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徵稅國貨能受益?

才智咖 人氣:2.71W

海淘徵稅真的對保護本國的產業有利嗎?

海淘徵稅國貨能受益?

導語: 由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釋出的《關於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自4月8日起開始實施,對跨境電商零售的進口商品不再按物品徵收行郵稅(即“行李和郵遞物品進口稅”),而是開始按照貨物徵收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消費稅,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造成部分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面對來勢洶洶的“海淘”,這一稅收政策的調整會不會起到限制線上境外消費的作用,形成對“中國製造”的保護呢?

“海淘稅”變身前後的差異

在此之前,我國對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商品按照郵遞物品徵收行郵稅,並且對於應交稅額在50元以下的進口商品免徵稅。《關於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規定,自4月8日起,對於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商品按貨物徵收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消費稅。與之前一刀切的行郵稅相比,新稅制放寬了單次交易限值,由1000元人民幣(港澳臺地區為800元)調整為2000元人民幣。但其最大的特點是對稅目的細化,第一,此前的行郵稅根據徵稅物件分為10%、20%、30%、50%四檔,此次稅改後變為三檔,即15%、30%和60%,分別對應最惠國稅率為零的商品、除最惠國稅率為零的商品和高檔消費品以外的商品、高檔消費品;第二,對於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單次交易限值為2000元人民幣,個人年度交易限值為20000元人民幣。在限值之內,關稅稅率暫設為0%,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消費稅取消免徵額,暫按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徵收。對於超過限值的進口商品,按進口貨物徵收關稅、全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

調整“海淘稅”的政策考量

就目前來看,調整跨境電商零售商品進口稅收政策主要基於四重考量。

第一,隨著海淘的日益普遍,原本通過統一渠道進口的商品被多次拆分,海關部門的工作壓力激增。第二,跨境電商通過各種手段規避行郵稅的交納,包括“拆單”、“低報進口商品價格”等方法,造成了越來越大的稅收損失。第三,對於同類一般進口貨物和國產貨物,通過跨境電商進口的商品行郵稅要明顯低許多,出於稅收公平的目的,對相應的稅收政策做出了調整。

第四,除以上三重目的,此次調整“海淘稅”恐怕還有出於保護同類國產商品的考慮。資料顯示, 2015年底,中國有超過35%的消費者在通過跨境電商購物,而2014年這一比例僅有26%。截止到2013年底,中國內地的“海淘族”已達1800萬,預計到2018年將增至3560萬人,年消費額也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商務部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跨境網路零售交易額達4492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進口1290億元,預計2016年底,中資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將突破6.5萬億元,到2017年有望達到8萬億元。對比如此迅猛增長的“海外淘貨”大潮流,國貨的銷售卻不容樂觀。以嬰幼兒奶粉為例,根據電商機構釋出的《海淘十年報告》顯示,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間,中國內地人海淘最多的為以奶粉為首的母嬰類用品,其購買次數和成交額均名列第一。2008年至2013年間,中國大陸地區的196萬媽媽共在海淘奶粉上花掉163億元,人均消費8343元。而與此同時,國內奶粉巨頭的業務增長緩慢,2015年,某國產奶粉龍頭品牌也陷入虧損,前三季度營業收入下降23.17%,淨利潤為負2.15億元,同比下滑260.47%。幾家大型乳製品企業的增長也出現顯著下滑,國內乳企集體陷入“隆冬”。業內專家分析,目前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仍然信心不足,還是更傾向於選擇洋奶粉,加之海淘代購等形式能夠使國內消費者以極高的價效比獲得國外大品牌奶粉,國內奶粉業很難抵擋這一巨大沖擊。此外,有貿易專家也稱,國貨之所以難抵海淘衝擊的原因除了國外商品的質量更優之外,還因為國外商品的種類更為豐富,可供國內消費者選擇的餘地也更大,而中國目前的國內商品種類與過去相比雖然豐富了很多,但也只有國際市場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海淘吸引了國內消費者相當大的一部分購買力,對國貨的銷售造成了不容忽視的衝擊。

 “海淘”買家會因此改買國貨嗎?

雖然此前的“基本不用交稅”的情況已經終結,但這並不意味著“海淘”優勢的喪失。原因主要集中在價格和需求兩個方面。

 第一,許多海淘商品不太可能會失去其本身的價格優勢。海淘商品已經由高階奢侈品擴散到生活必需品,“品牌消費”變為“品質消費”,如果海淘所購商品在限值以內,不徵收關稅,且對於大部分不涉及消費稅的商品(如奶粉、進口食品)來說,總體稅率由之前的10%變更為11.9%(增值稅17%×70%優惠=11.9%),增幅並不是太大。對於限值以內的其他商品,稅率反而有可能下降,例如1500元的相機所適用的稅率由此前20%的行郵稅下降為現在的'11.9%。而對於超出限值的商品或者需要徵收消費稅的海淘商品,如化妝品、菸酒、高檔手錶等,稅改政策之後的稅率可能會高於以前,但這並不意味著價格的一定上漲。因為各家大型跨境電商平臺在同供應商的交易過程中具有很強的議價能力,還可以通過成本改革、供應鏈優化的方式降低海淘商品的成本,而且在2014年我國的大小跨境電商平臺就已達到了5000多家,市場競爭較為充分,行業全面提價的可能性並不大。因而即使稅率增加了,跨境電商的商品成本也不一定定會增加。此外,海淘低價不是主要源於避稅而來,省去了貿易流通的許多中間環節,實現從海外商家到國內消費者的直線對接,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而且避免了品牌商對中國市場的“歧視性”定價。許多商品即使在新的進口稅收政策之下也可能比國內同類商品的價格要低,只不過跟以往比,價差幅度有所縮小。

 第二,海淘商品已是部分消費者的剛性需求。目前,熱衷於海淘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高等收入的白領階層,跨境電商進口的產品以母嬰用品、化妝品和食品為主,鑑於國內同類產品的安全問題頻發,許多消費者出於對產品安全和對品牌信任度的考慮,對於海淘商品的需求不一定會大幅度減少。以奶粉為例,從此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到最近的“假奶粉”事件,國內嬰幼兒奶粉問題頻頻,已經在消費者中間造成了極大的信任危機,出於對孩子安全的考慮,即使跟以往相比海淘的進口奶粉價格有所提升,消費者的需求仍然會呈“剛性”的態勢,更何況跨境電商的進口商品價格也未必會上漲。此外,即使海淘的商品通過此次稅改後在價格方面與國內已進口的商品相差不大,是否就意味著有更多人會選擇國貨?不一定。可能許多人會選擇在國內購買進口商品,或者直接去國外購買,因而即使價格優勢在減小,由於對進口商品剛性需求的存在,國貨也很難重新奪回市場。

基於對海淘商品需求和價格兩方面的分析,國內同類商品並不太可能通過此次的“海淘稅”的調整而獲益太多。在“質量門”不斷爆發的情況下,如果國貨不能從自身出發,進行品質升級、重建信譽,而相關職能部門又不能有效地淨化市場環境,只寄希望於國家築高進口壁壘和限制國內市場的開放度,與海淘商品相比,國貨仍然不會具有競爭優勢。反倒是在政策範圍內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在通關上會更加快捷,更便於消費者在短時間內獲得,從而在價格優勢和剛性需求之外某種程度上又提高了海淘商品的競爭力。

總之,在全球化和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雙重影響下,“中國製造”的本土政策紅利和低人力成本的紅利正在逐漸消失,要想提高競爭力,還真得在品質和品牌方面下點硬功夫。“中國製造”晉級“中國創造”也不能只是一個口號或者“資本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