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校園欺凌的大調查報告

才智咖 人氣:3.05W

教育部規劃於每年10月辦理高階中等學校、國中及國小(五、六年級)不記名校園生活問卷調查普測,以協助學校、教師及早發覺學生偏差行為,並即時啟動學校輔導機制;另同時辦理不記名校園生活問卷調查抽測,透過隨機抽樣以瞭解校園學生偏差行為現況,作為各級教育主管機關研擬防制校園霸凌政策的參考。

防止校園欺凌的大調查報告

防制校園霸凌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學生遇到或是遭受霸凌行為不敢或不願意說出來,請各級學校延續以「健康、安全、友善」之友善校園週主題,推廣「多一些關心、多一分關懷、多一點關愛,讓校園更友善」之作為,積極向學生宣導「防制校園霸凌」及「校園正義」的觀念,鼓勵學生拒絕霸凌,一定要勇敢說出來,尤其旁觀同學的反映,更是彰顯校園正義的重要機制,讓學生瞭解「因為你的見義勇為,可以阻止同學遭受霸凌的傷害,並可以改善同學的偏差行為」。

教育部呼籲學生勇敢說出來,學校不但會保護其隱私,並且還會立即處置與輔導,除了校園生活問卷外,也可以「嚮導師、家長反映(導師提供聯絡電話及電子信箱予學生及家長)」、「向學校投訴信箱反映」、「向縣市防制校園霸凌專線反映」、「向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專線反映(0800-200-885)」、「向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專區留言版反映」及藉由「其他管道(好同學、好朋友)」等,都是學生遭遇霸凌時尋求支援協助的管道。

校園霸凌問題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唯有全體教育人員、社會各界共同關心、面對、預防及處理,校園霸凌問題較易獲得防範與解決。教育部將持續加強法治、品德等教育,並結合教師、家長、教育行政、警政及社政等單位人員的力量共同努力,透過輔導及資源的投入,有效消弭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營造友善校園的環境。

防治校園欺凌的方法

當前,校園暴力呈現群體化特徵:在有同夥參與的情況下,施暴者的心理負疚感會減弱;資訊渠道的多元化,也讓暴力事件帶有“跨學校,多聯絡”色彩。治住打“群架”,需要及早預警,迅速應對。重慶的做法是推進派出所與學校合作,加大校園及周邊巡邏巡防力度,並與群眾建立聯絡機制。部分學校還嘗試組建學生護校隊,一旦發現有暴力事件的苗頭,及時通報,將其遏制在萌芽狀態。

對於重慶女孩李妍(化名)來說,半年多前被同學毒打的一幕幕場景,至今難以忘卻。

“她們甚至聲稱要逼我賣淫”,李妍說,“我被打了好多次,到最後實在是害怕了,才對家裡說”。

學校和公安機關相繼介入調查,施暴者是兩位年僅17歲的女生。一面是毆打侮辱,一面是花季少女,人們很難把兩者放到同一畫面中。究竟是什麼讓她們向同樣稚嫩的夥伴舉起了拳頭?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當地又想到了哪些辦法?記者在重慶進行了調查。

【施暴】

打人者並不認可暴力

但有同夥膽子就大了

李妍的噩夢開始於今年春天。

在自己所在的重慶某中學,兩位同學僅僅是因為懷疑她向老師“告小狀”,就多次在校內校外對她進行毆打侮辱,導致其身體受傷。李妍出於害怕心理,選擇了沉默,沒有報告老師或家人。

但在某次毆打時,打人女生威脅要她賣淫,並且與校外男子進行聯絡。李妍嚇壞了,不得不告知家長,學校和公安機關等隨即進行了調查。

在這起校園暴力案件中,打人者的漠然讓人震驚。“第一次毆打過後,施暴者只要無聊了就毆打,覺得毆打折磨同學心裡有種快感。”負責此案的檢察人員向記者介紹。而在訊問期間,打人者在供述案情時表現淡漠,彷彿事不關己。當檢察人員要求其自我剖析犯罪的原因時,對方先是沉默不語,在檢察人員的引導之下才抽泣不已,很久後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重慶市心理諮詢師協會祕書長、心理諮詢專家童新曾介入過兩位打人女生的心理諮詢。據童新介紹,該個案的兩名施暴者,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一名因父親是服刑人員產生了自卑心理,內心有委屈、憤怒的情緒,一直壓抑在內心,心理狀態很差;另外一名由於父母對其教育主要是拳棒加責罵,從小和父母沒有建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對父母接納度和認同度比較低,其內心憤怒情緒和無助感較強。

童新提到了一個細節,其中一名打人者自述並不認可打人的行為,但有同夥一起打,膽子就大了、不害怕了。而對同學實施毆打後她內心很難受,還給被打女生倒了水,對於打人這件事情,她內心也是矛盾的。

