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健康指南

才智咖 人氣:3.19W

心理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職場心理健康指南,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職場心理健康指南

一、心理健康六項標準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與大多數人、特別是與同齡人、同性別的人是否一致。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在心理諮詢中,絕大多數諮詢者這一條都具備。通過說話、察言觀色便很容易確定諮詢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進行心理測驗。

(2)情緒穩定樂觀

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誌,與這一條相對立的是喜怒無常。這並不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是說他們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而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3)人際關係和諧

人際關係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別人理解自己。因而,無論學習還是工作,與同事關係都很融洽,對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很親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別人沒有任何矛盾,而是在發生矛盾時能積極地、有效地去解決矛盾,重新讓別人理解自己。

(4)行動自覺果斷

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標誌。心理健康的人幹什麼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經過深思熟慮以後便果斷地採取決定,不盲目、不猶豫、把自己的決定貫徹如一,決不是說是一套而做又是一套。這並不是說不能改變決定,而是說不能輕易地改變決定。

(5)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熱愛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愛學習,如愛學外語、計算機、專業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把學習看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愛工作,不僅按時上下班,而且創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務,把分擔的工作看作是一種樂事。

(6)正確的自我觀

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有正確的自我觀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優點能積極地去發揚,對不足能自覺地去改進;不因為有優點而驕傲自大,也不因為有不足而自卑;知不足而不懈進取、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愉快樂觀。

上述六項標準是互相聯絡的。一個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現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現在幾個方面。對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標準,判斷一下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心理問題的等級劃分

心理問題等級劃分從健康狀態到心理疾病狀態一般可分為4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狀態與非健康狀態的區分標準一直是心理學界討論的話題,不少國內外心理學學者根據自己研究調查的結果提出了多種心理健康標準。較為認可的是以下這一簡捷的評價方法。即:從本人評價、他人評價和社會功能狀況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覺得痛苦——即在一個時間段中(如一週、一月、一季或一年)快樂的感覺大於痛苦的感覺。

(2)他人不感覺到異常——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現象。

(3)社會功能良好——即能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2.不良狀態

又稱第三狀態,是界於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組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於個人心理素質(如過於好勝、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壓力大、晉升失敗、被上司批評、婚戀挫折等)、身體不良狀況(如長時間加班勞累、身體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點是:

(1)時間短暫——此狀態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一週以內便能得到緩解。

(2)損害輕微——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比較小。處於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於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應付”是他們常說的詞彙。

(3)能自已調整——此狀態者大部分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遊、娛樂等放鬆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可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這小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儘快得到調整。

3.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指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導致心理狀態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它的特點是:

(1)不協調性——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偏離)等等。

(2)針對性——處於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物件(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信念及動作行為),而對非障礙物件可能表現得很正常。

(3)損害較大——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準完成其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能。如:社交焦慮者(又名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於心理醫生——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須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於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並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其特點是:

(1)強烈的心理反應——可出現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捷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緒低落或憂鬱,緊張焦慮,行為失常(如重複動作,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志減退等等。

(2)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於中樞控制系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制人體各個系統功能失調:如影響消化系統則可出現食慾不振、腹部脹滿、便祕或腹瀉(或便祕-腹瀉交替)等症狀;影響心血管系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可出現女性月經週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等等。

(3)損害大——此狀態之患者不能或勉強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鬆、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裡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4)需心理醫生的治療——此狀態之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身調整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復。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採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在治療早期通過情緒調節和藥物快速調整情緒,中後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心理障礙並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復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十種正常的異常心理現象

精神正常並不意味著沒有一點問題,關鍵是這些症狀的產生背景、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對個體和環境的不良影響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短暫的異常現象,時間短、程度輕,尚不能貼上精神病的標籤。

1.疲勞感:通常有相應的原因,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良好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即可消除。

