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秋天的雨》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66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語文《秋天的雨》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語文《秋天的雨》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秋天的雨》教學反思1

我很喜歡《秋天的雨》這篇文章。整篇文章用的都是藝術化的語言,無論是讀之人還是聽之人,都有一種美的享受。

在講授這一課之前,我不免擔心起來:三年級的學生能感受這詩歌般的語言美嗎?能從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嗎?畢竟,現在的孩子對生活的感受太淡薄了。特別是在季節特徵不太明顯的南方,孩子們更難於體驗何謂“秋”。這怎麼辦呢?不管了,先讓自己充滿激情吧。

進到教室,我就用高八度的聲調跟同學們說:“同學們,秋天到了,我們身邊的世界正悄然發生著變化,細心的小朋友,你有什麼發現呢?”沒想到,問題一出,同學們都舉高小手爭著回答。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學生的這些反應頓時給我增添了不少信心。接下來的課都上得非常順暢,這是我意想不到的。課後,我作了反思。這樣的結果來源於我的課程設計嗎?好像並不是這樣的。排除了一下其它因素後,我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上課的情緒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我猶記得當時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動的,我感覺到我跟學生同步了。這節課以後,我學會了儘量讓自己充滿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

國小語文《秋天的雨》教學反思2

國慶節放假前得知開學後要講先行課,假期裡我就開始了備課,做課件。今天的第一節課我按時講了課,可糟糕的是我沒有很好的掌控時間,以致沒有處理完文字就倉促下課了。課下,我反思自己的課堂,結合本學科組同事的建議,反思如下:

一檢查生字詞費時太多。

我借鑑網上的課件,將課後生字條和田字格里的生字寫在“小雨點”上,點擊出示。我本想利用比賽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可是因為開火車進行,給每個同學讀字詞的機會,既沒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還耗費了時間。可以選擇兩名同學比賽,生字只出示生字條裡的。對於出錯的生字多讀兩遍即可。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浪費時間真是不應該。

二指導朗讀要求過高

我本來設計把一二段的朗讀作為重點指導。在第一段要讀出秋雨的溫柔和清涼,讀出秋天不知不覺的到來,我將需輕讀的部分設為紅色字型,孩子們思維定勢認為紅色的就要重讀。我示範讀“輕輕地”,孩子們卻在我的引導下放低了讀書的聲音。孩子們讀出了感情,可我覺得不夠到位,就反覆引導,也在無形中浪費了時間。

三教學環節設計面面俱到

在概括課文內容環節上,因為本課是散文,學生概括不出來。可以換為課後問題:“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秋天的雨的?”

在處理第二段時不用把句子一一出示,可以出示整段。先講修辭——比喻、擬人。讓孩子們去找比喻句擬人句。處理第三段時,可抓住動詞。第四段可用問答的形式理解動植物的活動。重點了解松柏穿上油亮亮的衣服。體會此段比喻擬人的用法。

簡簡單單教語文,我卻將之變得複雜起來。唉。不過感覺自己設計的好的地方也有幾方面:

一出示秋天的圖片,讓同學們仿寫比喻擬人句,加以指導,就出現了些有新意的句子。這也給孩子們畫秋天提供了素材。

二講中心句和總分總的結構。這為園地三的習作提供了寫作的模式,我贊成石頭的“先入模後出模”之說。

三對“五彩繽紛”的處理還可以,先找出顏色再來用詞語概括,學生概括得很全面。

講完課,心緒難平,可是想想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才好對症下藥,才會更進一步,未必不是好事。

國小語文《秋天的雨》教學反思3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有一定的成就感。課前和學生一起蒐集了描寫秋天的詞語,觀察了秋天的變化,從氣候到衣著。為此,我讓學生去“尋找秋天”。把學生帶到操場,來到小河邊,從小河邊完全可以觀望遠處的田野。在我的引導下,很多孩子都能用一句完整的話描繪秋天的景象。如,有孩子說“秋天在校園裡”。也有孩子說:“秋天在田野裡,小河邊”,還有孩子說:“秋天在藍天上”。回到教室,我將孩子們說的每一句話一一板書在黑板上,並引導學生把所觀察到景象仔細地說說,邊說我邊板書特殊的重點的詞句。如:秋天在藍天上、天高雲淡、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一會兒……。秋天在田野裡,農民伯伯忙豐收,田裡的稻子金燦燦的……。秋天在校園裡,小朋友穿上了秋裝,一片片樹葉……(為了銜接新課內容,設定懸念,這麼美麗的景象是誰諦造的呢?是雨。)

本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語言優美,採用了各種修辭手法,再現了秋天的美麗。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全文以秋雨為線索,像一串美麗的佛珠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描繪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如果說,本人的教學能體現成功的話,那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

一、抒情散文重在“閱讀感悟”寫法。

首先通過課文“錄音”“範讀”在“讀”的環節中,我領讀了課文三遍,什麼也不講,也不提示,就是深情地領讀。在讀第三遍時,孩子們是完全進入了角色,不知不覺孩子們自己讀起來了,我便悄悄地“撤消”了領讀,為了激發孩子們的激情,我偶爾也將文中具有親切,神祕之感的語言領一句,如“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孩子們會情不自禁地“還有草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裡呢!”從學生朗讀的情感中完全能體現出“好多好多”“都”是重讀了。通過重讀一種親切感便沉浸其中,更能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

本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構段上很有特色。三年級學生正是作文入門階段,作為語文教學,學生有必要進行簡單的分層,分段,瞭解最簡單的習作結構“總—分—總”,能掌握“總分、分總”等關係。如,本文第2—4自然段中,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都是這一段的總起,下面進行分述,可以說是按總分的順序構段的。那麼怎樣按照總分的順序構段呢?這是本人在本課中要滲透的語文知識與寫作中的小技巧。

