來很有趣,我在圓中(曼陀羅都是在圓裡作畫)畫了一朵綻放的花朵,而這個花朵跟外面的一圈點連線在一起。當老師問道這個logo對自己的含義時,我脫口而出的,竟然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跟這個世界的連線(經常發現自己只有說出來了才知道自己想說什麼)。

可是要怎麼連線呢?我也一度特別困惑。

但漸漸在正念訓練(可以最簡單粗暴的理解成一種完全參與自己生命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哲學),好像又有一個聲音漸漸清晰:用愛跟這個世界建立連線。

當時我自己甚至都可以同時聽到頭腦中另一個諷刺的聲音說:“Joy, 你要不要這麼雞湯啊?愛?”

然後就開始了我從2013年以來成為一個更有愛的人(be a loving person)的目標。

成為一個有愛的人 (Be a loving person)

從2013年開始,我把成為一個更有愛的人正式的寫在了一個厚厚的用梵高的畫作為封面的繪本上。然後默默對自己說:從現在開始,我要修煉自己愛的能力。

很有趣的是,大多數都在尋找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容易被別人“愛上”,我卻在尋找如何讓自己更好的愛別人。

當然對於如何成為一個更有愛的人這個課題,我沒有任何思路。但因為我最擅長的就是學習新東西,所以我選擇了用閱讀的方式來成為一個更有愛的人。

我知道此刻你一定在偷笑:通過看書來成為一個更有愛的人,不就像想學會游泳,卻從來不下水一樣可笑嗎?

但當時的我除了求助於智者以外,真的想不出更好的方式了。也許談戀愛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更有愛的人,但如果真的是戀愛就夠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經歷了多次戀愛之後仍然學不會去愛別人?也許伴侶和家長的角色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愛,但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和伴侶在家庭中受到深深的傷害?

僅僅是進入到某種角色當中是不夠的:進入到一個需要我們運用愛的能力的角色中,卻沒有愛的能力,就好像是跳入水中想去游泳,卻不會任何的泳姿一樣。愛,跟所有其他的能力一樣,是需要學習和修煉的。

於是我開始大量閱讀,比如Erich Fromm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Barbara Fredrickson的Love 2.0,Gary Chapman的“愛的五種語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David Schnarch的Passionate Marriage(激情的婚姻),Nathaniel Branden的羅曼蒂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Sharon Salzberg的Loving-kindness(慈心禪)等等。

我慢慢發現愛真的像肌肉一樣可以被練習,比如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去做慈心禪的冥想練習。但這些東西又好像遠遠不夠,因為慈心禪是讓我們的心保持開放的狀態,做好準備去跟別人建立連線,而我仍舊不知道在真正的互動中,如何能夠建立起我內心深處渴望的那種深刻的連線。

愛是從耳朵到心的連線 (Love is the connection from ears to heart)

直到有一個天我意識到:真正的連線,從傾聽開始。

從前的我真的不是一個好的傾聽者:我時常打斷別人的發言,在聆聽有趣故事的時候常常興奮的想插入自己的故事,聆聽覺得“無聊”的故事時常常走神(甚至可以注視著對方的眼睛走神),別人說話時時常想自己下一句該說什麼,在心裡默默評判(或者出聲的評判)對方,還經常自鳴得意的給別人提一些自以為是的建議。

我們都好像在聽,但卻沒有讓一個字,跟我們的心連線在一起。

因為那些文字和故事是那麼遙遠,所以我們在自己世界的一頭,遙望別人世界的另一頭,然後感嘆彼此不屬於同在一個世界;反過來,對方也沒有讓我們的故事和他們的心連線起來,他們和我們,彼此原地不動的站著,然後我們開始感慨“沒有人懂我”。

但非常幸運的,我遇到了諮詢,那一刻開始我才慢慢懂得了什麼叫做真正的聆聽。後來我發現其實關於如何成為更有愛的人的答案,已經在傾聽裡漸漸清晰:當我們放下自己的成見,預設和對結果的預期,當我們全心全意的聆聽對方的故事,當我們帶著好奇和關切去詢問對方的故事,當我們放下所有之前的知識抱著一顆什麼都不知道的心去探索對方的世界時,我們其實完成了從耳朵到心的連線。

這樣的傾聽,會讓對方真正的被看見,而還有什麼比真正被人看見更讓人有被愛的`感覺呢?

愛是從耳朵到心的連線。當我們在面對自己的伴侶,孩子,家人,朋友以及周圍的一切人時,能夠像第一次認識這個人一樣,不假設,不評判,不預設,沒有預期的用心聆聽時,我們就能夠從自己的世界裡出來,走到他們的世界裡。

可問題又來了:這些東西聽起來都是那麼好,但是我要如何做到?

讓我跳進你的眼淚池子裡 (Let me jump into your pool of tears)

這是我學習後現代治療方式(postmodern therapy)裡的最大收穫。雖然它看似是對諮詢的一種態度,但更多的卻是我們對整個世界和人性的態度。

說真的,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成為一個好的諮詢師。我甚至在對諮詢有誤解時一度在懷疑自己:我這麼感性,甚至會在來訪者講述故事的時候流淚,怎麼可能做到冷靜的分析,怎麼可能做到在聽到來訪者動情的講述時不為之動容?(當然這完全是我當時對於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或者是CBT(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的誤解,跟靈魂打交道的職業,怎麼可能不跟靈魂一起共舞呢?)

同時我還在困惑:因為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專家,也越來越對自己去為別人的生活出謀劃策這件事情感到深深的不安,畢竟我怎麼可能比來訪者更瞭解他/她最想要的人生呢?而在諮詢當中所謂的引導,又怎麼能去分辨到底是我想讓來訪者走的方向,還是他/她自己真正想走的方向?

幸好,真的幸好,我發現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和對人性的態度。

原來我不用那麼冷靜,也不用明明在被你的故事深深打動時還拼命的抑制住自己的眼淚;原來我不用時時刻刻都“假裝”自己是專家,在對你提出的我無法解答的困惑面前覺得無所適從,因為我完全可以跟你一起探索;原來我也不用去帶領你什麼,因為你才是自己生命之船的舵手,應該由你來帶領我去探索你最想走的路;最後我也不需要用任何讓我不安的理論去把你豐富而充盈的經歷標籤化,因為我對你的世界一無所知,你才是幫助我瞭解你的世界的老師,而我只是你謙卑的學徒。

當我明白了這些之後,我的心徹底釋然了:原來我只需要跟你在一起,作你旅途中的夥伴,讓你成為我瞭解你世界的老師,讓你帶領我去你世界的任何你想探索的地方,甚至在你需要的時候,跟你一起在你的眼淚池子裡游泳。

然後我又突然發現:這不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愛的答案嗎?

如果說愛是一種真正“看見”對方的行為,是一種用對方的眼睛看這個世界的共鳴,是一場行李中只有好奇欣賞和讚歎去探索對方世界的旅行,那麼我想這就是我要的答案:跟你一起,與你同在,在你流淚的時候,跟你一起跳進你的眼淚的池子裡。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