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的“職場縱貫線”[1]

才智咖 人氣:4.93K

關於求職途徑:關係是唯一不變的求職途徑

兩代人的“職場縱貫線”[1]

父母一輩的人,大多通過"頂替","分配"這樣的方式踏上工作崗位。"有關係"在那時是唯一可以依重的東西,沒有關係,"頂替"的名額會被佔用;沒有關係可能分配進偏僻地遠離父母的邊緣城鎮工作。這樣一干便是一輩子,那個年頭不興自己找工作,就算個人有這樣的膽量,卻也沒有這樣的工作供給。所有單位的崗位都是一個坑一個點,不對社會開放招聘。一畢業,個人大可以省卻了找工作這件麻煩事,但另一件麻煩事是可以看到自己退休時的樣子,而這在父母的時代這樣沒有什麼不好。

現在的求職途徑算是五花八門,找工作更像是談戀愛找物件,雙方都有權選擇,干與不幹並非完全單位說了算。我們可以通過網路、招聘會、熟人推薦等等方式找到一份工作,然而萬事都有副作用,選擇越多,負累也越多。同樣,企業招聘也變得更加"挑剔",對於企業來說,有了更多的比較,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關係"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熟人介紹能更快地找到合適的人才,同樣有關係至少能獲得面試的機會,成功拿到offer的機率也高出許多。當然如果沒有關係,需要個人更多的努力,為自己創造機會。

關於工作忠誠度:忠於單位走向忠於職業

父母一輩的人很少有辭職不幹這樣的事,因為辭職之後下一份工作不知在哪裡,除非橫下一條心去當"個體戶",這在當年可是驚天的大事。因此那個時代,進入一家單位便是完全把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奉獻給了單位。還記得母親曾經在單位裡與小姐妹們比工齡,當時名列第三,她回來後頗為驕傲,因為在一家單位的工齡越長,代表著對單位貢獻也越大。當時對於員工最常見的表揚就是"某某幾十年如一日,奮鬥在單位生產第一線……"

這樣的句子現在聽來彷彿是天方夜譚,如今能在一家公司做上十年以上的算是"稀有動物",何況是幾十年?除非我們做的是符合個人興趣的那份職業。現在的職場人更加忠誠於自己的興趣,忠誠於自己的職業,當公司的發展與個人的職業發展相差太遠時,跳槽是義無反顧的選擇。然而作為硬幣的另一面,只有當心中有著明確的發展目標,才能在眾多誘惑中選擇好自己的未來發展之路。

關於工作機會:"華山一條路"到"條條大道通羅馬"

三十多年前,如果孩子的理想是去好萊塢當大明星,父母肯定會狠瞪一眼:"做什麼白日夢呢!老老實實念好書,考上大學,就會有一份好工作。"似乎當時的每一位年輕人都只有一條路,唸書-上大學-有份好工作。至於學習三毛邊打工邊遊撒哈拉,那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與己無關。

三十年後,我們卻發現其實我們不用再走那條父母已走過的路。考大學變的不再是那麼重要,只要你有特長,發展演藝事業說不定可以讓父母當上星爸、星媽;打幾份工,在淘寶上開個小店,然後把餘下的時間安排給自己發呆也不再是大逆不道的事;邊留學邊打工,或者去大洋那邊看看一直想看的風景,變得是很正常的選擇,不知不覺中我們可以感到其實出路有很多。似乎應證了那句,條條大路通羅馬,當然前提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要走哪條路。

關於人際關係:同事越來越難處

媽媽前幾天偶遇年輕時一起工作的同事,兩個人擁抱許久,熱淚盈眶,真可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對於三十年前的人和事,驚歎她們竟然還如此記憶猶新。而現在的職場,同事是什麼?同事是見面點頭微笑,背後戳你一刀;同事是表面合力做事,背後搶你功勞;同事是走過路過當作沒有看到過……或許我形容得太陰暗了,稍微和諧點的同事關係莫非就是上班一起抽菸下班一起吃飯,總之,就如眼前浮雲,說散就散,別說30年以後再見了,就是3年以後再見,就早已是路人甲乙丙丁。現在的年輕人對於人情世故早已淡薄,不是因為我們太無情,只是社會變得越來越現實,除了你自己,還有誰可信?

人際關係甚至已經成為大家在衡量工作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了。社會越發達,我們就越孤單。當同事僅僅是同事,當人走茶涼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你不能說這是錯的,只是我們在對抗中學會了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