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學反思(15篇)

才智咖 人氣:2.67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教學反思(15篇)

高中教學反思1

數學教育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結果是如何發生、發展的。從教學目標來看,每節課都有一個最為重要的、關鍵的、處於核心地位的目標。高中數學不少教學內容適合於開展研究性學習。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設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我們能充分挖掘支撐這一核心目標的背景知識,通過選擇、利用這些背景知識組成指向本節課知識核心的、極富穿透力和啟發性的學習材料,提煉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那麼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以下是我對教學的一些反思。

一、強調教法、學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媒介的有機整合。

教學設計的難點在於教師把學術形態的知識轉化為適合學生探究的認知形態的知識。學生的認知結構具有個性化特點,教學內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節課中把二者較好地結合起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二、質疑反思的培養

通過現狀調查,看出在目前的數學教學中缺乏有目的、有意識,具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對問題的質疑與解決問題、認識問題後的反思。學生的質疑反思能力是可以培養的,要有目的設計、訓練。因此要培養質疑反思能力必須做到:

(1)明確教學目標。要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學會——會學——創新”。

(2)在教學過程中要形成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自覺建構的教學過程。

(3)改善教學環境。

(4)優化教學方法。

三、反思教育教學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會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邁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困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家做,對於書上個別特別難的題目可以不做練習。

高中教學反思2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

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

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今年我帶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課本,從高三學生畢業後聽專家講課,到現在講授新課,感受頗多。

在這裡我只想簡單的說一下,我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希望與各位交流一下。

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裡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裡的實際情況的。

那麼,在學生沒有任何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我現在的選擇是

第一、完全按照課本的知識點知道學生先理解課本知識,然後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記憶。

很明顯這和現在新課標下的教學觀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觀,努力做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這裡希望能從各位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更多的選擇,希望我們可以利用部落格多多的交流。

高中教學反思3

一、明確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所要達到的具體標準,教學目標的明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整堂課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首先要有目標意識,結合教學大綱,認真研究高中數學這門課程的學科特點,洞悉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絡,明確該課程總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在備課之初就要設定好每一節課要達到的分目標,將每一節課的區域性跟整體聯絡起來,讓學生有融會貫通、豁然開朗之感。一般來說,分目標的確定不應只是停留在要學生掌握多少概念定理、基礎知識上,更為關鍵的是要鍛鍊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強他們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的能力。相對於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目標,新的目標的確定勢必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們必須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有可能做好一個合格的高中數學教師,才能談及教學質量提升的問題。

二、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

在明確了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之後,就要著手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它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教學設計的好壞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出科學合理、有條不紊的教學設計,我們需要虛心學習同行的寶貴經驗,反覆修正原有的教學設計,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力求達到日臻完善的程度。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生動開展課堂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教師要做好陪伴和引導的角色。高中數學課程難度不斷加大,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稍有脫節,就有可能學得吃力,導致興趣下降,動力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通過提問等方式,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對教學內容靈活做出適當調整。課堂上準備的習題也要難易適度,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完成教學目標,體驗到學會的成就感,建立對本門課程的自信心。高中數學教師也要注意教學語言的錘鍊,力求精確生動,可以穿插一些相關的生活趣事,生動活潑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

四、創設愉悅寬鬆的教學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首先是學習需要、學習情感的主人,然後才是掌握知識的主人。長期以來,造成教學被動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忽視或沒有重視去營造一種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重理智控制,輕情感溝通,忽視情感因素的教育價值。而現代教學則是把師生情感的和諧與融洽作為其執意追求的一種心理環境,著力從理性與情感統一的高度來駕御和實施教學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壓力最有助於個體各方面能力的發揮,高中數學的學習也不例外。課堂任務繁重,壓力過大,不僅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會大大降低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注意營造愉悅寬鬆的教學氛圍。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以幽默智慧的教學語言讓學生輕鬆掌握每一節課的精髓,做到對知識點的舉一反三,做到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

五、建立親切舒適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師生關係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係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師生關係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互動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活動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教師應時刻提醒自己身為學生的榜樣,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要以《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要求自己,發自內心地熱愛祖國,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平等尊重每一位學生,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努力做受學生愛戴的教師。因此,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項說難也不難的任務,說它難是因為無論是鑽研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科學創新的教學設計,還是做好生動主動的課堂教學、營造愉悅寬鬆的教學氛圍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每一環都需要教師付出艱辛的努力和高尚無私的愛,實屬不易。說它不難,是因為這些工作的確就是每一位教師每天都在默默做著的,只要我們忠於職守,踏實奉獻,就能收穫課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收穫桃李滿天下的累累碩果。

