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徵稅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那誰來保護本國消費者?

才智咖 人氣:2W

對於海淘新規,最近掀起了不少風浪, 據說海淘徵稅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那誰來保護本國消費者呢?

海淘徵稅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那誰來保護本國消費者?

近日,據報道,財政部等部門公佈了《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對海淘產品的稅率做了新的規定。筆者粗粗看了一眼這個清單,驚訝得半天合不上嘴巴。常用品中最低的稅率也要10%以上,大部分是30%以上,而且有一大批如菸酒、鐘錶、日用洗護、化妝品等產品的稅率居然徵到了60%,真是令人大開眼界,哪有這麼徵稅的?十幾年前,中國為了加入WTO費了那麼多周折,做了那麼多承諾,如今卻在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自毀名譽。

有經濟學家曾經舉例說,在戰爭中,我們會用軍艦封鎖敵國的口岸,因為禁止貿易會給敵國帶來麻煩,讓敵國民眾生活質量下降。而現在,我們卻在構建貿易壁壘,這豈不是把自己的百姓當敵人來對付嗎?周其仁教授在上個月的人文經濟講座中也說,國際貿易問題有很多虛虛實實、紛紛擾擾,這要政治家去處理,但從經濟學家的角度看,還是應該相信自由貿易理論,相信自由貿易可以更好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從而讓參與交易的總產品量和總福利提高,這個大方向是沒錯的。

我們知道,經濟學界向來是以吵架著稱的,但自由貿易理論卻是例外。自亞當斯密發現分工效率以來,就很少有人對國際貿易提出異議,後來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原理更是被認為是經濟學說史上最天才的發現之一,徹底解釋清楚了我們為什麼要交易,為什麼稟賦再差的人也能通過交易獲利。

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和美國比處於全面落後狀態,可以說各個產業領域都一無是處。但是李嘉圖的理論告訴我們了,即便如此,我們也有相對落後程度不那麼大的產業可以發掘,因此我們從這裡發力,和美國做生意照樣可以獲利,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於是,我們和美國可以做生意,和坦尚尼亞也可以做生意,在互通有無中都有所發展。上述原理由兩代大師奠基後,經過後世無數學者的補充,無數史實的證實,已經是非常成熟,絕少爭議了。這麼個經過無數大師證明,牢不可破的定理,難得不值得信賴嗎?

更何況,中國可謂是比較優勢原理的最大受益國。三十年之間,藉助對外開放從一個全面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世界經濟第二強,在今天,中國人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還享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務。而其他國家也因中國的發展而受益,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品風靡全球。既然如此,中國對全球化、自由貿易的好處應該領會格外深刻才是,為什麼會出臺這樣明顯提高壁壘的政策?

有一個非常蹩腳的理由是,有些國內產業太脆弱了,而外國的競爭者太強大,所以要課以重稅來保護民族產業。

如果當初鄧小平也這麼想,那大部分中國人估計到今天還在餓肚子。因為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各種產業跟美國比就沒有不脆弱的。

短期來看,外國有些優質商品進來,一些競爭力差的國內企業可能因此破產,該企業的員工會有失業。多徵關稅,打擊外國企業似乎能保護本國員工。但問題是,競爭力差的企業的員工是人,消費者就不是人了麼?提高關稅,打擊的何止是外國企業,更是本國消費者。他們原來的最優選擇憑空被提高了價格,要麼被迫多出錢,要麼只能放棄這個最優項。尤其在某些敏感產品上,比如奶粉,某些國內企業的產品質量實在是讓人放心不下,哪個初為人母的媽媽不想讓孩子的飲食更加安全,她們寧願多花錢買進口奶粉難道不在情理之中嗎?有時候經濟規律真是蠻殘酷的',那條需求曲線永遠朝向右下傾斜,海淘奶粉貴一點,就會有一批消費者被迫放棄。當然,我並不是說國產奶粉就是不好,只是因為出過嚴重的問題,加上國內廠商不那麼讓人滿意的操守,實在是令人放心不下。那些謀財害命的國內廠商,需要的不是保護,而是破產和審判。

實際上,從長遠看,所謂被保護的“民族產業”也不會因此而得到發展。真想提高企業效率,應該鼓勵競爭才是,而不是提高關稅,偏袒某一方。這樣只能抑制競爭。當然,現行的抑制競爭的政策有很多,這只是其中之一。一邊是這麼多殭屍企業靠各種形式的補貼續命,中央天天要求要“調結構”,另一方面這種新的阻礙競爭的法令又在出臺,真是匪夷所思。如果阻礙競爭就能讓民族企業發展好,那明清閉關鎖國時經濟發展的如何,改革開放前的經濟發展又如何?

出臺這樣的法令,最直接的動機當然是要增加稅收充盈國庫。巴斯夏有篇名文,叫《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短視之徒只看到了提高關稅可以撈一筆錢充盈國庫,看不到這筆錢是以損害消費者利益為代價撈到的。從長遠看,損害消費者利益對於提高經濟活力顯然不是什麼好事,竭澤而漁只能一時爽快。

況且,如此大規模提升稅率就真的能大發橫財嗎?我覺得並不見得。能預料到的是,走私現象必然會增多。大家都知道,走私被抓到是要坐牢的,但如此提升關稅,不就是在鼓勵走私、逼良為娼嗎?政府在譴責、打擊走私時不妨想想,商旅往來不過是為了賺點利潤,如果不是稅率太高,誰會閒來沒事鋌而走險呢?明朝所謂的“倭患”就是個絕佳的案例,現在不少學者發現,“倭患”的猛烈程度,是和朝廷的海禁政策高度相關的,所謂的“倭亂”並不是什麼外敵侵略,而是政府厲行海禁斷絕沿海不少從業者的生路激起的官民對抗。其實當時就有官員指出:“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這麼簡單的道理,當局者真不明白?為什麼一時財迷心竅,就看不到阻絕貿易帶來的其他風險和執法成本的上升呢?

至於某些企業出於自身利益,遊說相關部門提高關稅以“保衛國家經濟安全”,就只能用無恥來形容了。別人的產品跨越半個地球運進來都比你有競爭力,這說明你的管理水平、公司效率差到了何種地步,你還有什麼臉面留在市場上呢?這時候趕緊破產改行難道不是最佳選擇嗎?為什麼恬不知恥地要求政府多徵關稅,用打劫競爭對手、坑害國內消費者的辦法來“保護民族產業”?

總之,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出臺這樣的政策都是非常短視,非常不明智的。現在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如此之大,實在是不該弄個這麼不得人心的政策來給自己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