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才智咖 人氣:2.04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通用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二冊﹙西師版﹚《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讓學生套用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裡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裡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於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2

認識負數,是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當學生第一眼看到這一單元的知識,從心底裡發出愉悅的笑聲:哈哈,負數,我知道,前面帶有一個減號的數;負數是整數的相反數;負數比0小……聽著孩子們似準確又非準確的話,我知道,他們對於這部分知識有一定的興趣,因此對於這部分的學習,我放手給了學生:孩子們,既然你們對於這部分知識這麼有興趣,能不能自己當小老師把這部分知識解決了?可以上網查資料,也可以問老師同學,還可以查課外書,於是,第一晚上的家庭作業:預習負數的初步認識。第二天,我把課堂這個主陣地教給了同學們。先小組內同學交流個人所得知識,小組長進行整合,再全班交流知識。他們或是用例子表示:如:存入500元,用+500表示,支取500元,用—500表示,有的用氣溫來認識,有的用高或低於海平面多少米來表示,有的用數軸來表示,特別是一個組,把什麼是數軸,數軸的三要素利用課件給同學們講了個清楚明白,整個的課堂氛圍熱烈而有趣。在此基礎上,我做了一個引導,同學們對於上節課你們對於負數的認識,你認識哪些地方是不準確的地方,由此給同學們對於知識重新認識的機會。最後,我出了一個簡單的練習題,考查了一下同學們,真的效果很好。

放手給孩子們展現的機會,正確引導孩子發現知識、理解知識、解決問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選擇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3

六年級下冊的第一課就是《認識負數》,“負數”是國小階段學生初次接觸,學生比較陌生,但生活中卻普遍存在。根據《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特別注意挖掘現實性的問題,利用溫度計,存摺等我們生活中常見到的負數,讓學生初步感知了負數,理解了每個負數所表達的相反意義的量,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

到了第二課時比較大小,是先以大樹為起點,一個人往東走,一個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條直線上表示出他們運動後的情況,引出數軸,使學生知道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循序就是從大到小的順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即負數都比0小,所有的正數都在0的右邊,即正數都比0大。對於正數的比較,因為是舊知識,所以不在話下。以往的學生對於負數的大小比較,能憑藉著數軸進行比較,脫離數軸時,尤其是像—1/3與—1/4這樣的分數比較大小,很容易出錯。

這節課我提前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乾脆就徹底放開,讓學生自己去找數軸的奧祕吧。

學生自己在數軸上描過點後,自己觀賞怎樣比較大小。有什麼發現?一個學生說:“0左邊的數都比0小,右邊的數都比0大。”一個學生說:“負數是從0看,越往左越小,正數是越向右越大,如—4/5比—1/5小應該描在——1/5的左邊。”孩子們都很認同剛才孩子的回答,我有順勢讓他們練了一個4/5和1/5,,又練了一個—8和—9,—1/2和1/5。

這節課的難點就這樣交給孩子們輕輕鬆鬆的解決了。看來我們不能小看了我們這些孩子的能量呀!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4

比例的應用是學生在前面實際是已經接觸過,只是用歸一、歸總的方法來解答,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時,由於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也可鞏固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給出一些數量關係讓學生判斷成什麼比例,依據什麼判斷。利用課本主題情境圖引入例5後,提出:你們學過解答這樣的問題嗎?能不能解答?讓學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進一步說明:這樣的問題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比例的知識進行解答。同時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1、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2、它們成什麼比例關係?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3、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等式嗎?

