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才智咖 人氣:6.09K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歡迎大家分享。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時間了,選擇上什麼課文呢?翻開第四冊的語文書,最終將目光聚焦到了《雷雨》。炎熱的夏日,驕陽如火,一場雷雨,送來一陣涼爽。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蛙鳴,淘氣的孩子光著小腳丫,在積滿雨水的路上嬉戲……我的腦海猶如放電影一般,一幅幅畫面一一呈現。我一遍一遍地讀課文,接著“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雨過天晴”這些詞語彷彿跳到了課文中。哦,看似簡單無華麗辭藻的《雷雨》原來潛在著很多可圈可點的內容耶!那就選它沒錯啦!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還是讀,想法設法讓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出畫面,讀出感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的特點與變化。

三、滿意之處

1、積累詞語,讓課堂充滿語文味。課開始,就讓學生說說“雨家族”的成員,然後歸納:小雨有細雨如絲、牛毛細雨、濛濛細雨、和風細雨、綿綿春雨;大雨有傾盆大雨、瓢潑大雨、大雨如注、狂風暴雨。課中,逐段賞讀後,叫學生用一個四字詞語概括這個畫面,很自然地積累了“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雨過天晴”。

2、品讀詞語,形象生動。文中有句“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我抓住“壓”字,先讓學生做個“壓”的動作,然後問:現在有滿天的烏雲慢慢地、慢慢地向你壓下來,好象就要壓到我們頭頂了,壓地你——,朗讀時,學生自然讀出了那種壓抑、悶熱。再如:“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我故意出錯打出“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擺動。蜘蛛從網上跳下來,逃走了。”讓學生髮現錯誤後,又讓學生學小樹亂擺,接著採訪“小樹”:你為什麼亂擺?學生對話也很好:“因為風太大,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了。”而“垂”字採用了動畫演示,讓學生知道這是一隻害怕的、慌忙而逃的小蜘蛛。

四、迷茫之處

1、幾個生字的教學

生字教學也是低段語文的教學重點,但是我卻常常把握不好教學的火候:費時又低效,方法也比較單一,強調一下讀音,分析一下字形,再組幾個詞。如何抓住生字的特點選擇有效的方法,讓學生記得快又記得牢,這是今後要努力探索的。

2、“雷雨後”要學到何種度?

因為是第一課時,因此將教學重點放在了“雷雨前”,“雷雨時”、和“雷雨後”只是讓學生感知一下雷雨的變化過程。但是後來教學時間比較充裕,因此教學有點隨意。播放音樂是為了創設情境,感悟雨過天晴的美麗、清新,然後幫助朗讀。但是學生說到了很多自己想象的雨後美景,我怕節外生枝,沒有很好地點撥引導,草草收了場。其實這裡完全可以放開讓學生說。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雷雨》是部編版第四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下面談談自己教學後的一些想法。

在這篇課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寫得較具體,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對來說寫的簡單了些。因此,在教學時,雷雨中的景象我講得比較少。重點講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為了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我在每一段課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學“雷雨前”時,我讓學生聽雷聲,看閃電,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教學“雷雨中”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聽大雨嘩嘩的聲音,並不時穿插轟隆隆的雷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教學“雷雨後”時,我請學生欣賞課件,聽蛙鳴、蟬叫、鳥啼等各種自然界的聲音,並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看精美的圖片,彩虹,太陽……感受“雷雨後”的美麗。就這樣,我把學生帶進文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激起他們探究自然奧祕的慾望。“雷雨中”這一段我用請學生欣賞課件的方法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雷雨後”這一段我採用的引入方法是: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配樂朗讀,引領學生展開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詞非常精煉。於是,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我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畫面上厚厚的黑雲籠罩著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隨即引導學生:在這個句子裡,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麼?滿天的烏雲壓下來,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然後又引導學生把這種害怕的感覺方到句子裡讀,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再如理解句子:“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我先請學生欣賞課件,理解蜘蛛為什麼要垂下來。然後請學生來噹噹這隻害怕的小蜘蛛,讀讀這句話,體會“雷雨前”小動物的不同反應,從而進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來了。……現在想想,學生那天的朗讀真的很精彩,他們對文字的理解也是精彩絕倫。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雪孩子》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給小白兔帶來了快樂的可愛的雪孩子,最後為了從大火中救出小白兔而捨棄了自己的童話故事。

