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42W

國小語文《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

教海無涯!尤其是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

“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我一句二期課改的經典名言早就耳熟能詳,昔日中山國小某女教師講的那堂參賽課仍歷歷在目,當初感到她並無多少出眾之處,甚至自己可更勝一籌。然自己上一堂後,方有更多感想,課前我雖殫精竭慮,課後卻倍感不適。

本節課是我自已備的,上網查了人教版的教案,借鑑了“用書本捲起來看天”這一個方法。課堂結構是這樣處理的:

1、迷語匯入。

2、整體感知課文。(學生讀,聽磁帶)

3、講解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請學生個人讀,分角色讀,小組讀)

4、學生帶頭飾表演課本劇。

5、討論青蛙跳出井口後會怎樣說。

6、你想對井底之蛙說些什麼?

本節課教具的準備比較充分,時間的把握較為合理,下課鈴一響,正好上完。

“學生讀得過少”許多教師在課後提出了這一中肯的建議。是的,我也有這樣的感想。因為學生在讀書的時候,讀不出感情,讀得不入情入境,讀得很生硬,特別是在演一演的時候,學生對著黑板念,說明了明顯對課本不熟悉,反過來,如果多讀,讓學生反復讀,就不會是這個效果。

“講得太爛,分析過細”是本節課又一個缺點,是的,我的.出發點是把所有的作業都滲透進去,讓學生能順利地完成《同步輔導》。缺忘記了語文是一門美的教學,要讓學產生美的享受才能使學生喜歡上語文,國小生不同於高中生,他們不需要大量的題目講解,題型分析。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新大綱突出了“讀”的地位,突出了讀的目的性,突出了讀的層次性。整體感知是前提;有所感悟是基礎;培養語感是關鍵;“披文入情,充盈著豐富的情感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個性與靈魂”新大綱提出這一點特別針對“重分析,輕感悟”,而我在教學學實踐中恰恰犯了這們一個普遍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