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國小語文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6.74K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將相和國小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將相和國小語文教學反思

將相和國小語文教學反思1

一、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_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說藺相如就_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說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說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二、對文字進行了加工處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1、在學習負荊請罪內容時,結合文章此處的留白,讓學生自已設計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並表演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2、創新性的設計板書,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人物特點,設計了一幅對聯,上聯是:宰相肚裡能撐船,讓學生結合人物品質,對出下聯來,學生很快就對出:將軍背上能負荊,對人物的品質銘記於心。

三、注重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訓練

1、注重了朗讀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讀出人物的不同心理來,如,讀廉頗的那段話時,要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讀藺相如與秦王的對話時,要讀出理直氣壯的大無畏精神來,而讀藺相如與下人的對話時,要讀出語重心長的語氣來。

2、注重了理解課文方法的訓練。理解人物品質時,注重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品析,從中體會出人物的品質來。並指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在書上適當批註。

在教學中,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進一步的改進:

一、對學生的評價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

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做為老師一定要關注並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適當的點睛之筆。當學生體會到人物的品質時,做為教師要有梳理、概括學生的零亂的發言的能力,把學生語言中提到的閃光點做一下恰當的結語,這樣對文章的內容學生就會產生整體的認識。

三、還要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分析,閱讀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將相和國小語文教學反思2

《將相和》是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的題材是寫人物的,詳細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說明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和加強團結。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著重完成兩個任務,首先一條就是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張嘴”這樣一個問題,按照故事的發展,讓學生一步步體會到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而最後之所以“將”“相”和是因為廉頗、藺相如都愛國的關係,所以最後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第二個就是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絡,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著密切聯絡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絡”也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進行總結評價的時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原則,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彙報自己的體會和收穫。在彙報時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作為教師的我既遵循學生的思路但不脫離教學重、難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廉頗、藺相如的光輝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裡。

將相和國小語文教學反思3

將相和》是篇歷史性比較強的文章,我班的學生接觸的歷史知識不少,像如我們正在進行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閱讀,就是和歷史親密接觸。所以,我覺得我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學生在掌握起來應該不是很難。我告誡自己,要從語文的角度分析課文,不要講成歷史。結束這節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這堂課喜憂參半。

首先,在這節課上,我學習了王崧舟老師順學引導的方法,在融洽的師生對話中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像如在引導學生理解藺相如去秦國之前所立下的軍令狀時,我這樣引導學生:“”,既說到了學生的心裡,又融洽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中學會了聯絡前文和提示語理解人物的言行。

讓我比較得意的第二點就是學生在理解古文時,能夠抓住古文中的主要資訊,瞭解古文的大意。這一點,不是進行海量閱讀,大量閱讀文言文的孩子很難達到。在這節課上,讓我看到了海量閱讀成效的不僅僅使這一點,像如“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也是在我們學習《中華上下五千年》年中學到的。

其三,我注意了課堂評價語和引導語的有效運用。這段時間以來,我在看《王崧舟講語文》這本書時,發現王崧舟老師的評價語和引導語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驚羨於王老師的授課藝術的同時,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關注了這一方面。《將相和》這一課中,我覺得自己在這一方面和以前相比有所進步。

反觀自己,看到的最多的還是不足之處。

第一,自我感覺準備的比較充分,但是我對學情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第二,課堂上的失誤較多。其他老師在給我評課時說我很緊張。實際上,我一點都沒有緊張,而是時時在關注著學生,也許是過於關注學生而忽略了自己的言語,所以導致口誤較多,讓學生幫忙糾正了許多次,顯得教師心理素質不高。我想,我應該多關注自己的語言,沉住氣、靜靜心,減少自己的失誤。

第三,課堂時間把握不準。孩子們早就坐在教室等著了,我也怕等的時間過長,學生會失去新鮮感和興趣,所以我提前上課了。前面的環節進行得很順利,師生之間的對話也很融洽,可是到了後半節課,時間就顯得過於緊張了,我急匆匆的進行著自己的教學環節,甚至看到時間快到了,有的問題直接刪掉。像如,我講了廉頗負荊請罪之後我還有一個問題時“如果你是藺相如的僕人或者家人,看到這一幕你會說什麼?”這個問題就沒有問。這就使得整個課堂結束的比較突然,前鬆後緊,虎頭蛇尾。

第四,也許和性格有關係,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語言過於瑣碎,本來應該是學生回答的問題,我卻越俎代庖,搶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和回答的機會。整體感覺就是課堂上教師過於拘謹,放不開,這也是我下一步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次講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在課堂教學上的點滴進步,同時也有著太多需要改進地方。以後我會就我的不足之處加以努力。

