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傳說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85W

教學反思是我們教師的工作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蒐集整理的重陽節的傳說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重陽節的傳說教學反思

  重陽節的傳說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了《重陽節的傳說》這篇課文。在上課時,自己心態較好、比較從容。在教學過程中,基本落實完成了教學目標,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通過抓重點句子的理解使學生理解了桓景為民除害,一心為民,不怕艱辛,英勇無畏的精神品質。另外補充的關於重陽節的常識、風俗和詩篇也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在課後,我認真聽取了各位語文老師的課評。就這幾位老師的點評,我做了如下總結。我覺得在這節課上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一、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在課堂上我注重了讓學生 帶著問題去讀、去思,而不是先讀了再去想問題。在抓住句子中的詞語體會句子的含義後再次讓學生品讀課文。這樣,學生讀出層次性、感情。

二、個性的朗讀,拉近了老師、學生、文字的距離。“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尊重孩子的個別體會,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在體會的基礎上聲情並茂地讀。

本文中,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的過程是重點。我讓孩子們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並試著寫出自己的體會。在抽生個別談了體會後,將自己深刻的體會放到句子中讀。 在讀句子“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趟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時,我先讓學生找到重點詞語“一路一路”、“一座又一座”、“一條又一條”、“一雙又一雙”,引導學生體會桓景的艱辛後再讀句子。看著一張張小臉表情生動,如臨其境,抑揚頓挫地朗讀聲此起彼伏。教師、學生、文字都因為這真情的朗讀而深深地交融在一起

三、在課堂上指導了學法、寫法。

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是關鍵,怎麼樣在公開課上也能如平常課,展現出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呢?在學習第二部分桓景學成武藝後,在教第三部分時我主要是放手讓學生參照第二部分的步驟自學。先讀再找印象深刻的句子,最後再通過找重點詞語進行體會。這樣,學生學起來既輕鬆又有所收穫。

本單元的習作是寫一篇民間故事,在這節課堂上,我注重了對學生的寫法指導。在學習第二部分時,我讓學生將“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練成了一身好武藝。”學寫具體。因為學生有了前面的感受,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

當然,在這堂課上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一、在重難點的突破上,有點平均使力,教案設計得雖然不錯,但實際操作中卻出現卡殼。

二、在時間分配上前面的時間用得過多,導致教後面的內容時有些趕時間。

總之,在這次課堂上我收穫了許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希望自己能收放自如地揮灑於課堂上。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心中有“底”,需要紮實的語文功底!

  重陽節的傳說教學反思二

重陽節的傳說是本書最後一單元的一節精讀課,內容主要講了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由來,課文分為三個部分,先交代了桓景為降妖救人,歷盡艱辛,拜師學藝;接著寫桓景是怎樣除掉瘟魔的;最後講了重陽節的一些風俗。讚揚了桓景斬妖除魔、為民除害的精神,課文內容較淺顯易懂,通過課堂效果及自我反思我總結如下:

1、用一首小詩來總結全文,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板書既能總結全文,又能使學生有所收穫,而且板書都是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而得出的,對於這樣的效果學生會記憶猶新,而且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有幫助。

2、本文用了兩種拓展方式,一個是回憶傳統節日及風俗,另一個是找出相對應節日的'古詩,這部分的課堂效果非常好,學生積極性極高而且課堂參與度也有所提升。對於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還是有表達的慾望的。這是我從中得到的體會,通過這樣的設計及教學反應,讓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古詩,而且將一些節日的習俗進行了整理和回顧,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能充實教學內容。

3、充分地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讀中獨特的個性體驗。課文比較簡單,所以課堂上利用大量的時間讓孩子們去讀,學生們通過讀,能更進一步地體會桓景拜師學藝和為民除害的決心。問題設計連貫,緊跟課文思路,設計清晰,學生們理解起來也很有條理,能夠緊跟老師的步伐。拓展恰到好處,課堂上適當拓展了一些民間傳說,學生們興趣很濃,激發了學習興趣。

4、任何內容的感知都應該建立在讀熟、讀懂的前提下,而本課的設計卻恰恰少了很多讀,在課堂上原本用來讀的時間也用來去分析了,所以學生有些感受還是沒有說出來,這就是因為讀的少的緣故,有些問題是老師告訴要讀出什麼感覺,然後讓學生去讀,這樣就是把教師自己的體會強加給學生,學生在沒能理解的情況下當讓不會出現讀的好的情況了。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就是讀書的效果和作用,在以後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側重讓學生讀,給學生足夠讀的時間,在對學生的讀加以指導和評價,這樣自此基礎上的分析及感受都會大有提升。

5、對於重點問題及語句的分析教師先提出問題,但是很少有人會回答,在教師啟發後效果還是一樣,出現這樣的效果我覺得一方面和學生的積累少有關還有教師的引導方式及引導的語言不到位,在教師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做出的預設有時是不準確的,當課堂出現幹啟不發的狀態時就是教師的教學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