在這環節中,我以“校園”為話題,引導學生按春、夏、秋、冬的特點,說說“我眼中的校園”。學生說的很火熱。一女孩說:“我眼中的校園是溫柔的。風兒輕輕的,小草也偷偷地鑽出地面,更溫柔的是操場邊上的兩棵柳樹,枝條柔柔的,枝條上還吐出了點綠,像綠色的小米粒……。”這下舉手的多了,一孩子又說:“我眼中的校園是寂寞的。因為我們開始暑假了,一離開就是兩月之久……。”一男孩說:“我眼中的校園是潔白的。要是下上一場大雪,校園裡白了,房子上白了……。”(學生有了這步基礎,要傳授一些簡單的寫作技巧就不難接受了。)

第一、要把握所敘述事物的總體特點,明確這些特點是通過哪些具體方面體現出來的。

第二、組織語言構段。(中低年級學生寫作文,難免在語言上不是很豐富,如果根據習作題材,組織構段,這樣,每個孩子都會有話可說,而且層次不亂。)如、描寫家鄉的小河,同學們可以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加以描寫。在構段時,可以引導學生先總寫這個季節小河的特點,然後抓住每一個季節的具體特點描繪,這樣會使你的構段更清晰。

二、抒情散文在“讀”中賞美。

本課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秋雨人格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使本文的描寫形象,生動、富有詩意。那麼,怎樣體會文中藝術化的語言呢?首先,結合語言環境來理解詞語。如、文中第2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但是當孩子們讀完了這一段,眼前一定會浮現出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和五顏六色的菊花,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繽紛”指的是什麼意思了。

然後,理解句子時要聯絡上下文和自己平時的生活積累,同時反覆朗讀品味,體會文章語言的妙處。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________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我們,冬天快要來了。”這些句子學生只要聯絡上下文,結合自己平時的積累,就能基本理解了。因為平時我們都知道鑰匙是用來開門的,用“秋天的雨”這把鑰匙來開“秋天的大門”的比喻非常形象;“喇叭”是用來向人們傳達資訊就是告訴人們“冬天快要到了。”相信孩子們再經過反覆朗讀,體會就會更深。比如,朗讀時要充滿感情地把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體現出來。語氣歡快活潑,語調輕柔洋溢,語速較快,聲音以“虛聲”為主,表情愉悅陶醉,眉宇舒展。

第三,進一步體現“閱讀與寫作“的快樂。

在寫作時,中心要定在哪幾個方面,這是閱讀與寫作的重點。在這環節,我出示了閱讀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秋天的雨的?很顯然,課文從“植物顏色的變化;果實的氣味;小動物的活動,樹木的樣子”三方面來寫秋天的雨的。在這環節,我安排了三道“快樂題”。

1、我要蒐集一些描寫秋天的詞句。

2、我要把秋天的景物畫下來。

3、我要和爸爸或者媽媽一起去秋遊。

(我巡視了一圈兒,孩子們完成得很好。優美的詞,美麗的畫,眼裡的秋收景象。)我邊巡視邊指導。“用文字寫的‘我要去秋遊’”的同學。(首先要確定什麼時間,去什麼地方秋遊,並要寫一寫做好準備工作,然後在秋遊的過程中要仔細觀察,遇到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家長。最後,回來以後,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整理一下,寫一寫,讀一讀。

巧用多種修辭文采。出示例句(課文第2自然段)。點撥:這段文字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秋天寫得如此生動美麗。

練習並落到實處:用上這幾種修辭手法,來寫一下春天的風吧!春天的風,有一支神奇的畫筆。

總之,“美文美言”不在辭典裡,它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觀察萬物之變化,巧妙地“安裝”關鍵詞句,使其“萬綠叢中一點紅”用心思考藉助想象和聯想去表現生活中的美。有“體驗”與“感觸”才會寫出優美的文章。通過體驗產生興趣,寫作才會快樂,愉快就是寫作興趣的源泉。“閱讀與寫作”就是一對孿生兄妹,“魂不離體,體不脫魂”語文教學就是這樣飄妙神奇,它需要老師有“一雙巧手”“一張巧嘴”—“能抓、能寫、能畫、能說……”。

國小語文《秋天的雨》教學反思4

《秋天的雨》這篇課文語境美,語言具有豐富的兒童氣息,全文按總——分——總的順序,以秋雨為線索,將秋天的眾多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快樂的秋天。根據教材特點,教學中,一是營造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通過讓學生看畫面欣賞秋天的美;二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讀課文,感受語言美;三是通過擴充套件活動,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去發現美。

我在這第一課時的執教過程中以重視朗讀,品味語意為基礎,逐步開啟學生的思路和想象空間,並進行了相應的句式練習,由於教學第一課時,我在執教過程中已經安排了初讀課文,生字詞教學,因此,在這課時教學中我直接進入課文學習。

本課教學難點是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及被藝術化了的語言,使課文抒發感情較含蓄,給學生造成理解的困難,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學中,我沒有作過多的解釋,而是通過課文範讀讓學生從中感悟語言的美,體驗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結合圖片練習朗讀,讓學生一邊讀一邊看著黃黃的銀杏樹葉和紅紅的楓葉體會語言的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直觀感受秋天的美,因此,教師每提一個問題學生們的回答都很精彩。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是不可預見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

在教學中,也發現自己的許多不足,尤其是對學生的個別朗讀指導的還不夠到位,在課堂上也表現出了教學時語言缺少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