高中教學反思4

20xx年4月8日在教務處和教研室的組織下,本人做了一節全校範圍內36歲以下教師英語寫作訓練公開課。首先,我要感謝校領導及組內老師給我提供的這次機會和對我的信任和幫助,通過這節課使我獲益匪淺,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

寫作一直是英語學習中的難點,也是評價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大學聯考中佔有很大的比重。而學生在書面表達方面存在問題較多,主要是學生沒有掌握基本的句子結構,不會使用較複雜的句子結構,文章中缺少恰當的過渡詞,造成行文不連貫等。針對這一情況,我在本節課主要就英語句子的種類,其中包括簡單句、並列句及複合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有個初步的認知,並設計了一些相關的練習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接著就英語寫作中常見的錯誤型別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表達的習慣。最後選取學生中的習作一篇,讓學生進行討論並指出文中出現的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學生活動設計

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教學強調學習過程,強調學生參與,強調學生髮展。根據這一理念我在設計本節課時,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共同發展。

本節課的主題以“英語寫作訓練及常見錯誤分析”為題材,在學習中, 學生通過個體學習或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體驗參與,達到運用所學知識糾正錯誤,養成正確書面表達的能力。教學過程從英語常見的句型結構入手,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寫正確的句子並嘗試使用較高階的一些句子結構。通過任務設定使學生掌握使用英語中簡單句、並列句和複合句的表達法,最終達到學生能夠熟練運用。

三、聽課教師評價

1)聽課教師認為本節課準備充分,符合學校對示範課的要求。

2)突出了大學聯考的考點,重點突出,始終圍繞重點和難點學習,是一節很有針對性地複習課。

3)課型完整,講練結合,有討論,師生互動好。

4)教學流程順暢,教學容量大。

5)本節課由於教學容量大,最後一部分學生習作點評顯得有些倉促

6)教師的肢體語言應更豐富一些。

7)應給學生更大的空間。

四、教學反思

這次公開課,雖然感覺任務重,壓力大,但在做課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得到了提高。更通過做課,找出了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做廣告是一種藝術,我特別喜歡其中的一句廣告詞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也是一種藝術,我也一直把這句廣告詞作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要想做到更好,就必需對過去的工作進行不斷的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查漏補遺。雖然在本次公開教學中,由於我過於緊張,沒有表現得盡善盡美,但也從中汲取了不少經驗。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領悟到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捨或多次的調整。教師應該使課堂氛圍既輕鬆愉快,又緊張刺激,讓學生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替進行,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讓課堂教學始終活而不亂。我還深深體會到教師需要改變教學觀念,教學需要藝術,需要機智,需要創新,需要用心,因為只有用心去做,即使結果沒有想象的那麼完美,但這領悟的過程還是令我感受到非常充實、幸福的。

高中教學反思5

隨著課程的逐步深入,可能導致學生對高中數學課程的難以理解和教師對高中數學課程的難以教學的問題出現。為了有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用情境創設來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理解和記住某些知識,在情境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一、情境創設的物件和意義

我們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說學生對於比較難的知識點聽不懂;對長久以來的機械教學感到厭倦,不想聽,這時我們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給學生創造一個不一樣的課堂,吸引學生的眼球,豐富多彩的情境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對於課堂的效率也有非常顯著的提高。

二、情境創設的原則

情境創設的根本目的是對學生的自身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意義,我們不但注重情景的模擬,還要在情境創設中對學生的未來有影響,教會他們面對問題的分析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對於世界觀的認知,找出普遍的規律,積極思考,情境創設在無形中對於學生有深遠的影響。在情境創設中,我們最基本的是要保證教學內容的準確性,保證與教材相一致,假如創設的教學的內容都有問題,那麼無論如何創設情景都是一個失敗的案例,只能為你帶來麻煩,給學生帶來負擔。其次,教學是合理的教學,是在現有基礎上的教學,是有側重點的教學,情境創設出一個能被大家所理解的所看到的淺顯的內容才是好的教學案例。我們在情境創設中忌諱華而不實的教學方法。最後,我們要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進行情境創設,過高過低的估計都不利於教學的進行。情境創設要量身定做,爭取達到最完美的教學效果。另外,情境創設更要注重創新,與時俱進。作為國家未來棟樑的二十一世紀的學生,正在努力接受著新知識的滋養,我們不能把過去的例子一遍一遍的重複,創新的案例使教學事半功倍。與此同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也正在微妙變化著,我們根據與學生之間的關係變更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對數學的正確思考方式,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

