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才智咖 人氣:2.21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

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既聯絡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一、處理較好的方面

1、注重培養觀察能力。培養觀察能力方面我在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藉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能很詳細地彙報自己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鐘表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2、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一年級學生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所以,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猜謎語”中匯入,接著用課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鐘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鐘錶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一方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整體上建立鐘錶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不足之處:

1、因為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說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2、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

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2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裡,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帶給了經驗基礎。課前,為了讓課堂上撥鐘的時候不至於太亂,也為了瞭解學生在這塊的認識,我先讓孩子撥出四時,巡視了一下,發現大多數孩子明白分針長,時針短,明白把針指著四,但不是所以孩子都能撥對,有了這樣的瞭解,在課的`安排上,我將重點是介紹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難點放在認識大約幾時上面,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在課的最後,我用動畫製作了一個小故事,兩個小動物分別在幾時的時候做什麼事情。

1、複習了時鐘的認識。

2、教育孩子要珍惜時間。

3、透過故事中兩個八時,小動物做的事情不一樣,比較明白一天中有兩個八時。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搞笑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僅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用心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構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持續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透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說一說,然後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學整時還是不錯的,後面在教學大約幾時的時候,語言不夠規範,上的過快,導致部分學生對於什麼叫大約幾時,不是很瞭解,最後全部課上完還多幾分鐘,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3

《認識鐘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十單元的資料。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後學習時分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錶的生活經驗,因此大多孩子會看整時,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對不同的孩子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

一、利用生活經驗

鐘錶在學生生活中就應是隨處可見,十分熟悉的東西。因此,抓住學生對鐘錶的已有認識,從一開始的謎語匯入,到你明白鐘面上有些什麼,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並逐漸規範數學用語,比如學生交流的長針、短針,生活中常說的幾點鐘等。在認識幾時後,請學生根據畫面及所示的時間用完整的話說說“在什麼時候的幾時小朋友在幹什麼”。使學生掌握比較嚴謹、規範的數學語言,逐漸提升學生的認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絡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認鐘錶》的設計著力體現了這一理念。個性是學習大約幾時時,透過小明和媽媽看電影這一事情,明白“快到7時”和“7時剛過”都能夠說成是“大約7時”。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學生感覺十分親切自然,學得也個性認真和投入。最後的“鐘錶修理匠”練習,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鞏固了數學知識,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

二、注重動口、動手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鐘面上的幾時和大約幾時,並能根據相應的時間在鐘面上撥出來。因此,在教學時個性注重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教學中採用多種形式,如老師說學生撥,老說撥學生說,同桌合作一人說一人撥等。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會並能歸納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三、巧設兒歌點題

在新課結束時,我把整課的資料概括提煉成了一首兒歌,讀起來琅琅上口,孩子們很是喜歡。

叮鈴鈴,叮鈴鈴,時鐘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時鐘催我上學去。

分針指在十二上,時針指幾讀幾時。

快到幾時剛過幾時,都可說成大約幾時。

認識時鐘真搞笑,珍惜時間寸光陰。

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4

認識半時是認識鐘錶的第二課時,認識半時比認識整時難一些。突破重點、難點的關鍵在於把學生的學習慾望調動起來,運用觀察與操作相結合的活動方式,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體驗感悟半時指標位置的特點。我把電子多媒體走進課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為線索展開,講解“8時已過,分針再走半圈就是8時半”,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學生聯想、推測得出9時半、10時半、12時半,由已有知識生成新知識,既發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絡,又體驗到半時是由整時發展而來的。吸引了學生與教師的目光,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有效地使用了實物投影,學生親手拔一拔、畫一畫、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練習設計遵循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讀時間、寫時間、畫指標等內容,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多側面積累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識,感受數學的力量。

本節課由於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定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認一認,撥一撥,認識了半時,並歸納出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學生通過對主題圖整體觀察,初步感知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本節課安排了多次讓學生動手撥的機會,每次的要求都不同。第一次:師生一起撥,要求說說時針指著哪,分針指著哪,尤其是要說準時針的位置,即是指著幾和幾的正中間。第二次,老師說時刻,學生撥時刻,並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麼撥的。第三次,看誰撥的快。老師說時刻,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前來撥,其餘學生在下面撥,撥好後,代表還要說說是怎麼撥的,最後評出優勝組。三次活動,人人蔘與,人人動口,全員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這節課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1、精心設計活動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老師運用多媒體把“守株待兔”動畫故事呈現給學生,展示農夫早上到田裡勞動,發現兔子,等待兔子的連續情景。之後,請同學們幫故事寫完整。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幫故事寫完整的請求”調動了小朋友積極參與的情感。每個學生都認真觀察畫中鐘面上的時刻,都想幫農夫弄清楚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全班學生高高興興地走進認識半時的活動中。同時,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著互相幫助的甜蜜友情。