一、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中,我覺得在指導朗讀方面還是比較有效果的。如,課件出示課文的第一句話“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後,我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想象讀這句話,有的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朗讀反映出雪的資訊。接著出示第一幅插圖,通過語言渲染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自己想象成圖中的小白兔,分別用“咦”“哦!”“啊!”續說句子,學生如臨其境般地面帶一種或疑惑或興奮或頓悟或詠歎的表情和語氣,使語言的感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學生盡情地描述中也使雪後的場景更加開闊,更有感染力。又如,在學習課文的第三段時,出示雪孩子的圖片,讓學生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雪孩子,如果你擁有了這樣一個小夥伴,你喜歡嗎,你高興嗎,順勢引導學生歡歡喜喜地、高高興興地讀這一段,感覺學生讀得也比較有氣氛。

二、成功之處:

1、學習默讀的方法,掌握朗讀技巧。默讀是閱讀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習《雪孩子》一課,讓學生學會一種讀書的方式。課堂上先讓學生出聲朗讀課文,然後告訴學生默讀的方法:不發聲讀,不動嘴脣;不用手指著讀;還要邊讀邊思考。讓學生比較這兩種讀書方式的不同之處,並告訴學生默讀的好處。接下來訓練學生進行默讀。先讓學生通過默讀,理解每一段的意思,瞭解構段形式,初步理解文章大體內容,再讓學生帶著不同的問題進行再次默讀,提高默讀的效率。

2、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朗讀感悟。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首先,引導孩子想象,讀出雪景之美。如何讀出雪景的美?我先引導孩子想象雪後的景象,到處是一片白茫茫的,孩子有了美的體驗在讀書時感情自然會流露出來。其次,引導孩子抓住關鍵詞朗讀。在學習雪孩子營救小白兔的部分問孩子“雪孩子發現小白兔家著火時心情怎樣?”孩子能夠回答出“著急”,並能夠抓住文中關鍵詞“喊”“奔”,接著引導孩子“你還從哪裡看出雪孩子著急?”學生會抓住雪孩子救小白兔的動作“衝進、冒著、抱、跑”中體會孩子不顧自己、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質。

3、拓展延伸,發散思維。在理解課文後,安排四人小組討論“雪孩子會回來嗎?”的話題。這個活動既使學生有興趣地在這一環節中進行簡單的口語交際,又使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最後,通過課件引導學生理解“雪化成水、水蒸發到空中形成雲的過程”,再通過演示課件理解“雲變成雨和雲變成雪的過程”,讓孩子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成長的快樂。“雪孩子回來以後,你會對它說些什麼呢?”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來說,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有創意地表達。

三、不足之處:

1、課文內容太多,基本上是按故事的發展順序進行學習,但對於如何在保證故事完整性的基礎上對重點詞句進行理解還很難以琢磨。

2、學生想象故事太單一,創造力不夠,今後在教學中要多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四、改進措施:

放手於學生,讓學生正常地去融入課堂。不要過多引導。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雪孩子》這篇課文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語言淺顯,簡潔,生動地表現了一場美麗的大雪過後,小白兔和媽媽堆了一個可愛的雪孩子,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了快樂……但是後來,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奮不顧身,自己卻融化成水,經過太陽一晒,又變成天上一朵朵美麗的白雲的經過,讓每個人都感觸到雪孩子善良的心靈。既形象地表現了雪孩子奉獻自已、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又結合自然現象說明雪遇熱融化蒸發形成白雲的這一科學道理,在趣味性活動中使孩子們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進而學習雪孩子樂於幫助別人的美德,一方面可以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另一方面故事中的科學現象,很好地滿足了國小生的探索需要。文章文質兼美、極有意境、極富童趣,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想象、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利於老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看圖讀文,使學生獲得了真實情感體驗。

一、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為了能夠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這節課我嘗試利用多媒體讓情景交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加深感悟。

首先,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其次,我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將學習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同時,我還採用了指導觀察法,充分發揮文中插圖的作用,以圖帶文,圖文並茂,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了對課文的學習。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明確提出了“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一要求,在教學中,讓讀貫穿始終,以讀帶講,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探究,加深情感體驗。為了激勵學生的學習信心,我多次進行鼓勵、欣賞,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在教學中,我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教育薰陶緊密結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學有所獲。