三、情境創設的方法

(一)拋實際問題,給學生對求解的渴望

在情境創設方法中,最基本的就是向學生拋問題,把我們常見的生活中的問題提出來,引起學生的共鳴,推進學生對問題求解的熱情。我們知道,數學雖然是一門理學學科,但是也是來源於生活,都是從生活中抽出的模型,我們只需將數學模型迴歸到生活中,就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是多數教師教學的首選方法。例1:在我們學習“餘弦定理”中,教師做課程匯入便可這樣: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正弦定理,知道了通過兩條邊及兩條邊的對角的計算,便可得到三角形邊長和角度的所有資料,那我們想想如果只知道兩邊和這兩邊所夾的角,能不能求出第三邊呢?由此引出餘弦定理,進而得出餘弦定理的適用範圍。這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我們通過對問題的丟擲引出了本節課講授的知識點,避免了直接講授餘弦定理的使用條件造成和正弦定理相混的情況。不但使課堂更有效率,對於學生的記憶也很有幫助。

(二)實際性的計算,給學生驗證定理

對於錯綜複雜的定理,教師自己當初學的時候都有困難,更不用說是小我們十幾歲的學生了,那麼此時,我們如果將這些定理實際地讓學生算一算,最後再告訴他們規律,那麼對於學生的印象就會深刻許多。例2:同樣是學三角函式,教師可以在課程匯入時從直角三角形出發,分別計算各邊與對角正弦值的比值,接著算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學生驚奇地發現比值都是一樣的,這就代表這是個普遍適用的規律,我們最後在引入正弦定理,相信通過這種方法,學生會比較容易接受。我們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計算,不但讓他們自己發現規律,而且驗證了正弦定理的普適性,所以在教學中,應自己探索有效的方法,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教師的授課。

(三)發散性的思維,讓學生自主探究

我們在情境創設中,發散思維也是很常見的方法,這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對創新性有很大的幫助。例3:我們在學習“數列”的時候,學習了等差數列。在學習等差數列中,最重要的就是通項公式,我們在教學中,先拿出幾個等差數列的例子,讓學生自主討論他們的通項公式,共同檢驗公式正確與否,而後,教師給出寫等差數列的方法,回頭再次與學生給出的相比較,最後在反覆探究中,得到寫通項公式最快速的方式。這旨在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數學中,發散性思維極其重要,畢竟數學不僅僅是一門死記硬背的科目,我們在情境創設中,多多少少給他們一些開發,對於他們以後的學習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四)用自身的體驗,給學生難忘的經歷

當講述的內容不容易理解時,教師可以選擇將它娛樂化。這樣學生會在遊戲中不知不覺體會到知識的價值。例4:當我們學習“排列組合”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進行課堂互動,讓學生上前邊來,演示各種排法,比如說紅綠燈有多少種排列方式的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回答是6種,那麼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引導,與3*2*1結果相同,這時我們便可以引匯出求排列問題的方法。新課標下的數學課程,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有探索能力,有獨自思考的能力,這些都是一個學生在人生中需要逐漸培養起來的意識,我想我們從現在開始加以引導,通過情境創設讓他們多在這方面思考思考,爭取為培養出一個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做出貢獻。

高中教學反思6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

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

歷史教學也不例外。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

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師走向了片面化,走進了教學誤區,這裡我想簡單地談一下。

誤區一:只要活動,不看物件。

教學中,許多老師認為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能力,不考慮教材的實際,於是上課從頭到尾,都是各種各樣的活動:討論、辯論、觀察、分析……忙得學生焦頭爛額,一會兒要抬頭看錄影,一會兒又要展開辯論,而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

於是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懶的學生是一點事情也沒有,而想動腦筋的學生感覺忙不過來。

還有的老師是由於上面要求上課時開展活動,於是下面推廣開來,根本不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把別人的東西生搬硬套,與課堂脫軌,與學生分離,只重形式不講結果,忽略了具體物件、環境等。

另一個方面就是活動設計時過於簡單或複雜。

設計簡單時學生輕易就找出了答案,就會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漸漸會對參與活動失去興趣,對以後的教學產生不良後果,而設計複雜時,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難免會垂頭喪氣,對以後的教學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說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對這些人生經歷不多的孩子來說,容易使他們失去自信心。

因此不論是過於簡單還是過於複雜設計課堂活動,就必然使大部分學生閒置,侷限了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也就談不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智力水平、要適合學生的特點;注意參考教材實際、符合教學規律;注意難易程度的搭配、挖掘,爭取把每一個學生都調動起來,否則,脫離了物件(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無用功。

誤區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學。

歷史教材編寫的都是一些沒有爭議的廣泛論證的基本史實、基本史論,依據的是科學性的原理,當然,歷史上存在著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但這些史實史論都是編寫教材者的謹慎選擇後編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學家的看法,具有科學性。