將相和國小語文教學反思4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絡,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時,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課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然後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並對人物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予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在課外研究。

這篇課文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軍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美好品質。

回顧這篇課文的教學,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學生。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有些忽略;二是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國小語文教學反思5

在3月21日下午第一節,我完成了《將相和》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教完後,我掩卷思考,深深感受到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真實、紮實、樸實,能確保課堂的有效性。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整合三維目標,努力尋求語文教育中工具性與人文性,多元解讀與價值取向,動與靜的平衡點。做得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儘量做到不損傷學生的自尊心,讓每一位學生得到認可、得到尊重,保持學生學習的上進心,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如有強同學在讀生字詞時,根據他的學習水平我讓他認識哪一個就讀哪一個,儘可能地讓他有成就感,有繼續學習下去的勇氣。開火車讀課文時,當同學們緊張了或讀不好了,我就會露出笑容鼓勵他們,讓他們沒有任何心上負擔或不愉快。在這樣寬鬆的環境中,同學們溫暖極了,思維也就活躍了。

二、讀書時間足,思維空間大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只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感知全文,與文字進行親密接觸,學生才能有獨特的感受,才會有所得,有所惑。此時,教師適時出現,組織、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字。在推敲詞句,咬文嚼字中與學生一起與文字的高尚靈魂進行對話,在對話中調整或糾正學生在閱讀體驗中存在的偏差,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受到美好情操的薰陶。本課時,我安排了有梯度的讀:初讀,感知全文。快速瀏覽,掌握內容,再讀,把握聯絡,精讀,體會人物品質。學生在爬梯的過程中,思維空間不斷擴大,思維深度不斷拓展。在這種看似平靜的課堂中,學生卻思維活躍,學有所得。

三、注重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背景資料並交流,既為學生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面向全體,關注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照顧、鼓勵學困生,同時關注中等生和優等生的學習情況。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在本課時的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如: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由於在初讀全文這個環節中的開火車讀課文,佔用了過多的時間,導致精讀完璧歸趙這個小故事時時間不夠,草草收兵。

2、有些環節安排不夠恰當:

在初步把握《將相和》這個大故事的來龍去脈時,讓學生完成填空:將相不和的原因是(XX )( XX),後來又和了是因為(XXX )。在學生填不好時,如果不急於求成,而是設個懸念: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來精心研讀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吧。這樣不但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還使問題得到完美解決。

將相和國小語文教學反思6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時,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餓內在聯絡;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血色河南感聯絡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知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於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

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時,我根據學生的知識實際,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血色迴歸年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本節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國小語文教學反思7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8課《將相和》是篇歷史故事,改寫自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文章以趙秦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敘了幾個小故事,包括《澠池之會》《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寫出了將相(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由“和”變成“不和”,最後又“和好”的過程。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下面是我完成《將相和》的教學後的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程具有的豐富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深遠的影響,國小生往往對語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要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身為國小語文老師,在這方面不應該受社會上的流行元素所影響。

詞語是構建言語大廈的基礎。積累詞語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寫詞語,可惜這一傳統訓練已經逐漸被淘汰出課堂,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傳統訓練的挖掘和創新。

《將相和》是篇長篇課文,根據這個特徵,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默寫詞語的環節:“請同學們翻開練習本,根據意思默寫詞語。同桌之間一個說一個寫配合進行。”

1、“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每次戰鬥,沒有不勝利的。”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可用一個什麼詞概括”。“戰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確,很有氣勢。”是“理直氣壯”,“請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理屈詞窮。”

3、“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是“無價之寶”。“誰能根據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造一個句子?”“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王千方百計想得到它。”……

這一來,國小生們都來興趣了,聽得非常專注。詞語默好,1分鐘。看來譬如形式與目標都單一的傳統型默詞語,也不好。

訓練學生聽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積累詞語以及整體感知課文;對“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同心協力”這些重點詞語有了初步理解,也為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在教學“負荊請罪”時,我又給學生們佈置了說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麼並寫出來,準備交流。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不少生動的“對話”,如:廉頗:藺大人,您真是寬巨集大量,肚中能撐船,我廉頗是粗魯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顧國家生死存亡和您鬧不和,真是罪過。藺相如:將軍能知錯改正,不是很好嗎?有何罪過?

新大綱指出: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將相和》教學打破了“教師講問—學生聽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活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