二、成功之處

1、本節課,我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我積極去引導,起到了一個引導和過渡的作用。起初我讓學生課前多收集資料,學生在預習閱讀中學會了提問問題。

2、我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課堂上給學生快樂的學習體驗,採取小組互幫互助的方式,帶動孩子的積極性。

3、在生字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識字方法,利用上下文理解字詞,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在語境中幫助孩子們積累。另外,為了加深印象,我讓孩子們大膽想象,用換部首、編順口溜、編故事、編字謎等多種方式來記憶生字。

三、不足之處

仔細回顧,這節課也有不令人滿意的地方,那就是在提出問題後,學生的參與面比較狹小,只是照顧了部分同學,希望可以在以後的教學中進行彌補,使更多的孩子積極參與進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中缺少創新意識,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養成性教育不夠成功,學生的基礎知識有待於鞏固提高。

四、改進措施

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是一門複雜而豐富的教育,做一名語文教師很不簡單,要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更不簡單。教學中,我常常慨嘆自己的知識淺薄,我深知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不管是教育理念還是實際教學,都需要我不斷地去摸索去嘗試,只有這壓根才能在新課程的改革大潮中不被淘汰。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場景歌》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場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詞的用法,激發學生了解、觀察大自然,並嘗試用量詞表達熟悉的事物。

優點之處:

1、讀中感悟字的意思,採用多種形式認讀,進一步鞏固學生的識字成果。

2、教學重難點通過自主閱讀、出示圖片、展開想象、聯絡表達、趣味誦讀等方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量詞的表達效果。

不足之處:

本節課,在識記生字這一環節上,大部分學生只能用數字加偏旁的方法,方式單一,識字興趣不是太高。這說明沒有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認知的積極性,同時對創造性的運用教材還需努力。另外,我還應該重視識字教學的生活化和情景化,平時多注重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力求實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在情景中識字。

改進措施:

1、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好地設計教學評價,把識字方法真正的應用到學習中去。

2、在下一節課上課之前,或者利用課下時間對孩子進行拓展練習。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紙船和風箏》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課文,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對這課書的教學反思:

一、在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如果學生感到了快樂,那麼他們就會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所以,本課我力爭創設愉悅可持續型氛圍,讓學生樂學,積極投入其中。課前交流時,我們玩“你演我們猜”的遊戲。接著又出示:“山頂、山腳、小溪、紙船、草莓、風箏”等畫面,學生點選相應詞語。識字中,學生認識紙船裡的生字朋友,請出捉迷藏的詞朋友,於遊戲中自主識字,合作交流。在指導朗讀時,學生帶上頭飾進行表演,他們進入了角色,在讀讀演演中積累語言,自悟道理。佈置開放型作業時,我激趣引入:“學了這個故事,你一定想對松鼠和小熊說幾句話吧!把你想說的話寫在摺好的紙船上好嗎?”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以主人的身份學習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和閱讀教學中。

1、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我先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再引導他們合作識字,交流方法。我說:“你覺得哪個字比較難記啊?”“誰有好辦法記住這個字?”通過循序漸進的識字過程,學生在自主、合作、遊戲中,識字能力有所提高。

2、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在朗讀方面,只有通過反覆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薰陶。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我首先給學生範讀課文,特別是讀“松鼠和小熊友誼破裂”一段配上悲傷的音樂,給學生創設一種情景,使學生體會小熊和松鼠他倆為了一件小事吵架,友誼受到影響是多麼的傷心。再指導學生去讀,這樣學生自然就讀出感情,並讓學生模仿文中主人公的神態、動作,表演課文內容,這樣有助與學生準確理解詞句(例如對“漂流”和“飄蕩”的理解),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通常能喚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有利與發展他們的思維和語言。

再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今後應該改正:

1、教學層次性體現還不夠。面對同一教材,學生的知識狀況、能力水平、個性特點、感悟能力等都有所不同,我在教學過程和練習設計中已有所體現,但必竟不夠。我想:如果從不同等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在各個教學設計中都加以體現,課堂效益可能會更高些。

2、重視朗讀的訓練,忽視寫字的指導。

3、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4、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學機智。

與此同時,我也就在教學中的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

1、表揚越多越好嗎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於是伴隨著“你真棒”“棒極了”的誇獎聲,學生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出現了“好”聲一片,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一概以“不錯”“很好”進行籠統評價,而對學生的錯誤結論不加以糾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這實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欠缺,不使人不想:表揚越多越好嗎?

