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才智咖 人氣:1.89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尤其關注學生的興趣,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比如:我這樣匯入新課:同學們,從今天開始呀,我們就要學習漢語拼音啦,它的用處可大呢!可以幫我們識字、讀書、查字典、還可以幫我們學習普通話呢!只見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望著我,可見,孩子們學習漢語拼音的願望是迫切的。學習a、o、e時,教學重點是a、o、e的發音和四聲,教學的難點是e的發音及a、o、e的第二聲和第三聲。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把a、o、e的發音方法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如“張大嘴巴aaa,攏圓嘴巴ooo,嘴巴扁小eee。”我還根據聲調符號的形狀和a、o、e四聲的讀法,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學習a、o、e的四聲。如“汽車平走āāā,汽車上坡,汽車下坡又上坡ǎǎǎ,汽車下坡。”雖然拼音是沒有感情、沒有色彩的符號,但孩子們學得主動、生動,興趣盎然。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編兒歌識記漢語拼音字母,教師包辦代替的多。

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要儘量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柳樹醒了》是一篇引人入勝的童話,課文中的插圖,讓人感到春天跳動著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奮進的。在教學這一課前,我先讓學生回家觀察柳樹,把觀察到的講給爸爸媽媽聽,並讓爸爸媽媽記錄下來,第二天帶到學校來。這樣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對柳樹的生長過程已經掌握一二,在上課時學生紛紛發表意見,課題氣氛相當活躍。在這篇課文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理解、想象和說話練習。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畫一棵柳樹杆,讓孩子們來新增柳枝的遊戲,通過對“硬梆梆的柳枝”和“柔軟的柳枝”進行對比,感悟課文,孩子們學起來輕鬆有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為放得太多,還沒有及時地收回,所以課堂上稍顯得亂了一些,這是我應該注意的地方。但是,通過教學的嘗試,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時,實踐活動的重要性,他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應該儘可能讓學生有時間活動,以便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在教學人教版第一冊中的古詩《畫》時,本著上一節紮實、質樸的課的原則,我選定集中識字、感悟古詩為教學目標,通過對重點字和重點偏旁進行字理分析,對古詩進行想象感悟,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以及熱愛中國文化的情感。

目標確定好之後,在準備課的過程中,我有一個疑問:“遠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麼意思?是顏色的意思嗎?可是除了畫上的山可以有顏色以外,現實生活中的山從遠處看也是能夠看出顏色的。如果山上種滿了樹,那麼遠遠看上去,山就是綠色的,“青山綠水”這個詞就告訴了我們山是有顏色的,換言之,即便山上沒有樹,我們也能遠遠地看到山是深色的。那麼“遠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麼意思?教參中沒有對這裡做解釋,雖然一年級的古詩教學不需要逐字理解,只強調感悟,但是,這裡不明確出來會影響學生對古詩以及畫面感悟的方向。經過思考,我認為這個“色”指的是“景色”。藝術源自生活也高於生活,哪怕畫面中的山離我們再遠,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想要突出的山中景色。明確了“色”的所指,我設計了“想一想,畫中的山上都會出現怎樣的景色?”為出發點來引導學生整體感悟古詩的畫面和詩意。經過課堂生成,感到這個問題學生十分感興趣,說得也很好,想象展開得比較充分,並且由此引申下面的大問題:“山上有水有瀑布,卻聽不到水的聲音,是因為這是一幅畫,你還能從哪看出這是一幅畫?”進而引導學生去找,去說,去展開想象,達到感悟全詩的目的,實現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活動。

一年級的教學,識字還是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將要求認的11個字按照“半包圍”、“左右”、“上下”、“獨體”四種結構出示,指導學生從看拼音讀詞,到去拼音認詞,再到單個生字的拓展、結構與偏旁的認識進行學習。重點偏旁進行拓展生活中的字的訓練,向學生滲透以一帶多,知識遷移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通過字理的分析,對本堂課重點要學的偏旁“走之底”進行教學,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動態演示來明確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這個偏旁,學習漢字的興趣。同時,識字教學的過程中也貫穿《六書》中的造字原則,引導學生認識形聲字和回憶象形字,使學生記字的方法不僅僅侷限於加一加、講字理。課堂生成後,感覺學生對不同的記字方法還是比較感興趣,伴隨著贏得金鑰匙,開啟智慧鎖的整體設計,整堂課學生興趣也都較高,也都樂於參加課堂。

