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與對策論文

才智咖 人氣:2.63W

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幫助大學生擬定職業目標,明確奮鬥方向。理想職業的選擇,關乎學生一生的職業發展。但是很多學生受了傳統思想的影響,追求的往往不是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職業,而是片面追求政府的“鐵飯碗”工作,過分嚮往高薪職業,對發達城市無限熱衷等等。殊不知,再好的職業,沒有了興趣的支撐,也談不上“理想職業”。相反,如果能在大一階段就形成了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科學的進行自我評價和批評,樹立起正確的擇業觀,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方向,有意識的鍛鍊、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和素質,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朝著屬於自己的方向邁進。

試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與對策論文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涵義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和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併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具體包括職業心理測評、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養成和職業實踐鍛鍊等。職業生涯規劃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如今已經成為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旨在把現實的學習與未來的就業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以實踐教育為導向,引導大學生不斷地修正自我,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與就業目標,樹立科學的就業觀與擇業觀,提升他們的社會競爭力。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現狀分析

我國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缺乏指導,社會經驗不足等問題,凸顯出從主客觀條件出發,科學、合理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一)缺乏職業規劃意識

在不斷擴招的形勢下,地方高校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他們很少能夠結合實際,針對自身的個性特點、能力傾向、社會實踐經驗和人際交往的具體情況合理制訂職業規劃,因而影響了就業的實際效果。特別是財經類專業的大學生,他們平時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相對比較少,生活的範圍比較窄,基本上是三點一線,他們對自己所學專業缺乏深人的瞭解,有些學生甚至是得過且過,不願意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在學習和生活中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有些學生稀裡糊塗地度過了大學四年。還有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盲目地充滿信心,以為大學畢業好歹會找到一份工作,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他們直到畢業找工作時,才發現自己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相距甚遠,導致他們無法順利就業。

(二)職業生涯規劃不科學、不合理

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模糊和不重視必然會導致規劃的不科學性、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第一,規劃缺乏計劃性,很多學生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摻雜了很多個人意願,比較注重自我感受,對社會需求方面的考慮較少,站位方向有偏差。在自身知識能力的構建規劃上缺乏與豐十會需求卡廿協調。第二,缺乏透徹的瞭解。建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足需要以對自身充分了解為前提,對社會行業、職位瞭解為基礎的,將自身性格、興趣愛好與社會職業相聯絡,找出差距,找出目標並進行段性分解。第三,缺乏連續性和修正性。由於規劃的制定先於實踐活動。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規劃與實際脫節的現象,所以在實踐活動中要對原規劃的內容進行及時、隨時地修陔與更正。

(三)學生就業方向不明確

由於沒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就業方向,考研還是就業是困擾很多學生四年大學生活的主要問題.不知道自己的職業興趣,不能把職業的選擇和自己的人生目標聯絡起來,容易受到同學、家長、社會環境的影響,加上很多地方高校的大學生來自於農村,使得他們產生了較強的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這種心態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們缺乏學習的動力,學習積極性不高,並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缺乏正確的認識。在患得患失心態的支配下,他們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四年大學生活,等到畢業時,才知道自己除了基本教材以外,什麼部不懂;有些學生則過分地依賴社會和父母,導致自立能力較差,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四)部分學生對自己定位不足

很多學生不能正確分析自己,對自己認識不足,不能準確自我定位很多學生就業的時候所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困惑之一是:當面臨抉擇一個大企業中的小職位和一個小企業中的大職位的時候,要麼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盲目追求高薪、名企。這些企業通常人職門檻高,學生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從而大受打擊。要麼不自信,低估自己的能力,入職後出現明顯的“大材小用”,學生出現心理落差,從而選擇跳槽或離職。

(五)職業價值取向受利益因素的影響較大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受到利益的驅使,導致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就業取向是以物質為中心的,他們只關注眼前的利益,待遇成為他們就業時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他們普遍存在高就的心理,認為哪裡錢多、活少,哪裡就是天堂,他們很少會考慮到自己未來發展的問題,他們的職業目標總體上是比較模糊的。大學生平時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畢業以後如何去掙大錢,希望自己在辛苦了幾年以後能夠好好享受生活,以彌補自己這幾年的“損失”,而對於自己的整個人生髮展,他們往往沒有太多的`思考。這種就業觀直接導致邊遠省份、基層單位和中小民營企業無人問津。隨著就業形勢嚴峻程度的進一步加劇,就業難的問題更加突出,致使地方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表現出自卑、羞怯、攀比和依賴等不良心理。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策