2、小組合作學習如何有效實施

在新課程的學習中,我發現儘管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但在具體實施中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有時各說各的,有的學生不善於獨立思考,不善於互相配合,不善於尊重別人的意見,也不善於做必要的妥協。這使我感到困惑:如何處理班級教學、個人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係,大班額怎麼組織合作學習?討論出現分歧怎麼辦?意見高度統一是不是好事?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之中?

教學的成功在於對自己的教學不斷地進行反思,抓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覺發現問題,再去研究、解決這些問題,對自己的教學產生質疑,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不斷創新。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紙船和風箏》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文中的小松鼠和小熊分別住在山頂和山腳,小松鼠折了紙船順水漂流給小熊送去快樂,小熊紮了風箏順風飄蕩給小松鼠帶來幸福,從此在清清的溪水裡,在藍藍的天空中,會時常看見漂流的紙船,飄蕩的風箏,即使這對好朋友吵架了,也都通過紙船和風箏捎去彼此深深的諒解和濃濃的真情。紙船和風箏在山頂和山腳架起了一座友誼的長橋,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紐帶。

在教學中,我緊抓小熊和松鼠感情變化這條線,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朗讀中悟情理,品情味。反思這堂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得還可以。

一、利用簡筆畫,創設情景。

新課程改革提出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一種愉悅的精神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開始,我根據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利用簡筆畫的形式,引入故事中兩個可愛的小動物,並讓學生找到小松鼠和小熊的家,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又根據課文內容畫出紙船和風箏,並分別寫上"漂"和"飄",藉助情境區別這兩個同音字。黑板上寥寥幾筆勾畫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隨機教學了涉及到的生字,在情景中學習,在情境中感知課文大衣,激發學習熱情。

二、誦讀悟情,體現發展。

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本節課的教學充分圍繞由讀通到讀出感情的訓練過程為主,並把讀通課文與讀好長句子和重點部分有機結合,加以指導,重點突出。我在教學中抓住"樂壞了""他們再也看不到紙船和風箏了……"等語句,抓住矛盾,體驗情境,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了"飄與漂"的不同含義。另外,多讀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發展語言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在教學中將讀貫穿教學始終,採用了自讀,範讀,跟讀,讀中思考,讀中體會等方法,在如何讀出感情方面還進行了有效地組織和嘗試,引導學生在讀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兩個小動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體驗成功,放飛潛能。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兒童以勞動的快樂,取得成績的快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內心的自豪感,自尊感,這是教育工作的一條金科玉律。"在課即將結束的時候,讓學生把祝福的話和小夥伴們分享,使每個孩子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他們樂於展示自己,他們更懂得關愛夥伴,他們的個性健康地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困惑,課堂參與進來的學生學習很熱情,有一部分孩子很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還有些孩子的傾聽的習慣很差,如何去顧及全體。隨文識字如何保證時間,銜接自然,都需要老師去關注和智慧。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二年級的一篇語文課,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寫法,講述了蒲公英、蒼耳、石榴、豌豆傳播種子的辦法。本課訓練學生讀懂句子,把句子連起來了解節的內容。本課主要培養學生理解、概括、默讀、朗讀和收集使用資訊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時我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科學,在科學中學習語文。因此,我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從觀察有趣的現象開始,自主提出思考問題,進入探究學習,整個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探究材料。學生在觀察、動手、思考的探究性學習進行活動,突破知識難點,佈置後續性作業,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使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後。綜觀整個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活動的過程,我認為這堂課全面落實了新課標,將新的教學理念貫穿始終,達到了好的效果,是一堂成功的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注重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相互聯絡。

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很多,但學生平時並不是很瞭解,所以這堂課通過讓學生觀察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的傳播方法,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下課後佈置讓學生繼續觀察還有哪些植物用哪些辦法傳播種子,這是培養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知識落實到生活實踐當中,是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的延伸。

