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美術活動遊戲化的選材和評價總結

才智咖 人氣:2.4W

遊戲理論的鼻祖——福祿貝爾曾認為“遊戲在兒童方面是人類發展的最高表現,因為只有遊戲才是兒童心靈的自由表現。它是兒童最純潔且純精神上的產物……”。

幼兒美術活動遊戲化的選材和評價總結

著名的兒童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受此啟發,在專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中將藝術視為遊戲的一種形式,認為兒童在美術這樣一種遊戲活動中,內在需要得到了真正的滿足。學前美術活動與遊戲行為存在著本質上的一致:幼兒作為主體從活動中獲得愉快與滿足。只有將遊戲和教育有效結合,遊戲才能成為有教育意義的載體,才能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幼兒園中的美術活動與幼兒園中的遊戲一樣,都蘊涵了促進幼兒整體發展的潛在功效,它可作為一種教學的內容,實現幼兒自由發展的主體性價值;也可作為一種教學的形式,為達成特定美育目標服務,獲得引導幼兒朝特定方向發展的價值。

《廣東省幼兒園教育指南(試行)》在藝術領域的指導要點中指出:“……利用遊戲的方式,使幼兒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開展藝術活動。”開展遊戲化的幼兒美術活動要注意什麼呢?通過實踐,我認為:

一. 選材要顧及幼兒的興趣和生活經驗。

“探索的好奇與慾望是遊戲之心臟。”換句話說,幼兒美術活動之源是探索的好奇和“人的本質力量”。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塗鴉經驗的不斷豐富,強烈的好奇心會驅動幼兒嘗試運用各種工具材料進行美術活動,特別是繪畫以外的其他造型、搭建等動手活動。“孩子們大量地接觸各種型別的原材料,他們在使這些原材料按照自己的.設計意圖形成各種形狀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好奇心和心理滿足是興趣的原動力,也是興趣形成的基礎。幼兒對各種型別工具材料的好奇心得以滿足和保護,會使幼兒美術活動積極、愉悅地延續下去,發展為有益的直接興趣。幼兒的美術活動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多樣,需要各種不同型別的物質媒介作基礎。活動過程中為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工具材料是教育者的責任和義務,是保持和提高幼兒美術興趣的關鍵所在。

有這樣一個例子:南方孩子並沒有玩過堆雪人遊戲,但教師集體出示範例後,要求幼兒都來畫小朋友堆雪人的場面。活動結束,孩子們知道了有堆雪人這種活動,但過程中幼兒體驗到了多少自我表達的快樂呢?對活動題材的選擇離不開教師,而教師的判斷更離不開幼兒。幼兒園美術活動與遊戲一樣,不是單獨孤立的活動,教師在組織活動之前不妨仔細推敲一下:本次活動的主題幼兒真正感興趣嗎?他們已具備了相關的生活經驗了嗎?或者,他們現在的興趣何在?他們印象深刻的經驗是什麼?良好的動機刺激,將是一次真正遊戲化的美術活動發生的前提。

二. 依據實際水平,及時傳授所需技能。

臺灣學者陳武鎮曾無不擔憂地提出:“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幸掙脫,亦已身受傷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結果,卻常見學生為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穫。” 幼兒美術活動的有效進行確需一定的技能,技能的提高和掌握會使活動更加有效。過度或超前的機能訓練在美術活動中,本質上是教師對幼兒活動主體性的剝奪,是教師企圖替代幼兒去構建他們的感知圖式。一味的模仿毫無遊戲性可言,不但不會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干擾。

對幼兒的美術技能教什麼、何時教,是有規律可尋的,不能簡單地依據成人願望,人為、機械地訓練技能。幼兒教師應如何處理好幼兒在美術中的遊戲性體驗與美術技巧傳授間的矛盾呢?

一方面,幼兒在需要幫助時,教師的指導才最有效——即導在最佳時機;另一方面,幼兒須有可操作的物件和過程,並在操作過程中逐步獲得技能。特別是操作過程中幼兒間的相互模仿和學習也是技能習得的方式之一。如遇到幼兒的幼稚表徵方式時,教師應控制住出於本能想要糾正的衝動,允許幼兒暫時的錯誤;當發現幼兒對某一繪畫技巧表現出興趣時,要給予幼兒探索和嘗試的時間和精神上的鼓勵;除了使用範畫以外,環境的暗示、實地觀察、實物考察、能激發幼兒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等,都可用來有效地教授美術技能。

三.評價要有針對性,在保護幼兒積極情感體驗的前提下促進技能提高。

對幼兒美術創作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有兩種不同角度:一是從成人指導的角度,為特定發展目標服務,要求教師通過評價辨別幼兒的現有水平、發現提高美術技能的契機,找到進一步指導中的重點、難點等;另一個方面是給幼兒提供積極有效的反饋,為幼兒的自我調節、自我滿足服務,要求以肯定的鼓勵性評價為主,輔以建設性的要求等。前者即使發現幼兒表現中的錯誤也不能直截了當指出,以免打擊幼兒積極性;後者則可被視作遊戲的一部分,幼兒能直接感受到並增強了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情感體驗,包括自信心、審美感等。教師以各種方式表現的評價,一般常見的是言語上的表揚和鼓勵。但如果教師不分物件、不分主題,只刻板運用“表揚為主”的原則,總是“嗯,畫得不錯”、“真漂亮”等等,時間一長,不僅起不到激勵作用,反而傳達給幼兒一種消極資訊:“老師並沒有仔細看我的畫,她不過是在敷衍了事。”因此,教師的評價應有針對性,要結合幼兒個體能力特點和圖畫中表現出的獨特經歷作出。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次畫餅乾的活動中,一位男孩只在畫紙上畫了許多方形,一塊餅也沒畫。當老師走過來時,他連忙把畫捂住,很明顯知道自己“畫得不好”。而坐在旁邊的女孩立刻告訴老師:“他不會畫餅乾,他什麼都不會。”如果此時老師只一味地鼓勵“你畫得很好嘛……”作用並不大,說不定會讓他更難堪。所幸老師是位懂心理的老師,她隨意地說:“不會畫餅乾可以畫別的東西,餅乾罐子、包裝袋……都能畫呀!”聽老師這麼一說,男孩捂著的手放開了,他看著自己的畫,有所發現地說“這是罐子,用來裝餅乾。”老師及時誇獎了他與別人不一樣的想象,引來其他孩子一陣讚歎。待活動結束時,教師發現這個孩子畫上有許多“罐子”變成了“餅乾”。正是教師有效的評價方式,幫助他克服了困難,戰勝了自卑。

除教師評價外,幼兒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評價標準進行的孩子之間的互評,對評價雙方都能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此外,將幼兒作品輪流展出,用於環境佈置等,也能起到傳達成人對幼兒活動成果重視和肯定的作用,而且更能讓幼兒保持長時間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