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篇

才智咖 人氣:1.9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篇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教材分析

《積的變化規律》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課例以一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運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在乘法運算中探索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學生將會經歷研究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四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學生將會用到觀察、計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手段,並最終發現規律,歸納與驗證規律,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探索與推理的能力,讓學生體會事物間是密切相關的,受到辯證思想的啟蒙教育。

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運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利用乘法運算,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通過對算式的觀察,自主的去探索規律、驗證規律,並使用規律。本課在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去學習,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探索並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初步獲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和經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發現並運用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策略。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二、探究活動,發現規律。

1、引導學生觀察以上這組算式的特點,想一想、說一說你的發現

《觀特點》

(1) 引導學生觀察因數的變化特點和積的變化特點。

(我們縱向看,這組算式什麼沒變?什麼變了?那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和積是怎麼變的?有沒有規律呢?)

(2)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

(3) 全班交流,課件引導

師給三個算式標上序號,如果把①式作為標準,②式與①式比,因數和積各是怎樣變化的?

《找規律》

通過觀察比較,你能說說你發現的規律了嗎?

師:積的變化是隨著因數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積的變化規律。(板書課題)

《寫算式》

運用以上規律與①式對比,你能接著往下寫兩道算式驗證一下嗎?試試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們是怎麼想的)

2、同學們再看一組題,它又藏著什麼祕密呢?

20×4=

10×4=

5×4=

(1) 引導用同樣的學法觀察第二組算式,說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學法:觀特點、找規律、寫算式)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2)運用以上規律,你能根據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兩題的得數嗎

15×12=180 15×6= 15×3=

(寫完後和同桌交流你是怎麼根據規律寫下得數的,算一算對嗎)

3、整體概括變化規律

讓學生回憶,再讀一讀這兩個規律,數學講究簡潔美,能說得再簡單些嗎?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評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概括,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對積的變化規律進行整理,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的問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第一關:小試牛刀

完成教科書第58頁的做一做。

2、第二關:再展雄風

完成教科書練習九的第五題

3、第三關:隨機應變

完成教科書練習九的第1、4題

第一題誰來讀題,能利用剛才學的規律來解決嗎?方法多樣,說說方法

第四題,如果用兩種方法,讓學生說說方法,哪種簡便。

4、第四關:終極對決

完成教科書練習九第二題,(如果沒有用我們學的規律,可出示百寶箱)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學利用量角器畫角時,本節課學生學的還比較輕鬆。比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

教材畫角的例題呈現了畫65°的角,下面是畫角的步驟,看了教材以後,我想畫角是否讓學生自學教材,然後讓他們動手畫角。但是,就在上課的一剎那,我改變了預設的方案,我讓學生先獨立嘗試畫角,因為學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礎,可能他們會自己摸索出畫角的方法,如果不會,再採取方案一,自學教材,基於對學生的信任,於是問:“你們會畫60°的角嗎?先想一想,自己準備怎麼畫,再動手。”(沒有選擇教材的65°,而選擇了60°,我想學生可能會現不同的畫法,比如用三角尺畫。)聽說能畫角,學生比較興奮,想了一會兒,個個摩拳擦掌,興致勃勃地動手畫了起來,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彙報時學生出現了:王寧:“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畫的。”把他的作品反饋在實物投影上,確實是60°,但是角的頂點這兒畫的不太理想。陸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畫的,先在本子上畫一條射線,再用量角器的中心點對著射線的端點,0刻度線對著射線,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畫一個點,最後從射線的端點出發,通過這個點再畫一條射線。”陸雨婷的說法多好啊!我在心裡佩服學生的能力。“你們喜歡那種畫法呢?”學生說的不一。“既然這樣,你們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畫一個70°的角吧!”學生動手畫了起來,彙報的時候,學生都選擇了用量角器畫角,我問:“你們為什麼不選擇用三角尺畫呢?”學生都說用量角器畫比較方便。學生同桌交流自己畫70°角的方法後,再讓他們看書,我說:“其實你們的畫法和書上的介紹的方法是一樣的,你們真了不起!”學生開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學生的高興勁,我知道他們此時已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那麼我呢?當然也感到無比的幸福。學生看書以後,一個學生舉手了,“老師,我還有補充,畫好以後還應該檢驗,用量角器測量一下自己畫的角是否正確。多好的的孩子啊!我從心裡感嘆著。