讓學生先獨立自學課本的內容,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因為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從而理解正比例應用的主要內容。而後例6的教學則依照例5讓學生完全自學,但最後注意了啟發學生根據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量成反比例的特點和解決含反比例的關係的問題的方法。

練習時,運用“做一做”直接讓學生運用比例的知識解答,解答後對照兩題說一說這兩量題數量關係有什麼不同,是怎樣列式解答的。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回顧本次教學環節,還有很多方面有待改進和提高。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與空間。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實際生活與應用中學數學,不僅是理念,更應該是我們在實踐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課教學中,課前的畫面情境的引入,溝通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

教學中,我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將比例與實際聯絡起來,理解比例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貫穿本單元學習目標之一。實踐教學後,我在思考:“學生的實踐能力應該如何在各個課時教學中有序地逐步地滲透,它的度應該怎麼掌握?我想這有待於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去摸索、去總結。

三、要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訓練學生對數學知識表達的能力。

“比例的應用”關鍵是確定題中不變數,特別是變數的比例關係,如果不充分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弄清題目的真正題意,雖照本宣科會做題,對於基本思路還是模糊的,其義還是不明,達不到較高的教學目標。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5

六年級的國小數學教學內容很多很雜,而事實上國小數學六年級的複習,一直讓老師很為難,如果一味地將知識重新再現,學得好的學生認為自己都會了不要聽,學得不好的學生也沒有定心聽,老師覺得上覆習課很痛苦,該怎樣避免枯燥重複,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呢?我在概念課的複習教學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嘗試。

如果按課的型別分,可以分成計算課、概念課、平面圖形課和統計課等,每種課的型別在複習時各有特色。數學的複習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並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的網路體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整理和構建知識網路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畢業班的複習課注重幫助學生把分散在各年級、各章節中有關的數學知識上下串聯,左右溝通起來。因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們聯在一起,即是一種多半為被遺忘的知識。”理清知識體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幫助、點撥和補充。

我執教的《比和比例》屬於概念課,為了讓學生對比和比例的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又能把握住知識之間的聯絡和區別,達成觸類旁通,一舉多得,我將比和比例的知識對比複習,深化基本概念。當問學生“關於比和比例我們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時,同學們講了很多,同時也深深感到這些知識點如果這樣處理的話會顯得零亂、無序、缺乏系統化,這一環節的處理旨在激發學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識,梳理結構”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學生在明確了學習要求之後學習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學生學習方向明確,學習要求具體,認知衝突相對集中,這樣學生的興趣濃厚了,每一位學生有了具體的任務,避免了小組學習只搞形式學生無事可幹的尷尬局面。本課從構思到實施已是幾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於學生將知識圖表化的過程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如果把這一過程放在課堂上的話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但是如果放在課前去完成的話,學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還是缺乏知識的系統化。

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我決定還是把這個過程放在課堂上去完成,因為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著我:複習課我該給學生些什麼?難道僅僅就是一些題海戰術嗎?我想應該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這才是學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實上,每一門學科有自身的特點,而同一學科的不同型別的課也各有特色,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複習重在強化轉化思想,計算複習課重在計算的策略與實際運用,統計複習課重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對統計結果做出正確的分析,而概念複習課則在於選擇合適的方法將相關概念系統化,學生能對之整體把握,進而形成清晰的認識。

因此我覺得這“浪費”的時間是值得的,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來的知識體系,學生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特別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鍛鍊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總之,通過列表的方式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也明確了各知識點的共性和個性,表示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滲透了學生對各類資訊的整合、梳理,培養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6

在教學比例尺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學很容易混淆。

第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型別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於同學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麼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其實在這一塊知識上,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同學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同學的課堂和課後情況來看,很多同學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樣的畫葫蘆罷了。

根據同學的這一情況,今天又對比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同學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幹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和怎麼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麼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理解,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5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同學出現問題之後,針對同學的情況,和時地給同學適當的進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的理解,協助同學更好的掌握!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負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用正、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教學難點是瞭解負數的意義以及對0的新認識。

1、從認識溫度計入手引入負數

我從教學認識溫度計入手,讓學生學會如何認讀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當學生能很快從溫度計上認讀出溫度後,就順勢引匯出零下溫度可以用負數表示,那麼零上溫度就可以用正數表示。

2、用正負數表示生活中相反意義的數量

學生初步理解正數和負數是表示一組相反意義的數量後,要求學生想象生活中哪些數量能用正負數表示。學生展示了儲蓄卡、收支記帳本,談到了海拔高度、電梯升降、進球失球等正負數現象,這樣學生正負數意義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3、設計針對性的練習