2、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

本節課按照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在發現問題環節中,讓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即:鳥有翅膀,牛馬有腳,植物要旅行靠的啥辦法?這個自然現象,激發了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下的教材觀強調,語文教材只是促進學生髮展的“文化中介”和師生對話的“話題”。可見,教材只是“憑藉”。我在設計教學思路時發現,兒歌的最後寫道:“植物媽媽的辦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細觀察,那裡有許許多多的知識,粗心的小朋友卻得不到它。”這裡給老師和學生留有較大的空間,能誘發學生積極觀察大自然的興趣。所以,我在課前大膽地先讓學生去大自然採集長有種子的各種植物,觀察它們的特點。教學中,也把課堂先給小朋友自己,讓他們各自站起來彙報採集到的植物,介紹已經瞭解的各種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課堂教學作了較好的鋪墊。教學中,我能針對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採用一些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把直觀形象的畫面、實物等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落實了新課程中提出的“加強語文實踐”、“促進學生的發展”的要求。

但是,因為教學中匯入課題部分學生說得比較多,後面教學時間不夠,原來設計的讓小組內的同學自己選擇喜歡的一種植物,在四人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小夥伴幫助這一環節沒辦法進行了,我認為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要不斷探索、實踐,吸收更多的新課程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這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本課以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

一、教學效果:

文章的主線落在一個“變”字上。全文思路清晰,圍繞“變”字進行說明介紹:先寫水的形態變化,接著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裡的狀態變化,最後寫了水的性格變化及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和災害。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從變“雲”開始,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從“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抓重點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學生們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時語調要重點;讀“雪”“飄下來”時語調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時語調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最後,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採用女生讀溫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絡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

二、成功之處:

對比畫面,加深理解。利用課件播放水“溫和”時,為人們做的好事——灌溉田地,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暴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淹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來不便,沖毀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害。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資訊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害的教學目標。

三、不足之處: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學生朗讀的形式還應再多一些,例如,男女生讀,小組讀,開小火車讀,同桌讀等等。通過採用不同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便於更好地鞏固生字教學,為詞語教學和理解課文打下紮實的基礎。

四、改進措施:

教師的語速還應再慢一些。由於低年級的學生思維相對比高年級的學生要來得慢一些,教師的語速過快會影響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本堂課中,教師應該更多地放手讓孩子去說去想,發揮他們天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我是什麼》是一篇極其適合國小生的科學小短文。課文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以親暱的語氣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及與人的利弊關係。文中始終不點明“我”是水,而是通過水的形態變化和人類關係的描寫,富有趣味性。內容生動有趣,語言樸素生動,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孩子們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才能造福於人的道理,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效果

課上,我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儘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走”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樣設計激發了孩子們探求的慾望,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課文情景,投入學習的狀態,而且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

另外,通過課上交流互動,引導學生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才能造福於人類的道理,從而激發了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處

1、在教學時,我以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小謎語匯入,匯入的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孩子們的注意力調動起來。然後,留給學生思索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謎底是什麼。為了找到答案,孩子們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了課文大意,而且很容易地就猜出是“水”。

2、有效的提問帶孩子們一步一步走進課堂深處。自讀課文後,丟擲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同時。面對學生的回答,我及時進行鼓勵表揚,鼓舞了孩子們的鬥志。

3、授課中我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讓孩子們感到親切、有趣、一目瞭然,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4、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霞”。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不足之處

1、整體讀課文的次數太少,沒有對隨文識字進行落實。在檢查學生預習時,只將詞語較多的一個段落進行了出示和識記,開頭的3個生字由於不是要求認識的字,所以單獨出示讓學生識記,顯得過於突兀。

2、缺少收集資訊和課外延伸。

在處理“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管住水,讓水給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人們想出了什麼好辦法?問題提出後,很多孩子什麼也想不出來。我想如果能夠讓孩子們提前收集有關水的相關資料,然後交流討論課前收集的有關水對人類所作的貢獻的資料,就可以讓學生通過交流,知道了人們植樹造林,建三峽大壩來防洪、發電、航運等。這樣既得到了口語交際訓練,也能培養其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拓展環節,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節約用水?組織學生開展“節水小衛士”的活動,幫助、監督身邊的人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使更多的人增強環保意識——這樣就能更加有效了。

四、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利用好課文,落實好隨文識字。匯入後檢查學習困難的學生朗讀,在朗讀中發現有困難的詞語並及時板書,識記。再把這些詞語帶回到課文中進行朗讀,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瞭解,也能牢牢記住這些生字。今後要做好課前預設,提前佈置讓孩子們預習課文和準備課前資料的收集的任務。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開課時,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青蛙為什麼要賣泥塘呢?它是怎麼賣的呢?賣出去沒有呢?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猜一猜“青蛙的泥塘到底賣出去沒有?”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並說說自己的理由。