另外:當出現要求畫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時,會出現問題。主要出現在,學生利用內圈刻度畫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內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點,於是找不到記這個點的位置。於是教會學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為內圈70度對應外圈110度的位置,內圈80度對應外圈100度的位置,內圈75度就對應外圈105度的位置。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整理複習的過程,就是學生梳理相關知識、形成自己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主動探索、自主建構的過程。因此本節課重在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效措施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整理和複習的過程中。

1、創設情景,解決實際問題

創設貼近生活、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以積極、良好的狀態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全面啟用所要整理的知識內容,為後面整理知識、建構網路做好了鋪墊。

2、回顧梳理,構建知識網路

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充分展示的空間,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方式對已啟用的知識進行重組,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學生在此過程中,提高了數學學習能力,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3、綜合練習,靈活應用知識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將知識廣泛應用於新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基礎練習、辨析練習和解決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感受應用數學的樂趣。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教材說明

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與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有所不同。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只把被除數的尾數省略,求它的近似數。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則要先分別求出被除數、除數的近似數。而且除數是省略十位後面的尾數,被除數從哪位起省略尾數,可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及運算的方便程度來決定,使求出的兩個近似數可歸結為表內除法口算。由於被除數、除數都要先求出近似數,比第六冊裡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要難。

例6,通過運醬油的情境引出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

教材給出了兩種估算方法:一種是把被除數、除數取近似數後,用除法口算;另一種是把被除數、除數取近似數後,用乘法口算,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教學。教學例6,完成練習十四中的習題。

2.教學例6時,可引導學生討論:怎樣取538和62的近似數進行估算比較合適?可以用什麼方法估算?使學生明確:取近似數時首先要考慮所取的近似數與原數不能相差很大,然後要考慮運算的方便,可以歸結為表內除法的口算。

讓學生做“做一做”的題目時,要讓學生先想一想怎樣取近似數後再計算。

3.關於練習十四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第3題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提示學生怎樣取近似數後再進行計算。

第51頁最下面的思考題。其解答的思路是:根據題意可用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從圖中看出:①只參加數學小組的人數是28-10=18(人);②只參加語文小組的人數是14-10=4(人);③兩個小組都沒有參加的人數是42-18-10-4=10(人)。

教材說明

用整百數除的口算過程,實質上是先除以幾,再除以100的連除過程。如3600÷300=3600÷3÷100=1200÷100=12。在這個過程中,用一位數除是重要的一步;用100除則是用十除的類推。因此,教材首先複習了用一位數除、用整十數除,為新知識的教學做好準備。

例4教學用100除一個數。教材從除法的意義入手,明確用100除的口算算理。然後出例5教學用整百數除。所出的兩道口算題,一道是商一位數的,另一道是商兩位數的,都通過方框中的話突出用幾百除的口算方法。兩道例題後,引導學生討論、總結用整百數除的口算規律。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憶幾個常見的面積單位以及其含義,板書1平方釐米=1釐米×1釐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 1公頃=100米×100米。隨後,我再問學生:“有沒有比公頃還大的面積單位?”學生通過預習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邊長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當學生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後,我又繼續引導學生進行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推導。平方千米與平方米、公頃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課堂中學生有點困惑,我提示學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頃=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進行變形?這時學生受啟發,變形計算如下:1公頃=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因為1公頃=10000平方米,那麼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與公頃之間的結論:1平方千米=100公頃,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經歷推導的過程,體驗面積單位之間的聯絡,再把他們的體驗用語言描述出來。學習活動中,學生願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這就是一種“體驗”。但是,課堂中儘管體驗過他們的推導過程,還相當一部分學生體會不到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究其原因學生的年齡小,另外像1000000這樣的數學生還沒有學到,根本不會讀,再者公頃和平方千米的單位太大了,學生想象不到它們的大小。比如:我們的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大約多少個教室是1公頃?大約多少個教室是1平方千米?

