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

才智咖 人氣:2.55W
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

 給中國學生的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
  人生就是一串困難的選擇,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當我們走過人生的旅程,身後留下來的就是我們選擇的結果。如果選擇得好,我們會感到快樂和成功,會覺得自己對世界、對他人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當我個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選擇時,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則: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多少年來,這句話給了我無比巨大的支援和鼓勵,幫助我度過了難以計數的人生關隘。在與中國青年分享這三句話後,有位同學針對這三句話,寫信問我:
  “讀了開復老師的三句話,心裡感到很強的共鳴。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代表了用西方式的積極進取的心態,以永不放棄、永不消沉的主動人生態度,鼓勵我們靠自己的努力達到目的。
  “‘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代表了用中國式的謙恭謹讓的度量來培養自己的修養,學會承認和接受真實的、不完美甚至不公正的世界。
  “但是我不知道最後一句該如何理解。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可是,智慧從哪裡來呢?”
  其實,“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就是要求我們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動發現並選擇最完整、最均衡的狀態,並通過這一選擇獲得成功。這裡所說的“智慧”,既是甄別、判斷的智慧,也是權衡、折中的智慧,但從根本上講,它更是在選擇中孕育又在選擇中昇華的最高智慧——我也把它稱作“選擇成功”的智慧。
  在這選擇的世紀中,青年學生需要選擇的智慧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曾說,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選擇的世紀,因為未來的歷史學家如果回顧今天,他們會記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並不是技術方面或網路方面的革新,而是——人類將擁有選擇的權利。他說這句話是因為在今天的資訊社會裡,人人都能獲取資訊,學習知識,靠腦力上進,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會更多地放權給員工,重視積極選擇的員工。人人都有機會,那麼人的成功就更要看各人積極地爭取和智慧地選擇。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中,每個人都面對著選擇的機會,都擁有選擇的權利。尤其在中國,這個選擇的時代是更難能可貴的。回顧中國的近百年曆史,可以說,今天的中國青年學生是百年來第一次有機會享受先進的教育,同時也不必擔心生活、安全和溫飽問題,他們第一次能夠通過網際網路獲取世界各地的資訊,第一次在畢業後擁有如此眾多的、可以自主選擇的就業機會。
  但是,中國的青年學生雖然有幸出生在能夠自由選擇的時代,但時代並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在此前與大學生的書信交流及創辦“開復學生網”的過程中,我看到有很多學生雖然擁有選擇的權利,雖然生活在這樣優越的大環境中,但仍然有許多學生時常遇到迷茫的時刻。例如,經常有學生問我有關如何進行選擇的問題:“我被老師批評了,但我覺得無辜,那麼,我應該用自信的態度為自己辯解,還是用自省的態度坦然接受?”“我想改變現狀,但又力不從心,我應該鼓起勇氣衝破險阻,還是放寬胸懷承認現實?”“我遭受了失敗的打擊,應該用毅力堅持下去,還是用自省的態度放棄它?”“我想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可能招來非議,我應該積極表達想法,還是該遵循同理心的原則多聽少講?”提出這些問題的學生都希望我來幫助他們做出選擇。面對這些問題,我的回答是:
  我能幫你做的不是選擇,因為你自身的問題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來也只有自己最在意。
  我能做的只是傳授給你選擇的智慧,幫你聆聽自己心底裡最真實的聲音,幫助你做出智慧的選擇。
  在這封信中,我提出選擇成功的智慧共有八種:
  用中庸拒絕極端
  用理智分析情景
  用務實發揮影響
  用冷靜掌控抉擇
  用自覺端正態度
  用學習積累經驗
  用勇氣放棄包袱
  用真心追隨智慧
  (1)用中庸拒絕極端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中庸》也是千年國學的經典。很遺憾的是,許多人並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內涵,誤以為中庸就是做庸庸碌碌的老實人。其實,中庸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避免並拒絕極端和片面。
  比如說,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最重要的積極主動,如果做到了極端,就變成了霸道,喜歡對別人頤指氣使,橫行跋扈。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極端,就變成了盲從,失去了自己的選擇,什麼事都沒有主見。極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極端的勇氣就成了愚勇,極端的胸懷就是懦弱,極端的自省就會變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氣、胸懷,積極、同理心六種態度都是成功的必備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備的優點。但是,一旦將其中某一種態度發展到極端,優點就會立刻演變為缺點。
  第一個智慧的真諦就是:我們必須用中庸的思想指導自己,把自己的態度限制在完整、均衡的範疇內,兼顧自信和自省、勇氣和胸懷、積極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素,時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過於偏激的表現。
  我看到過一個負面極端的例子:有位企業管理者建議員工讀一讀拿破崙傳記中的一則小故事。那則故事的大意是,拿破崙小時候常和同學打架,但總是輸給對方。他下定決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輸,並採用非常規和“自殺式”的襲擊與對手較量。結果,這種“拼命”精神終於使對方屈服了。這位企業管理者教導他的員工向拿破崙學習。——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極端。在拿破崙的這則故事裡,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勇敢的英雄,而是一個自大、固執、不自量力的傢伙。雖然我不是歷史學家,但我很清楚,這樣的事例絕對不值得學習。
  另外我曾經親身經歷的一個極端的測驗:公司在培訓課程中,讓十個副總裁圍成一圈,一個半小時內可以暢所欲言,惟獨不可以講公司的事情。於是,大家開始談論天氣、政治、體育……其間還出現了爭執。在熱烈的交談中,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一個半小時後,每個副總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對其他副總裁的尊敬程度,為他們排一個序,並把自己安插在合適的位置。排序後我們發現,倒數第一的是從頭到尾沒有講話的人,倒數第二是話最多的人。不說話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沒有表達出來,那麼別人就會認為他沒有意見。相反,話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話很有意義,但也講了許多不該講的話,這使他無法得到大家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