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教育公平現狀和思想教育對策研究

才智咖 人氣:2.55W

論文摘要:互由於貧困引發的教育公平缺失嚴重影響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以及心理狀況,本文著重研究貧困大學生在教育公平方面的現狀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問題,進而尋求合適的思想教育對策。

高校貧困生教育公平現狀和思想教育對策研究

論文關鍵詞:高校貧困生;教育公平;思想教育對策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的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進入了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但是,這種跨越式發展也伴隨著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其中作為和諧社會基石的教育公平問題,成為這個時期出現的比較突出的問題,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而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招生“並軌”、繳費上學這一舉措已在全國各高等學校全面實施,加之全國各地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目前企業虧損面較大、職工下崗人數增加、農民收入低,貧富差距日益明顯等因素,使高等學校貧困學生的人數迅速增加,這又使高校貧困生教育公平問題成為了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焦點。
  
  一、高校貧困生教育公平現狀
  
  所謂高校貧困生,是指在國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中,由於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的學生。到2005年,各高校貧困生的平均比例高達25%,貧困生已經成為高校中引人注意的特殊群體。由於家庭經濟的原因,他們承載著更重的壓力,在享有教育公平方面處於明顯的弱勢。

1.經濟因素導致的教育機會不公平
  教育的基本權利是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基本教育以及平等接受各種教育的機會。貧困生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在基礎教育階段就不能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就讀的學校一般教育經費相對緊張、教學裝置短缺、師資條件較差,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陳舊,教育質量的低下使他們在教育的起點上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這種不公平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貧困生達到大學聯考錄取分數線比例低,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少。上了錄取分數線的貧困生,他們在選擇就讀的高校和專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往往是學費的多少,儘管自己的分數很高,也只能選擇農林、地礦、師範等一些收費相對較低的高校或專業,從而失去接受與其分數和能力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權利。還有少數貧困生甚至因為交不起學費而不得不放棄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機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一位官員尖銳地指出:“如果說大學聯考是進入大學校門不可迴避的門檻,那麼對於那些貧困家庭而言,大學學費則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隱性門檻。籌措學費的困難,甚至遠遠超過大學聯考的困難……大學新生的貧困問題,已經成為一個超越教育範疇的社會問題。”

2.經濟因素導致的受教育過程不公平
  近年來,由於國家設立了“綠色通道”,一部分貧困家庭的孩子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進入高等學校以後,經濟貧困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貧困生的成長和發展,導致了高校貧困生受教育過程的不公平。首先,貧困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而貧困生則不得不花費較多的時間去勤工儉學,籌措學費和生活費,調查顯示:37.3%的貧困大學生有靠勤工儉學補貼生活費的經歷,有50%的貧困學生認為貧困對學業的影響較大,因為貧困牽扯了他們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負擔,這使他們用於學習的時間和精力就相對少一些。同時,貧困生由於經濟的拮据,無力購買學習資料或參加一些必要的培訓班,甚至連最基本的學習用品都難以保證,從而使他們在教育資源的佔有上處於劣勢,影響了學習效果。其次,貧困造成他們能力和素質的差異。在巨大的經濟壓力面前,貧困生在為生活擔憂和奔波的同時,往往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應付學習上,從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養。據調查,有29.1%的貧困生因為怕影響學習而不願擔任學生幹部,有17.1%的貧困生因為經濟條件限制而不能參加各種社交活動,這使他們喪失了鍛鍊自身組織、管理、協調能力的機會,不利於提高自身素質。

3.經濟因素導致的就業機會不公平
  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已經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途徑。然而,許多貧困大學生由於經濟困難,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卻經常會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家境好的大學生往往擁有豐富的就業資源,能支付起較高的就業成本,就業時選擇餘地大,容易進入較優越的工作崗位。而貧困大學生就業時選擇餘地小,他們的就業行為取向顯示出迫於生計、更為務實的特點。調查表明:多數大學畢業生希望出國或考研深造,而絕大部分的貧困生則選擇直接就業,由於求學期間家庭經濟已不堪重負,他們希望儘快就業以分擔家庭的負擔,回報自己的家人,而出國、考研深造對貧困大學生來說只是不可企及的夢想。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成本支付能力也相對較差,這也使他們喪失了很多就業機會,同時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資源相對貧乏,就業資訊相對閉塞,特別是在目前就業市場還不太規範,用人制度上的不正之風還普遍存在的情況下,貧困大學生因缺乏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方面的就業支援,孤軍奮戰,很多情況下只能是求職無門、望洋興嘆,難以充分和順利就業,就業質量相對較差,有的甚至畢業即面臨失業。
  二、當前高校貧困生教育公平缺失引起的突出問題
  
  1.自卑心理
  自卑是貧困生最容易萌生的一種心理。所謂自卑,是指面對困難情境時,由無力感與無助感所交織成的一種無法達到目標時對自己的失望心態,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低。來自貧困地區的貧困大學生,由於當地教育水平低,經濟文化落後,這種客觀存在的教育起點不公平,使他們在資訊量、知識面、業餘愛好及特長等方面與其他同學有一定的差距。一部分貧困生不能以豁達和坦然的心態看待這種差距,而是將這種差距視為對自尊的嚴重損害,因而常常表現出沮喪、自卑的心理傾向。

2.焦慮心理
  焦慮是個體對威脅或潛在威脅的一種本能的反映,常常表現為緊張、不安、彷徨等多種情感體驗。貧困生和其他大學生一樣情感體驗豐富多彩,區別在於他們的種種需要都籠罩著經濟困難的陰影。由於家庭貧困,他們承受著很大的經濟壓力,每年都要為高昂的學費、必需的生活費勞思費神,經常處於一種不安之中。相當一部分貧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學習、生活條件和身心嚴重受損的情況下,學業上感到困難和吃力,從而影響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這就使他們長期處於心理緊張、焦慮的狀態,而一旦考試失敗或學業受挫,這種心理特徵會更加明顯,對父母的負疚,對未來的迷茫,對貧富差距、社會不平等現象的不理解,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愉快的體驗,刺激著他們敏感的'神經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並有可能因為焦慮過度導致心理防線崩潰,產生反常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