在練習中,學生對於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換算非常混淆,需要花力氣去講和練。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在學習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這節課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上圖形課與計算課有很大的不同,計算要求學生細心,而圖形不僅有這樣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和感受各種圖形,例如練習中提到的平行四邊形的特性—伸縮性,即容易變形,可以讓學生準備四邊形的小木棒支架,拉著兩個頂點,顯示出了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學生經歷親自體驗四邊形伸縮性的過程後很容易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圖形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在教學中,老師可以針對相應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以操作並思考討論等形式來完成。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進一步體會了多邊形的基本特徵,比如折一折、剪一剪等,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多邊形的特徵,鞏固了新知,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體驗到經歷合作探索、交流傾聽的過程,更激活了思維、增長了見識、積累了經驗。所以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在學習多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我感覺部分學生在畫多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不喜歡用直尺作圖,作圖很隨意,一點不規範。這些可能是在教學中作圖的時候,對學生數學作圖科學性和規範性要求不夠,在以後的學習中應該注意這些,讓學生改掉這種不好的習慣。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學情況

1、複習溝通,建立聯絡。在教學新知識前,先簡單複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目的在於回憶已學的知識,為遷移做好準備,加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

2、突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在學習例題之前,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根據情景提出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引出例題。

3、通過觀察、探討、交流,掌握新知。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識。

4、鞏固知識、深化練習。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分層次掌握所學的知識,先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方法,再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深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應用題

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本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三、增加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絡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四、存在問題

教師:

1、在用教材上還需繼續深入挖掘。

2、在教學上,注重教學內容的平衡,使得優生在一堂課中有更大的收穫,還要讓學困生在每堂課中有所學習。

3、課堂上,要抓住學生知識的薄弱點,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學生:

1、部分學生不懂得審理,審題能力較差,不理解題意。

2、有的學生思維能力相對比較差,分析判斷能力薄弱。

3、還有的學生因為懶惰而導致了學習基礎差。

五、改進措施

1、注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在實物操作中抽象到圖形的認識。

2、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判斷能力的培養。

3、關注學困生,採用多種方法的幫扶,給予更多的關心,做到課堂上多提問,課下多關心,對他們的作業爭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們進一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全班教學質量的提高。

4、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改進教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吸取經驗教訓,根據這次反思情況,制定各種有效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同時,虛心向其他教師請教,學習經驗,爭取下學期能夠有所提高。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掌握更大數的讀寫,認識近似數。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億以內數的認識、億以內數的讀寫、大數的改寫以及近似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學生認識的數都是一些較大的數,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少,這些大數更抽象,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他們非常樂於接受挑戰。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主要採用的是創設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讀寫大數的教學中,數中有零和數的末尾有零的大數的讀寫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因為讀寫的時候,有時寫著的0不讀出來,有時又要全部讀出來,有時有些0要讀,有些0不讀;寫數時,所有的0又都要寫下來。教學時往往會出現少讀、少寫或多讀、多寫的情況。怎樣才能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點呢?我讓學生在讀數和寫數時都畫上分級線,強化四位一級,這樣可以比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同時針對部分較弱的學生,讓他們自己用硬紙板製作數位順序表,每次讀數和寫數時先在數位順序表中進行,熟練後再慢慢的用四位分級的方式進行,感覺效果是比較好的。但是在這裡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分級一定要從右往左,最後一個數級不一定能滿足4個數位。這樣時間長了以後,學生掌握的還是比較好的。讓學生藉助數位順序表去發現、去體會、理解這些知識。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不論是新課的引入還是練習,都有應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並最終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到數學問題的抽象過程,感受教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數學角度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探索的精神,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每個例題的情境都有是主題圖的一個區域性,或是主題圖中某一情節的發展,教學時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完整的情境中學習不同的內容,有利於他們感受知識間的聯絡,提高學習興趣。對於每一例題列出算式後,都要儘可能地展示出學生的所有演算法,通過相互比較,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算理,並實際演算法的優化。

