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84W

 《霧凇》教學反思

霧凇教學反思

《霧凇》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我覺得除了要充分感受霧凇的美之外,還要由衷地提出保護自然奇特景觀的內心需求。課文中霧凇的形成過程是說明性的文字,科學性很強。那在教學中如何有機的結合,是我在備課過程中一直都覺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經過一番研讀後,我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又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片段。2、能理解並說出霧凇的形成過程。3、感受霧凇的奇特美麗。

但學生生活在江南,從未親眼見過霧凇,雖然通過文字能夠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認識,更無法理解吉林霧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 “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

3、品詞、品句,體會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並要求“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挖掘課文“美”與“奇”的因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語文素養。

“奇” 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認真研讀教材,我的心裡有了底,在設計整個過程時,就以賞析為主,通過朗讀字、詞、句體驗文字的神韻美。

創設意境,激發情感,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情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出示了霧凇的相關圖片。學生一下子被霧凇的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畫面所感染,我適時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贊贊霧凇,學生願意說,也願意想,回答得流暢說明了霧凇已然成為學生的思維物件而有所感悟。接著抓住“奇”字讓學生感悟霧凇的美與多。

霧凇形成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課的重點,體悟文字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需要有一個反覆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針對這種情況我就讓孩子帶著問題:1、霧凇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備這樣的條件嗎?默讀、品味課文。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學生揣摩語言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發展。孩子在瞭解霧凇成因的同時,又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理解霧凇的形成,感受語言的美,感悟霧凇凝結過程之美,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自豪感就自然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發。但其中還存在著不足。雖然,讀書要求很明確,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時我沒能及時有效評價加以引導,學生雖然有所感悟,但讀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學中拓展延伸因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只得下節課完成。

腦袋不是一個灌輸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生為本,以讀為本,以悟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內化文字,超越文字。學生相容並舉,多種感官參與,以自讀、自悟為經,以語言訓練為緯,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語言不夠簡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