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與對策研究

才智咖 人氣:2.92W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與對策研究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與對策研究

職業生涯規劃,即指“個人結合自身情況、發展機遇,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其事業奮鬥目標,選擇實現目標的職業,確定相應的教育、發展和培訓計劃,並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作出合理安排”[1]21。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如何指導大學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應承擔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一、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意義深遠

1.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

職業生涯規劃有利於指導大學生的職業定向,明確奮鬥目標。職業選擇是人生價值的初步定位,能夠選擇一個理想的職業,對人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很多大學生受傳統擇業觀的誤導,往往追求的並不是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比如,“片面追求政府機關,嚮往高薪熱門職業,迷戀沿海發達地區”,等等。孰不知,不適合自身的發展,再好的職業也談不上“理想”。而相反,如果一進校門就能培養樹立正確的擇業意識,科學地評價與認識自我,合理地選擇職業方向,瞄準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自己潛能的職業方向,有意識地鍛鍊培養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奮鬥目標,事業的發展也會大有希望。

職業生涯規劃有利於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大學生正處在身心全面發展的青春期,各種心理矛盾衝突相互交織,是一個迅速趨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階段。希望正確認識社會,但又缺乏辯證思考的能力;自我設計願望強烈,但 自我評價 片面;要求獨立,但又心存依賴;等等。此外,由於大學生面臨著“升學、就業、戀愛”等人生的一切基本問題,常常會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對自身的定位和未來的職業方向也沒有清晰的目標和計劃。

正是以上諸多矛盾和職業生涯的盲點,導致大學生渴望實現人生價值但又往往具有盲目性,難免遭受挫折。現代教育理念,實際上就是注重開發學生潛能,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第一要務。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正是注重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落腳點,以一種長遠的發展眼光指導生涯規劃,使學生終身受益,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2.當今時代對高等教育的現實要求

社會需求希望高校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據北森測評網與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新浪網聯合進行的《當代大學生第一份工作現狀調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後,有50%的大學生選擇在1年內更換工作;兩年內,大學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驚;33%的大學生‘先就業後擇業’,第一份工作僅僅是由學校到社會的跳板;16.3%的人‘沒有太多考慮’就‘跟著感覺走’地選擇了第一份工作;正確的職業選擇應兼顧興趣和未來的發展空間,但事實是僅有17.5%的人在擇業的同時考慮了這兩個因素”[2]。依據職業發展理論,選擇一份符合自己天賦與興趣的職業,不僅能帶來人生的快樂,而且能讓個人在工作中更有競爭力,但上述調查結果所揭示的與此明顯悖逆,這些都敦促我們深入思考其內在原因是什麼?因此,不少用人單位建議:高校要切實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系統指導,使他們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特長、興趣,自己想幹什麼,該幹什麼,能幹什麼。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高等教育強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基礎是生涯發展理論,它誕生於20世紀初由工程師帕森斯(FrankParsons)建立的因素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後,職業生涯的內涵開始發生變化。人們在關注職業選擇與發展的同時,開始關注個人工作以外生活的選擇與發展。這時候先後有麻省理工學院的施恩提出的“職業錨”理論和薩帕提出的“生涯”概念。

進入21世紀,時代對 人才 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知識為基礎,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傳播和利用之上的經濟,其顯著特徵是擁有知識、資訊和能力的人,才能夠成為社會發展最關鍵的`經濟元素。因此,學習知識僅僅是 人才 培養的一個方面,而提高掌握與交流資訊,整合與強化團隊合作等綜合素質成為日益重要的教育單元。這引起了包括教育界在內的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高校作為培養 人才 的搖籃,為順應市場需求,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大學生中全面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二、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沒有普及

雖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但真正普及的面還不夠廣。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在問及“學校有否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課程或講座”時,13.68%的學生回答有,49.47%的學生回答無專門的課程但偶爾有講座,還有36.84%的學生回答什麼都沒有;在問及“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主要從什麼地方獲得”時,回答主要從網路上獲得的佔51.3%,通過講座獲得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知識的佔34.26%,從課堂上獲得的僅為9.26%,還有15.74%的學生認為是憑自己的經驗知識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在問及“學校就業網站中有否足夠的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時,只有14.29%的學生認為已經足夠,有48.57%的學生認為自己學校的就業網站中幾乎沒有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還有37.14%的學生認為學校就業網站中有一些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但無法滿足需要[3]729。這些調查結果都反映出,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還未有效地普及。

2.職業生涯規劃實踐缺乏科學性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模糊必然導致其職業生涯規劃缺乏科學性,存在很多心理誤區。例如,有的認為計劃不如變化,沒有必要做生涯規劃,有些大學生認為 職業規劃 等到即將畢業時再做不遲,未認識到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已經讓一些大學生意識到職業規劃 從大一起就應該作為重點工作來做。有的把 職業規劃 等同於職業目標或學習計劃,其實,職業規劃並非學習計劃,達成職業目標往往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能力,所以,職業規劃的重點是工作能力提升的規劃。有的制定職業規劃急功近利,曾有一份在數百名大學生中所做的調查顯示,“95%的學生表示自己兩年之內要做主管,5年後成為部門總監”[4]74,他們往往忽視了對個體年齡和發展的考慮,就業目標定位過高,導致擇業過程中的眼高手低。有的認為專業就是職業,認為專業就決定了職業。有的認為高文憑者就有高技能,只要是高學歷就等於好人才,就有高就業能力。甚至還有的把職業生涯規劃等同於大學生涯規劃,認為整個人生生涯規劃一部分的大學生涯規劃就是職業生涯規劃等等。