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遷移”是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是經常採用的有效方法。教學時可採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又可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注意加強估算,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在演算法的展示教學中,本單元教材都呈現了估算這一演算法,教師要充分認識估算的作用,它是體現數學課和標準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章裡,通過估算可對精確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在練習中,也應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培養學生的估算習慣和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適時地運用合作學習方式。教材中結合有關教學內容,設計了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在進行這些內容的學習時,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行自主地探索、討論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絕不能包辦代替。

為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的計算方法,教學時設計的練習應注意形式多樣化,內容生活化,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讓學生感覺計算課同樣生動有趣,一定要避免枯燥的、單調的、機械的練習。

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大家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的數學課堂也逐漸變得真實而生動,教學的設計樸實而又創新,學生學得紮實而又愉快。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垂直與平行》。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裡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針對本節課,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

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複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2、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樸實無華。

回顧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於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

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係“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

3、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然,樸實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實不是為了展示平淡無奇,紮實不是簡單重複的機械操作和訓練。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要充分應用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紮紮實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讓課堂融入我們的智慧和思考,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1、重難點處理速度較快,後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後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後進生。2、有一名學生的發言不夠準確,我沒有及時指正出來。3、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小環節沒有完成,學生們也失去了一個自我小結、交流的機會,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這節課一開始我用估一估幾個數,讓學生回顧知識,為本節課進行的數學活動作好鋪墊,接著創設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的教學中去,使學生體會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發現在教學中有幾點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學中,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確合理的運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捨五入法。例題的解決出現了多種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樣使學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種演算法的合理性,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慢慢發現了前兩種方法的優越性。符合實際又方便計算,體會到了估算帶給我們的捷便。

2、通過練習讓學生理解,在進行乘法估算時根據實際情況有時要是把兩個因數都要估小,有時要把兩個因數都估大,有時要把一個因數估大,另一個因數估小??。

3、只有在實際情境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單純地進行機械的估算訓練,是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只有結合曰常生活進行訓練,體驗估算的方法,明確估算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才能提高學生估算能力。

三、《垂直與平行》教學反思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裡,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裡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後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後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著,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並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並有利於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著追問了一句:為什麼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丟擲,我就後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為什麼”,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後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係以後,再丟擲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後左右對摺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於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並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四、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著教著,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啟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並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係”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係?(板書:關係)然後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後,對後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國小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為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麼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五、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說明,國小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麼;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於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隻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藉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說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意,再從問題入手,分析應用題,列式是否正確,同時更不能忽略檢查計算是否正確等,當然也可以根據題意將求出的結果代入題中檢查??這些方法在考試時尤其重要有效。

第三,計算實驗中,學生改錯前先找錯因的方法,廣泛適用於平時的作業。如果有條件面批,就讓學生說說錯誤的原因。當然,錯因要堅決杜絕“粗心”、“不認真”“做錯了”等毫無意義的字眼,這些都浮於表面,沒有實際作用。要讓學生從是否抄錯題開始檢查,在查計算方法,如果計算方法對了,就查具體哪一步出錯了,為什麼會出這樣的錯誤等。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必須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達到根治的效果,使學生儘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計算能力自然就會逐步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細心檢查,是在培養學生的一種習慣,而習慣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養成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嚴格要求,示範誘導,反覆訓練,才能取得預想的結果。

六、規範細節,才能越走越遠

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新課的第一節,讀數,我決定一切從最簡單的開始。越是簡單的東西越容易接近數學的本質。開課,我從最簡單、最原始的數數開始,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使學生自然的進入新知,大多數時間我喜歡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就是不知不覺中使學生進入新知的研究,那種故弄玄虛,為新知鳴鑼開道的匯入好像越來越不感冒了。隨著精心設計的數的出現,學生讀數節奏越來越慢,讀法也不盡統一整齊,如9999,10000,10001……我們開始慢下來,去研究讀法不統一的數,去研究讀得比較困難的數,逐漸的尋找讀數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輕鬆,順利實現了難度上的過渡。

