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

才智咖 人氣:1.21W

  給中國學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

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看完了我《寫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後,感觸很深,他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很小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長大,長大了做什麼,我當時沒有想;讀國小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國中,考上國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國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高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大學,考上大學做什麼,我沒有想過;上大學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要出國,出國做什麼,我也沒有想過;現在留學拿到了學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該做些什麼呢?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謝謝你的第三封信,它喚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進取心,它改變了我25年來被動的生活方式。從今天開始,我要積極主動地為自己而生活!”

當我為這位中國留學生終於理解他“有選擇的權利”感到歡欣鼓舞的時候,我不禁想到,還有更多的年輕人依然在被動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著。在“開復學生網”我每天都看到:“只有你能告訴我,我該怎麼做。”的被動思維。

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事事要聽從父母和老師的安排,遇到問題也可以直接從父母和老師那裡獲得幫助,這很容易養成被動的習慣。因此,許多中國年輕人不善於主動規劃自己的成長路線,不知道如何積極地尋找資源,使自己的學業和人生邁上更高的階梯。

另一方面,中國的父母和老師習慣於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興趣,當這些孩子長大以後,他們多半會發現,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裡了。

此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群體意識,大力推崇“從上”、“從眾”等行為方式,這些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於許多年輕人覺得,“自主”這兩個字是那麼陌生和遙遠。

所以,消極到積極之路是充滿荊棘的。雖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都有提到積極主動的重要性,我決定特別寫一封有關積極主動的信。

為了成為國際化的人才,為了在資訊時代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每一個有進取心的中國青年都應該努力迫使自己從被動轉向主動,大家必須成為自己未來的主人,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學業和未來的事業——沒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與生活,沒有人比你自己更適於管理你的人生和事業,只有積極主動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讓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遠快樂!

消極被動(Reactive)的人總是認為自己受環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別人不指點,環境不改變,自己就只有消極地生活下去。碰到問題的時候,消極被動的人總會找人幫著決定,環境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怨天尤人。他們總是在等待命運安排或貴人相助。對一件事情,他們總認為是事情找上他們,自己無法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

積極主動(Pro-active)的人認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自己總有選擇的權利。所以,他們對自己總是有一份責任感,因為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裡,而自己並不是環境或他人的附庸。對一件事情,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可以主導事情的發生、發展。

 為什麼要積極主動?

三十年前,在工業社會裡,每位員工是企業的機器裡的一個齒輪。雖然機器需要齒輪,但是齒輪是可替換的。最好的齒輪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因此這些公司最喜歡的人才是:

 一個有專業知識的、能夠埋頭苦幹的人。

斗轉星移,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人們對人才的定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在現代化的企業中,有更多的人享有決策的權利,有更多的人必須在思考中不斷創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夠的空間來決定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機械式的重複勞動,而是需要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複雜過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曾指出:“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數優秀的企業對的人才的期望是:

 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現代化的企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主動意識:在工作中要勇於承擔責任,主動為自己設定工作目標,並不斷改進方式和方法;此外,還應當培養推銷自己的能力,在領導或同事面前要善於表現自己的優點,

作為當代中國的青年一代,你應該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應該主動去了解自己要做什麼,並且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幾個是唯唯諾諾、被動消極的人?對待自己的學業和研究專案,你需要以一個母親對孩子那樣的責任心全力投入、不斷努力。只要有了積極主動的態度,沒有什麼目標是不能達到的。

其實,許多年輕人並不是沒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做出自己的決定,而是不習慣在重大問題上做出自己的決定。如果我問一位中國的大學生: “你最常做的決定是什麼?”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決定買什麼樣的電腦,看什麼電影,讀什麼書等等。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決定,但是,許多更重要的決定更需要由你自己做出。例如,像讀什麼專業,讀什麼學校,考研還是出國等決定,大家可能習慣於聽父母的安排,或參考大多數同學的選擇——殊不知,在這些最重要的問題上,只有你自己的決定才能幫助你邁向真正的成功。自己做無關緊要的決定,但是對一生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卻聽他人的。這是多麼不合邏輯呀!此外,就算你自己做出了決定,也不見得你事先已經花了足夠的時間調查和研究。魯莽或草率的決定可能會讓你後悔一輩子!

當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電視上被訪問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臺梭利國小”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在蒙臺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