學生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在自己質疑和猜想的基礎上,結合拼音讀通課文,勾畫出寫青蛙賣泥塘原因的句子,讀一讀,再想象青蛙住的“爛泥塘”是什麼樣的?弄清青蛙賣泥塘的原因。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弄清楚哪些動物想買泥塘,沒買成的原因是什麼?青蛙聽了小動物的話後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教學這一部分時,要不斷地創設情景,有效地聯絡生活實際演一演、想一想。最後,把“綠草如茵的泥塘”和“爛泥塘”展開對比,滲透“美好的環境是靠勞動創造的”德育教育。

在閱讀教學中,我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的能力,引導學生想象。兒童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語言本身是抽象的,如何有效地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呢?創設情境,將抽象的語言變為具體形象,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想象。

教學中,我抓住三個詞語:泉水、引水、灌水,通過演示和讓學生感悟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青蛙的聰明和勤勞。

在品詞品句中展開想象。品詞品句,發展思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結合課文內容及學生的生活經歷,我引導學生品詞品句,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比如,青蛙面對自己創造出來的泥塘,不禁“愣住了”。我要學生模仿青蛙“愣住了”是什麼樣子,然後趁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翅膀,想象一下,青蛙的心理在想什麼。

充分運用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低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著許多色彩美麗,形象新穎生動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有利於以圖學文,也有利於拓寬兒童的想象。如本課中,青蛙在一個風景如畫泥塘邊,嘴巴張開著,似乎正在說什麼。於是,我請學生再次想象,青蛙面對如此優美的泥塘,它會說些什麼呢?想象後再用語言表達插圖意思,也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部編版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曹衝稱象》一文中,小小年紀的曹衝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塊和大象的平衡,簡單的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見曹衝善於觀察,善於動腦真是個聰明的孩子。根據課文交代:故事中的曹衝也才七歲,班裡的學生也普遍是這個年齡,於是,我創設一個寬鬆的課堂情境,鼓勵共同討論,激發學生的想象,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談話匯入,課題處質疑

常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中,我採用PPT形式,利用圖片直觀地引導學生認識“稱”,透過對“雞”、“羊”、“牛”的互換,間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後匯入課文:“同學們,在古時候,沒有這天的這麼先進的科學技展,要稱一頭活著的大象甚至更重的東西卻是一件很難的事,這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古時候的故事——《曹衝稱象》。”之後我板書課題,這個匯入,很快抓住了學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問題:“讀了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些什麼?”學生很踴躍,他們紛紛發言:“我想明白這個故事中講誰要稱象,為什麼要稱象?用什麼方法來稱?最後真的稱出來了嗎?”我的導語也就成了學生的質疑的前提條件。從這個教學環節來看,我是成功的,我到達了激發學生興趣,開啟學生思維的目標。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鐘課堂要質量

在教學《曹衝稱象》這篇課文時,我先指導孩子多讀,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先……再……然後……”理解曹衝稱象的幾個步驟。其次,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加強重點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衝的方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這些詞要指導學生透過朗讀,聯絡上下文體會意思。透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對這一難點基本上突破了,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說話和口頭表達潛力,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

三、讀文質疑,合作解疑,課件突破難點

閱讀課的教學是語文科教學的重點,《稱象》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感悟曹衝是個遇事愛動腦筋,能找出解決問題辦法的聰明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曹操為什麼要稱象?官員們用什麼辦法來稱象?曹衝用的是什麼辦法?”然後,梳理學生的問題,循著學生的問題,逐個引導學生合作討論,最後解決問題。

四、不足之處,認真總結反思

《曹衝稱象》這篇課文就是告訴我們“平時多觀察,遇事多動腦,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這樣一個道理。淺顯易懂,學生很容易理解,但他們在生活中能否養成愛觀察,思考的習慣呢?由於這節課安排了比較多的重點詞語和口頭表達訓練,所以,在拓展的環節,我做得顯然是倉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結合實際,問一問學生:在生活中你遇到過什麼難題?你是怎樣做的?這樣學生從課文中悟出的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