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教學反思2篇

才智咖 人氣:1.18W

以下是《放飛蜻蜓》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2篇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一

《放飛蜻蜓》是一個娓娓道來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讓學生體會陶先生對孩子的耐人尋味的教育,又能激發先生對蜻蜓知識的瞭解,對小動物的探究興趣,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時,我體會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關鍵語句,走近陶行知。

上課伊始,利用舒緩的音樂,精美的圖片,激發孩子對蜻蜓的喜愛,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讀書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描寫陶先生神態、動作的語句,體會體會,你能感受到什麼?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劃、悟。文中的“慈愛的撫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著……”我與孩子們共同在這些靈動的詞語引領下走進文字、閱讀文字、感悟文字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誘的教育,孩子們具體地說出自己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並能在讀正確、通順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品味課文的細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利用文字知識延伸,激發探究的興趣。

學生默讀課文,通過陶行知與孩子們的對話,說說對蜻蜓的瞭解。學生緊扣文字,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個方面的知識,並整合書本資源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來介紹自己所瞭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識大比拼的環節,目的在於激發孩子探究動物世界的興趣,有的學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報,有的介紹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釋了什麼叫蜻蜓點水…… 孩子們面前的圖片、資料和書中用鋼筆做出的有關蜻蜓知識的記號,讓我明白了,他們關於蜻蜓知識的瞭解並不比老師少。

回顧課堂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時間把握不準。

在上課時,由於緊張,總想使課堂的每個環節都展現的非常完美,所以在時間的把握上有失偏頗,以至於在教學第一環節閱讀課文,指導感情朗讀,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學時間過長,而導致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蜻蜓知識環節的第二教學時間顯得有些緊張。

二、忽視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產生。

由於我迫切希望課堂流暢順利,所以有時替代了學生的思維,都覺得這是教學的需要,忽視了學生的生成性資源的產生,讓精彩從身邊溜走,這主要在於我沒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以及當課堂出現意外花絮時我缺乏課堂機智。例如:學生在回答陶學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他的體會是陶學生不顧形象。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實回想起來只要順勢引導,讓孩子體會一個大教育家如此做得目的,體會陶先生的平易近人與耐心等,只要多問一個為什麼的問題,一定能夠讓孩子口中生花!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二

對於陶行知先生我並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揚中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陶活動,曉莊師範的湯翠英老師曾應邀赴揚作巡迴報告,作為學陶的一名積極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熱情投入到此項活動中去。那時候,先生的一些經典論述我們大多能出口成誦。什麼《小孩不小歌》等等學生們也是會背的,那時候如果有學生打架,往往老師還沒去處理,早就有三五學生圍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來打去借別人的手打自己;你罵我,我罵你,罵來罵去,借別人的嘴來罵自己。”也曾到曉莊去參觀陶行知紀念館,在先生的手記前駐足良久。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我。

這次教《放飛蜻蜓》一課,我以為應該很好地讓學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師廣場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學生走進校園。

對於這課的教學重難點,老師們意見並不統一,大多是將“瞭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作為重難點。我並不贊同這個觀點。儘管教參上有這樣的建議,儘管在本單元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等是訓練重點,但我細讀課文後仍覺得將這作為教學的重難點並不妥。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1、細讀課文,瞭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探究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為什麼要確定這樣的重難點?我以為還要從課文中來說。課文講的是陶先生髮現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願地放飛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藝術由此可見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就能體會先生的為人,教學時為何要放棄這樣的一個認識先生、走進先生的良好契機呢?

至於瞭解關於蜻蜓的知識,我以為並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但僅限於瞭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蒐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

在課上,我跟孩子們一同探究著,感悟著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啟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我也在努力學習著先生,當他們在讀課文準備介紹蜻蜓時,我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著,傾聽著,啟發著,點撥著。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著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脣間動情地傾吐著,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於蜻蜓的,有說關於先生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後再去找一找關於陶先生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瞭解先生,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啟發。而我,則從這節課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並不小!誰若說小孩小,他比小孩還要小!(陶先生曾講過的大意。)他們關於蜻蜓的知識其實並不比我們做老師的少!走進新課程,我們為師者首先應是一個善於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學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與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