(一)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教師可在文化課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這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有力的補充。文化課的教學內容通常都包含著豐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材料,教師可利用文化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同時進行。文化課是學生一直接觸的,對學生來說,文化課是他們所熟悉的,不陌生的。文化課與職業生涯規劃同時進行,拉近了學生與職業生

涯規劃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職業生涯的規劃不再是壓力巨大的,目標虛無縹緲的。

(二)開設專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部門。提高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水平

職業生涯規劃關係到培養人才的質量。首先,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以職業指導教師、班主任及校領導和中層幹部為主,心理諮詢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為輔的職業指導師資隊伍。對全體教師定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培訓,指導教師系統學習職業生涯設計理論,提高教師的職業指導能力。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社會調查、主題班會等形式,使學生了解社會、瞭解就業形勢、瞭解職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培養學生職業意識、就業意識、競爭意識;還可通過課堂教學、心理測試、諮詢指導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個性特點,使其選擇適合的職業群或職業方向。其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全員參與性和全程性,要求普及到學校裡的每一名學生和大學生活的每一個階段。單純靠教師課堂講授很難完成,為更好的服務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建立一支專、兼、聘相結合的多元化隊伍。建立專門服務於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部門,加強面向個體的、個性化的、針對性強的一對一輔導。重視輔導員職業生挫規劃指導能力的培養,為輔導員制定詳細的培養和訓練計劃,提供學習機會.切實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水平.充分發揮輔導員住學生群休中的影響優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大聘請職業生涯規劃專業人才的度。

(三)引導學生正確、客觀瞭解自我

瞭解自我是認識個人與社會間的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選擇職業的依據。瞭解自我,就是指的瞭解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理性的自我和社會的自我幾個部分。生理的自我包括性別差異、身體素質、身體協調能力等;心理的自我包括性格、氣質、意志、情感、一般能力、特殊能力、興趣、態度、理想與價值觀等,這是自我瞭解的最重要的方面;理性的自我包括對自我思維的方式和方法、知識水平、道德水平等的評價;社會的自我是對自己在社會上所扮演的生活角色、職業角色,在生活中的責任、義務、名譽,以及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自己對他人的態度等。要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清晰的認識,首先就是指導學生正確自我分析。教師可以通過設問方式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和各種職業性格測試。讓學生髮現自己的優、弱勢,瞭解自己的個性、脾氣、愛好,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讓學生充分挖掘自身潛能,發揮自己的強項,找到自信,從而幫助學生確定有利於自己的生涯規劃。

(四)提高大學生的職業核心競爭力

對於在校大學生而言,正確的價值觀和以職業核心能力為主體的就業核心素質是求職競爭、入職發展和晉職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高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科學規劃,在學業、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中分配好時間和精力,鍛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自身的就業核心素質。

(五)深入瞭解社會職業

瞭解職業世界是大學生擇業的關鍵,主要是指以下幾個方面:

1、瞭解勞動力市場供求的一般狀況。這主要包括全國與本地區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就業機會等。

2、瞭解國家和本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國家近幾年巨集觀經濟政策及對行業更新的影響、職業的種類及其分類特點,以及現代職業的發展趨勢等。

3、瞭解各種具體職業的性質、資格要求(包括年齡要求、性別限制、專業及教育程度、身體條件及其他特殊能力等)、報酬、晉升機會,以及該職業對社會的貢獻及重要性。

(六)提早了解職業資訊

掌握豐富的資訊是職業決策的重要條件,提早了解職業資訊,就是在人才和社會之間架起了紐帶和橋樑。由於供求資訊經常處於變化之中,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職業崗位的空缺與求職者人數等情況都在發生變化。求職者迫切需要得到關於就業市場的供求資訊,作為職業定向的現實依據。

(七)深入瞭解就業政策

就業政策是影響就業市場供求關係和個人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近幾年,我國就業政策及勞動人事制度,隨著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而變化比較迅速,為此,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應及時、準確地瞭解關新的就業政策,正確理解並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制度和就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