本堂課結束後,我做了深刻的反思,還有一些問題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古詩教學,一定要強調從整體感知詩意,從整體中來,展開想象進行感悟之後,再回到整體中去。課堂教學中,在展開想象,感悟古詩的環節結束之後,我只通過教師結合山水畫來朗誦古詩和學生集體試背、指名試背的方法來回歸古詩。想想,在學生展開想象感悟完古詩之後,如果我能夠再將古詩的詩境做以整體的敘述小結,再來試背古詩,進行迴歸,整堂課的教學可能會更充實一些。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通過這段時間的語文教學實踐,使我感受很深。不由而然地想談談自己心裡的一些看法:

一、一年級語文教學童趣的語言是抓住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對仗》是一節 識字課,本節課教師本著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受感染的心裡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吸引。以圖片的形式引出了景物的各種的實物圖片,教師以富有童趣的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揭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教學源於生活,只有讓教學回到生活才能獲得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在識字教學中為學生 創造了一個生活場景——菜園。色澤鮮亮的蔬菜,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豐富的生活情景,激起學生探索生活的興趣和慾望,激活了學生思維,讓學生回想家裡的彩園,為學生開創了一個愉悅的識字空間,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識字、記字的過程。在課中還涉及了蔬菜小寶寶、拼音寶寶跟小朋友 捉迷藏 等有趣的環節,引導 著學生由帶拼音 讀生字詞到讀生字卡,逐步加深生字識字的難度,整個識字過程,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學生在無意識的學,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學會了生字 、學會了合作。由原來枯燥無味的機械及以變為學生願學願記的行為。

三、及時評價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節課教師始終都用鼓勵的口吻,以多種形式獎勵學生,學生在讀過兒歌后互評,合作學習,再加上我的激勵性語言的運用,使學生

樂學,達到了學習目標,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習充滿自信、有了成功的體驗,調動了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不足之處:

一、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現有的知識出發。

對於農村學生對蔬菜經常見,但又不理解這個詞,在介紹時候可以介紹一下。

二、教會學生在興趣中模仿。

教學生字在田字格里書寫時,教師應該呈現的是清楚的田字格。教師範寫,學生再寫。

三、在讓學生完成任務的時候,教師的語言應該明白具體,泛指不能太大,否則學生不能明白老師的意指。

四、恰當的色彩對比能夠增強兒童的分析和識記能力。

在本節課中老師既然運用了多媒體進行了教學,在進行生字教學和偏旁部首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偏旁部首與字型的其餘部分用上鮮明的對比色彩,我想這樣效果應該更好一些。因為低年級的學生由於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對鮮明色彩的呈現會勝過教師反覆提醒他們要好得多。教師有意地引導生進行無意識而自覺的觀察,然後自己去獲得知識,這就更好了。

總之,我認為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從生活出發,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出發,精心設計教案,適合兒童的心理成為兒童中的一員走人課堂,以他們所喜愛的形式和他們一起互動,才會實現新的課標理念,才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蘇教版小語第一冊《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童話形式的科普知識短文,描寫了秋盡冬來的季節特徵,告訴我們自然界的動物和植物如何準備越冬的情形。作者將秋天人格化,通過“秋姑娘”傳送傳遞秋天的資訊,給了我們季節變更的相關知識,自然有致,生動引人。同時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一年級學生雖剛入學,但他們的學習經歷並不是一張白紙,教師同樣要關注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的學習內容淺顯、有趣,學生易於學懂,教學中多次創設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環節,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感悟。這樣以學定教,以體現新課標中所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思想。