2、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探索發現。

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發現數學知識和形成相關技能,是《標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正是學生進行多種活動的過程。首先,觀察鐘面,幫助農夫找準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讓學生在觀察中領悟半時這一時刻的特點;接著,動手撥出半時,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合作探索時針、分針半時的時候指向特點;然後,學生參與不同的練習活動。如,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麼,做“互動遊戲”聽一方指令撥出鐘面時刻……每項活動環環緊扣,並且富有生活情趣。全班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在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的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輕鬆地實現了認識半時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教師輕鬆,學生愉快,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學習氣氛十分活躍,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5

《認識鐘錶》中“認識半時”這部分知識時,課前預設很充分,上課時學生的表現也不錯,能積極探討,總結規律,但是在實踐練習時,雖然大多數同學都作對了,但還是有部分同學做的不準確,看半時不準確,畫半時知道分針指向6,不知道時針到底應指向哪裡。

下課後,我及時的進行了反思,覺得自己在讓同學探究看半時,畫半時時過於重視分針指向哪裡,對時針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夠明確,沒有把這部分的探究當做難點來突破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我設計了一堂延伸課,利用這些課堂生成的錯題資源,引導學生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找出它們產生錯誤的共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半時的時候時針應該指向哪裡,需要注意的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能讓我們更準確的畫出半時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可以讓第一節課就畫的比較準確的同學用它們的方法,它們的語言來來進一步闡述,一幫一交流,溝通。

設計富有層次的習題及時檢驗並加以鞏固,按照這個思路,第二節課上的很成功,學生找到了錯誤的原因,並自己總結出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技巧和檢查方法,紮實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方法,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6

12月9日,既興奮又緊張的一天。第一次在這麼多老師面前教學,頗有班門弄斧之感。不過,這節課像第一場戰役一樣,對我的教學生涯來說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上)《認識鐘錶》第一課時,為這節課我一直思來想去努力想上出有自己想法的數學課,每一個環節精心打磨,每一句話斟酌半天……前後用了1個半月的時間,終於新鮮出爐。課後的反響還可以,畢竟對於一個新人來說,前輩們都會本著包容和鼓勵的態度,心裡也開始大了膽子。心裡特別特別感謝一個人啊,有她在下面聽我上課心裡就特別定,大概這就是冥冥中的力量吧!

無論是設計出一堂如何精彩紛呈的課,它始終是為著學生做服務的。在隨後的練習和測驗中,學生的反饋又讓我產生了一些想法。

1、畫12時,起先很多學生畫的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指標。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統一讓學生記住畫針時一定要帶上箭頭,並且箭頭要正好指向那個數。如果這個小細節在上課時就落實下來,那學生可以走更少的彎路了。

2、半時的畫法。在教學半時時,我是讓學生學會說這樣一句話:分針正好指向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如果是讓學生看鐘說幾時半一般不存在問題,但是畫鐘的時候就存在學生該如何把“時針走過幾”轉化為鐘面圖的問題。比如說讓學生畫1時半,有不少學生會喜歡畫在12和1之間;但是他們在認1時半的鐘面時,卻能毫不猶豫地告訴我時針走過1。歸根結底,還是學生沒有能真正認識到指標走的方向——順時針。而教科書上也沒有涉及到“順時針”的明確目標,這是與之相矛盾的。

後來,我想了一想。如果在教學整時時,把課件設計成像一般鐘錶那樣走動,讓學生感受從1時到2時,2時到3時……不管是時針還是分針都是朝著一個方向走動,那就是順時針。讓學生在看鐘表走的過程中,不僅複習了整時,而且還感知到時針和分針走的方向。那麼這就為半時,明確“走過幾”這個問題就埋下了伏筆。

3、再過幾小時,就是幾時?這個問題,在練習中頻頻出現,而我在設計時並沒有涉及到。如果在“學校中的一天”裡滲透這樣的思想就更好了。比如早自修8時,過了3小時,就是我們吃飯的時間——11時。

4、整時和半時的兩個寫法。一般電子鐘的寫法不會對學生造成困擾,機械鐘的寫法要求學生寫出文字,有不少學生就寫錯字,多一畫或者少一畫。在教學時,應該注重書寫的問題,特別是“半”,不僅容易寫出3畫的橫,而且容易漏掉這個字。

