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英語教學反思案例分析

才智咖 人氣:7.54K

國小英語的教學應以學生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要做好教學的反思。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國小英語教學反思案例分析,歡迎閱讀參考!

國小英語教學反思案例分析

國小英語教學反思案例分析一

在上三年級名字這節一課時,我為每位學生準備了一個英文名字的卡片,教師指著自己的卡片說:“My name is Ann .”示範性地告訴學生自己的名字,接著教師又使用兩隻手偶對話,教師的對話裡一隻是機靈的小猴子,說話要用童音,而狗是一個戴眼鏡的老者,教師用了老年人的說話聲音。教師的設計安排是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出發,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你叫什麼名字:What’s your name ?我叫------。My name is --- .一問一答式,把枯燥的形式在情景中進行,學生對兩隻手偶既新奇,又感到有趣,他們都豎著耳朵觀看錶演,更使他們不由自主的產生了要模仿的念頭。教師經過2—3遍的情景表演,讓手偶與學生對話,學生指著自己的卡片基本上都能回答出來,這時老師的任務只是給少數幾個發音不正確的同學正正音而已,老師經過1—2次的示範很快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這一簡潔又生動的案例,要說明的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定為完成教學目標而服務,克服教學的盲目性,努力探索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案例分析和反思:

國小英語的教學應以學生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課改的基本理念是學生的需要和利益為依據,就學習語言的特點應是“學習活動化”“活動交際化”的原則。老師就每個重點教學內容都設計了課堂遊戲的環節,教學活動的設計體現了學習語言是為了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的原則。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體會到真正地什麼叫“用英語做事情”。這樣改變了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方式和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方式。努力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實踐中去,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逐步建構語言知識和形成語言技能。培養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從而也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興趣。

(1)目前我們經過培訓,在理念上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活動為主,設計了大量的遊戲。但上課過程中發現,我們教師的設計試只圖表面上的熱熱鬧鬧,不重實效性,不重教學效果,我們要將教學的雙基和課堂活動緊密結合,課堂上的各種活動是為了使教學產生更良好的效果而服務,是為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服務的,這一本質的東西教師一定要掌握好。教參為教師提供了許多活動範例。但教師不能一一照搬,如果這樣的話,根本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動手、動惱的能力,使英語課與活動課緊密結合,學生動手圖畫上的顏色,然後剪下圖形,再讓學生在小組內擺圖形,小組內學生相互討論,合作著用圖形搭建自己美麗的家園。最後,同學們結合自己的作品用英語進行描述,一節課下來,學生不但學會了簡單的英語會話,還陶冶了藝術情操,真正的學會了用語言做事情。

(2)英語教師應具備紮實地基本功

課改對老師的基本要求,除具有良好的語言素質,語言基本功和廣博的科學知識和文化素養,同時還要在教學中充分體現:聽、做、說、演、玩(遊戲)的特點。課程改革與實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我們要在教師技能要不斷的提高。

國小英語教學反思案例分析二

任國小英語教師以來,課餘我們都在反思,國小英語應該怎麼教?到底存在那些弊病?以下就是我實踐及參考歸納總結的幾點想法。

在中國,很多人忽視了英語是一門外語,而不是第二語言,是英語學習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

那麼,第二語言與外語究竟有什麼區別?它們是同一概念不同風格的用語,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對英語教學的效果會產生怎樣的作用?

其實,我們知道,second 1anguage與first language相對,而foreign 1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是與mother tongue和native 1anguage相對的。

英語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是二語教學還是外語教學,還有一個重要標誌,那就是看當地學校的課程是不是用英語授課。如果除了英語課,其他課程用母語講或大部分用母語講,英語教學就是英語外語教學(TEFL)。顯然在中國,英語是外語,而不是第二語言,中國缺乏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環境。母語可以習得,二語也能習得,但外語是不能習得的。

而在我們的國小英語課上過多的強調了情景的創設,甚至是為了情景而情景,以至於產生了虛假的情景。很多老師抱著在這樣的情景中給孩子們以自然習得英語的期望,原本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在35分鐘的英語課上,老師用外語授課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學生能開口說外語的時間又有多少?有多少學生的家庭有外語環境,有多少學生父母懂外語,學生在課餘時間主動或被動接觸外語的機會又有多少?我們儘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國小英語教學觀摩課,在這些觀摩課上英語教師和學生配合的天衣無縫,聽說讀寫的操練樣俱全,加上朗誦,短劇,多媒體演示,教學者為之興奮,聽課者為之激動。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語教學中,這樣的課又有多少呢?這本帳,從事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心中應該是很明白的。

二、國小英語教學應較多地採用採用認知法,而不是直接法。

直接法即大量接觸真實的語言,進行真實的交流,靠大量重複模仿,強化記憶,養成習慣。視聽法、聽說法、交際法都屬於直接法。以直接法為主進行教學,一定要有語言環境,要有高水平的師資,班額要小,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機會要多。認知法不排除模仿,但由於缺乏語言環境,學習途徑主要是通過理性思維,學習語音、語法、詞彙知識,掌握語言規則,指導聽說讀寫,舉一反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語言能力。英語在中國是外語,中國學生學英語,不論是小、中、大學,都不能採用二語教學型別,而要以語言知識為柺杖,在運用經驗學習的同時,要注意理性認知;對於國小生尤其要培養他們可持續發展的語言學習能力,不能排斥語言知識。

而在我們現實的國小英語教學中,有限的師資力量,教師水平的相對低下,語言環境的缺乏,大規模的班級授課,都告訴我們直接法的教學方法不適合目前的國小英語的教學實際。

 三、靠持續不斷的語言知識,而不是“玩”來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

國小英語教學是要重視培養興趣,但不能單靠唱歌遊戲去學習,因為培養興趣主要是為了學習英語。國小生學習英語不是英美的移民學習英語,則只有不斷學到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能力,滿足他們的成就感,才可能培養持久的興趣。而目前國小生每週只有100多分鐘的英語課,單靠唱歌遊戲不能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新鮮勁兒一過,孩子們就會厭倦。所以,唱歌遊戲應該作為國小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養興趣的手段。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國小生在記憶力強的時期多記單詞,多學習語言規則,並儘可能多創造模仿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音和語調。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是可以互補的。真正做到聽說先行,讀寫跟上。光聽說不讀寫,很難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養學習能力,也難減輕學習負擔。所以國小生還是應當認真進行語言學習。不斷反思,集體討論,積極瞭解訊息是我們現代教師必須作到的功課,我們的不斷積累和成長才能幫助孩子們更好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