而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追求標新立異,通過活動得出的結論有別於教科書甚至相反,把少數人的意見當作真知灼見,甚至於出現為希特勒翻案,為江青平.反等問題,忽視否定了基本史論、基本史實。

對學生的各種看法、新意見一律贊同,喪失了科學性、原則性,甚至於對學生從文學作品、電視電影作品中得來的印象表示支援,忘記了自己所擔當的任務。

只要有新意、創意,不管科學性,甚至於對神話傳說中誇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糾正,一方面使學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為歷史就是電視、電影、神話故事中所講的那個樣子,對歷史教材產生迷惘,不信任的態度。

區別不了真實的歷史與小說中的歷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對發育成長的中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產生錯誤的史學觀、人生觀、世界觀,達不到學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鑑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動的開展能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依據科學性原則,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開導、糾正,使老師成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

誤區三;只見開頭,不見結尾。

在歷史教學中有時會出現比較系統性的專題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史料來證明的東西,因此需要學生去探究。

一開始時學生積極性很高,精神抖擻地蒐集資料,搞一些調查研究,對課本、教師所提出的觀點大膽質疑。

但由於時間、精力的關係,再加上對蒐集資料,查詢文獻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師及時有效的引導,自然研究的不夠專詳,得出的結論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後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問和懸念。

這反而影響了學生本來對歷史問題的系統性、準確性的把握。

清晰的歷史脈絡、歷史問題反而變得含糊不清,影響了學習效果。

因此,“虎頭蛇尾”在活動課中千萬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終,明確目標,堅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誤區四:只講氛圍,不談實質。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歷史教師都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種意識:即認為一堂好課就是要把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標誌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

於是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裡的熱鬧,使本來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老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管者。

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內涵、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於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甚至為了迎合學生出現了低階趣味。

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是一塌糊塗,甚至於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的能力一無所有。

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也就是說活動中講氛圍不能走極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本質,即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動而有效。

誤區五:只懂羅列,不會深化。

在歷史教學中強調要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抽象的內容直觀化,使歷史課堂豐富多彩。

使用各種教具如投影、歷史掛圖、實物、幻燈、錄音機、VCD等等。

在資訊時代這些材料日新月異,也日漸豐富。

於是不少教師就產生了認識誤區,認為材料越多越好。

出現了課堂上僅僅是一些歷史資料的堆砌。

沒有體系,沒有系統,只是一盤散沙,甚至於教師忽略自己點撥指導者的身份,僅僅將大量的事實、材料、圖片羅列。

與此同時,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認識,至於正確與否卻不得而知了。

而教師忽略講解的同時往往容易造成學生自身認知的誤區,對已形成的錯誤看法沒有及時糾正,長此以往就無法正確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麼又將從何談起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因此,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並不意味著教師就要“下崗”,反而對教師本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選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與論點之間的鏈條,如何挖掘材料內在的靈魂等都成為更高層次教師的必備條件。

簡單的理念講解只會空泛,而簡單的羅列材料只會使學生變得具體而缺乏深度。

所以二者如何結合,比例如何,選取的時機等都成為值得教師研究探討的問題。

最佳的組合、最經典的講解、最有效的方式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

誤區六:只重研究,不問基礎。

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成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後不少教師都在嘗試使用,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從理論上來講,研究性學習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有助於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深化理解。

但這只是一種方法和手段,並不能“草木皆兵”,每時每刻都想著要研究。

因為過分熱衷於這種專題式的研究必然影響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同時,學生的時間有限,這種學習方法分散了學生大量的精力,搞不好會一業興百業廢。

歷史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專題研究,使其充分地發揮在學習基礎知識時的作用,從大局著想,為重點服務,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在教改中立足於不敗之地。

誤區七:只要學生,不用老師。

以往的教學都是要學生學,如今都強調學生要學,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不少教師誤解了這一觀點。

 把老師講變成了學生講。

也就是把過去的填鴨式的教學變成開放式的教學,但一不小心過了頭,變成由學生從講到尾。

學生講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討論問題、進行辯論等,一切全部由學生包攬。

誠然歷史教學中有不少存在分歧的地方,教師的一言堂容易使學生思維狹隘,學生的自由發揮使他們思維活躍,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但有時也會鑽牛角尖。

這時就需要在旁邊做“高人”指點,撥雲見日。

在這時教師要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切切不能袖手旁觀,聽由學生髮表自己的謬論,相互爭的面紅耳赤,或敷衍了事輕輕帶過,使雙方都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走向極端化,甚至引發個人矛盾。

因此如何在恰當的時候點撥學生,如何在學生卡殼時幫他們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就很有藝術性,如何在評論時使學生做到心服口服,做到有理有據等,這都需要教師課前的充分準備以及課堂上的靈活應變。