2、朗讀是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應儘可能地讓學生去讀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開放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在讀中體會情感。這和新課標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3.多種課程資源並用,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美好的學習環境。課中,美麗的動畫,形象的詞卡及印有課文內容的大楓葉,把學生帶進了如詩如畫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身心得到陶冶,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

以下談談我在這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1、在近一年多的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的實踐中,我嘗試採用“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教學組織方法,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然後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讓學生從興趣出發,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到課堂上充當小老師,介紹、交流、表現學習的效果,從而達到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學習效應,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這不僅改變了現行的師教生學的教學模式,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一種新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生參與教學,獲得生生教學的學習效應,不僅鍛鍊了能力,還影響了全體學生,激勵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慾望,保持全體學生興趣的永續性,教學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2、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蘊含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篇篇課文中,不僅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科學知識,還滲透了生動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秋姑娘的信》中,通過“秋姑娘”傳遞資訊,表達了秋姑娘對好朋友的關心。教學中,我們也應當激勵學生關愛自然,關愛夥伴,培養相互關心的人文品格。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空洞的說教他們不能完全接受,或者似懂非懂,但如果換個方式,效果就會大不相同。教學時,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扮作秋姑娘給好朋友送信,學著秋姑娘的樣子對好朋友說說想說的話。換了個角度,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人人爭著做秋姑娘來關心好朋友。在不知不覺中,體會了朋友間的關愛,培養人文品格的教育也滲透其中。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孩子們是一年級的新生,他們剛踏入校園,才適應了拼音教學,又要面對新的挑戰—學習識字。識字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步驟、老師的教學環節都和拼音教學有差距,孩子們能和自己配合好,給自己的這節課交上一份比較滿意的答卷嗎?

為了和孩子們上好這節識字課,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準備:

一 、選好課文,激發識字的興趣。

《口耳目》這一課共十二幅漂亮的圖,十二個生字,那一個個妙趣橫生的象形字會不僅讓孩子們感到快樂,同時會激發孩子們無窮的想象力記住十二個生字。

二 、瞭解學情,掌握第一手資料。

這課要求孩子們認識的字雖多,但是並不難,並且這些字是和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今家長對孩子們的智力早期開發了,說不定許多字都認識。果然,不出所料,十二個字孩子們幾乎都認識。於是我將自己的教學設計由最初的強化識字為激發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喜愛和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以及識字的方法上。

三 、大膽嘗試,培養自學的能力。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這課完全可以放手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學習生字,讓孩子們自己感受到獨立學習的快樂,為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基於以上三項準備,我在課堂上大膽的進行生字教學。我重點選擇了有代表性的“目”字,先看圖說目,一方面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培養了說話能力;接著看圖比字,告訴學生這是古代人寫的字,進而比較古字和圖的相似處,讓學生初步瞭解了象形字的由來:古人根據圖畫畫出來的,因而字和圖畫很像;最後出示演變到現在的目字,比較目和目圖的相似處。

“目”教學完後,我讓學生回憶學習的步驟:一 看圖說意認字 二 看字比形識記生字。然後讓學生自己學習五個象形字:口 耳 鳥 兔 羊。當學生感受到了象形字的奇妙後,為了更加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我又給學生講倉頡造字的傳說。從孩子們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內心的渴望--- 去認識、瞭解更多的語言文字。

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這節課學生雖說學習積極性較高,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不錯。尤其是口頭組詞可以看出學生的知識儲備非常豐富的。但是這節課離自己設想的預期效果相差甚遠,留下了許多的遺憾。

1、設計自學的程式死板。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的能力,這種教學理念是對的,學生利用老師交給的方法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自學過後讓五個小老師說自己的學習過程。這五個孩子想象力豐富,都能看圖記形。對於鳥字與圖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小老師譚子傑找出了很多。比如:說一點像鳥眼睛,橫像鳥停的樹枝,鉤像鳥的爪子,鳥字上面部分像鳥頭。在不斷的交流中,學生不僅瞭解了象形字的由來,理解了它的字義,更懂得了象形字最簡單的記憶方法,就是象形字與它表示的物體是相象的,由圖識字。