“其實,施害人並不是本質很壞的孩子,只是受害人的行為恰好將施暴者的情緒激發,將對過去所有人的情緒一併轉移到受害人身上,對受害人實施暴力,目的是以破壞性的行為宣洩積壓的負面情緒。”童新說。

【警方】

網上對罵,線下約架

呈跨學校、多聯絡特點

“校園暴力的產生,有家庭、學校、社會和孩子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家庭原因是主要根源。”童新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讓自己感受到的是壓抑、痛苦、無奈、無助,孩子會有宣洩情緒的需要,很容易將負面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而親子關係建構不足時,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心理未獲得必要的滿足,孩子會轉向外面,與其他人建立關係,有時為了穩定關係,會認同和參與一些自己並不認同的行為,所以很多校園暴力行為都是以群體形式進行。

童新認為,除了關愛缺失,有時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和控制,導致孩子行為規範性及人生觀建構方面都比較欠缺。“具體表現為處理問題隨意性比較強,過多關注‘我’的需要,比較忽視環境規範及他人感受,這樣也容易導致暴力事件發生。”

除了家庭因素,在現行重學習成績、輕成長指導的教育模式下,成績排名、擇校,都容易使孩子自我價值感降低,自尊心受損,認知偏離,積怨情緒加強,加上孩子成長中逐步積累的負面情緒,都需要找宣洩的通道,而在德育教育和心理輔導沒有及時跟上的情況下,出現了問題。

重慶市沙坪壩區新橋派出所,4.8平方公里的轄區範圍內分佈13所學校。

派出所教導員黃舸從接觸到的一些校園暴力案件中發現,很多施暴者對於施暴行為有著錯誤的認知。“有的孩子自身處理問題能力有欠缺,網上暴力視訊的傳播導致認識出現偏差,以模仿的形式處理問題;有的孩子認為暴力是力量的象徵,希望通過暴力展示力量、建立自己的小團體,樹立威風。大部分施暴者都認為,實施暴力和欺凌行為並不會受到懲罰。”黃舸坦言。

黃舸說,由於現在資訊渠道的多元化,校園暴力正呈現“跨學校,多聯絡”的特點,演變成了“互不滿意,網上對罵,線下約架”的模式,給治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治理】

警察擔任法制副校長

護校隊提早發現苗頭

今年3月,20多箇中學生聚集在沙坪壩區某校周圍的一處空地,周圍群眾發現異常後立刻報警。派出所出警後,發現這是一起網上對罵引發的線下約架,及時進行了制止,並通報了學校。

“及早發現,迅速應對,能夠有效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發生。”重慶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果區域內中國小較為集中,如何有效防治校園暴力,特別是群體性暴力行為?重慶的做法是:人防、物防、技防一個都不能少。每年開學季,公安部門都在學校開展“平安課堂進校園”法治教育活動,派駐周邊派出所教導員擔任學校的“法制副校長”,加強學校的安全指導工作;派出所與學校合作,加大校園及周邊巡邏巡防力度,特別是對學生上下學重要時段、學生途經重點路段加強巡邏;在校園公共場所、進出大門和重要通道實現視訊監控全覆蓋;定期開展校園管制刀具及危化品專項清理行動等。

“整治校園暴力,要淨化校園周邊環境,讓暴力沒有滋生的土壤。”該負責人說,有的輟學學生同社會上一些遊手好閒人員勾結對學生勒索威脅,有的學校周邊有部分複雜場所。對於這些現象,巡邏民警、責任校警在加強巡邏和整治的同時,與學校保衛處、周邊群眾建立聯絡機制,一旦發現有暴力事件的苗頭,及時通報,將其遏制在萌芽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學校開始探索“學生自治”。重慶已有學校嘗試成立了“學生護校隊”,協助學校保衛部門進行門崗執勤、校內巡邏和重大活動秩序維護等。“來自於學生中的護校隊,更有利於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促進學校做好預警機制。”該校負責人說,今年4月份,有兩名同學發生矛盾,準備約人到校外打架,幸虧護校隊瞭解這一資訊,及時報告學校制止了事態惡化。

面對現在校園暴力呈現低齡化的現象,黃舸直言“派出所在處理這類案件時有些尷尬與無奈”。

黃舸說,根據《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以及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要求,18歲以下的違法犯罪行為人只要不涉及8類刑事案件,基本上不使用拘留的強制措施或處罰決定。“有些校園暴力事件,手段殘忍,性質惡劣,但由於年齡和傷害程度的限制,達不到拘留或處罰的條件,施暴者在公安機關取證結束後,基本都返回學校繼續學習生活。懲戒手段力度的欠缺,造成施暴者對自身行為造成的後果不以為然,再次違法犯罪的機率很大。”

黃舸認為,當前法律應該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懲戒制度,特別是行政處罰以下的懲戒幫教制度,消除“未成年人不需擔責”的錯誤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