誤區八:只有提問,不見其他。

開放性的教學提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於是有不少老師誤解了這一點,認為學生的積極性就是積極動口、動手,這必然有動腦的過程。

於是多樣化的方法最終被簡化為一種方式——提問。

雙邊活動中不斷地提問,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要不就是非常簡單的問答式,甚至於是一些非常低階的問題。

告訴學生看某一段落然後找出答案之類。

一堂課下來問了無數個問題,而有價值的卻沒有一個,以致於學生失去上課的興趣,提不起回答的勁,這樣的雙邊活動怎能有效。

確實,問答式是開放式教學中一個重要方法,但課前設計時教師應該對問題的深度、難度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切不可濫而不精。

另一方面,開放式教學也還有許多其他各種方法,如參觀博物館、編寫歷史小論文、講歷史小典故、討論、辯論等等。

我們要從各個不同角度鍛鍊學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誤區九:只講手段,不懂效果。

現代教育技術強調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各種各樣的教具如錄音機、投影、電腦等被運用於教學上,但如何運用卻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而許多老師知識簡單的認為要把各種手段用上才能體現現代教育,於是幾個簡簡單單的在課本上能找出的問題也堂而皇之的寫在投影上;而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課件的製作沒有實質,只是把原來寫在黑板上的板書照搬照套到課件上,用另一種手段、方式來體現相同的內容。

多了不少麻煩不說,還不見得比原來的效果好,本來是為了在教學中把課上得更豐富、生動,讓學生學習的效果更佳,不能為了用教具而用教具。

只講手段,純粹為用而用,等於沒用。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其他的誤區,限於時間和篇幅,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學有學的誤區,教有教的誤區,身為師者,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走出自己的誤區,帶著孩子們走出他們的誤區,以及教會他們如何不步入誤區,這,才是真正的為師之道。

高中教學反思7

一個學期已經過去,回顧前一時期的音樂課教學,下面兩個方面體會較深。

一、學習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要堅決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起始課上,我就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強調:1、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2、通過音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3、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能力。欣賞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如民歌、民間樂器、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曲藝音樂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統情感。

二、採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本校學生音樂基礎差的特點,在使用音樂新教材的同時,想方設法,找資料,給學生補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教材程度深,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各單元內容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為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2、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一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裝置,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為補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覆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由於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4、課內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後還須努力.孩子們需要美,追求美,那麼我希望音樂課能給他們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踏上尋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孩子們是開心的!快樂的!只要我們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們就會從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從而感悟他們純真的心靈。

高中教學反思8

我在講完《磁場對電流的作用》一課後的一些看法。

這一塊的知識有點抽象,如磁場本身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所以學生在直觀上有點不好。電流又是不能眼見,這樣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塊的不好理解。

當然在上課時本人做了相應的實驗,學生在看和分析實驗的過程中,理解了磁場對電流是有力的作用的,所以實驗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的收穫:

1.學生掌握了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通電的導體在磁場中能受力運動,而且受力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有關、與磁場的方向有關。

2.在演示直流電動機的模型時,加深了學生對三者方向之間的判斷,同時學生還進一步從實驗的結果中得到電動機的轉動速度與電流的強度和磁場的強度有關。

3.學生在自已安裝直流電動機時出現的故障能夠進行分析和排查。有電壓太低、接線柱接觸不良、線圈在平衡位置、換向器太緊等原因。

4.給學生模型圖能夠分析是電動機的模型,知道換向器的作用。

以上是學生了解的情況,總體上我是滿意的,當然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學生在動手能力上明顯是不行的,找不到突破點,在空間想象上也是不足的,在看一些圖時竟然看不懂,這些都顯示了學生的不足,必須加強對學生在理解上、思維上的指導和培養。

高中教學反思9

隨著學校課改活動的展開,我的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反思總結如下:

一、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觀念的更新是一切創新手段實施的根本。沒有新理念,只有新課標、新教材、新知識,沒有新成效。為此,我覺得應該重點轉變三個方面觀念:一是轉變對新課程的認識,即用新思維、新方法,不能守著舊框框、老套套;二是轉變自身角色,由傳授者變為啟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由師道尊嚴的“師長”變為與學生平等的“談話人”,精心營造民主與平等的新型角色關係,促使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參與教學;三是轉變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即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歷史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也能充分發展,把歷史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二、教學過程中以學為主,力求真正做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活動中採用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意了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不可迴避的大學聯考應試教學的關係處理好;