為了讓學生能靈活應用正負數知識解決問題,我不僅讓學生能用正負數表示生活中相反意義的數量,而且還要學生能解釋正負數表示的實際意義。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正負數的意義理解就更加透徹。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8

《認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及數學的價值。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有利於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學生在舉例的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符號表達資訊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密切聯絡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瞭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說說負數在生活中的表現,通過學生的交流與彙報。學生將負數置於具體的生活經驗之中。

三、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初步認識負數後,我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正負數,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於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9

1、以持續發展為著眼點,重組教材,引導探究。

按傳統數學教材,周長的概念描述為“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它的周長”。但我從數學新課程“空間與圖形”的整體目標出發,從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出發,加強了“周長”與日常生活聯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周長”的理解,並一一進行充分肯定,這樣教學,充分反映了我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認識。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以學生為探究主體,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和圖形周長推理能力的發展,體現了“跳出數學教數學”的教學思想,充分地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2、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準則,強調演算法的多樣化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對初次接觸的國小生來說,是把重點放在周長公式的結果上,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在測量具體圖形中探索周長的過程,則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10

今天用《反比例的意義》作為校內的研究課,這節課是上週六臨時決定的,本來是要用複習單元《量的計量》來上的,但是擔心畢業班後面的時間會很緊,所以臨時決定提前。不過,我想不管什麼的課,只要教師的素質高,一樣能上出精彩,不能因為內容好上而選來作為公開課,相反,越是難上的課就越要拿出來研究研究,因為研究課就是供大家來討論研究的,這樣,以後上到同樣的內容時就不會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難上才越能體現功底,並且這樣的課上過之後,其他內容的課就會顯得不是很難了,因為在信心上佔有了優勢。

週六決定了這節課後,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請師傅過目,在和師傅及其他幾位老師研究過後,大家的意見是: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這個內容時是最麻煩的,因為這個內容十分抽象,所以,這節課的容量不宜太大。我雖然沒有教過六年級,但是看過教材之後,也覺得這部分內容容量比較大,其實也不能說是容量大,就是比較抽象,如果學生學不好、說不出來其中的道理,就比較麻煩,就會影響到這節課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十分注意容量問題,能精簡的精簡,儘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設計的思路。

首先簡單回顧正比例的概念知識,然後給出單價、總價、數量,問:怎樣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著小結:“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學生說:反比例)引出課題《反比例》,引出課題後,我讓學生先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猜一猜什麼是反比例,或者說,你認為什麼是反比例。通過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學生猜的對與錯,最起碼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質疑心理,為後面的學習先奠定一定的基礎。因為,後面我們要通過學習來驗證猜想的對不對,通過驗證後,之前猜對的學生在情感體驗上就會得到滿足,同時也培養了估計的能力,這也符合《課程標準》培養估計能力和推理的要求。

在初步的猜想之後,用了一段小動畫來直觀的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這個動畫我做錯了,後來經大家的提醒,我把這個動畫作了修改),這個動畫是這樣的:有一堆黃沙,先用載重量大一些的貨車運,然後換成載重量小一些的貨車運,接著再換一輛載重量還要小的貨車運,並提問:從動畫中能想到什麼?讓學生知道,每次運的越少,運的次數就越多,每次運的越多,運的次數就越少,初步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接下來出示例4和例5並按要求回答,然後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較,尋找這兩道例題的共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兩種量裡對應數值的乘積一定。

找出共同點之後,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義,然後用反比例的意義在回去解釋例4,接著要求學生用這一知識解釋例5,然後學會用字母X、Y和K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接著實際運用,做練一練第1題和練習八的第4題,到這裡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話來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來出示例6,跟學生說明,我們也可以列數量關係式來判斷,如果要列數量關係式判斷的話,它們的乘積就要一定。至此,課的內容已經基本上完,後面就做了兩組相關的練習,一組是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題不成比例,有一題成正比例,有兩題成反比例,另外一組題目是先把數量關係式填寫完整,然後根據數量關係式回答問題。