規範細節,才能越走越遠。當讀數的時候,我強化了細節程式的規範,這是我在這單元的一個重要做法,即規定讀數前必須用虛線分級,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劃上分級線,分對級,基本就不會出現讀錯寫錯數的現象。

我想寫數對於學生來說,比讀數要難,特別是中間有0的情況是更是寫數的難點。深入思考之後,認為仍然要強調建立四位一級的概念,細節程式上我進行了這樣的規範即先劃分級線,寫萬級一般不會錯,寫個級時寫上4條小橫線再填。練習中有不少學生出現了三位一級,如1569300,擾,於是,我又進行了一下對比,使學生明確中國的讀數習慣和國際統一的讀數習慣的異同。再次強調,寫數也可先寫一條分級線,對應的是萬字,然後再分別去填寫萬級和個級。在求近似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時,儘管我已經憑藉經驗對這節容易出錯的部分作了充分預設,學生出錯又有新花樣。我採用的細節規範是:先劃出分級線,再用三角標出省略尾數的最高位,然後四捨五入的得出結果,結合其中的道理,配合相應程式,大大降低了低階錯誤。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於細。從簡單出發,深入研究,可以變難為易,將細節之處作規範,做成程式,可以深入淺出,便於學生有章可循,聽說外海國小規定學生每天喝六杯水,具體到喝的時間,教師的監督,使之落到實處,可見其用心良苦,做事之細,一方面充分體恤家長的心情,另一方面大事做細,才可以做得更長久,我想我還要堅持下去。

七、《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積的變化規律》是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想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就乘(或除以)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

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積不變的規律;兩數相乘,兩個因數分別擴大若干倍,積就擴大兩因數擴大倍數的積的倍數。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為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於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後,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後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為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鍛鍊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另外,只有讓學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規律,才能熟練、恰當地運用規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貨車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4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時呢?12小時呢?

2、一塊長方形的果園,長是18米,面積是108平方米。如果長不變,寬擴大3倍,擴大後的果園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很顯然,這兩道題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是最簡便快捷的方法。而學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積的變化規律,才會活學活用,而不至於再用老法子去繞圈解決,從而使學生更深體會到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八、課後反思-計算器的教學是否應該在教材中出現

當我教完計算器這一內容後,學生就很依賴計算器,什麼都用計算器來算,我很矛盾,我們是不是杜絕學生把計算器帶入學校呢?把這一知識點放在第一單元傳授合適嗎?

於是,我晚上躺在床上又重新開啟教參與大本教案,尋找專家把有關計算器教學放在這一冊的真正用意,因為我想專家把計算器放在這一單元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了,也肯定會考慮到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會使用計算器的情況。

教師用書上說,這冊是整數四則運算的終結,學生面對多位數的乘除法時,計算就非常苦惱,學生把計算器當救星,我們應該理解,但我們不能放任,用計算器來代替口算估算筆算,那是行不通的。

一味的杜絕只能增加師生之間的敵對意識。我們應該對計算器計算這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它的好處,也要正確看待它的壞處,將高年級學生的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判斷如何合理使用計算器。

那老師該怎麼辦呢?

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認為老師不能杜絕,要正確的引導和疏導,曉以利害。平時加強管理,特別是課堂和作業中計算器使用的管理,明確計算器的用途,將口算,估算,筆算和計算器計算做比較,讓學生切實利用計算器,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教材中也考慮到這一點,學生的依賴性,所以也有相應的內容安排進去,就需要老師們深入的研究如何管理。教材給我們指明瞭方向。

第一、利用計算器對大數計算方面的找規律,激發學生巧算心算的'能力,把計算和探索規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讓學生學習了用計算器的方法,又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奧妙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推理的能力。通過學習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器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的作用。

第二、利用計算器進行檢查口算估算筆算,明確利用計算器計算的步驟,先口算,然後估算,然後筆算,最後才是計算器計算來檢查。如果不利用計算器就可以計算,檢查,我們就不能用計算器來算。