可是自己安排學生在自己學習的時候,教學設計缺乏靈活性。當教完生字“目”,讓學生自己學習其餘的象形字的時候,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學習。好多學生都處於觀望的狀態。作為自己沒有及時的調控。所採取的僅僅是發一張小小的笑臉來激發學生學習。學生為什麼沒有動起來,那是因為自己給學生定的模式過死,沒有正確地估量學生的實際。學生是鮮活的生命體,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個性,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反饋生字,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個環節裡,正是自己給自己設了個圈套,導致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後來時間的緊迫,生字鞏固遊戲,拓展識字及把這些字歸類,甚至書寫“十”這個字的的時間都來不及上。

2、自己的教學機智有待提高。其實在反饋生字的識記這一環節,自己已意識到這樣會使後面的教學任務完不成,可卻沒有想到應該馬上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其實給生字組詞是記住字的方法之一。因而不必讓孩子們給每個生字組詞,花去了許多的時間,應該馬上讓學生說其它識記生字的方法。(編順口溜,加一加,減一減,猜謎語等)

3、對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不夠。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本課的象形字充分的體現了這點。可是自己在引導孩子們學習的時候,將圖字進行了剝離。尤其是將義與形分開了。當看圖學完一個漢字的時候,為了鞏固漢字,應該在記住形後就讓學生給生字組詞記住字義,可是自己在教學中卻對音形義進行了分離。自己對語文知識體系的把握有待及時加強。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學反思:新課標人教版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第29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文中敘述了國王在選擇繼承人時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誰能用種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誰就是他的繼承人。最後,被選為繼承人的卻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雄日。下面我摘錄了一些教學片段並寫了相應的教學反思。

一、《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學案例片段

老師: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雄日最終成為受人尊敬與愛戴的國王是因為他誠實,那同學們回想一下自己,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嗎?誠實的你有什麼高興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學生1:我在家裡撿到了十塊錢,當時想偷偷藏起來,自己留著以後買零食吃的,後來還是主動交給了爸爸,爸爸媽媽都誇我是一個誠實的好孩子,並獎給我買了一件新玩具,我非常高興!

學生2:有一天,我在門前踢球時,將鄰居家的窗戶給打碎了,我馬上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買了一塊新玻璃賠給了鄰居家。鄰居阿姨說我是一個誠實的孩子,並要我以後踢球時注意些。

學生3:老師,我覺得不是做什麼事都要誠實,有時候也可以不誠實。

老師:哦?那你說說看,當你遇到什麼事的時候可以不誠實呢?(師驚奇地問)

學生4:當遇到壞人時就可以不誠實。

師:張演瑜小朋友說得真好!當我們遇到壞人時就要狡猾些,想辦法保護自己,這不是不誠實,反而是聰明的表現。

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學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性、動態的過程。國小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自行發現,提出了一些自己在備課時沒有設想到的,非常獨特的想法。這時,我及時的抓住這個機會,教育學生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要動腦筋思考,學會隨機應變。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揚了他們的個性。還延伸了課後的安全教育,我覺得這可說是一舉兩得呀!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而代之與開放式的、不斷生成的、充滿活力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點,善於抓住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上述摘錄的教學案例中,這個創新點是由學生自己挖掘的,沒有張演瑜小朋友獨特的想法,就沒有了“有時也可以不誠實的”的“創舉”。而我只是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堂課給了我今後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即要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這一案例中,我認為主要體現在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因為“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語文學習不應該僅僅是讀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不斷創新,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有生機,才有活力。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一、本節課的優點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來學習拼音的音。創設一定的情境,藉助自己的口語經驗。

在發音規律上:複韻母的發音一味強求從單韻母到單韻母的發音,並不準確。只要嘴巴有動程變化,能夠準確發音就可以了。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時空,加入一些課外的素材,不侷限於教材。

3.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的資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突破發音難點。

4.感受到新課標下的新課堂:

(1)課堂中老師是朋友,互為師的。

(2)學生是主人,有充分活動的時間,滲透有小組合作。

(3)孩子在課堂上善於傾聽,敢於質疑。

(4)孩子大膽熱情,新課堂體現自由的文化。

二、本節課的不足

1.落實不夠,對於四聲的練習不夠,拼音教學應該嚴格按照“韻母──帶調四聲──音節──句子”的步驟來教學。

2.小組合作實效性不夠,沒有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小組組詞不如自由說的效果好。

3.教師指令不清楚,導致學生的反饋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4.沒有課中操,課中操可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讓孩子動一動,時間不需要很長。

總體來說這節課能夠體現新課標的基本思想,創設了奧運會這麼一個情境。情境創設比較完整。後半節課的”拼音奧運會”訓練點到位,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拼讀學生姓名的環節,比較好,可以延續展開,在後面的學習中繼續使用。

不足在於前半部分的教學不夠落實,複韻母主要是讓學生熟練識記,拼讀已經不成為難點了,所以,鞏固和落實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步驟一定要清晰。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的指令性語言一定要清晰,而且要讓孩子養成通過指令做事的習慣。這節課的教師指令不是特別的清楚,導致孩子回答問題的時候有些導向性的錯誤。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於探究。對國小低年級而言,有效地組織小遊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及時給與網路延伸,幫助他們架設並構建新知的平臺。

當然,在教學《地球爺爺的手》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第一:教學形式及方法比較單一,低年級兒童最喜歡是遊戲、比賽等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還需有的放矢地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第二:識字教學中,沒有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學生在生活中的識字。

第三:教學中,還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因為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應該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冀教版一年級教學反思國小一年級教學反思一年級教學反思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1.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進一步感受文章所蘊含的情感的常用方法。課中可以創設多種讀的途徑,進行朗讀訓練。如,從對影子的有趣出發,個別讀、評議讀、男女生比賽讀、範讀、討論讀、組與組之間比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多種形式貫穿始終,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參與到讀中來,收到以讀帶講、以讀促思、以讀助講、以讀悟情的效果。

2.合作互助,理解感悟。請學生先看完動畫,再進行小組交流。在交流中,他們的創新思維、求異思維得到了培養,他們自主發現、自主實踐,激發了探求知識的熱情。學生回答除了課文中的內容外,還說到“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影子的方向也會變化”“影子的長短、大小會變化”“影子是追不上的”……並且在接下來的“手影遊戲”中,進一步擴充套件體驗,理解影子現象,為學生的思維、語言表達提供平臺,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中的主人。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秋天》是一首詩歌,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描寫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在課前我先帶學生看校園內的秋景,看石榴,聞桂花。課上引導學生與實際秋景聯絡起來,學生進入情境,在品詞析句時,展開一幅幅畫面,把圖文對照起來,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從而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但是課上學生情緒沒有我預期中的飽滿,怎樣讓學生真正理解“撿一片黃葉悄悄地珍藏,”激發起學生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美。

我請學生課後去採集落葉,通過觀察五寶(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看:落葉的顏色,形狀,蟲咬的洞洞,葉脈,裂痕等;聽:風搖樹葉的聲音;聞:樹葉的味道青草味、臭味、太陽的味道等。嘗:香、澀、苦;摸:光滑,刺手,軟軟的。再想象樹葉會落到哪兒,去幹什麼?學生的奇思妙想充滿童趣——也許會落到小河裡,變成螞蟻的小船,螞蟻高高興興地去遠方旅行;也許會落到鳥窩裡,成了小鳥的被子,小鳥感到舒適又溫馨,在甜美的夢鄉中乘著樹葉飛毯去追尋太陽升起的地方;也許會落到小姑娘的家門口,小姑娘撿起來夾在書頁裡,變成書籤。小姑娘時不時地翻開書來欣賞……

