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才智咖 人氣:2.63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國小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1

時間對於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我利用精美的課件,通過小朋友喜歡的小動物小熊入手,把大家帶入鐘錶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新課的學習中,始終讓小熊陪伴小朋友一起學習,當學生學的好時,讓小熊來表揚他們,這比老師的表揚更能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大約幾時教學中,截取了神舟六號發射的實況轉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充分感知,明白了只要接近九時的都可以估計成大約九時,同時讓學生再次感受了祖國科技的領先地位,激勵學生好好學習。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不足之處:

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反思:學習鐘錶不僅是靜止的圖片,也要會認識真實生活中的鐘表,這就需要平時生活中的多觀察,多練習了。想讓孩子真正掌握,還需課後的大量實踐。在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國小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2

《認識鐘錶》這一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會看整時和大約幾時。通過這節的教學,我想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在鐘錶的滴答聲中猜謎語。接著分步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通過鐘面模型讓學生,並結合多媒體課件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其次,在整時的練習中,最後放了一道大約幾時的鐘面,目的是:

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2、教學大約幾時。這個教學設計,很多學生一口說出“7時”,通過再次觀察,發現是7時還沒有到,應該讀作“大約7時”,同時出示7時過一點的鐘面,讓學生明白“7時不到一點或者7時過一點,都可以說成是大約7時”。在大約幾時的練習中,穿插了一個9時的鐘面,看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時和大約幾時,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

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所以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鐘面的學具,在他們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以後,讓他們動手撥撥時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形象直觀地理解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區別。

最後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針的環節,雖然我給學生做了師範,但是在動手操作時,有些學生短短的分針畫得不是很明顯,所以要適時提醒短的是時針,長的是分針。同時我故意將畫錯的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不同時刻時針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的旗幟下,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國小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3

《認識時鐘》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鐘面以及認識整時。也是為之後“時”、“分”、“秒”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地學習數學。採用情境教學將說鐘面,學整時,說整時,撥整時,畫整時有機地聯絡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了積極思考和操作實驗的數學活動情境。

針對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是第一次接觸時鐘的內容,雖然已經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他們認知雜亂無序、缺乏條理,尚未建立起較為規範化、系統化的知識。因此對於這部分的知識,想讓學生接受還是存在一定困難的。

整個這節課的教學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得饒有興趣,學得積極主動。教學過程中,通過猜謎的方式引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課堂鋪墊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在後續教學中,教學內容由淺入深,整節課堂分為3大板塊:認識鐘錶、認識整時、整時的兩種書寫方式,其中認識整時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分配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說一說、記一記,使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整時的概念。

整時的認識這一環節的教學任務是要讓部分會說的學生帶動大部分不會說的學生,這的確比較困難,且反覆的說也使得這一環節有些單調。但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始終興趣盎然,積極發言,和教師預設的教學保持著一致的步調。“付出總有回報”,有了前面三個時間的反覆陳述,孩子們不僅能很快地找出整時時鐘面的規律,而且在“老師撥時間,學生說幾時”這一環節中表現出色。

整堂課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興趣濃郁的學習氛圍,學生始終保持著一股新鮮好奇的學習樂趣,自主探索的學習勁頭。在多媒體教學中,“認識鐘錶”這堂課選擇的教師還是比較多的,相比較而言,本堂課雖然在情景上有了一些突破和創新,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針對分針和時針的認識,只停留在分針和時針的外觀上面:粗粗短短、細細長長。

針對它們本質的區別,轉圈的快慢程度沒有點到,正因為時針轉得慢,分針轉得快,才是它們更加本質的區別。對於時鐘的教學,要突出最關鍵的部分:分針指向誰,時針指向誰,這句話要讓學生反覆不斷地練習。對於電子計時的方法,雖然學生能夠書寫電子計時的格式,但是對於其中的理解還是有所欠缺,比如冒號前面的數字表示的是整時,冒號後面的數字表示的是分鐘,這一點未清晰明瞭地表達給學生,使學生對於整時的書寫仍停留在最表面的仿寫階段,對於後續的學習也會造成一定的障礙。

國小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4

《認識鐘錶》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時間對於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教師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原則,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識鐘錶的方法,從中進行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認識鐘錶》這一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大格,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半時。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想這個教學目標已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利用一曲猜謎的歌謠輕鬆活潑地引入新課。接著分三步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第一步通過看鐘面模型,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第二步通過撥熟悉的時間,讓學生髮現整時的時候,分針時針所指數字的規律;第三步學習兩種計時方法。為了鞏固新知,學習中安排動手操作環節,通過師生互動,尤其是學生動口動手說時刻撥指標,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人翁地位。

感覺效果較好的地方有:整節課設計了去鐘錶王國旅行的情境,比較有趣味性。體現了數學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利用兒歌記憶所學知識很好,兩種計時方法落實到位,習題的設計體現了從易到難。

比較遺憾的是在教學組織時,忽略了對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以及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如果時間處理的再好一點,我想再給豆豆安排作息時間時,就能有機會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做到互相糾正,效果會更好,也許對學生以後的發展會更有價值。

國小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5

這一課時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絡,學生對鐘錶並不陌生,但是,真是讓學生來說一下時間,學生還是沒有生活經驗,本課時設計時,我設定了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以此幫助他們進入情境之中,幫助他們學習。在學習中,認識整點和大約幾時,效果還是比較好,認識幾時半,還是有點糊塗。

課程一開始,我設定了一個猜謎環節,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匯入很順利,接著出示課本上的情境圖,這個情境圖的設定非常好,孩子們認真的觀察圖片,發現很多的資訊,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以便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這個情境圖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但是我有一個困惑就是,我拿出鐘面模型,讓孩子們認識幾時半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問題,比如,分針指到6,時針指到8和9之間,這個時候應該是8時半,但是開始有好幾個孩子說是9時半,我採用的方法是,時針還沒有走到9,也就是還不到9時,怎麼能說是9時半呢?應該先到9時,才能接著到9時半。一部分孩子會了,可是,還有幾個孩子比較迷糊,怎麼給孩子解釋,才能更好的讓孩子理解,這是我的一個困惑。而對於大約幾時的認識,這個本應該是一個難點,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預設是,這是一個難點,在大約幾時的認識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結果,孩子認識起來,效果卻非常好,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又回到認識幾時半上,結果因為沒有預設到,自己也覺得不是很順,我感覺孩子們也是有點繞暈了。

通過這次教學,我認識到,對課程做充分的預設非常重要,課堂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難免到時候手忙腳亂。

國小一年級《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6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就感知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前教育時,就初步認識了鐘面,所以本節課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說也並不陌生。

設計課時,在研究了教材後,我希望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利用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問、好動、好表現”的特點,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數學問題,並在動手實踐之時掌握鐘面特徵和整點的標準,使原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伴隨著這種求知的過程,使學生在獨立思考時,學會廣汲博納,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學會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積極表現的機會,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同桌互相檢查,教師巡視指導,然後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最後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

另外,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絡時,通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絡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最後,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滲透,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在向學生介紹分針、時針運動的方向時,沒有向學生說明這就是順時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