第三,根據實際生活經驗,使他們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並不是每一次計算都可以使用計算器,計算器的使用會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具備一定的口算,估算,筆算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所以,老師們要讓學生有利用計算器計算的機會,也要讓學生知道,該什麼時候使用計算器。簡單的計算,我們不能使用計算器,計算器是要在非常複雜的計算時,才使用,另外使用計算器是為了準確的檢查錯誤,發現錯誤要仔細檢查自己在計算時的問題所在,千萬要強調學生不能在用計算器計算出來後馬上就把正確答案抄到題目裡面,對自己的錯誤要仔細研究。

所以我個人認為,不能埋怨計算器,也不要埋怨教材編寫的問題了,計算器的使用的確是必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計算的作用,也認識到計算器生活中的侷限性,讓學生在計算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熟練掌握多位數的計算方法。

九、課後反思:角的度量

教學開始,我從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椅子匯入,創設情景讓學生判斷那張椅子坐得舒服,引發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到靠背角度起著關鍵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測量靠背角度工具——量角器。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問題,激起學生認識量角器的內在動力。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出示下面三張椅子問學生,你覺得那張椅子會坐得舒服點呢,為什麼?

學生回答第三把椅子坐著舒服,因為靠背與座位的角度人們坐起來比較適宜。

學生回答後小結:根據剛才同學的回答,看來椅子坐的舒不舒服,其靠背的角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哪位同學有辦法知道他們的角度?

教師歸納:同學們想的方法都很巧妙,但它們都有一定的誤差,而且在實際生活中尤其是不方便運用這些方法,想要方便、準確的確定角的大小,就要用到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十、《角》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量角的單位和學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怎麼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個難點,什麼時候從內圈看,什麼時候看外圈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學中的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動口“做數學”的時機,從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問題意思。

認識量角器這一環節,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發現了什麼?同桌討論,全班交流,新鮮的事物總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的觀察是認真的,仔細的,彙報發現也很積極,我給予肯定和表揚,然後引導歸納小結,這個環節學生自主探究學完,從中體驗了探索的樂趣。緊接著提出怎樣用量角器去量一個角呢?激發學生往下學習的慾望。

學生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時為什麼量角器中間那個點對準角的頂點,零線對準角的一邊,另一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和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角的刻度時很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看外刻度線上的數或內刻度線上的數,儘管有的同學會量,也不知所措,說不出理由,因為學生的理解抽象思維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尋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對準角的頂點,就意味著量角器上有角的頂點,零線對準角的一條邊,另一條邊旋轉到量角器的另一條刻度線上,說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這個角。教學時發現學生比較容易認錯刻度,因為每條長刻度線上都有兩個數,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有什麼好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之後請學生髮言。有的說:“與量角器的零刻度線重合的這條邊對著的0是在內圈的,另一條邊就看內圈的數字,如果對著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條邊就看外圈的數字。”還有的說:“我先判斷畫的角如果是銳角就認刻度線上的小數,如果是鈍角就認刻度線上的大數。”

在這個時機引導總結出量角的方法:

“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一邊認刻度,內外分清楚。”還真不能小看學生的力量,他們總結的方法很適合大家用。這樣給學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得出的結論,比教師一一講授要好。

此外,近階段本人教學收穫是:在上常態課時,有時會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朝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通過觀察我發現,其實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在教學時要關注這些,選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給學生提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不同的進步。

十一、把一個大數變成“億”或“萬”做單位的數

教學把一個大數變成“億”或“萬”做單位的數時,發現只講算理,讓學生理解,再應用,對於理解力較差的學生而言,這個知識點確實有些抽象,較難理解,出錯率較多。

於是,經過思考與實踐後,發現用簡單的口訣讓學生先記憶方法,用口訣練習較多的題目後,不易理解的知識,就在慢慢的練習中,消化理解了。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小竅門:

口訣:“一圈、二看、三省略”

如:把1276270000變成“億”做單位的數。

一圈:題目讓我們把數變成誰做單位的,我們就把哪一位圈起來。現在讓我們變成“億”做單位的,所以我們就把億位上的“2”圈起來;