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7

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鐘錶,在國小數學階段,認識鐘錶從一年級持續到三年級。本學期認識鐘錶的重點是知道鐘錶的組成,認讀整時,學會珍惜時間,養成守時的好習慣。為了方便孩子們認識鐘錶,給孩子們佈置製作鐘錶的先導作業。在孩子對鐘錶有了一定前概念認識後開展教學。根據整時的內容,進行了兩課時的教學安排。第一個課時著重認識鐘面的構成,整時的認讀,第二課時認識快幾時,幾時過一點兒,大約幾時等不準確的時間概念,學生體會時間在生活中應用。

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並認識鐘錶,可以設計先導作業,學生預習課本,製作鐘錶,從學生預習情況開展學習,你瞭解到鐘錶的哪些知識?學生帶著問題進入鐘錶的學習。第一個課時比較簡單,學生能說出鐘面的構成,整時的讀法和寫法,知道鐘錶的旋轉方向,時間前後的不同。經過學生的學習與反饋,我發現多數孩子能認識鐘面的構成,會讀寫整時,但是對一天時間的前後沒有概念,之所以出現這樣情況,一方面是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自身時間的使用不關注,不瞭解;另一方面,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數字不敏感,對順時針旋轉方向不理解,出現前後時間顛倒。

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課上課下練習檢查,課前三分鐘進行聽口令撥鐘錶的比賽,加強學生對鐘錶時間的認識,比如現在是9時,請你撥出三小時後的時間。這個時候學生很容易出錯,教師引導學生藉助直觀形象的鐘表一起撥一撥,說一說鐘錶是怎麼走的。課下,佈置了畫一畫的作業,學生畫出自己的一天並標出時間的兩種表示形式。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加強了對時間前後的認識。課下教師也要和家長做好溝通,請家長給孩子出題,孩子撥一撥、說一說整時。教師還可以就學生的易錯點進行發問,引導學生討論,學生在討論、交流、質疑中加強對鐘錶的認識。

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用時間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一天,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對鐘錶相關知識進行自我建構,從而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或者利用數學繪本、數學故事,學生在故事中認識一天的時間,既形象具體易於理解,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8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認識鐘錶是一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雖然有部分小朋友能說出整時,但由於小朋友平時對時間的關注很少,也沒有什麼時間概念。就好比在上課前,我問小朋友:你知道現在大概是什麼時間嗎?很多小朋友心裡其實是沒底氣的,有說10點,有說1點,可見小朋友的時間觀念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大部分小朋友對鐘錶的瞭解還是很少的。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

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藉助學生好奇的心理以猜謎語吸引學生,匯入新課,接著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鐘表,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又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2、自主發現、突出主體

在新課部分,我以漸進式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髮現鐘面的三個特點:

1、鐘面上有12個數字,還觀察了這12個數字的位置特點;

2、有兩條不同的針(強調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特別指出我們現在只學習時針和分針,不涉及秒針。;

3、有12個大格子。

這樣,學生基本瞭解鐘錶的外部結構。接著進一步讓學生討論交流三個鐘面的的共同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著12,當分針指著12時,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撥一撥、寫一寫等多種形式進行整時的教學。在這過程中,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整個教學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學生在我的帶領下積極主動地學習。

3、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

學生對於“早睡早起”、“看電視”、“睡懶覺”等情節都有切身體會,通過“你想對小明說什麼?”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進行認識與評價,既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把對珍惜時間和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教育融入學習活動之中,關注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不足與提高

整堂課下來感覺練習的形式過於單一,一直採取了一種教師出示時間學生讀、寫的形式,試著變換一種角度——教師讀時刻,學生撥時刻的形式。我想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生會看不會撥的情況出現,更能有效的增強教學效率。另外我覺得還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動環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能活躍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語言也是一種吸引他們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我還是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希望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鍛鍊,努力使自己更好地成長起來。

國小數學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9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認識鐘錶》這一單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有不同程度的接觸,有些學生會認讀,並掌握本單元所要求的內容,有些同學對鐘錶的知識不會,在課堂中學生是第一次認識鐘錶與時間。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

認識鐘面時,讓學生認識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有哪些數字,怎樣排列,然後利用課件閃動,如果只是單純地通過視覺去感知,讓學生形成表象是不夠的。我在教學時希望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因此讓同學們每人課前準備一個鐘面的學具,學生在看一看,親手摸一摸、撥一撥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同學們通過觀察鐘面、撥動轉鈕會發現:秒針走得最快、分針走得比較快、時針走得最慢;分針比較長、時針最短;秒針最細、分針比較粗、時針最粗;小朋友還知道了三根針走的方向。

另外,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絡時,通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絡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總的來說,這單元教學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