在秋天的背景下,藉助秋風、秋雨、秋陽,秋天植物的特點清晰地現秋天的美。適時地加入一些小動物,例如一隻螞蟻、一隻蜻蜓,這些植物便多了情感色彩哦!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景物可以結合進來,為描寫植物服務,例如蟋蟀不再嘹亮的歌聲、流水帶走飄零的落葉。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雨鈴鐺》這篇課文,內容短小精悍,語言清新優美,生動活潑,充滿了情趣,是一篇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學生語言,訓練學生語感能力,獲得初步情感體驗的好課文。在鑽研了教材之後,如何通過朗讀,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何巧設環節,引導學生想象,促進個性化學習?是備課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的問題。課後,我對這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了認真反思,總結出了一些成功之處:

一、展示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激情地學習?展示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是這節課的一個優勢。

二、提高興趣,讓學生愛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教學這課時,我以《小雨沙沙》這首歌匯入,看著他們興奮自豪的樣子,我知道這節課開了個好頭。課上,我充分利用學生愛聽“好話”的心理,“你真棒!”“你真會想!”“你讀得太美了,真希望現在就下場春雨吧!”等鼓勵的話我會毫不吝嗇地送給他們。特別是送給學生第一份“豐厚”的獎品時,我感覺到同學們的興致更高了,學習的動力更強了,都紛紛舉起了小手,用渴求的目光注視著我,顯然這種獎勵機制奏效了。

三、以讀代講,讓學生感悟春雨的美。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這是一種審美的體驗。為了讓學生對春雨的美有所感悟,我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正確讀文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再流利讀文,最後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特別是指導朗讀這一環節,老師先配樂示範朗讀,然後重點指導學生該如何讀好“沙沙響”、“丁零當啷”,再指名請學生朗讀,最後集體朗讀。在清脆悅耳的《春姑娘的歌聲》的配樂聲中,同學們顯得特別興奮,通過一次次地美讀,細細品味,漸漸地把作者的情感化為自己對春雨的喜愛之情了。

四、展開想象,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結合兒童生活經驗,藉助情境,請學生說說平時聽到的雨聲是什麼樣的?能學一學嗎?孩子們的思緒猶如閘水一樣湧出來。“滴答滴答像鬧鐘發出來的。”“噼裡啪啦像放鞭炮的聲音。”“嘩嘩像海浪拍打著岸邊的聲音。”接著,我又戴上小燕子的頭飾把學生的思路引到了“春雨在招呼誰回來?能和小燕子打個招呼嗎?能和我說說話嗎?”上,在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我帶著他們一遍一遍地讀著“丁零當啷,丁零當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來蓋新房。”每一次讀似乎都有新的體驗,孩子們喜歡極了。於是,我借勢引導學生春雨還可以招呼誰?做些什麼呢?請仿照詩歌最後一句續編兒歌吧!孩子們一邊想象春天萬物的變化,一邊將想象到的內容以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在自編兒歌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對春雨的認識不再侷限於課文。有的說:“它在招呼小青蛙,快快醒來捉害蟲。”有的說:“它在招呼小樹苗,快快長出新葉子。”還有的'說:“它在招呼桃花,快快露出笑臉來。”多美的詩句啊!孩子們把書上的語言變成了自己的語言,在無拘無束的想象與交流中展現個性的童真,對春天的熱愛之情也得到了昇華。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這節課出於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這一環節較為倉促。另外,讓學生迴歸課文再讀時,忘了讓他們加上動作讀。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進一步探詢有效的反思的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作為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說,通過一學期來的培養,我班學生基本都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方面,首先漢語拼音知識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在開學前一個半月教學拼音的時間裡,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並經常引導學生對已學拼音知識活學活用,通過學兒歌、“摘蘋果”遊戲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識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特別注重引導學生主動識字,一年級上學期是意義識字的關鍵期,不僅要求對課文內容熟悉,同時加強了課外閱讀。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反覆多次和漢字見面,並通過一段時間後又對多篇課文進行閱讀訓練,使學生逐漸認識漢字,然後以適當的方法強化刺激,達到識字的目的。寫字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學生的字寫得好壞美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語文水平。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會讀帖、描紅,既從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又從習慣方面的要求學生。特別是習慣方面的要求,如怎樣握筆,寫字姿勢,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這影響了學生的寫字質量的提高。因此,在抓好學生寫好字的同時,我更注重學生有良好的寫字習慣。在讀書的訓練上我採用了當天閱讀最認真的小朋友就可以當隔天的小老師進行帶讀的辦法,或者是小組讀、合作讀、擂臺讀等多種形式的手段來提高孩子們對課文進行多次閱讀的興趣。