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理念。

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顧自己唱獨角戲,因為:一是學生一直處於聽者、被動的地位,沒有思考、參與的機會。二是學生一課聽到底,即使有興趣,也未免有疲勞之感,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學生聽課情緒和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況,察言觀色,因勢利導。在備課時,要心中有數。準備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並讓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檢查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同時得到了學生對知識的反饋,也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可見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課堂教學藝術更加多彩,有畫龍點睛、回味無窮之作用,讓學生淡化緊張疲勞,在愉快、歡笑觀念和習慣的轉變。重結果輕過程,只看考試分數,忽視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豐富感受和體驗,將不利於激勵和引導學生健康發展。過程評價可以體現在課堂討論、劇情表演、主題辯論、學生問答、提綱展示、課堂演講、社團活動、社會調查和社會考察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評價的及時性將給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添注了積極動力,非常有益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效能。

總之,要更新教學觀念,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不斷反思,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看清問題,才能堅定前進的方向,才知道該怎麼做。我們只能在充滿矛盾的現實中尋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難題,用機智去逾越障礙,用改革去實現目標!

高中教學反思10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鑽研尋求對策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訊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 “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絡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教學反思11

一、教學反思制度的建立:

開展校本教研,自我反思是基礎,教師要養成學習與反思的習慣,增強研究意識,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融為一體。

教師的教學反思是指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物件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發展的一種活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不僅是重構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反思是教研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二、教學反思的意義:

反思是教師對教學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這種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性質。它隱含著三個基本信念: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師是發展中的個體,教師是研究者。

教學反思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自覺性,二是超越性,三是個性化,教學反思的真諦在於教師要敢於懷疑自己,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向高層次邁進。

 三、教學反思的方法及型別:

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

行動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物件放在歷史程序中進行理性分析,並不斷獲取來自各方面反饋信念進行研究的方法。

比較法:就是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研究自我,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尤其是要研究優秀教師的教學思想,不斷提升自己。

教學反思的型別

教學反思按程序可分為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預測與分析能力,教師在課前思考如何組織教材並呈現給學生,上課中應重視那些內容;二是教學中的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師面對課堂上突出的問題,思考如何應對使得事先設計的課程能如期完成;三是教學後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並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教師思考本節課原先預定的目標是否達到,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進行下次教學的準備。比如有課後思、周後思、單元思、月後思、期中思、期末思等。

教學反思按內容,可分為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為的反思,教學藝術的反思。教學理論的反思,教師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思考,也可以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學行為的反思,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進行思考。教學藝術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水平,減少缺憾。

四、教學反思能力:

教師反思是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教師反思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自我作為意識的物件,不斷地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自我監控能力。是指教師對自我的觀察、判斷、評價和設計的能力,具體包括①教學效能感②職業意識③自我設計能力。

二是教學監控能力,是指對教學活動的內容、物件和過程進行有效地計劃、安排、評價、反饋、調節的能力。具體包括:①教學設計方面②課堂的組織與管理③學習動機促進方面④言語和非言語的溝湧方面⑤學生評價方面⑥教學後反思方面。

 五、教學反思的保障: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經驗+反思”這一公式,該公式體現了教師成長過程應該是一個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過程。

堅持教案常備常新。努力做到教案設計有創新,既備知識,又備能力,更備方法,突出體現三維教學目標,使教案成為“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的作品。

堅持記寫教後記、教後感。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自我反思,來改進自身的教育技能、技巧,教學行為、增強知識,為教研課題的確立研究提供有力的原創資料和問題,積累實用的素材和依據。

堅持教學觀摩活動、加強聽課,虛心聽取別人課堂教學中的長處,善於觸境思考,批判反思,改進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堅持撰寫教學日誌。即對教學過程中發生的事件進行記錄,可寫成功之處,寫不足之處,寫教學機智,寫學生創新,寫再教設計,以寫促思,以寫促教,長期累積,達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果。

反思貫穿於教師整個教學生涯當中,反思不僅是教學研究的需要,更應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地教學反思這一環節,要樹立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雙重角色,既是引導者、又是評論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不僅要成為教學的主體,而且要成為教學研究的主體,通過教學反思,激發教師終身學習,不斷髮現困惑,不斷更新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和教研的主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不斷完善一個個陌生的自我,使教師人生不斷走向輝煌,成為“反思型教師”。

高中教學反思12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今年我執教高三年級,反思以往教學上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思考今後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得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地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三年級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藍本內容逐漸地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藍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 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由於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更多的原因在於我沒有很好的教於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題論題,同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對策:佈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高中教學反思13

教師能否真正把握好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能否把自我作為意識的物件,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物件,不斷地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用心、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亦即教師的自我監控。因為在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立與修改,教學資料的安排與組織,教學策略的選取與變換,教學活動的檢查以及教學資訊的反饋與評估等,都需要教師綜合各方面資訊進行分析與決定,做出相應的決策,並付之於教學過程中。