二看:看圈後面的第一個數,運用“四捨五入”的方法,判斷它需不需要向前面的數進“1”。1276270000; +1

三省略:“12”變成“13”後,圈後面的的數字省略,加“億”字。 整個變化過程:1276270000=12≈1300000000=13億

注:其實此類題目還要根據問題的不同,靈活處理。

1、變成“萬”或“億”做單位的數,可用上面的方法;

2、省略“萬”或“億”後面的為數時,最後一步,只需把圈後面的

數字都變成“0”即可。

如:1276270000=1276270000≈1300000000

我們也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1300000000”與“13億”的異同點。他們的大小是相同的,但所表示的意義不同。

“1300000000”表示13億個1,計數單位是“一或個”;

“13億”表示13個一億,計數單位是“億”;

之所以會發明“13億”這種技術方法,是為了書寫,辨別起來更加方便、簡潔。

今後學習了小數後,我們還會更進一步、更準確的把大數變成用“億”或“萬”做單位的數。

如:1276270000=12.7627億

十二、教學疑問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一課時,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測量等方法,發現平行四邊形邊及角的特點。

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操作,彙報時,強調了“對角相等,對邊相等”的特點,對於對邊平行很少能考慮到。老師提醒後,也能發現,但在他們的意識裡,對邊相等記憶、理解得更深刻。

所以在讓學生總結“你認為,什麼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時,很多同學都說:“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可是,書上的定義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做練習時,很多學生還是填寫:(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不知這種填寫答案是否也算正確呢?

十三、末尾帶“0”的數怎樣計算不容易出錯

在三位數乘兩位數末尾帶“0”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計算中,不是把積末尾的零少寫,就是在積的末尾多添零,怎樣才能不讓學生出錯呢?

經過思考,我想到了在大數的認識教學中的分級方法。把因數末尾的“0”也按分級的方法那樣用虛線分開,這樣在計算時就會與乘積末尾的“0”分開,學生出錯的就少了。

例如: × 我把這種方法交給了學生,並且要求學生在豎式上把因數末尾的“0”,用虛線分開,這樣積的末尾到底寫幾個“0”,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在實際的計算中學生的錯誤真的減少了。

十四、漂亮的十進位制計數法

我喜歡數學,其中十進位制計數法更讓我對數學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這是何等的智慧?簡單的十個數字因為這種聰明的方法,變化無窮,大數小數全部搞定。所以每次教到這部分內容,我都試圖將自己的這份佩服感染給學生。多年前,曾經上過這節的公開課,有數的發展歷史引入,隆重推出十進位制計數法。這次因為是剛合校,投影電腦都沒有到位,無法展開給學生,只能口頭介紹,效果大打折扣,還好,孩子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很感興趣,在我的極力渲染之下,漸漸溢位欽佩之意,心下暗喜。於是遊戲上場。十進位制計數法中讓學生紮實的理解數位、計數單位,數級十分重要,為了讓孩子們切身理解,我讓他們自己變身計數單位,那他的座位自然就是數位了,按順序排列,一排就成了一個生動的數位順序表,每個孩子身臨其中,樂滋滋的接受組數,解釋數的任務,以此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數位順序表,而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同樣的數字在不同的數位上意義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讓一個孩子來當數字9他在數位順序表示上移動,大家說出它代表的意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一向不主張孩子死記硬背,因為我當學生的時候就特別不喜歡背東西。為了讓孩子們記住數位順序表,我還想到了一種方法,試了幾次,效果不錯:用左手四個指頭表示個級,大拇指表示萬,然後類推,這樣就把數位順錶帶在了手上,隨時都可以用。對於一些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比較大。一直在朝著這樣一個方向努力:讓數學學習更接近數學的本質,讓數學課堂更多一點文化氣息,有時覺得自己像個聲嘶力竭的叫賣者,總是見縫插針的把中國數學文化的點滴加入課堂,希望能夠多多少少的滲進學生的思想之中,有時候看到一些孩子茫然的眼神,就覺得很可悲,希望我的努力能多少改變他們一點點。

十五、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在對教材進行仔細地分析後,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思路:通過複習四邊形,開門見山,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