2.焦慮反應: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現實性焦慮),如面臨大學聯考,並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3.類似歇斯底里現象:多見於婦女和兒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盡情發洩、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自殺。兒童可有白日夢、幻想性謊言表現,把自己幻想的內容當成現實。這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強迫現象: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覆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個人,反覆檢查門是否鎖好了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5.恐怖和對立:我們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到會不會往下跳,甚至於想到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6.疑病現象: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覆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7.偏執和自我牽掛:任何人都有自我牽連傾向,即假設外界事物對自己影射著某種意義,特別是對自己有不利影響、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而且經過片刻的疑慮之後就會省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絡緊密。

8.錯覺: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能會出現錯覺,但經重複驗證後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覺: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人士稱之為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體驗,不能視為病態。

10.自笑、自言自語: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制,屬正常現象。

四、心理諮詢的五個不等式

1、心理問題≠精神病

心理諮詢在我國是一門起步較晚的新興學科,人們對它有一種神祕感。來訪者通常都是左顧右盼、鼓足了勇氣才走進診室,在醫生反覆保證下,才肯傾吐愁苦;或是繞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實的情況暴露出來。因為在許多人眼裡,來諮詢的人很可能有什麼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此外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對男性來說尤其如此。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很多人寧願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願或不敢前來就診。其實,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對這些問題如能採取適當的方法予以解決,個體就能順利健康地發展;若不能及時加以正確處理,則會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這樣看來,心理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就這些問題求助於心理諮詢並不意味著有什麼不正常或有見不得人的隱私,相反,這表明了個體具有較高的生活目標,希望通過心理諮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迴避和否認問題,混混沌沌虛度一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精神病就是瘋子,其實他們所說的精神病嚴格地來講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它與一般的心理問題和輕度心理障礙有很大區別。絕大部分精神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沒有自知力,更不會主動求醫。

2、心理學≠窺見內心

兩個久未謀面的老同學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個知道對方是心理治療師,就讓他猜一猜自己現在心中想些什麼。許多來訪者也有類似的心態,他們不願或羞於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只要簡單說幾句,諮詢者就應該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諮詢者水平不高。其實心理治療師也是人,他們沒有什麼特異功能能窺見他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只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來訪者提供的一定資訊進行討論和分析,並進行諮詢與治療。因此,來訪者需詳盡地提供有關情況,才能幫助醫患雙方共同找到問題的癥結,有利於治療師作出正確的診斷並進行恰當的治療。

3、心理諮詢≠無所不能

許多來訪者將心理諮詢神化,似乎諮詢者無所不會、無所不能,就像一個“開鎖匠”,什麼樣的心結都能一下開啟,所以常常來診一兩次,沒有達到所希求的“豁然開明”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來了。實際上,心理諮詢是一個連續的、艱難的改變過程。心理問題常與來訪者的個性及生活經歷有關,就像一座冰山,積封已久,沒有強烈的'求助、改變的動機,沒有恆久的決心與之抗衡,是難以冰消雪融的,所以來訪者需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4、心理醫生≠救世主

一些來訪者把心理醫生當作“救世主”,將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丟給醫生,以為醫生應該有能耐把它們一一解開,而自己無須思考、無須努力、無須承擔責任。多年來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就是,病人看病,醫生診斷、開藥、治療一切由醫生說了算,要求病人絕對服從、配合,因此來訪者自然而然地把這種舊的醫學模式帶進心理諮詢。然而,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是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產物,心理醫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導、啟發、支援、促進來訪者改變和人格成長的作用,他無權把自己的價值觀和願望強加給來訪者,更不能替來訪者去改變或作決定。來訪者需認識到,“救世主”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只有改變自己、戰勝自己,最終才能超越自我,達到理想目標。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給醫生,消極被動,推卸責任,只會一事無成。