課前我要求每天學生需預習課文,在學習課文的開始階段,教師不需要過早給學生加以引導提示,讓學生先行感知課文,那麼這第一次的感受能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就算有理解偏差、有錯誤,經過之後的共同討論、共同訂正、理解課文,都能夠解決。先學後教,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主動參與,有利於課文的感知和學習。課後要求不定時複習,鞏固原有知識,承上啟下幫助新知識的掌握。關注差異,並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幫助家長解決輔導上的難題,也同時認清自己教學上各個方面的不足。

經過大半個學期的學習孩子們願意讀了,課文中的、課外的故事也願意讀了,不僅增加了他們識字量,而且認識的詞語也越來越多。組詞訓練不再是單調的了,總聽到“我還有”“我還會別的”這樣的話,課堂生動多了,有更多學生願意展示自己。

要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的成長,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想學愛學主動學了,那麼,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師風採展示上我與大一班小朋友合作展示了一節語言活動“咕咚來了在本次語言活動中首先我的設計意圖是充分調動孩子們大膽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育孩子們遇到事情不要驚慌,要問清楚弄明白後再行動。

首先我利用“咕咚聲音調動孩子們的探索和求知慾,接下來利用小兔子擬人化以及ppt進行故事的講述,在故事講述過程中我運用誇張的肢體語言及豐富的表情將故事繪聲繪色的展現給孩子們,孩子們聽的也聚精會神,故事講完後通過幾個小問題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讓孩子們在回顧故事的同時對故事中的人物和發生的事件有了細節上的瞭解,孩子們在故事複述及扮演中表現的很棒,我通過一個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到其中,不僅讓孩子們的思維得到自由發展,同時孩子們也逐漸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慢慢的與我熟悉起來,雖然積極參與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個孩子都會認真的聽其他人回答,本節課在角色扮演及創編環節中進入了尾聲。

本次教學活動讓我反思到,在今後的語言活動中一定要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語言環境及空間,同時在今後設計課程環節時也要仔細反覆推敲自己的課程,按照園領導的培訓及《綱要》中的要求將每個環節運用特色教學手段進行精彩的設計,不要過於心急,這樣一節好的語言課才能很好的呈現,也會給孩子們帶來樂趣和知識!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為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匯入新課時,我先模仿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麼聲音。接著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教學反思教學反思。這課的匯入方式是為了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2、文字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著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字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文字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本教學設計著力讓學生參與讀、想、做、演等活動,引領學生深入課文,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在人與文字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之由讀文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1、用吸引人的聲音將學生領入課堂。六七歲還是一個以玩為主的年齡,怎樣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變換多樣的聲音中我帶領孩子們進入深入學習、得到了他們的全力配合。

2、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材只是個例子,更多的知識需要老師帶領學生一起探索。本設計重在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掌握了篇章結構後結合自己的認識對教材進行創新重組。

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所見》這首詩,簡單明瞭的語句展示了“意欲捕鳴蟬”的樂趣:那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想去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下面是《所見》這首詩的教學反思:

我在《所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這樣做的:

在學習生字的環節中,我請同學們看“蟬”字。讓學生理解蟬是一種昆蟲,所以有蟲字旁。同時讓學生結合《金蟬脫殼》這篇文章,讓學生如體會那小牧童想捕蟬時的神態。學生們對於接下來的學習更有興趣了。

由於《所見》這首古詩比較淺顯,所以我告訴學生們說:“這首古詩給我們講了一則有趣的小故事,誰能試著把它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大家聽聽呢?”

學生們大都能理解,在圍繞“意欲”一詞的商討後,就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見》的意思快速地講述了出來。而且發現經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後再記憶,學生背誦古詩的勁頭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所見》的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