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14W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我們都知道烏鴉是又黑又醜的鳥,而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5》中的《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卻對烏鴉讚美有加。教學玩這篇課文後,覺得有所感悟,所以把《烏鴉喝水》的一些教學片段及教學反思摘錄如下:

國小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一、《烏鴉喝水》的教學片段

師:我們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半瓶水,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怎樣才能把瓶裡的水升高呢?

生積極討論、交流。

生:再給瓶子里加水。

生:把瓶子斜過來就行了。

師:有一隻烏鴉飛了很多地方,怎麼也找不到水喝,這一天,它發現了一片荒地上有半瓶水。你能幫它喝到嗎?

生: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著水。

生:我請它到我們家喝茶水。

師:可是那兒沒有一個人呀!咋辦?

生積極思考、相互啟發。

生:向瓶子裡扔小石塊。

生:這是一個好主意!

師見時機已經基本成熟,立即下發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塊。

生(興致勃勃)主動進行實驗。(四人小組)

生:扔下一粒石子,瓶子裡的水便高了。

生:(驚異地)扔下一粒石子,怎麼不見水漲高呢?

生:“喲,水真的升高了!

師:請同學們仔細地觀察,究竟漲高了沒有?

生繼續進行扔石子的小實驗。

生:是漲高了,只那麼一點點。

師:一直往瓶子裡投石子,會怎麼樣?

生(興趣濃烈)接著實驗。

生:這樣投下去,瓶子裡的水會不斷升高。

生:瓶子裡的水會隨著石子的增多而變化。

生:即使向河裡扔石塊,河水也會升高。

生:所以每年汛期來臨前,有關部門總會疏通河道,緩解水流。

生:這樣,烏鴉可以喝足了水。

二、《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以上摘錄的《烏鴉喝水》的教學案例,對此作出了很好的詮釋。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我已經真正成為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

從小孩子們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可以窺見到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探究的預期目標得以實現,科學的探究方法得到培養,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探究精神得到延續。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能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著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因此,探究性學習需要關注過程,但決不是意味著拋棄探究的結果、結論。它需要結果、結論,還在於結果、結論將是我們今後探究性學習的“載體”,是我們進一步探究的前提或基礎。這才是探究性學習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