5、心理諮詢≠思想工作

來訪者中還有另一種極端的認識,就是認為心理諮詢沒多大用處,無非是講些道理,因而忽視或未意識到心理問題是需要治療的。一女孩因強迫觀念痛苦異常前來就診,家人反對並干涉:“你就是死鑽牛角尖,想開點就會好的。”亦不讓患者服藥。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援,內心很絕望,從而影響到治療的連續性和效果。心理諮詢作為醫學中的一門學科,有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診療程式,它與思想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服從、遵循社會規範、道德標準及集體意志,而心理諮詢則是運用專門的理論和技巧尋找心理障礙的癥結,予以診斷治療,諮詢者持客觀、中立的態度,而不是對來訪者進行批評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礙同時具有神經生化改變的基礎,需要結合藥物治療,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希望來訪者能通過上述幾個“不等式”瞭解心理諮詢的性質和工作方式,打消顧慮,敞開心扉,積極主動地與心理醫生進行配合,幫助自己解除痛苦,營造積極健康的生活。

五、哪些人應及早求助心理專家

1、早期症狀:

(1)神經衰弱表現:失眠、頭痛、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工作缺乏熱情,學習和工作能力下降。可持續數週到一年多。

(2)強迫症狀群:怕髒,怕得病,怕說錯話,怕別人看自己,或毫無原因的恐懼,或刻板儀式動作。可持續數月到數年。

(3)人格的改變:對人冷淡,躲避親人,並懷敵意;或寡言少語,好獨自呆坐,或無目的漫遊,生活懶散,不守紀律;性格反常,無故發脾氣,敏感多疑,自語自笑。

(4)老是感覺自己的形體變樣了,過度地照鏡子,好打扮;懷疑自己不健康,反覆看醫生。

2、臨床期(病症表現典型期):

(1)幻覺症狀:如在沒有人時或夜深人靜時聽見奇怪的聲音或說話聲;看見一些不存在的東西等等。

(2)妄想症狀:無端懷疑別人在議論自己,甚至欲加害自己。

(3)思維混亂。

(4)行為怪誕。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如:草木、髒物、肥皂,喝髒水或傷害自己等等。

六、EAP心理諮詢,該做些什麼準備?

員工產生心理困惑,尋求EAP諮詢師的幫助,如同軀體有病到醫院看大夫。但由於人們對心理諮詢的一般知識瞭解不多,以至把看軀體疾病的習慣用於看心理醫生,影響了諮詢效果。所以去諮詢,略知些諮詢常識最好。

1、諮詢者本人要有心理諮詢的願望。心理諮詢是以語言溝通為基礎,這種溝通是建立在諮詢者對醫生的信任和自願的基礎上。若來訪者沒有溝通的願望或是被親朋好友帶領至此,是不會情願地談及真實的自我,諮詢效果會受到影響。

2、諮詢者不必擔心談話的內容外露。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EAP諮詢師工作的首要原則就是為諮詢者保密,有些諮詢者因有這種擔心,諮詢時往往隱去某些問題,不利於醫生做出診斷和提供幫助。

3、諮詢者最好有自助意識。心理諮詢除有心理醫生的啟發引導幫助,還需要諮詢者積極主動配合。有的諮詢者沒這種意識,在諮詢後對醫生布置的作業不實施。如對恐怖症患者的治療是先練習放鬆法,再進行系統脫敏療法,這是一個連貫程式,有的諮詢者回家不練習,總想在醫生那裡討一種簡單的治療方法或藥物,導致諮詢半途而廢。

4、諮詢者勿急於追求效果,欲速則不達。心理問題、心理疾病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它可能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比如人際交往障礙,有的諮詢者出現障礙的原因是因為性格偏內向、口吃、怕別人譏笑、拒絕與人交往引起的,諮詢時首先要打破這一迴圈鏈,使諮詢者改變自身對口吃的認識,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學習與人交往的方法技巧。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並不是短期就能達到的。還有些心理問題或疾患需要有關人員同步參與諮詢,如孩子的問題父母參與,婚姻問題夫妻參與。

5、理解諮詢的時間限定。諮詢一次約50分鐘,若時間長、內容多,不便於諮詢者清晰地理解接受主要問題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