最後總結本課內容,總結時,學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區別的聯絡,這是我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而正好時間又多(因為擔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趕著上的),我就順著學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由於前面學的比較好,學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其中有個學生說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絡時是這樣說的:它們相同點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如果要講具體怎麼變化的就有區別了。為學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興,看來他們今天學的比較好。同時,我也暗自為自己慶幸,不是慶幸上的好,而是慶幸課的內容按預計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隨我的老毛病——課堂上羅羅嗦嗦。

下午教研活動時大家發表了意見,其中那個動畫大家講的最多,我也知道動畫做錯了,所以已經做了修改,另外大家提的比較多的是後面的總結,大家認為這節課沒有必要進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這節課的內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但是我卻不這樣想,首先這部分內容不是我的預設生成,而是非預設生成,學生能想到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比較一下呢?雖然這部分內容是下節課要專門講的,在這裡為什麼不可提一提?學生能掌握不是更好嗎?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決定把這個環節添上去。

另外大家還認為這節課光練習說了,沒有什麼寫的練習,光會說,那作業怎麼寫?沒有經歷寫的練習,學生會嗎?我想,這的確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修改教案時也增添了進去。這樣一來,這節課的內容滿滿當當,不多不少了。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11

比例的應用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兩個例題,它的知識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證的思想,讓學生明白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分析,討論題中不變數、變數中的比例關係,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基本把新舊方法進行對比。同時也讓學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和運用。

課堂上,我拋磚引玉,引導學生分析出題中張奶奶家的用水量和水費的這兩種量,關係是總價÷數量=單價,通過生活中的已有知識經驗,知道了每噸水的價錢是一定的,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從而提出疑問:“運用前面我們掌握的比例知識,同學們會解答嗎?你準備用哪方面的知識解答?”學生:“準備用正比例解答,因為題中的條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教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很快學生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這節課既重視比例解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的教學,又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從中發展學生的個性,課堂結構嚴密,學生練得多,掌握得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是互動的;交流是踴躍的,成功的。

練習題的設計能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儘量設計一些引起學生興趣,對學生有吸引力的題目,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練習的積極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種對學生沒有吸引力的敘述、說法,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課的認識。

當然,本課還有不足之處:如不能充分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弄清題目的真正題意,雖照本宣科會做題,對於基本思路還是模糊的,其義還是不明,達不到較高的教學目標。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會注意對做題思路方面繼續努力。

最後有一個疑問,用比例解答應用題,難度降低,正確率比較高,但是為什麼學生不喜歡用這種方法,還是喜歡用算術方法解答,是因為嫌設未知數麻煩,還是其它原因呢。

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課後的教學反思12

課內容是在正式學習正比例反比例之前,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他們體會變數和變數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並嘗試對這些關係進行大致的描述。要使學生從常量的世界進入變數的世界,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為了有助於學生對函式思想的理解,應使他們對函式的多種表示數值表示(表格)、影象表示、解析表示(關係式),有豐富的經歷。因此,本課時在呈現具體情境中變數之間的關係時,分別運用了表格表示、影象表示、關係式表示的方法。在後面正比例、反比例的學習中,也十分重視三種方式的結合。

讓學生根據問題:

1、圖中所反映的兩個變化的量是哪兩個?

2、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

3、一天中,駱駝的體溫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麼時間範圍內駱駝的體溫在上升?在什麼時間範圍內駱駝的體溫在下降?

5、第二天8時駱駝的體溫與前一天8時的體溫有什麼關係?第二天8時在圖上是哪一個時刻?

6、你又能用什麼方式表示這兩個量的關係呢?來尋找、組織、歸納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相關量的兩種量之間的關係,從而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然後引導學生學會歸納,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表述相關聯的兩種量的關係時,讓學生根據問題來尋找、組織、歸納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最後引導學生學會互相合作,共同獲取知識。在尋找生活的兩個相關聯的量教學時,進行小組合作共同來解決問題。小組中各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表達能力都有所不同,通過學生間的互動,從你幫我,我幫你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

不足之處:如果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提高,效果會更好。

總之,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給學生屬於他們的課堂,讓他們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自主的獲取知識,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學學習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