一、多總結、多體會,善於發現問題

善於發現問題,是實現“反思性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學中的問題,往往具體表此刻教師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以及課堂的組織與管理,即在課堂上密切注視學生的反應,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這個過程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核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和反應等方面隨時持續有意識的反思,並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使之到達最佳效果。

1、對教學目標的體會反思

教師應在每一個單元甚至每一個課時教學前,均應對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到達的目標有一個清晰認識,因為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前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來確定教學目標,以免目標過高或目標過低,使教學效率低下,達不到培養學生潛力的要求。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設定教學目標,第一,要體現目標設計的人本觀,即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要體現目標的整體性,應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同時作為我們的教學目標。第三,要突出重點目標。課程目標由系統的教學目標來體現,每一章節的目標服務於教學目標,每堂課的目標要突出重點,強調目標的整體性,並不是說每節課是平均使用力量,沒有重點目標。

2、對教學資料的體會反思

首先是對教學資料的深度反思。例如,在高中化學鹽類的水解的教學中,對於弱酸弱鹼鹽的水解狀況不應作太多的涉及,但也不可隻字不提。

其次是對教學資料廣度的反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鼓勵各地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開發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教師選用教材的餘地進一步擴大。對於選定的教材,教師也可根據實際狀況,挖掘教材的教育內涵,或對教材順序作適當的調整。

3、對教學方法的體會反思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說明了沒有適合所有教學物件,教學資料的方法,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訓、自己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基礎對教學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例如:對鹽類的水解教學時,把教學方法改為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實驗探究為形式,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關注和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明確性,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性,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堂所有活動的取向性,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性等諸多方面。

總之,只有對教學各環節進行細心體會,才能發現問題,為進一步解決問題打好基礎。

二、加強交流溝通,不斷嘗試改善

嘗試改善是在反思教學的問題所在後,教師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主動尋求原因,並嘗試改善、糾正和調節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表此刻老師對教學各環節的用心體會,根據發現的問題尋求問題出現的原因,並據此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嘗試使用新教學方法或補助措施,使課堂教學到達最佳效果。

1、教學理念的反思改善

新課程標準理念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潛力的培養。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潛力。

2、教學過程的反思改善

教學過程的反思改善,其實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後。課前反思主要是應對新的課程改革,如何突破習以為常的教育教學方法,應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改善教法,優化教法。課中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它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案,教學策略,從而使課堂教學到達高效和高質。課後可從新知導語、課堂氛圍、學生思維、板書設計、課件應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加以改善,課後反思可作為以後教學的借鑑和參考

3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

教學中的細心體會,善於尋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往往與教師和學生的溝通程度有關。只有悉心溝通,才能及時發現問題,並準確把握住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師生間溝通能夠是言語的,也能夠是非言語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言語與體態語言是溝通師生雙方資訊、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認真研究,勤於調整反思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性教學”有效運用,還要求教師勤於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補助措施的實際效果。能夠說,調整反思是嘗試改善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經較好解決,如果已解決,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善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構成的好的教學行為,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例如,在學習“鐵及其化合物”一節中,我們往往發現學生缺乏知識遷移的潛力,對鐵在不同強弱氧化劑作用下的氧化產物,能較好掌握,但一碰到鐵與稀硝酸、鋅與氯化鐵溶液等反應,涉及到因量的關係而引起產物不同現象,往往思考問題就不周全了。意識到這個問題,再進行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鐵的變價特點,掌握Fe0價、+2價、+3價的相互聯絡和轉化規律,0價Fe的還原性,+3價Fe的氧化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反應等。由此引導學生掌握鐵及其化合物之間的反應規律,這樣就能夠強化學生的認識。

實踐證明,“反思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首先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潛力。此外,教師反思潛力結構中的自我監控潛力與教學監控潛力是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以教學監控潛力的培養為切入口,能夠進而提高教師的自我監控潛力,以及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時養成對學生的敏感性。這樣,教師的監控潛力不斷得以提高,應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都能夠應付自如。

化學教學中要求我們反思的層面是很多的,我們應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強對教學情節的回顧、反思和分析,總結教學得失,改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

高中教學反思14

本學期,帶高二三個文科班、四個理科班,高一一個尖子班的歷史教學,一週共15節課。課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卻特別累。尤其是高二歷史教學倍感吃力。下面就談談自己的這一週教學感受:

首先在備課時,特別是第一單元內容,備課起來總感覺無處下手,對知識點的處理把握不住,備課起來很苦難。思想史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歷史產物,內容比較的抽象,時間又比較的久遠,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困難。第一單元還有很多內容涉及到哲學的內容,講深了,學生還沒有學過哲學,根本就無法理解;簡單處理,學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學學過後,我想第一單元的內容教與學都會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課,一週5節課(包括晚自習),上完兩節內容,課後與學生交流,學生認為對某些問題還是很難理解,感覺比政治與經濟史的學習還要難。期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備課時充分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靈活方法。所以上課時感覺有種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於我校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的實際,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堅持“課前預習,課堂大膽展示”,改變原來課前不願意預習、懶於預習的狀況,同時以各種方式去檢查與敦促。幾節課後,有很多學生與我聊天時,都談了自己的感受,認識到課前預習,課上敢於展示對學習好歷史的重要意義。仍然有很多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願意課前預習,不願意課堂去展示,與同學去討論,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估計需要我們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不過我對他們與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講述思想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時,我深感學生對必修1、2知識的遺忘程度嚴重,因此還要加強對必修1、2知識的複習與回顧,這就與課前預習有很大關係,每節課前我都要求學生複習回顧相應的與之有關的知識,特別是必修1、2的內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針對此,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必修1、2內容的複習,準備每一單元開始時,先把必修1、2內容進行復習;單元結束時,再把政治、經濟、文化內容按照專題的方式進行歸納,以便學生能從巨集觀上,系統地掌握知識點,搞清楚知識點前後關聯。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現實中能不能實現,也深知這樣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增加自己的教學負擔,而我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學性?對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們的指點。

以上是一週教學工作來的一點膚淺認識,同行朋友們可以在此談談你們是如何處理必修三內容,教學過程中採取了怎樣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以便學習。

高中教學反思15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

高中化學教學反思精選

。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物質的量”時,如果對“物質的量、微粒數、摩爾質量等”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定義和概念的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要善於創設化學情景,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想象地空間。如果僅僅侷限與對化學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化學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化學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要也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化學教學,正確認識學生的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層次,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其次,對重點、難點要把握準確。教學重點、難點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若不正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意義;若不明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學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活動的方向和結果,即所要達到的質量標準。因此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學目標中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如果已經非常明確,但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對重點的知識沒有重點的講,或是誤將僅僅是“難點”的知識當成了“重點”講。這種失衡直接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的下降。

最後,師生的達標意識要強,達成度要高。對一些知識,教師不要自以為很容易,或者是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從而一筆帶過,但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並不是馬上就接受。所以我們要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資訊,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二、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其一,講授正確,語言規範簡練。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一線教師非常重要。物理學是有著嚴密邏輯性的學科,首先不能講錯,推導流暢,過度自然。其次,語言(普通話)要規範簡練,表達清晰,語氣抑揚頓挫,充滿熱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書精當,書寫工整。好的板書有助於將教學內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於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體系、重點。所以板書要佈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端莊大方。作為一名新教師,開始時缺乏些粉筆字的經驗,沒有考慮到讓全班學生都看清楚,特別是沒有考慮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書小、草、亂,以致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情緒。有的老師為了強調某個感念或它的某個特徵,往往重複在一些字句下面加點、加圈、加波紋線,“五彩繽紛”,致使版面很不整潔,有損於美育教育,記得筆者的高中物理老師能信手在黑板上畫一個非常圓的圓,我們由此對他十分佩服。此外,板書難免有錯漏,我們寫好後要復看一遍,有錯的能及時修改,錯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隨便一抹,否則黑板就成了“花臉”。板書又快又好,應當是努力的目標。同時老師也要練就一些作圖的基本功,學會如畫直線,畫圓,畫各種姿勢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實驗操作熟練,規範。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對教具和實驗儀器功能瞭如指掌、使用輕車熟路、操作規範得當,避免在演示時操作不熟練,或是操作錯誤。在學生實驗之前,教師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種實驗的要領、操作規範。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過程(活動)以及支援這些教學活動的觀念、假設進行的積極、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回顧這兩年多來的的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留自己之長,取他人之長,踢自己之短,擴大自己的專業和理論視野,促成自身專業化發展和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斷成長,儘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

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後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後輔導。記得有人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和榮譽給予成績好的學生,教學的重心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對他們關注的太少,教師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好像他們就是來“陪讀”的,從而使得好的學生昂首闊步,越學越好;有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信心不足,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對後進生也是一種損失,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第二,學生的參與意識強,主體作用明顯,有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推理得到的。學生只有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給他們以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充分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綜合等過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規律的實質,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其學習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第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如網路、投影儀、錄音錄影、製作多媒體課件,特別是製作複雜化學過程的演示動畫等視聽裝置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現客觀事物和各種化學現象,能在短時間內展示事物的運動和發展的全過程,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進行形象而生動的模擬表現,它是傳統教學手段的補充和延伸,兩者協調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廣泛地被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採用。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體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化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學生如果對化學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化學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化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